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查理·芒格論投資

(2011-08-15 20:27:55) 下一個
 查理·芒格論投資
如何學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人?查理·芒格自有他的主張。

    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天性,芒格說:“每個人都必須在考慮自己的邊際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後才能開始加入遊戲。如果虧損會讓你痛苦——而且有些虧損是不可避免的——那你最好明智地畢生都選擇一種非常保守的投資和儲蓄方式。所以你必須將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入自己的投資策略中。我不認為可以給出一種普遍適用的投資策略。”

    其次,你要搜集信息。芒格介紹他的切身經驗:“我相信沃倫和我從優秀的商業雜誌中學到的比其他任何地方學到的都要多。隻要很快地翻閱一期又一期的雜誌,就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商業經驗,這種方法是如此簡單而有效。如果你在潛意識裏養成一種習慣,把讀到的東西和所證明的基本概念聯係起來,漸漸地你就會累積起一些有關投資的智慧。如果沒有大量閱讀,你不可能成為一個廣泛意義上真正出色的投資人。我認為沒有一本書能為你帶來這些好處。”因此,在每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芒格都會推薦一些閱讀材料,其覆蓋麵很廣,比如《影響力》、《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等等。不過,芒格又警告說,“你必須對自己為什麽要搜集這些信息有一個概念。不要用弗朗西斯·培根教你學科學的方法來看年報——順便說一句,你也不該用那種方法學科學——那樣做的話你隻是在搜集無窮無盡的數據,要很久以後才能明白這些數據的含義。”最好的方法是,“你必須在開始之前就想好要了解哪些事實,然後去判斷所看到的數據是否符合基本概念。”

    其三,就需要評判是否一門回報很好的生意了。通常的問題是“這樣的情況能持續多久?”芒格說,他隻知道一種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什麽造成了現在的現象——然後去弄明白造成這些結果的動力多久後將不複存在。這種思考方式幫助芒格辨別一家擁有特許經營或一款特定產品的公司,這種情況被稱為公司業務的“護城河”。芒格最喜歡舉的例子是箭牌口香糖。“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口香糖公司所擁有的優勢是非常巨大的,你隻要想一想要替換這一形象會多麽困難就知道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歡箭牌口香糖,看到貨架上有兩個品種,你難道真的會因為某品牌口香糖隻賣20美分而把一片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的東西塞進嘴巴裏嗎?換一個口香糖品牌不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所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麽箭牌口香糖有如此巨大的優勢了。”

    其四,一旦抓住了公司的價值所在,接下來你就要確定:如果全麵買下來的話,這家公司值多少錢,或者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隻是在股市裏買一部分公司的股票,股價應該是多少。芒格說,“像箭牌口香糖這類的投資項目問題在於每個人都看得出它的生意很好。所以你看著股價心裏會想:‘老天啊!這個股票比賬麵價值高8倍,其他所有股票都隻有3倍而已。’於是你認為:‘我知道這個股票很好,不過它的價格是不是已經高得足夠反映它的巨大優勢了呢?’”芒格認為,是否有能力回答這樣的問題就解釋了為什麽有人投資成功而有人沒有。“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這個問題有一點難度的話,每個人都會變得有錢。”當然,長期觀察行業情況會讓投資者在這類問題的思考上有更好的洞察力。芒格說他還記得以前有很多市中心百貨商店,看來是不可戰勝的。他們為顧客提供大量購物選擇、購買力強大,還擁有城裏最貴的物業,商場街角多條有軌電車線路經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私家車成了主要的交通模式。有軌電車的軌道消失了,顧客們搬到郊區居住,購物中心成了主要購物場所。我們生活中一些簡單的變化就能完全改變一項業務的長期價值。

    最後,芒格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多元化投資。“在美國,一個人或一家機構隻要將所有的財富長期投資在三家不錯的本土公司上,就一定會變得有錢。”芒格說,“而且當大多數其他投資者在遭遇高低起落的時候,像這樣的持有人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特別是當他和伯克希爾一樣理智地相信由於持有成本較低,他的長期收益會非常豐厚,他就會特別看重長期效益,將注意力集中在最優先的幾個選擇上。”事實上,芒格甚至還建議投資者可以將所有財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隻要這家公司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芒格注意到伍德拉夫基金會到目前為止都是這麽做的。雖然芒格舉的是基金會的例子,但是同樣也適用於個人投資者。“將90%的資金都集中在創始人所持有的可口可樂股票上,這種做法被證明為非常明智的。算一算美國所有的基金會如果從來都沒有賣出創始人的股票。那麽到現在會有多少收益,這件事一定非常有趣。我相信其中很多基金會比現在有錢許多。”

 

