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2009年12月25日

(2009-12-27 10:20:38)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2009年12月25日俄媒體稱伊朗向南高加索擴張政治經濟勢力【綜合消息】據俄羅斯《獨立報》報道,近年來伊朗一直在向南高加索地區持續擴張政治經濟勢力,明年可能會成為標誌性的一年,特別是在加強與阿布哈茲、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的經濟和政治合作方麵。阿布哈茲總統巴加普什12月23日宣布,阿布哈茲正在積極爭取中東和加勒比海國家的支持,其中包括伊朗。他說:“我們和來過阿布哈茲的伊朗代表有積極的接觸。在莫斯科也有會晤。伊朗準備參與阿布哈茲的經濟發展進程。不過談到伊朗方麵可能對阿布哈茲的承認還為時尚早。”阿布哈茲對當前的地區力量分布及與伊朗的合作非常滿意,伊朗實際上是在效仿土耳其與阿布哈茲的合作形式,即在政治承認缺失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經濟合作。對經濟發展一直比較落後的阿布哈茲來說,加強與地區大國,如土耳其和伊朗的經濟聯係意義重大,除了積極發展具體的雙邊貿易外,阿布哈茲還希望能在任何領域吸引來自對方的嚴肅認真的投資。當然,政治因素同樣重要,因為阿布哈茲正在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國際認可。同樣,無論是土耳其還是伊朗,發展與阿布哈茲的關係,都是想把其當作政治投機杠杆。目前還不清楚伊朗在阿布哈茲謀求的可能利益,不過考慮到德黑蘭爭當地區領袖、希望在南高加索地區起主導作用的雄心壯誌,可以推測這些利益可能是最為廣泛的。為了爭奪地區主導地位,一年半前伊朗就已公布向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投資總計40億美元的計劃。伊朗向亞美尼亞提出的具體合作建議包括鋪設伊朗-亞美尼亞天然氣管道和電力輸出線路,建設石油管道和石油加工廠,對接兩國鐵路係統。伊朗向格魯吉亞傳遞的合作建議規模約為10億美元,特別提到如果格魯吉亞因管道事故再次失去天然氣供應,伊朗準備通過前蘇聯時期建成的天然氣管道保證臨時能源供應。伊朗與格魯吉亞的合作麵臨的主要挑戰是阿布哈茲問題和美國的不滿。至於伊朗和亞美尼亞的合作,華盛頓雖然同樣消極對待,卻能夠表示理解。伊朗通過向南高加索地區國家持續施加經濟影響,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收獲,不想在伊朗政治經濟擴張中置身事外的阿塞拜疆日前宣布,希望伊朗能夠充當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的調停人。伊朗外長穆塔基12月21日在同阿塞拜疆外長會晤後宣布,德黑蘭準備承擔起相應的調停使命。【時事點評】在具體點評這則新聞時,東方評論員首先想強調的是:第一,通過這篇報道(盡管相關描述與真實情況稍有出入,但大體上客觀),有助於我們從全局的層麵了解伊核問題的複雜性;第二,通過報道中所描述的、伊朗與土耳其這兩個地區性大國“向南高加索擴張政治經濟勢力”的“努力”,特別是“伊核六方”對這種“努力”所持的“複雜心態”,將有助於我們全麵評估“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之“可能包括內容”。不論伊朗在“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最終形成之前是否進行核試驗,也不論“美以”是否最終針對伊朗核設施兌現一場“傳說中的軍事打擊”。●圍繞這篇新聞所提及的內容,近日有這樣幾件事情值得注意其次,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基礎四國”與“歐美日”之間、或者“南北之間”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白熱化較量的暫告一段落,近日有這樣幾件事情值得注意:其一,12月23日,阿布哈茲總統巴加普什(暫按俄羅斯媒體的文字進行表述)表示:阿布哈茲正在積極爭取中東和加勒比海國家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伊朗。他還說“伊朗準備參與阿布哈茲的經濟發展進程”。●有必要密切注視納卡問題的後續發展不過,我們也注意到,這位未被大多數國家承認的阿布哈茲總統還說:“我們和來過阿布哈茲的伊朗代表有積極的接觸。在莫斯科也有會晤。不過談到伊朗方麵可能對阿布哈茲的承認還為時尚早。”對此,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有必要密切注視納卡問題的後續發展。●“炸碑事件”極可能引發“俄美”之間的“重新接近”、“俄歐”之間的新一輪爭吵其二,12月23日,剛剛將格魯吉亞西部城市庫塔伊西的一座衛國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粗暴炸毀的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在接受俄羅斯“莫斯科之聲”廣播電台采訪時說:“隻有在國際法基礎上開展直接對話才能解決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衝突問題”。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薩卡什維利還說:“納卡問題是複雜的,在解決該問題時應充分遵守國際法準則,其中包括保障難民返回原住地以及尊重國家主權的原則”。特別是,他還指出:“在解決納卡問題中俄羅斯應發揮關鍵作用”。對此,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盡管格魯吉亞炸毀前蘇聯紅軍紀念碑的動作非常粗暴,盡管俄羅斯真正的掌權者--普京總理就此強調“俄格關係到達了最低點”,盡管美國仍然對格魯吉亞政府有著占主導性的影響力,但是,我們卻要高度注意“炸碑事件”可能引發“俄美”之間的“重新接近”、以及“俄歐”之間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新一輪爭吵。●在觀察波蘭向阿富汗增兵的問題時,不要忽略了兩個細節其三,12月23日,阿富汗總統府23日發布公告說,正在阿富汗訪問的波蘭國防部長克利赫當天在喀布爾表示,波蘭將向阿富汗增兵600人。也是在當日,據媒體報道,一位巴基斯坦塔利班高級指揮官23日宣稱,該組織已經向阿富汗派遣了數千名武裝分子,以對付即將增援的美國軍隊。而就在此之前的12月21日晚至22日淩晨,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近9個月來最激烈的交火事件。