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2009年12月18日 美駐阿富汗大使稱在撤軍問題上“沒最後期限” 【綜合消息】美國駐阿富汗大使卡爾·艾肯伯裏17日表示,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問題上沒有時間表。他並再次重申美國要幫助阿富汗安保部隊提高能力的承諾。 據法新社報道,艾肯伯裏表示,美國將於2011年7月開始進行“逐步與負責任的過渡”,是建立在如下條件滿足的基礎上,即阿富汗自己的軍警部隊已經做好了接管安保任務的準備。 艾肯伯裏在一次阿富汗高層官員與西方國家外交官的集會上說:“美國將於2011年7月開始從阿富汗撤軍,但這不是最後期限,不管美國與阿富汗兩國國內怎麽認為。” 他說:“我們的部隊將於2011年開始進行逐步與負責任的過渡,但是這必須建立在阿富汗人自己有能力承擔安保任務的基礎上。” 美國總統奧巴馬12月1日宣布新阿富汗戰略,稱美國將向阿富汗增兵3萬,並計劃在2011年7月開始撤軍。 【時事點評】我們知道,就在美國這位駐阿富汗大使聲稱“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問題上沒有時間表”、從而將“撤軍時間表”也“突然調整”之前,準確地講,就在12月14日,駐阿富汗美軍高級指揮官羅德裏格斯將軍曾就“增兵時間表”也“出人意外”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版本”,他說:“增派阿富汗的3萬美軍士兵全部到位所需要的時間比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的時間可能要長”。 ●美國駐阿富汗的“哼哈二將”對“兩份時間表”大動剪刀的真正原因 有必要指出的是,就在“這對”美國駐阿富汗“文武高官、哼哈二將”對“兩份時間表”大動剪刀“之前幾天”,在大規模增兵阿富汗的問題上,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仍然堅持”在明年夏季前完成所有部署的目標。 顯然,這對“文武高官”大動剪刀的真正原因,在於“這幾天裏”發生許多令他倆、或者華盛頓決策層“感覺可以動動剪刀”的重大變數。 ●出現所謂“另一版本”是種必然 另外,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增、撤兵時間表”的問題上,說羅德裏格斯將軍(也包括那位美國駐阿富汗大使)“出人意外”地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版本”,不過是句客套話。 事實上,基於我們之前的一組觀點,坦率地講,由於“美國阿富汗政策”、準確地講、是美國“南亞政策”已經進退兩難,“各大國(特別是歐盟與俄羅斯、也包括印度與日本)”又都眼巴巴地等著“美國南亞政策”盡快一步走“實”、最好走“死”,因此,我們對出現所謂“另一版本”不僅絲毫不感意外、甚至認為是種必然。 ●“今天的國際風雲”仍然緊扣“該組觀點”的主要內容 由於“今天的國際風雲”仍然緊扣“該組觀點”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我們看來,今天的“焦點點評”本質上不過是“結合最新消息”、繼續對“該組觀點”的進一步展開。 這樣,在繼續今天的討論之前,也就有必要在閱讀幾則最新消息的基礎上,回顧一下“該組觀點”的主要內容。 伊朗致信聯合國抗議美海軍非法攻擊伊漁船 【聯合國消息】據美國媒體12月18日報道,伊朗近日向聯合國致信抗議美國海軍9月15日在波斯灣對伊朗漁船進行的“非法攻擊,最終導致該漁船沉沒”。 這封信被送交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手中,並於17日在聯合國成員手中傳閱。伊朗常駐聯合國大使穆罕默德·哈紮伊請求潘基文將這封信遞交聯合國安理會成員。 根據這封抗議信件的內容,9月15日,美國約翰·保羅·瓊斯號驅逐艦派出兩艘船隻“在(波斯灣)專屬經濟區水域襲擊了一艘正在行駛的懸掛伊朗國旗的漁船”。美軍大約20名船員對這艘伊朗漁船進行非法搜查,並采集漁船上船員指紋,隨後對漁船油箱開火,導致漁船起火並沉沒。不過信中沒有提及伊朗漁船上發生的具體情況。 資料:美國國防部聲稱“美軍將增加使用經中亞至阿富汗的運輸線” 【東方檔字NO.200912160408】據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15日說,為配合美國總統奧巴馬對阿富汗增兵計劃,美軍方將增加使用經中亞向駐阿美軍部隊運送物資的運輸線。 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幫辦塞德尼當天在國會作證時說,過去11個月中,美軍方已使用這條穿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運輸線向駐阿美軍運送了近5000個集裝箱的物資。隨著對阿增兵計劃的實施,美軍方明年將進一步增加這條線路的運輸量。 他說,此前美國主要使用貫穿巴基斯坦的運輸線向駐阿美軍運送物資,但因沿途武裝分子的襲擊,並不是所有經該線運送的物資最後都能送抵目的地。