    備注一:查理·芒格論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又稱規模經濟,即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但是如果規模過大,則可能產生信息傳遞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對此查理·芒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學商學院的一次講演中做過重要的論述。

芒格認為,在考察一家企業成功或一家企業失敗的案例時,規模效應的作用至關重要。比如按照全球所有商學院有關規模優勢的理論:隨著公司經驗的增加,公司將變得更有效率進而導致成本的降低。這就是說,經手的量越多,技法就更精通。這就是不可估量的優勢,與企業的成敗興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以幾何學來類比,如果你鑄造一個鐵圓形池,隨著池子越築越大,其表麵所需要的鐵的麵積就能構成更大體積。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芒格舉例電視廣告,他說,在早期,僅有三個有線電視網覆蓋了90%的人群,電視廣告風靡。如果你是寶潔公司,盡管廣告費用巨大,但它財大氣粗,通過一個廣告就能甩掉大量的瓶瓶罐罐。而那些小公司,卻因為產品銷量少而無法輕易使用廣告。直到後來廣告的普及,才使這些小公司也有機會出頭。
    芒格認為,規模優勢還與信息競爭優勢相伴而行。例如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看到箭牌口香糖和格洛茨口香糖放在一起,一個標價40美分,一個30美分,你會為了10美分把從沒聽說過的品牌塞進嘴巴嗎?箭牌受惠於其知名度,就具備了規模優勢,也就是信息競爭優勢。
    芒格指出,規模效應在心理學上還有個淵源,就是“社交證明”(social proof),因為人總是有意無意受到其他人喜好和行為的影響。如果人們都簇擁去買同一個東西,我們就通常會認為它質量更好,於是也亦步亦趨。
    又例如報業,除了一些超級大城市,美國每個城市都隻剩下一家日報。當這家日報擁有很大的發行量,也就意味著有很大量的廣告。一旦兩者結合起來,哪個讀者還願意看那些薄薄的,信息量少的報紙?所以,這就是階梯式的“贏者通吃”,也是規模效應的一種

再比如,國外有paypal,那麽涉及到支付的網站業務都會和paypal合作;國外有ebay,那麽很多公司基本上不做同類的C2C,也是直接合作;國外有skype,那麽基本上其他公司很少再放資源去開發同類型的VOIP;有MSN、雅虎通,最終也會實現互聯互通。而後進者,則非常難撼動先發者的優勢地位。除非有很大的技術等優勢,否則很難成功。

芒格同時指出,規模效應可能造就行業占據絕對優勢的少數大公司,但並非無懈可擊。他說:並不總是越大越好,大規模的弊病就是官僚主義。在這樣的情況下,內部的激勵機製會失效。例如早期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那樣的壟斷大公司下工作,誰還會在乎股東的利益?你的工作從你的文件籃(IN-BASKET)轉到別人的文件籃中,你就以為已經解決問題了。所以它逐步演變成臃腫、麻木的官僚機構。所以生活就是兩種力量的無止境對抗——一方麵取得規模效應的優勢,一方麵就是踩著美國農業部的腳後跟行事,美國農業部沒幹幾件有用的事,卻能夠忙得不亦樂乎。

和規模效應相對的,是“專業化”。例如大而全的《星期六晚郵報》曾經顯赫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在了。芒格幽默的說:我們手邊都是《越野摩托》這樣的雜誌,他們的讀者都是喜歡在比賽時開著摩托車翻跟頭的傻瓜,但他們非常熱衷於此。這本雜誌的利潤率說出來會令你垂涎三尺。

芒格在分析規模效應時,特別提到連鎖店。他說:說到規模效應,連鎖店值得一提。連鎖店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例如沃爾瑪,在麵對零售巨人西爾斯.羅巴克(西斯連鎖百貨公司)時,他們在城市的郊區一步步打敗小的供應商,直到最後開始進軍城市區,去毀滅“大人物”。占盡優勢的西爾斯百貨公司卻在長期的優勢下逐步陷入官僚化,在這樣的體係下,如果你有新點子,保不準會成為這個係統的敵人(既得利益者阻礙了創新和變革)。

關於行業的競爭格局。芒格指出,盡管最終不少市場淪為少數公司的天下,但不同行業的競爭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例如航空業,幾乎沒有公司能最終從這個市場上賺到錢。而例如麥片公司,幾乎所有的製造公司都能賺到可觀的利潤。又如碳酸飲料的兩個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非常穩定的賺取利潤。芒格說的,即寡頭壟斷競爭格局下的“囚徒困境”:少數(特別是行業隻剩下兩個巨頭)寡頭競爭時,似乎表麵競爭激烈,實際上都在試圖維持一個“平衡”,主動進攻者可能會導致激烈的反擊使得兩敗俱傷。所以,我們對某些行業僅剩餘兩家寡頭的壟斷競爭行業,比如蘇寧與國美,人壽與平安,需要格外注意:這些公司的經營業績可能會非常穩定。例如乳製品行業(現在由於行業激變,情況更複雜)、家電零售行業、原來的電信運營行業等等。