對此,東方評論員想重複強調的兩點是:第一點:在觀察波蘭向阿富汗增兵的問題時,不要忽略了兩個細節:首先,在12月23日前往阿富汗訪問、並宣布增兵消息之前,這位波蘭國防部長曾於12月15日到訪過北京,並“認為中國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希望通過此訪鞏固兩國兩軍傳統友好關係,並加強兩軍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其次,在這位波蘭國防部長於12月15日到達北京之前兩天,也就是12月13日,在接受波蘭電台采訪時表示:“首批100名美軍士兵將於明年3月抵達波蘭,愛國者導彈係統也將同期出現在波蘭”。再往前兩天,也就是12月11日,波蘭與美國正式簽署了《美國駐軍地位協定》,為美國在波蘭領土上派駐軍隊創造了必要的法律條件,也為部署“愛國者”導彈提供了前提。●上述兩個細節明顯有個“順序問題”,與“借道”及“炸碑”的“後續發展”相關對此,我們想指出的是,上述兩個細節明顯有個“順序問題”,而“這個順序”恐怕既與北約(美國與歐盟)或許分別向“俄中”、或者“俄中”借道的“順序問題”相關,也與格魯吉亞“炸碑事件”的“後續發展”有關。●“第二點”恐怕與巴、印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局勢相關、也與借道問題相關第二點,在觀察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交火事件的問題時,也不要忽略了兩個細節:首先,是不要忽略這次交火事件發生的時間--12月21日晚至22日淩晨,再就是不要忽略這次交火的猛烈程度--是近9個月來最激烈的一次;對此,我們想指出的是,“第二點”恐怕與巴基斯坦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局勢相關,當然,由於美國是否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與巴基斯坦局勢緊密相關,因此,“第二點”也與“借道”問題直接相關。結合印度國內正在處理因“泰盧固人組建特倫甘納邦而引起的政治不穩定”,“第二點”也與印度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局勢相關;而由於美國“是否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與“印巴關係”、特別是“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密切相關,因此,從另一個側麵也能說明“第二點”與“借道”問題直接相關。●一旦美國“實質性”啟用俄通道,那麽,它對“印巴”各自國內政治局勢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顯然,在我們看來,作為直接當事人,一旦美國“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那麽,它對印度與巴基斯坦各自國內政治局勢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對印度而言,由於“美國南亞政策”的關鍵一環在於盡一切手段“威、逼、利、誘”印度、令其為美國火中取栗、挑起克什米爾戰爭、一舉完成南亞破局。而在“威、逼、利、誘”印度的層麵上,最高效的方式除了給印度以足夠的戰略甜頭外(比如印美核協議),就是給印度以足夠的軍事信心、足夠到印度敢於為其火中取栗的程度。而這,恰恰是印度要求美國(或者北約)必須做到的。●印度“有可能”為“美國(或者北約)南亞政策”去火中取栗的“前提條件”由於巴基斯坦方向局勢的基本穩定是中國的重中之重,中國決不可能袖手旁觀。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在克什米爾方向,中國之前已經通過“簽證問題”、“水壩問題”強烈地警告了印度。因此,站在“印美本質上也不過在相互利用”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麽,印度“有可能”為“美國(或者北約)南亞政策”去火中取栗的“前提條件”就是:美國(北約)必須在相關方向提供足夠的、足以令中國不敢在南亞方向用兵的軍事策應。●上述“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非常清楚,在奧巴馬政府正式宣布所謂“阿富汗新戰略”之後、北約(實際上是美國)盡快“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增兵計劃,也就成了“提供足夠軍事策應”的必須一步,全麵落實所謂“阿富汗新戰略”也就成了上述“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在美國“實質性啟用”俄通道仍未確定的情況下,印度不可能在克什米爾方向有“實質性動作”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印度國內政治穩定都成了問題之後(不論是否印度自己想‘趁西方需要之機’、主動解決固有問題所引起的),特別是,在美國“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增兵仍然遙遙無期、“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仍未確定的情況下,印度就更不可能在克什米爾方向有“實質性動作”了。顯然,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交火事件的話,那麽,就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給的初步判斷:在這個檔口、印度既無在克什米爾方向主動擦槍走火的動機,也無擴大事端的必要。如果是這樣的話,再加上時機非常敏感,就在伊朗國內政治出現新一輪動蕩,美國軍方公開警告伊朗“不排除軍事解決的可能性”,巴基斯坦與印度國內政局都出現變數的時候,引發這場印巴交火事件恐怕另有原因。●巴基斯坦政局有向被“徹底搞亂”的方向邁進的苗頭另外,對巴基斯坦而言,“美國南亞政策”的意圖在於:如果無法令印度替自己火中取栗,那麽,就退而求其次,也就是“借”俄羅斯通道暫時維持阿富汗局麵,並以此對中國的巴基斯坦布局、中亞布局形成巨大威脅,想辦法在歐盟與俄羅斯、印度的策應下,搞亂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請注意我們的用詞)”令俄羅斯的角色“一定程度、但非不可逆轉地吃重”,從而對中國的巴基斯坦影響、中亞影響慢慢形成一種“擠出態勢”,繼而全麵影響中國能源、礦產、產品的正常輸入、輸出,破壞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外部環境,為從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麵全麵攻擊中國做必要的準備。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期間一旦中國應對失誤,美國就會尋求與歐盟、甚至日本等聯手,全麵攻擊中國的經濟、特別是金融。非常清楚,基於上述內容,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一旦美國“實質性”啟用俄通道,那麽,也就意味著美國已完成“實質性”大規模增兵阿富汗的計劃。