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強國論壇-真正的中國曆史-明清對比 (原創)

(2007-10-03 21:31:48) 下一個


強國論壇-真正的中國曆史-明清對比
真正的中國曆史-明清對比
【經濟方麵】生產力大幅度倒退。
現在某些人極力鼓吹“康乾盛世”不過是封建帝國覆滅前的回光返照,好象臨絕前的垂死掙紮,隻要稍有文化常識與曆史知識的人,都能看出“康乾盛世”不過是野蠻的殺戮、陰毒的精神摧殘、殘酷的獨裁暴政的代名詞。就經濟方麵而言,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大多是對明末的恢複性增長。 明末崇禎時就有田783萬頃,而順治16年(1659)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直到到乾隆31年(1766)到741萬,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滿清文獻通考》田賦所載)。可見“康乾盛世”生產恢複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
或曰 “康乾盛世”時偽清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但這隻是以為偽清以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不是偽清世界第一的,這首先要歸功於中國雄厚的基礎。滿清之前宋朝的經濟總量占世界75%,明朝占45%,滿清占25%。明朝雇傭經濟的工商業及海外貿易十分繁榮,就經濟比例而言十分合理,距離資本主義已不遙遠。同居世界第一的滿清在質上已差之千裏,搞的近代資產階級軟弱無力,擔當不起革命的重任。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中國劄記》這樣記載中國:“這裏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
再看工商業。明朝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超過當時歐洲諸國總和,但是到了滿清,政府嚴禁采礦,冶金業從此衰落;明朝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 …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明朝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複到明末的水平。到“糠淺剩世”結束不久的1840年,偽清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無法相比.
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憑籍曆史學者已有研究成果估計,在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占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一萬噸白銀,相當於當時中國的三億二千萬兩白銀。不是歐洲而是中國占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而滿清由於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的對外貿易遠遠低於明代(美國的弗蘭克《白銀資本》)。
【軍事和科技方麵】
雖然明朝的皇帝不怎麽樣,但總體來說明朝的心胸還是算比較廣闊的,對外來的事物一直抱著歡迎和學習的態度。明朝海軍力量強大,李約瑟博士說:“明代海軍在曆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從1405~1433年這28年間,明朝先後七次派出航海家鄭和率領的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船隊,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當明朝巨大的鄭和船隊開始向海外進發時,當時世界範圍內沒有任何能與這支船隊相抗衡的力量。 據史料記載,鄭和率領的艦隊每次出航均有27000餘人,海上航程平均20個月,共有大小船隻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載人上千,長44.4丈,寬18丈,排水量15000噸,載重量超過7000噸,如此規模的海上艦隊僅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海上超級強國艦隊中才重現身影。當年鄭和艦隊的活動航線從西太平洋出發,穿過印度洋,直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在當時的全球海域上無任何可以與之匹敵的艦隊。李約瑟博士說"鄭和的旗艦排水量約7,500噸,全艦隊官兵及各類專家共28,000人。與哥倫布的三條船,噸位僅幾百噸,人數或不如我們46年班相較,簡直不成比例。" 自那以後,中國再造出排水量超過7,500噸的戰艦已經是600年後的事,時間是2003年!

1884年爆發了中法戰爭,在洋務運動中建設的福建水師一役全軍覆沒。清朝政府正式啟動大建水師行動,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海軍成為清朝主要發展的軍種。在這次的海軍建設高潮中,清朝政府決定向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定購新式的戰艦,中國的海軍建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師,該艦隊擁有從德國購進的鐵甲巨艦2艘,排水量為7000餘噸,是當時世界海軍行列中第一流的艦船。當時中國各艦隊共有軍艦78艘,總噸位83900噸,排名全球第八,日本則名列第十六位。