另外,芒格指出,很多人根本不能區分,哪些是可能害死你的科技,哪些會有益,而巴菲特卻非常明白。芒格講了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有一天,有個人跑去跟巴菲特說:有人發明了一種新的織布機,效率可能是我們機器的兩倍。巴菲特聽了後跟芒格說:夥計,我希望這不是真的,否則我們就要關門大吉了。芒格理解他的原意是:紡織業是個競爭過度的行業,改進機器會促使商品生產率大幅提升,但好處隻會落在客戶身上,而廠家撈不到一點好處。而相反,芒格說:如果你在奧什科什擁有唯一一家報社,有人發明了更有效率的排版術,你使用這種技術,花費的成本都會從客戶那兒悉數返還。芒格的意思很明確:隻有對於具有壟斷優勢的企業,科技的提升才能將帶來的成本降低效果留在公司。 

 

    備注二:查理·芒格薦書清單

    查理·芒格說,在他的一生中,他認識的各個領域的智者都在不停地閱讀——沒有不看書的智者。沃倫·巴菲特的閱讀量會讓我們吃驚,而他的閱讀量也會讓我們吃驚。因此有些年輕人嘲笑芒格是“一本長著兩條腿的書”。芒格經常有著一種奇異的想法,同已故的偉人交朋友,比如一個人能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麽他就能把經濟學學得更好。按照芒格的思路,既然我們同已故偉人都能交上朋友,那麽我們更應該與我們同在的偉人交上朋友,它肯定將比課堂教育更有助於我們的生活和事業。芒格深信,這種方法遠比僅僅傳授基本概念出色。芒格先生一生讀書無數,但是他卻隻給我們推薦了19本,可見這19本非常重要,可以說這些書都是無價之寶,是科學和人性的珍珠,是構造思維格柵模式的初步。幸運的是,這19本書,隻有4本目前尚無中譯本,而其他15本都有了中譯本,並且有的書還有多種版本。以下就是芒格薦書的清單:

    1、《深奧的簡潔:讓混沌和複雜歸於有序》(Deep Simplicity:Bringing Order to Chaos and Complexity),作者約翰·葛瑞賓(John Gribbin)。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張憲潤譯。這是一本涵蓋了蝴蝶效應、蓋婭理論,以及各種關於混沌與複雜概念的圖書。在這本充滿智慧和啟發性的書中,作者向我們說明:複雜,其實很簡單;即使是看來完全隨機的行為深處,也隻是遵從簡單的因果規律。

    2、《泥鴿靶:華爾街高等金融實錄》(FIASCO:The Inside Story of a Wall Street Trader),中譯本書名為誠信的背後》,弗蘭克·帕特諾伊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出版,邵琰譯。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記錄了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是怎樣把一個耶魯法學院的高才生,培養成了一名商場上的“射擊手”的故事。
    3、《冰河世紀》(Ice Age),作者約翰·葛瑞賓和瑪麗·葛瑞賓(John & Mary Gribbin),目前尚無中譯本。

    4、《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西歐最窮的國家如何創造了世界》(How the Scots Invented theModern World:The True Story of How Western Europe’s Poorest Nation Created Our World and everything in It),作者亞瑟·赫爾曼(Arthur Herman),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韓文正譯。這本書解說了蘇格蘭奇跡:十七世紀末的蘇格蘭還是歐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但卻在十八世紀中期迸發出驚人的能量,出現了休謨、亞當·斯密、史考特爵士以及瓦特等大師巨匠。這不僅使蘇格蘭人成為大不列顛的中流砥柱,而且其文明成就遠飆歐洲之外,啟動了世界朝現代文明的轉向。

    5、《我的生活方式》(Models of My Life),作者郝柏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目前尚無中譯本。
    6、《溫度,決定一切》(A Matter of Degree:What Temperature Reveals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Our Species, Planet, and Universe),作者基諾·沙格瑞(Gino Segre)。台灣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田靜如譯。這本書提供了我們所能想像得到“關於溫度的一切”。作者認為,溫度決定一切。在本書中,他“借助溫度的測量,來探訪科學的多麵性”。而我們讀到最後一章時,確也真能體會到他“希望能夠用溫度當做指引,探索一些過去與現在偉大科學觀念”的企圖。

    7、《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作者約瑟夫·弗雷澤·沃(Joseph Frazier Wall),目前尚無中譯本。