在此基礎上,如果印度仍然沒有被“利、誘”著去“南亞破局”,那麽,也就意味著美國“有可能”退而求其次,意味著巴基斯坦政局有被“徹底搞亂”的“可能性”。顯然,從親美勢力掌控的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於12月16日正式宣布備受爭議的“全國和解令”無效,所有在此法令下被撤銷的案件將麵臨重審,從而有可能將巴基斯坦政府包括政府高官在內的約8000名公務人員牽扯進來的情況來看,巴基斯坦政局有向被“徹底搞亂”的方向邁進的苗頭。●“美國南亞政策”在順序上似乎出了問題!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並未“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增兵阿富汗的計劃、從而並未“實質性”啟用俄通道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印度仍然沒有被“利、誘”著去“南亞破局”,且印度國防部日前再次強調已從克什米爾方向撤出大量軍隊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政局卻“提前”表現出有可能被“徹底搞亂”的苗頭,基於我們對“美國南亞政策”的觀察,這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可能性,那就是:華盛頓在尋求歐盟與俄羅斯、印度的策應,以搞亂巴基斯坦,在“某個程度上(請注意我們的用詞)”令俄羅斯的角色“一定程度、但非不可逆轉地吃重”,從而對中國的巴基斯坦影響、中亞影響慢慢形成一種“擠出態勢”、繼而完成對中國進行全麵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之準備工作的整個順序上,似乎出了問題!討論進行到這裏,讓我們再來閱讀兩則新聞片段。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協議重開邊境通道【綜合消息】據媒體報道,格魯吉亞外交部官員24日說,格魯吉亞已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兩國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格魯吉亞外交部副部長尼諾卡蘭達澤接受法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在調解方瑞士的協調下,“俄格雙方達成協議重開上拉爾斯邊防站”。上拉爾斯邊防站是除俄格雙方爭議地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外,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唯一陸路通道。2006年,俄羅斯方麵關閉了邊防站。法新社解讀,格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上台後,試圖削弱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影響力,謀求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建立更密切關係。俄羅斯關閉邊防站意在表達不滿。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爆發軍事衝突,兩國關係一度冷到“冰點”。俄羅斯總統德米特裏.梅德韋傑夫12月早些時候說,他認為重開上拉爾斯邊防站“不存在任何障礙”。一些政治分析師將梅德韋傑夫這番言論解讀為俄格雙方“破冰”的信號。格副外長卡蘭達澤說,這座邊防站預計於2010年3月初正式重開。西方威脅對中國、印度實施懲罰性關稅或引爆氣候貿易戰【綜合消息】據德國《明鏡周刊》12月24日報道,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未能達成一個全球性溫室氣體減排協議,給全球貿易增加了更多碳附加費。為此,西方政治家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發出威脅,可能對汙染較大的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很多經濟學家和律師警告稱,中印與西方很可能爆發一場氣候貿易大戰。科裏和薩科齊威脅中印現在,西方政治家現在越來越公開地威脅稱,通過實行懲罰性關稅,要讓那些製造二氧化碳出口最多的國家付出更高昂代價。美國前總統候選人約翰-克裏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發表強硬演講,目標直指中國。他說,如果要想美國接受一份減排協議,中國也同樣必須接受克裏同時強調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減排努力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言外之意就是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速度的努力受到國際監督和驗證,而這點是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的。【時事點評】在閱讀“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協議重開邊境通道”時,請大家先注意這三段文字,原文分別是:第一,格魯吉亞外交部官員24日說,格魯吉亞已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兩國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第二,上拉爾斯邊防站是除俄格雙方爭議地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外,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唯一陸路通道。2006年,俄羅斯方麵關閉了邊防站。第三,格副外長卡蘭達澤說,這座邊防站預計於2010年3月初正式重開。●在某種意義上講,該邊防站的“關閉”無疑起到了“先行指標”的作用我們知道,俄羅斯方麵是在2006年關閉該邊防站的,而自那之後一路走低的俄格關係,真正降到冰點的時間應該是格魯吉亞戰爭爆發的2008年8月8日(北京時間)。顯然,從時間上來看,在某種意義上講,該邊防站的“關閉”無疑起到了“先行指標”的作用。在前麵的討論中,結合納卡問題及“炸碑事件”,我們曾經提到了這樣幾個觀點:首先,是有必要密切注視納卡問題的後續發展。其次,要高度注意“炸碑事件”可能引發“俄美”之間的“重新接近”、以及“俄歐”之間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新一輪爭吵。最後,我們注意到俄羅斯的真正掌權者--普京總理針對“炸碑”後的俄格關係所作的評論:他強調說“俄格關係到達了最低點”。