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為何隻有前蘇聯有載重20噸的重型直升機米26

(2011-11-07 21:01:47) 下一個

為何隻有前蘇聯有載重20噸的重型直升機米26

ZT

拿AC313與米26光環相比並不實際,在汶川地震後,民眾要求有米26光環級別的重型直升機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工業與使用環境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AC313立足於民用市場,需要達到20噸載重嗎?米26是世界最大的直升機,它的使用範圍雖廣,但是適合經濟性飛行的時候卻不多,AC313如果造成米26那樣的怪物“超重型”,自身的價格和飛行成本必然驚人,與地廣人稀的俄國不同,國內經過長期建設,大型設備大部分可以通過鐵路,公路的散件裝運模式,相比直升機整體呆裝成本低,風險小。AC313如果造成米26那樣的怪物,那麽想采購300架,卻要應對95%以上的“殺雞宰牛刀”的小重量運載任務,必然成為“買的起,用不起,用不上”的雞肋,試想一下,各係統買來“超重型”AC313,卻用成本低的多的米17,直9,UH60出任務,這可不令人好笑。如果隻有裝備幾架應付國內的市場,那研製成本怎麽回收?舉例子來說,挪威赫格隆公司地處北極地帶,所研製的BV206全地形車風靡世界,中國邊防軍進口300輛,還用於極地考察,為何世界不研製同樣的產品?它在技術並不複雜,但是各國內適合使用的市場狹小,研製沒有意義,成本核算並不劃算,還不夠研究的費用。就算研製出口,與BV206相比又沒有技術成本優勢。所以美國也好,中國俄羅斯日本歐洲也好,都沒有研製,隻是購買一些而已。

二.20噸最大載重米26隻有俄一家,相比之下,極端重視直升機的美國都沒有相應的產品,美國CH53更適合複雜地形和適用性,最高載荷也隻有12284kg,一般也隻載重4-5噸執行任務。那麽何以隻有蘇俄一家?而網民們非要AC313達到米26的水平嗎?

1.廣闊的俄國分布著大片的沼澤,森林,極地地帶。加上人口稀少,建設與維護周密的交通公路,鐵路網都是麻煩事,所以相比之下,用米26直升機吊運重型設備反而是合算的,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2.米26生產一共有300多架,決大多數在蘇聯時代,同時還有數百架前輩米6,它們平時隸屬於軍區,民航。一旦發生世界大戰,就統一編製到戰略司令部中。承擔重要的運輸角色。

蘇聯的思維是防禦的,可它的軍事策略是進攻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蘇聯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是北約的兩倍,在東德的集團軍的火力幾乎達到全西歐水平,一個蘇軍坦克師為例,他的編成人員隻有美軍的80%,但是坦克和火炮導彈卻是後者的1.5倍,奇特的是,它的維修保養單位卻隻有對手的30%,就是說,蘇聯坦克師是閃電戰的猛虎,但是後勁乏力,他們是以2周打到法國海岸為目標的。損壞裝備根本不修理而是進攻再進攻!這樣就為後續部隊提供交通和物流的便利。

 

為何?實力,不考慮原子彈,蘇聯的經濟和工業實力與北約整體相比相差太大,如果不能在一月內拿下歐洲,這種戰鬥結果必然就是失敗!

北約也了解這一點,他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如果將空中力量集中在打擊敵人的前沿部隊,必然是低效花費巨大的,紅軍的裝甲部隊裝備大量的機動對空武器,可以在龐大的航空兵掩護下不顧傷亡的猛攻,2周內到達法國海岸不是幻想。但是龐大的裝甲部隊必然有它的弱點,那就是供應,如果北約的空中力量和導彈著眼於打擊對後方手的道路,倉庫,供給基地。遲滯蘇軍進攻,時間對自己更有利,能取的最後的勝利!

紅軍在60年代麵臨著這樣的問題,如何保證供應和攻擊的速度?他們發展了大批適合野外機場起降的安12,但是機場容易被打擊,而直升機則靈活的多,所以最終發展了米6,以及它的後輩米26這樣的怪物!它的載重能夠同C130,安12(運7)相當,奇特的是和安12貨運艙尺寸幾乎都一致,連載重重量都很象,這就級大的保證了運輸的規格和便捷。

蘇聯奉行火力萬能主義,可以想象在戰鬥時紅軍編成無數個合成突擊裝甲營,拉開距離,在無數的炮火和導彈下攻擊滲透西方戰線的情景。而4架米26一次供給油料和彈藥,就足以保證一個合成突擊裝甲營打到法國海岸了!這種變態的打法才是米6和米26產生的真正原因。米6和米26是蘇聯世界大戰閃擊戰,“大縱深突擊”理論下的一個重要環節。

蘇聯解體後,這種戰略一下瓦解,米26一度停產,現在也隻是很小批量的生產。而中國,需要用陸軍打一場不顧傷亡世界大戰的閃電突擊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美,俄,法重型直升機也隻是在70年代的產品上更換新材料,新發動機而成,幾乎沒有新型號出現,為什麽?冷戰結束後,對於軍事工業來說,那種全麵鋪開攤子大搞的時代已經結束。那麽中國需要非得花大把時間和金錢大搞一種外型載重不同,沒有經過驗證市場前景不明的重型直升機嗎?法國超黃蜂已經落後,但是它的氣動布局和結構依然是可靠的。AC313經過材料和發動機等的更換,不能認為就是超黃蜂1970年代的水平,正如米26不是米6,UH60新型號不是1970年代的黑鷹一樣。

所以中國AC313與米2並沒有可比性,本著夠好夠用的思維。民用型也可以比較容易采用國外的先進和低成本的部件和發動機,降低成本。而占領市場,民品與軍品不一樣,不用一味追求全國產化,而是盡量融合國際間的優勢互補,包括波音和西科斯基,都把生產零件進行外包。否則研製出的東西,無論是價格和性能,產品都沒有優勢,難以占領市場。

 

國情不一樣,米26是世界直升機的異類,包括美國遇到特殊情況,也隻是租借米26而已。中國現階段也可以采用租借和購買的方式少量裝備,以備不時之需。如果需要研製生產載重20噸級別超重型直升機,除非實用環境和戰略起了重大的變化。

最後還是勸一句軍迷,愛國,需要的不是熱情,而是思考。工業產品不僅僅是產品,還要考慮市場規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