    8、《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Germs, 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作者賈德·M·戴蒙(Jared M Diamond)。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謝延光譯。作者運用他在生物學及人類學多年基礎研究的認知,對地球七百萬年人類的進化,和過去一萬三千年來社會的演進,企圖把全球各地區、各族群納入回溯性的推想,來研析人類史的軌跡並探討社會的命運。作者還著有《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The Third Chimpanzee by Jared Diamond),海南出版社 2004年出版;王道還譯。如果說《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一部人類的自然史,那麽這本書則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它以生物地理的人文後果,重新回答盧梭的問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作者視野壯闊、引人入勝。兩書合輯堪稱為“人類大曆史”。
    9、《影響力》(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作者羅伯特·B·西奧迪尼(Robert B .Cialdini)。目前有兩個版本,一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一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版,但卻有所不同。社科版所翻譯的是2001年出的《影響力》第4版,而人大版所翻譯的是1998年出的第3版。與第3版相比,作者在第4版《影響力》中補充了一些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加入了來自政界、娛樂界和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的最新案例和圖片,使內容更加新穎豐富;又對文字作了一些刪改和潤色,使語言更加精煉流暢。此外,作者還在第4版中將每一章分成了更多小節,每一節加上了醒目的標題,使全書結構更加清晰明朗,進一步提高了該書的可讀性。在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麽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六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作者拆解他們的招術,學會保護自己以及讓這六大秘笈為我們所用。
  10、《本·富蘭克林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Ben Franklin),作者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國內有多種中文版本。作者於1771年動筆,1788年完成,前後曆時17年。這本書敘述了富蘭克林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詳盡地介紹了他創業、奮鬥、成功的曆程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作為美國青少年的必讀書之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    

    11、《生活在極限之內:生態學、經濟學和人口禁忌》(Living within Limits:Ecology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Taboos),作者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戴星翼譯。作者在本書中集中討論了人口過剩問發展的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我們的地球隻有有限的承載力。因此,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控製人口數量。
    12、《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有兩個版本,一是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是科學出版社。作者以嫻熟的技巧描述了進化理論的全新發展。它以獨特的視角將公眾毫無阻礙地帶到全新的、有時卻讓人誤解的生物學領域。
    13、《巨人:洛克菲勒傳》(Titan: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作者羅恩·徹諾(Ron Chernow)。中譯本書名為《洛克菲勒:一個關於財富的神話》,海南出版社2005年出版,王恩冕譯。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最著名的企業王朝的創建人。作者在這本書中給我們講述了這位富豪的故事,展示了這位實業巨子的全貌。
    14、《國家的窮與富》(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作者大衛·蘭德斯(David Landes)。中譯本書名為《國富國窮》,新華出版社,門洪華等譯。這本書從經濟、文化、製度、自然資源、曆史傳統等方麵對國家的興衰貧富演變作了精湛而深刻的分析,旁征博引,見解精辟,甫經問世就被西方學界稱譽為劃時代的《新國富論》,堪與亞當·斯密的經典名著《國富論》相媲美。

    15、《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集中投資策略》(The Warren Buffett Portfolio: Master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 Investment Strategy),作者羅伯特·G·哈格斯特朗(Robert G.Hagstrom)。這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書。作者闡釋了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核心概念: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
    16、《基因組:一個物種的23章自傳》(Genome: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作者馬特·裏德雷(Matt Ridley)。中譯本書名為《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劉菁譯。作者通過在每一對染色體上選擇一個新近發現的基因,敘述了我們這個物種及其祖先從生命出現之初到未來醫學邊緣的曆史,探討了由於基因組的圖譜繪製而出現的科學、哲學以及首先問題,將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科學裏程碑對我們、對我們的孩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麽。
    17、《毫不退讓地贏得談判——哈佛談判法》(Getting to Yes: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作者羅傑·費雪(Roger Fisher),威廉·尤裏(William Ury)和布魯斯·帕頓(Bruce Patton)。中譯本書名為《談判力》,中信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燕等譯。作者提出了一種“原則談判方式”。這種談判方式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尋求解決方案,強調把人和事分開,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當雙方利益發生衝突時,讓談判結果基於某些客觀的標準。它既不需要裝腔作勢,也不需要耍花招,又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又不失風度,讓我們公平有理的同時又能保護自己不被對方利用。
    18、《三個科學家和他們各自的上帝:在信息時代尋找生命的意義》(Three Scientists and Their Gods:Looking For Meaning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作者羅伯特·懷特(Robert Wright)。目前尚無中譯本。
    19、《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作者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安然譯。作者通過親身的經曆,用事實加上邏輯嚴密的說理,詳細闡述了作為企業的管理層在麵對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時,應當如何去發現戰略轉折點,如何處理好戰略轉折點,為企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