●讓這個俄格關係“先行指標”徹底失靈的“表麵原因”就是所謂的“納卡問題”有意思的是,距離格魯吉亞“炸碑”、普京“再定性”俄格關係之後僅僅幾十個小時的時間,就傳來了“兩國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的消息。因此,明眼人一看就知,如果從“先行指標”的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在格魯吉亞將俄格關係“炸”到了最低點的“時間點”上,俄羅斯斷無重開“上拉爾斯”邊防站的動機,顯然,讓這個俄格關係“先行指標”徹底失靈的“表麵原因”就是所謂的“納卡問題”。●“炸碑”雖將“俄格關係”炸到曆史最低點,卻“炸開了”俄格陸路通道上的拉爾斯邊防站而就本質而言,“炸碑事件”本身及“俄格兩國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又都是“納卡問題”的後續發展,而且是“一對”“一正一反”的“後續發展”。至於如何理解這一點?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可以這樣去理解:首先,格魯吉亞之所以要“炸碑”,就是要將“俄格關係”炸到曆史最低點以示立場,這樣,在不論是“內心同意但警惕俄格重新接近(美國)”或者“內心反對但又無法阻止(歐盟)”俄格兩國達成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的勢力麵前,格魯吉亞都可以“以炸明誌”,都是個立場交待。其次,基於“首先”,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本質而言,“炸碑”雖炸毀了“先行指標”、並將“俄格關係”炸到曆史最低點,但卻炸開了俄格陸路通道上的拉爾斯邊防站。●急於爭取“俄羅斯與歐盟之南亞配合”的華盛頓對俄做出巨大讓步、對歐盟發出公開警告在前麵的討論中,我們還給出一個觀點:要高度注意“炸碑事件”可能引發“俄美”之間的“重新接近”、以及“俄歐”之間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新一輪爭吵。而根據我們的觀察,在華盛頓“內心反對、但又不能阻止”“炸碑之後的”格魯吉亞與俄羅斯達成“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的背後,是急於爭取“俄羅斯與歐盟之南亞配合”的華盛頓對俄羅斯做出的巨大讓步,同時,也是對歐盟發出的一個公開警告。● 納卡問題現狀我們知道,蘇聯時期,納卡是阿塞拜疆的一個自治州,該州80%居民為亞美尼亞族人。1988年,納卡要求並入亞美尼亞,導致該州的阿塞拜疆族和亞美尼亞族之間爆發流血衝突。蘇聯解體後,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為爭奪納卡爆發戰爭,亞美尼亞在戰爭中占領了納卡及其周圍原屬阿塞拜疆的部分領土。另外,亞美尼亞自1991年獨立以來一直沒有和土耳其建立正常外交關係。雙方主要在所謂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上存在分歧。另外,在亞美尼亞同阿塞拜疆圍繞納卡地區的領土爭端中,土耳其一直站在阿塞拜疆一邊。還有,今年10月10日,亞土兩國外長在瑞士蘇黎世簽署了關於兩國結束長期敵對狀態並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的協定。該協定為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和開放封閉多年的共同邊界確定了時間表。東方評論員注意到,針對土耳其的變化,阿塞拜疆外交部隨後發表聲明稱,亞美尼亞在從“阿塞拜疆被占領土”上撤軍前與土耳其實現關係正常化有損阿塞拜疆的國家利益,並給阿塞拜疆與土耳其“兄弟般”的關係造成陰影●在觀察納卡問題時,有必要把握如下幾點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觀察納卡問題時,有必要把握如下幾點:第一點,08年發生的格魯吉亞戰爭、由於俄羅斯武力肢解了格魯吉亞、再加上在格魯吉亞方向吃了大虧(戰爭結果促使俄歐更加靠近)的美國、眼下又得從俄羅斯借道補給駐阿美軍,並有意出讓部分東歐利益(這又為歐盟所不滿、並為俄羅斯與中國所借用)作為交換,從而極大地改變了高加索地區的安全形勢,並可能以此為基礎,在其它方向因素的有利策應下,極大地改變東歐、巴爾幹半島、以及中東的安全形勢。●納卡問題重新翻撿出來的大背景第二點,我們認為,促使阿塞拜疆在納卡問題上立場愈加強硬的主要原因,是土耳其的立場的突然轉變。我們知道,上世紀90年代,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因爭奪阿境內亞美尼亞族占多數的納卡地區爆發戰爭。土耳其在納卡問題上一直站在阿塞拜疆一邊,並於1993年關閉了與亞美尼亞的邊境。但是,就在前不久,土耳其同亞美尼亞簽署了關於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協定,土耳其的這個動作遭到阿塞拜疆的強烈反對。就眼下而言,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核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的“全方位透射”下,美國綜合實力相對下降、“中歐俄”綜合實力相對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目前“中歐俄美”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是圍繞伊核問題,在中東和平問題、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問題、東歐問題、阿富汗問題、巴基斯坦問題、朝核問題、非洲問題、南美問題,以及具體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問題、氣候問題等一係列多方向、多層麵上的角力上,幾乎全麵處於“既對峙、又合作”的狀態,這令內嵌有“重塑國際政治、軍事、經濟、特別是金融新秩序”之重大功能的伊核問題,較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靠近”於“有必要開始討論”全麵解決方案的階段。●土耳其與伊朗,都想在“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中為自己找到一個戰略支點、進行戰略騰挪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不論是“急於充當地區勢力中心”、或者“準備發揮地區性影響力”的土耳其還是伊朗,都出於在“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中“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戰略支點、進行戰略騰挪的戰略目的,近來都開始改善自己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土耳其在改善與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之間關係,伊朗在強化與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之間關係,其目的都是如此。