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學而”
還記得《論語》的開頭第一篇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多麽平白的三句話呀,卻開宗明義,表明在孔夫子看來,人生最重要的是快樂,而儒家追求的快樂又是這樣的簡潔、活潑和安詳。是呀,讀書、會友、獨處,哪有驚天動地的場麵?可那精神狀態,悅、樂、不慍,卻如同春風撲麵一般,能讓兩千多年之後心靈相通的人一下沉浸在柔和透明裏,身心俱清俱爽。遺憾的是,這樣的境界卻逐漸消失於我們的人間,不是嗎?
學,而且要時不時地溫習。我們能做到嗎?其實從工作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精力就沒有多少在“學”上,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利用以前所學來掙錢,即使學也多是因為工作之需。我們不再打開書本,因為我們沒有可供讀書的完整機會,更沒有去溫習的時間和心情,我們隻有工作之餘之隙上網、看報、看電視這樣的機會,我們隻能吃所謂的“文化快餐”,而這快餐中的文化成分究竟有多少,我們顧不上考慮,我們隻是用它們填補一下生活的無聊空白。於是,我們日出上班,日落下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們不再體味“不亦悅乎”的自豪,因為我們隻是為了生存而運轉的“機器”。
有朋,而且要自遠方來。我們能嗎?大學的同學很多早已杳無音訊,一年半載聯係一下的不多幾個也隻是打個電話、發個電子郵件,而聯係時說什麽呢?不過是禮節性的寒暄。好,隻要你還有幾個偶爾聯係的人,算你“有朋”!可是他如果真從遠方專門來看你,當然這不大可能,有這樣鐵的朋友嗎?他不過是出差經過你所在的城市,順便看看你,而第二天你要上班,他要辦事,你頂多是下班後禮節性地一起吃頓飯,聊會天,哪裏有機會和精力讓你們像年輕時一樣通宵達旦地神侃瞎聊……總之,也許我們有朋,也許朋友會從遠方來,可是你真會發自內心地“不亦樂乎”嗎?
人不知而不慍。可能嗎?當今時代,有名才易有利,當然更易於生存。你說,都混三年了,老板還不認識,能不著急生氣嗎?讓上司、老板了解我們的貢獻才華,也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我們才有加薪提職過上所謂幸福生活的可能呀。看到某同行名聲赫然招搖過市, “他那比我差的水平,憑什麽比我混得好?”能不有點忌妒嗎?眼界再寬一點,影視界、文化界、科技界、商界、政界,各行各業,哪個人不為早點混出點名氣、讓人知道其存在,於是,肮髒的“潛規則”在流行,花樣繁多的“炒作”在進行,剽竊、假冒、欺上瞞下,反正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地爭名逐利,也顧不上羞恥臉麵,一句話,反正都不是“君子”,於是,對罵、互揭、曝料……隻要能出名露臉,管他好名臭名。你說你真的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甘願默默無聞,可幾年下來,別人不是懷疑你的工作能力,就說你“假清高、假正經”,如果連老婆也抱怨你沒有“積極上進”,你心裏還能平靜如水嗎?
我們的時代環境,根本不適宜“君子”的存活,我們隻能生活在慍、不樂、不悅之中,焦躁、煩惱、沉重,而這正好是與“學而”完全相反的狀態,也難怪有那麽多的心理疾病、精神問題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真不知道,那離我們遠去的“學而” 境界,何時才能重新回到我們身邊,讓我們生活得也像個“君子”,簡單而充實,坦蕩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