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頭斃傷後金的紅夷大炮就是來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裝備已經很先進了,明末軍隊初步騎兵之外,還編有相當數量的 “神機營”。據資料記載,“神機營”每一營(5000人)用霹靂炮3600杆、大連珠炮200杆、手把銃400杆。這是何等現代化的裝備啊!然而,隨著明王朝的徹底滅亡,時光卻在倒流,科學家絕跡了,先進的火器被滿清埋葬了。到鴉片戰爭時,手持大刀長矛的清兵對火器已經陌生了。
滿清以騎射得天下,但統治者心胸狹隘,對先進的軍事科技敬而遠之,一味的敵視和排斥,生怕這些技術流落民間威脅自身統治。滿清的考武舉期限還要比試火槍射擊,後來滿清偽貴族斥之為“奇技淫巧”予以廢除,偽康熙看到火繩槍樣品後,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命令清軍禁止使用此種新式火槍,偽康熙的理由競然是“不得中斷前人所授的弓箭長矛傳統理由”。騎射雖然能在17世紀還占一定優勢,但經過200年的發展,火器最終淘汰騎射,中國人不用的火器洋人喜歡用。阻礙先進技術的惡果最終得到惡報。
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史,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一百年(明朝中晚期),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還有朱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明朝的科學家對中國古代所有的科技成就進行了曆史性的總結並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時西方科學和哲學正係統地引進,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大量的書籍,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徐光啟受教於傳教士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幾何原本》和亞利士多德的《邏輯學》構成了西方科學的基礎.
而野蠻人的到來徹底中斷了這一進程,中國從此遠離科學,科學家絕跡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敢創新,隻會戰戰兢兢從事考據。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卻傳到了日本,對日本近代科技發展影響很大。猶如19世紀魏源的《海國圖誌》在中國被束之高閣,而在日本卻直接催生了明治維新。

梁山石燕語:
這是我去年將幾篇資料文章整理後揉在一起貼在我的另一博客裏的,現在搬家過來,當時有網友問:國力這麽雄渾的國家,不知怎麽被李自成,滿請給滅了?
我的答複是:此前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可搗後金後方),崇禎帝自毀長城殺袁崇煥.李自成不是打進北京,是走進去的。當時北京正鬧瘟疫(肺鼠疫),守城官知道無力防禦而開門,皇帝自縊.吳三桂本已投降李自成,在離京城不足百裏時得知北京正鬧瘟疫立即帶兵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殺向山海關時(此時士兵體內已潛伏鼠疫菌),吳三桂轉降清,決戰中清軍殺入.李敗,吳追.後十年,吳反清,被滅.總之,我覺得是這樣:天不佑我中華.區區十萬清兵竟反客為主得天下.宋和明的武備製度實在太衰,科技倒是很強!具體的就太多話.
注1:李約瑟博士說"鄭和的旗艦排水量約7,500噸, 此初恐有誤,我在多倫多大使館看到的宣傳資料說是650噸左右,鄭和"寶船"是木製結構,恐怕沒那麽大的結構,載人上千卻沒什麽異議,那位專家給考證一下...
注2:明的政治不但腐敗,軍戶製度很有問題!有誰知道走私商王直,島殤500年啊!這裏不多說了.明的軍戶是世襲,不納糧,需服兵役,非軍戶納糧不服兵役,它的缺點自明.清朝也有軍戶...明戰力最強的戚繼光部隊是自己募兵的,所以人稱"戚家軍"
注3:神機營等明朝自己裝備的火槍是不爭的事實,實際在宋朝已經使用火槍/銃了,但必須注意.明朝的火槍是"令"各縣自己製造的,口徑/質量標準嚴重不統一...
A.明朝的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 注意"三角支架"和現代機槍何其類同.鼻祖啊!
B.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 有網友稱其為"明轉膛機關槍"!趙士珍和他的女婿自己花錢醉心於研製這機關槍,未被明軍大規模裝備,明的軍事製度當然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強...另外,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的火銃,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趙的武器操作隻需一人!
C.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D.帶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彈:神火飛鴉! 厲害吧!!!
E.原始的火焰噴射器–猛火油櫃!
F.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被明軍在防禦陣地中大規模使用.
G.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這個出現比西方早,世界上的第一支正規的火炮部隊就出現明朝戚繼光的部隊裏...
  ......
...船堅炮利...
...船堅炮利的先是我們中華文明...
  不說了,來氣!
  弟兄們,苦練殺敵本領,準備麻袋,到華爾街搶錢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