在“如何解釋”土耳其與伊朗致力於上述“戰略努力”的問題上,我們認為,最好的解釋莫過於真實的曆史了:曆史上,這兩個國家曾分別建立過兩個龐大的帝國。●對土耳其與伊朗而言,所謂“戰略支點”,很可能以一種“區域合作”的方式出現值得強調的是,對土耳其與伊朗這些“急於充當地區勢力中心”、或者“準備發揮地區性影響力”的國家而言,所謂“戰略支點”,很可能以一種“區域合作”的方式出現--比如:土耳其、伊朗與敘利亞,或者再加上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之間的合作。●隻要....那麽,最終建成這種“戰略支點”、並通過它“運營”自己的戰略利益是極有可能的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難想像的是,站在土耳其、或者伊朗的角度看問題,盡管眼下美國、或者歐美在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國的影響力巨大,但隻要巧妙地利用中國、俄羅斯(針對歐美)、或者“中歐俄(針對美國)”的戰略平衡作用,那麽,最終建成這種“戰略支點”、並通過它“運營”自己的戰略利益、是極有可能的。●“大國們”對納卡問題的所取所求第三點,我們認為,在第一點與第二點的基礎上,有關各方也就有足夠的動力重新考慮納卡問題的、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國家一向將高加索地區視為獲得中亞和裏海能源的通道,因此,歐盟該方向的政策要旨在於:恢複並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因此,從長遠來看,隻要土耳其、或者伊朗所建立的“戰略支點”最終有助於“有效擠壓”美國對該區域(地中海周邊)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保障歐盟的能源安全,歐盟其實也可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供應渠道的過度依賴,因此,它也是可以接受的。● 相反,這一結果對美國而言又變得不可接受了。●視東歐方向為自己重中之重的俄羅斯、其戰略感受可能最為微妙另外,由於美國眼下急於將“大國間的主要戰略交易平台”從地中海沿岸(包括中東問題、科索沃問題)重新推回中國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因此,視東歐方向為自己重中之重的俄羅斯、其戰略感受可能最為微妙。●“美國南亞戰略”對俄的巨大讓步與對歐盟的公開警告、都是著眼於“短期效應”的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納卡問題上,或者說,在“格魯吉亞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兩國將重新開放陸路通道上拉爾斯邊防站”的問題上,出於“美國南亞戰略”的戰略迫切需要,美國對俄羅斯的巨大讓步是著眼於“短期效應”的,美國對歐盟的公開警告、也是著眼於“短期效應”的。●不論是俄、還是歐,對土耳其與伊朗等所致力的“戰略支點”、或者“區域合作”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俄羅斯而言,如果能利用美國在格魯吉亞方向出讓的這一“短期效應”、盡一切手段增強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力,從而在有效防止格魯吉亞、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基礎上,在中東方向,強化對“該戰略支點”或者“該區域合作”的影響力,在東歐方向,慢慢恢複俄羅斯對東歐的影響力,再從根本上擠掉“歐美”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勢力,那麽,即便是“短期效應”也是可以考慮加以利用,隻要俄羅斯有機會將“短期效應”營運成“長期效應”就行。因此,總體而言,從長遠上看,不論是俄羅斯、還是歐盟,甚至中國,對土耳其與伊朗等國家所致力的“戰略支點”、或者“區域合作”都是可以接受的。隻要這些“戰略支點”或者“區域合作”總體上有助於“中歐俄”等大國、在各個層麵“分切”美國的既得利益就行。●類似土耳其、伊朗這樣的國家還有許多事實上,類似土耳其、伊朗這樣的,想與它人“合夥”建立一個“戰略支點”來運營自己的戰略利益的國家還有許多,比如日本、巴西、利比亞、沙特阿拉伯等;●類似這樣的“戰略支點”與“區域合作”還有許多因此,類似這樣的“戰略支點”與“區域合作”也還有許多:比如日本提出、中國不反對、而美國人卻“死活也要加入”的東亞共同體;再比如,利比亞牽頭成立的非洲區域合作模式;還有委內瑞拉、古巴在政治上牽頭,巴西在經濟上鼓搗的南美區域合作模式;以及沙特阿拉伯牽頭、正遭到美國杯葛的海灣國家組織等。●上述這些“戰略支點”也好、“區域合作”也罷,都被賦予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值得強調的是,上述這些“戰略支點”也好、“區域合作”也罷,都被賦予了明確的戰略方向,以“中歐俄”最可能積極插手、共同支持的海灣國家合作模式及南美國家合作模式為例、它們都提出了“要有自己的結算貨幣”以取代美元結算模式。顯然,對在“打倒美元本位製”的問題上有巨大共識的“中歐俄”而言,支持這些“戰略支點”的本身,就是在慢慢擠掉“美元本位製”的根基。●這正是“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核心條款”當然了,對“中歐俄”而言,慢慢擠掉“美元本位製”的根基隻是手段,其目的則在於團結、並利用最廣泛的力量,在有效削弱美國綜合實力的同時,也有效壯大自己的影響力。非常清楚,對“中歐俄”而言,甚至對印度、日本、土耳其、伊朗、巴西等國家而言,要想令“既利用最廣泛的力量有效削弱美國綜合實力,也借助最廣泛的力量有效壯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為一種常態,就需要從製度上的加以保障,而這,正是“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核心條款”。● 以色列這個美國的中東鋼釘,其國家安全最終也將從屬於這個“新的多邊安全框架”對以色列而言,一旦以土耳其、伊朗、或者沙特阿拉伯為中心的“區域合作組織”成為“中東新的多邊安全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以色列這個美國的中東鋼釘,其國家安全最終也將從屬於這個“新的多邊安全框架”。當然,這需要相當的時間,隻是伴隨這一進程的,就是一個“美元”在中東、甚至在全球主導地位的徹底終結“進程”。