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大家搶的不是鹽,而是安全感 zt

(2011-03-23 10:09:45) 下一個
大家搶的不是鹽,而是安全感。

日本地震了,中國的老百姓突然搶起了鹽,兩相對比,如此清晰。我們的疑問在於,“鹽慌”,到底始於什麽?中國老百姓的這種從眾心理是如何而來的?應該說,現在這個社會的信息傳播更為迅捷和透明,但為何公眾比以前更為恐慌了呢?

1947年,美國社會學家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曾總結出一個決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們在這個公式中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係,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當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不會產生了。

謠言形成的機理確實和傳播過程是非常複雜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現代社會,網絡讓謠言傳播的速度變得更快,也更加強大。

但在西安外國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王天定看來,謠言的翅膀不是網絡安裝的,在沒有網絡的時代,謠言就有翅膀。

王天定教授至今清楚地還記得,1988年初江蘇暴發甲肝之際,全國瘋搶板藍根,北京最誇張時據說一箱板藍根能換一台彩電,當時的彩電可還是個稀罕物,北京街頭藥店櫃頭卻都掛一個牌子:板藍根缺貨。

“我們的老百姓始終有對眼下的生活和自己的未來都有一種不確定感,而他們周圍的人沒有更多的信息渠道來幫助他們消除他們這種不確定感,所以這樣一種不確定感、恐慌感,一旦借助一次合適的事件,就會導致各種謠言叢生、傳言四起,而各種的社會不理性行為都會大量出現”,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王天定教授分析。

傳播科普知識,能夠阻擊謠言的傳播麽?“謠言的傳播也不是靠科普知識能夠阻擊的。在知識高度分工的今天,普通大眾不可能掌握那麽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那點知識在謠言麵前往往很無力”,王天定教授說,問題的關鍵在於,“謠言迎合的是一種社會情緒,這種情緒本身就是不可能用理性去化解的,你怎麽能夠靠片麵地普及一點科普知識就能在短期內去化解?而且,謠言的傳播期間還會形成一種相互強化,在一種虛幻的狀態之中對謠言完善”。

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在今天的中國,民眾對於越來越頻繁發生的食品衛生安全事件感到恐懼和憂慮,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從假疫苗到毒奶粉,每個黑幕的揭開,都讓人膽顫心驚。而民眾,對於謠言,則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采信最危險的一種說法,或許是讓自己遠離危害的一種安慰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家搶的不是鹽,而是安全感。

---
在大自然當中本身就存在放射性碘131,隻不過含量不同,達到一定程度含量的話才會對人體有影響。假如吃進去的話,碘131半衰期很短,8天左右。也就是說經過8天強度就減弱一半,經過十個半衰期就消耗了。國際上也有個例子,因紐特人吃的食物鏈很奇怪,正好是碘131的食物鏈,因紐特人身體內碘131的數量一般是我們人的很多倍,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現有什麽異常,也就是說如果超過一兩百倍的話也就是相當於因紐特人這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