●眼下,致力於維護“美元本位製”的美國的當務之急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經過周密算計,最終拋開歐盟,與中國、巴西、南非、印度四國弄出了個沒有法律效力、令歐盟“欲哭無淚”的“五國協議”的背後,實際上就是美國利用自己的“無賴”與歐盟的“無奈”,再抹上點兒“南北撕裂”牌的“膠水”,順手撈到了一個“歐美共同話題”,一個可為“美國南亞政策”所用的話題,那就是“別有用心”地將破壞本次氣候會議的罪名推給中國。這樣,如何利用“減排問題”這杆道德大旗,如何將“問題的焦點”從正在大搞“區域化合作”、共建“戰略支點”的中東、東歐、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陸、甚至南美方向“扭回”並“重新聚焦”至中國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甚至中國牽頭共建的“戰略支點”-東亞經濟一體化,仍然是致力於維護“美元本位製”的美國的當務之急。●再次強調,在觀察“美國南亞政策”的時候,要高度警惕美國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然而,就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多次強調的那樣:在南亞方向上、在阿富汗問題上,不論美國是否“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兵計劃,根據公開報道的,由於視該方向為自己重中之重的中國、已經將針對“北約(歐美)”所有成員國的“機動戰略核打擊力量(主要是東風31甲)”部署在可以同時核打擊“歐美全境(可能需要經過俄羅斯上空)”的中國西北方向(在這個問題上,足見中俄於普京訪華期間簽署火箭發射通報協議的戰略意義),不僅如此,中國還通過媒體同步公開了“堅固的地下核戰略打擊力量”的部分情況,因此,在緊挨中國、且在中國常規軍事力量完全覆蓋的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方向),隻要印度最終不肯為美國火中取栗,連後勤補給線都掐在“上合(俄羅斯)”手中的美國(或者北約)部隊,要想通過軍事解決阿富汗問題(其實是巴基斯坦問題)來徹底解決“中國問題”,其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我們再次強調:在南亞方向,在觀察“美國南亞政策”的時候,要高度警惕美國的“明修棧道(針對中國利益的南亞軍事衝突)、暗渡陳倉(針對中國利益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衝突)”。●基於美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企圖心,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格魯吉亞近日的所做所為了而基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企圖心,早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當著奧巴馬的麵、再次將“G2”扔進垃圾堆的時候,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提醒說:一旦美國決心“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從而向俄羅斯表示“美國願意讓格魯吉亞、烏克蘭繼續留在北約之外”、以對俄羅斯讓步;或者決心向中國借道,從而向北京表示“美國願意”暫時維持“南亞的基本穩定”從而對北京讓步的話,那麽,美國人對歐盟所想強調的“意思”就是:如果歐盟不能配合美國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中國,那麽,美國就隻能選擇科索沃這個舞台進行“經濟與金融表演”了。顯然,基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企圖心,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格魯吉亞一邊“以炸明誌”,一邊又“一天都沒有耽擱地”、立刻與俄羅斯達成協議重開上拉爾斯邊防站”了。●它仍然是一次“演習”!且是一次仍然沒有明確結論的“演習”!非常清楚,這是華盛頓在“美國決心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的問題,用出讓“東歐利益”的方式、對“方方麵麵”再次表的一個決心而已,做的又一次測試而已。對美國人的這些看似遠離阿富汗的“表演”,具體到“美國是否決心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增兵的問題上,東方評論員想指出的是:它仍然是一次“演習”!且是一次仍然沒有明確結論的“演習”!甚至測試的效果如何呢?我們隻要看看這樣一組鏡頭也就不難知道效果如何了:第一,日前,法國總理在訪華期間與中國達成了50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另外,中航工業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與CFM國際有限公司在北京簽訂諒解備忘錄,計劃在國內合資建立用於中國商用大飛機(C919)的LEAP-X1C型飛機發動機總裝和試車的生產線。不過,值得強調的是:首先,此次計劃在國內建立裝配線的LEAP-X1C,隻是用於裝配在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LEAP-X係列發動機中的一款。其次,中國也在研製自己的、用於C919及大軍運的發動機,堅持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東方評論員再次強調,在大飛機這類的核心技術的問題上,“獨立自主為主、引進利用為輔”在任何時候都要“明確再明確”:沒有“獨立自主為主”是永遠也沒有機會“引進利用為輔”的。因此,不論LEAP-X1C的運行情況如何,中國都要獨自研製出自己的大飛機用發動機,即便技術指標一時較其落後也要堅持研製、生產出來、並實際運用起來。●在法國總理在抵達北京的當天,朝鮮軍方突然翻起了“西海軍事衝突”的舊賬第二,就在法國總理在抵達北京的當天,也就是12月21日,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朝鮮海軍司令部通過發言人聲明宣布朝鮮在西部海域設定的海上軍事分界線為朝鮮海岸炮兵及島嶼炮兵部隊的平時海上射擊區,所有漁船和其他艦船在這一海域應采取自我安全保護措施以免受損失。我們注意到,朝鮮軍方在當天聲明中稱在朝鮮西海不存在非法的“北方界線(NLL)”,而隻存在朝鮮宣布的海上軍事分界線。●這顯然是種挑釁姿態,這分明在蠶食韓國的領海對此,東方軍事評論員特別指出:朝鮮單方麵主張的西海軍事分界線比現有的西海北方界線更加靠近南側。對前些時在雙方衝突中占了便宜的韓國而言,這顯然是種挑釁姿態,這分明在蠶食韓國的領海。但非常有意思的是,韓國方麵的反應非常克製。韓國海軍當天隻是以海軍本部發言人的名義發表立場,稱:韓軍已做好了守護NLL的一切準備,如果朝鮮發起挑釁,將堅定應對。●北京通過朝鮮的配合、顯然保留了兩個戰術變化而基於我們之前的一個觀點,既:在“歐美”於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北上戰略)的“表態”問題上,北京通過朝鮮的配合、顯然保留了兩個戰術變化:其一,就是製造、並借用“朝韓雙方的小規模軍事衝突”(這一點已經成為事實),如果歐盟率先在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北上戰略)的“表態”支持的話,那麽,北京可能考慮將歐盟介入朝核問題多邊會談,其介入“切入點”可以是由歐盟來充當“朝韓雙方小規模軍事衝突”的“調解人”;對朝鮮而言,讓歐盟擔任“調解人”的前提條件是歐盟全麵解除對朝鮮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製裁。當然,如果美國率先“表態”,那麽,美國就必須實現“美朝關係正常化”,從而全麵解除美國對朝鮮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製裁。●解除對朝鮮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製裁的“實際意義”,在於解除針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所設置的各種障礙值得強調的是,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解除對朝鮮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製裁的“實際意義”,在於解除針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所設置的各種障礙。●可能利用更多的“核試驗”,也就是“朝鮮可能的第三次核試驗”其二,就是再次利用更多的“核試驗”,也就是“朝鮮可能的第三次核試驗”,以現行的“朝核六方會談”“既然無法阻止朝鮮進行第一、二次核試驗、也就不太可能阻止朝鮮悍然進行第三核試驗”為由,將美國有意遮斷於亞太經濟圈之外的歐盟經濟引入朝核問題。當然了,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朝鮮而言,歐盟必須滿足的“前提條件”與“其一”相似。在這個層麵上,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據今天的韓國媒體報道稱,韓國智庫已經表示:朝鮮可能在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準備工作。顯然,在我們看來,如果美國企圖在南亞問題上“加大力度(繼續將巴基斯坦國內政局往內亂上導引)”繼續“玩測試”的話,為了提醒美國人“注意南亞遊戲底線”,朝鮮準備、甚至悍然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去衝擊“美國的東亞底線”都隻是個時間問題。● ●傳說中的“美日核密約”已經發現值得強調的是,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日本在美軍“針對中國進行軍事部署”的普天座軍事基地的問題上,已經將最後解決時間推到了明年5月份,而傳說中的“美日核密約”也已經發現,全文也已見諸報端,因此,一旦朝鮮悍然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話,那麽,站在“已經在努力擺脫美國”的日本立場上去看問題,要麽將“美日核密約”升格為“正式的、不可撤銷的核保護傘”,要麽允許日本打造“自己的、也是真正有效的核保護傘”,也就成了美國必須做的選擇題。而一如我們之前點評中所說,一旦美國頂不住壓力,而將“美日核密約”升格為“正式的、不可撤銷的核保護傘”,那麽,不論是美國後院、還是中東、南亞、東歐這些個事關美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地帶,都會遞出一連串的“核保護申請書”或者“核技術援助申請書”、甚至“進行核試驗的申請書”。而中、俄需要做的,就是依著“美對日提供核保護傘”所產生的“戰略效力”、選擇幾個點、去如法炮製,從而全麵打亂美國的全球安全體係。其中,美國最有可能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伊朗伺機跨進核門檻,從而將核軍備競賽全麵引入中東。●中國、歐盟出於建立另一個“區域合作”的目的,很可能再拿“朝韓雙方軍事衝突”說事兒!不過,如果在南亞方向“玩測試”的美國人“注意到了南亞遊戲的底線”,卻拒絕實現“美朝關係正常化”的話,我們認為,隻要美國始終無法“利誘”歐盟從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麵聯手“實質性地”攻擊中國,那麽,中國、歐盟出於建立另一個“區域合作模式”、共同削弱“美元本位製”、促進歐亞經濟整合的目的,很可能再拿“朝韓雙方軍事衝突”說事兒,並以此推進朝核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式:以一種“歐盟經濟參與”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來推進“歐盟全麵融入亞太經濟圈、歐元擠占美元在東亞市場份額”的進程。●是否成功還“有待國際形勢的發展”就“其一”而言,從形勢發展來看,在法國於12月21日同意LEAP-X1C項目、從而通過大飛機這個標誌性行業再次向中國“表態”--歐盟願意支持中國的產業升級計劃之後,僅僅兩天的時間,美國人也擺了個姿態,那就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於12月23日宣布已與中國吉利汽車就出售沃爾沃達成一致。假如收購進展順利,雙方將在2010年第一季度簽署協議,並將在2010年第二季度完成所有交易。●“美國新阿富汗戰略”的測試效果就免不了大打折扣顯然,我們更加注意的是,雙方的交易仍需要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也就是說,是否成功還“有待國際形勢的發展”。另外,我們還想強調的是,這種交易即便完成,更多是象征性的。但就目前而言,“中歐俄美”之間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角力,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這種象征性的東西。在南亞方向,一如東北亞方向,“中歐美”彼此之間都保留了“足夠的”戰略選擇項與戰略靈活性。但這樣一來,“美國新阿富汗戰略”的測試效果就免不了大打折扣,這個道理很清楚:既然你美國人自己都不確定如何選擇“下一步”,憑什麽指望別人“提前配合”你的“下一步”?●對美國人而言:現在的問題是,薩科齊對待這個問題的認真程度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歐盟、美國在12月21日至12月23日前後,接連向中國轉移“中國目前需要的生產技術”方麵所做出的“最新姿態”,以及朝鮮方麵突然重翻“西海軍事衝突”舊賬,我們不難看出,在南亞方向,一如東北亞方向,“中歐美”彼此之間都保留了“足夠的”戰略選擇項,都不敢一步就將棋給走“實”、從而一步將自己的戰略回旋空間給走“死”。因此,盡管歐盟部長理事會選擇12月22日這一天(期間,法國總理正在訪華、並公布合資生產發動機的備忘錄)通過歐委會建議案,繼續對中國和越南的皮鞋征收15個月的反傾銷稅,盡管法國總統薩科齊在那裏附合美國人、在大聲叫嚷著要對“排放大戶(也就是中國與印度)”的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但就如新聞中所說的那樣,“現在的問題是,薩科齊對待這個問題的認真程度”。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已經不難看出,對在氣候問題上玩了個小聰明、從而幾近無賴、卻又幾乎“全身而退”、還企圖加以利用、以拉歐盟、從經濟層麵全麵攻擊中國的美國人而言,現在的問題是,薩科齊(歐盟)“對待這個問題(從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麵實質性攻擊中國)的認真程度”還真成問題!●華盛頓在納卡方向耍小聰明的另一層考慮說到這裏,我們再去觀察納卡方向,也就不難發現,一如東北亞與南亞局勢,“歐美俄”彼此之間也保留了“足夠的”戰略選擇項,也不敢一步就將棋給走“實”、從而一步將自己的戰略回旋空間給走“死”。這樣一來,華盛頓出於牟取“短期效應(急需換取歐盟、俄羅斯的南亞配合)”而在納卡方向耍的小聰明,由於“長遠上”很合歐盟、俄羅斯、甚至中國的胃口,且也部分迎合了伊朗、土耳其的“地緣政治願望”,因此,很可能象允許波蘭加入《裏斯本條約》、結果又導致捷克也頂不住壓力、跟著就快速加入一樣、最終落得個“弄假成真”。值得強調的是,華盛頓在納卡方向耍小聰明的另一層考慮,就是想通過這種“部分滿足”、外加“不排除軍事打擊”威脅的“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暫時穩住“在核武器問題上隻缺一聲響”的伊朗,通過給伊朗另外一條“大國之路”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美國“準備在南亞加大測試力度”所麵臨的“全麵破局危險”。●請大家仔細體味這段文字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目前而言,如果華盛頓突然使出拉近“美伊關係”的動作,從而“令”方方麵麵更加相信“美國準備在南亞加大測試力度”、並“據此”做出“相應戰略反應”的話,那麽,美國“又一次測試”也就算完成了。請大家仔細體味這段文字。至於美國人是否能拿到“自己希望得到的”測試數據,那就是後話了。●我們的判斷是:當然會接受!在這個問題上,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據以色列《國土報》25日報道,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克裏要訪問伊朗,報道稱:白宮對此“並不表示反對”。顯然,如果成行,這將是1979年伊朗革命以來訪問伊朗的美國官方級別最高的負責人。另外,我們也注意到,這家以色列主流報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既:在美國和伊朗因伊朗核問題關係非常緊張之際,克裏的主動行動會被伊朗接受嗎?對此,我們的判斷是:當然會接受!●伊朗決策層最有可能下決心跨入核門檻、從而一致對外的最好機會我們知道,伊朗外交部長馬努切赫爾.穆塔基24日在接受伊朗電視媒體媒體采訪時說,如將低純度濃縮鈾運往土耳其進行核燃料交換,伊朗不會有異議。我們也知道,伊朗反對派主要領袖蒙塔澤裏是本月19日因心髒病發在睡夢中去世的,享年87歲。從當地時間12月21日淩晨5點30分起,伊朗民眾就準備為蒙塔澤裏舉行7天的葬禮。而伊朗反對派一些人也立即利用這個機會發起了新一輪反政府行動。我們還知道,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伊朗總統選舉過程中出現的混亂情況,東方評論員曾經給出這樣一個觀點,既:如果支持內賈德的“伊朗決策層”認為伊朗有必要跨入核門檻的話,那麽,在伊朗國內出現某種程度的動亂的時候,將是實現這一步的最好的時機。因此,在我們看來,與“一般觀點”認為“這”是克裏訪問伊朗、對伊朗施加“胡蘿卜加大棒”最好時機不同的是,我們恰恰認為,在美國劃給伊朗的、接受“核燃料相關方案”最後期限就要到來之際,伊朗國內的動亂如果擴大、以至失控,將是伊朗決策層最有可能下決心跨入核門檻、從而一致對外的最好機會。事實上,東方評論員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就多多少少是個“明白人”,他說:伊朗現階段“國內局勢不穩”、“領導人意圖難以捉摸”,因此伊朗研發核武器的做法更令人擔心。●再談美國人在阿富汗方向設置的這場“全麵測試”,其實已經將自己給繞了進來如果我們從這個層麵去考慮問題,那麽,我們也就不難明白,在伊朗外交部長24日強硬表示“如將低純度濃縮鈾運往土耳其進行核燃料交換,伊朗不會有異議”的背後,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是伊朗與土耳其一道,將美國不得反對“土耳其、伊朗或者敘利亞”搞“區域合作”、並以此為基礎,向南高加索擴展影響力作為“條件”,以換取伊朗在“美國南亞政策”在繼續測試的過程中,“不會伺機提升核進程”的某種保證。第二,作為美國從伊朗得到“這種保證”的另一種代價,或者作為美國“不反對”土耳其、伊朗或者敘利亞”搞“區域合作”的“實際行動”,美國必須考慮伊朗將低純度濃縮鈾運往土耳其進行核燃料交換的要求。如此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就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說的那樣:第一,美國正在慢慢失去這場表麵上由它發起的、旨在“全麵測試”方方麵麵戰略反應的“主導權”;第二,美國人在阿富汗方向設置的這場“全麵測試”,其實已經將自己給繞了進來。在這個問題上,東方評論員想重複之前的一段文字,既:華盛頓出於牟取“短期效應(急需換取歐盟、俄羅斯的南亞配合)”而在納卡方向耍的小聰明,由於“長遠上”很合歐盟、俄羅斯、甚至中國的胃口,且也部分迎合了伊朗、土耳其的“地緣政治願望”,因此,很可能象允許波蘭加入《裏斯本條約》、結果又導致捷克也頂不住壓力、跟著就快速加入一樣、最終落得個“弄假成真”。從上麵的討論來看,情況似乎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要特別警惕巴基斯坦國內政治局勢“有可能出現大的變化”另外,我們想強調的是,一旦克裏訪問伊朗,那麽,在美國事實上也將“同時進行”的、針對南亞局勢的“又一次測試”中,要特別警惕巴基斯坦國內政治局勢、因巴基斯坦某些政治派別領導人可能出現的錯誤判斷、而“有可能出現大的變化”。因此,在今後一段時間裏,一旦巴基斯坦局勢出現大的變化,就不能排除朝核問題、伊核問題“同時激化”(盡管美國高官準備硬著頭皮訪問伊朗),而北約(歐美)卻分頭向“中俄”借道的戲劇性場麵。至於局勢最終如何演化,我們將與大家一道密切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