經中亞的運輸線更為安全,物資運抵率為百分之百。他還說,由於阿富汗沒有鐵路,經中亞或巴基斯坦運送的物資在阿境內運輸十分困難。 奧巴馬本月1日晚在位於紐約州的西點軍校發表講話,宣布阿富汗戰略調整方案,其中包括增兵3萬人。美國分析人士認為,增兵將給駐阿美軍的物資補給造成更大壓力。 巴基斯坦反貪局:禁止247名官員離境 並將重審所涉案件 【伊斯蘭堡消息】據媒體報道,在巴基斯坦最高法院16日推翻特赦令後,巴反貪局已經發布命令,禁止國防部長及其他近250位高層官員離境。 據美聯社報道,巴反貪局17日表示,在最高法院進行判決後,正在對這些官員進行調查。這意味著最多將有8000件、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的貪汙及其它案件,已經或即將重新審理。 巴基斯坦總統紮爾達裏及其幾位重要助手,都是特赦令的重要受益人。作為總統,紮爾達裏有憲法規定的刑事豁免權,但是他的政治對手稱,將要挑戰紮爾達裏的執政合法性。 巴基斯坦反貪局表示,有247名曾因特赦令而免於起訴的官員,如今已經禁止他們出境,因為現在要重新審理他們牽涉的案件。反貪局沒有透露這247名官員的名單,但是巴基斯坦新聞頻道報道稱,紮爾達裏的重要幫手、內政部長馬裏科(Rehman Malik),及國防部長穆克赫塔(Ahmed Mukhtar)等都在名單之列。 據悉,2007年,為了與前總理貝·布托達成權力分享協議,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時任總統的穆沙拉夫頒布了一項“全國和解令”。根據和解令,貝·布托、紮爾達裏(貝·布托的丈夫)及其他一些官員等8000多人麵臨的指控將被赦免,這些指控涉及謀殺、貪汙、濫用公權等3000多起案件。 印度已從印控克什米爾撤軍大約3萬 【新德裏消息】據印度媒體18日報道,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當天宣布,由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形勢好轉,印度政府已從那裏撤出大約3萬名軍人。 印度亞洲通訊社援引安東尼的話說,一年來,印度政府已經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撤出兩個陸軍師的兵力。如果那裏安全環境繼續改善,印度政府可能會撤出更多的軍隊。 印度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日前表示,今年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形勢得到很大改善,是近年來暴力事件最少的一年。 長期以來,印度政府一直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駐有重兵。印度新政府自今年5月21日成立以來,逐步調整對印控克什米爾的安全政策,包括加強準軍事力量的建設,對反印武裝派別展開積極對話,並減少正規軍。 消息人士:歐盟將延長針對中國和越南鞋類產品的懲罰性關稅 【綜合消息】據海外財經媒體周五(12月18日)報道,有消息人士稱,歐盟周四決定將針對中國和越南鞋類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延長15個月。 報道稱,上述消息人士表示,除英國以外的部分國家反對外,多數歐盟成員國仍同意延長這項3年多前開始征收的反傾銷關稅。該關稅針對的是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在歐洲銷售的亞洲鞋類產品。依據相關反傾銷措施,歐盟對中國和越南的皮麵鞋類產品分別征收16.5%和10%的進口關稅。 下周二召開的歐盟環境保護部門部長會議將討論並通過相關法規,這將是上述措施獲得正式批準的最後一道環節。歐盟須在年底前作出相關決定。 另據報道,上月當27個歐盟成員國在討論這項由歐盟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提出的關稅延長提議時,有15個成員國表示反對。不過,奧地利、德國和馬耳他隨後轉變立場決定投棄權票,因此該提議獲得簡單多數通過。 【時事點評】在上麵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說了,根據羅德裏格斯將軍提供的“另一版本”,我們的“初步評估”就是: 第一,華盛頓在自我評估之前一段“測試效果”時,其“真實感覺”應該是“差強人意”! 第二,既然“差強人意”,那麽,對美國人而言,其“當然選擇”就是“增加測試強度”、盡快拿到其“南亞政策”所需要的“測試參數”。 ●上述幾條新聞,恰恰從多個方向驗證了我們的“初步評估” 顯然,上述幾條新聞,恰恰從多個方向(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多個層麵(全球性大國層麵,地區性國家層麵)、以及多個側麵(政治、軍事,經濟、特別是金融側麵)驗證了我們的“初步評估”及一係列觀點。 ●再談美國的“全麵測試” 眾所周知,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奧巴馬所謂的”阿富汗新戰略”,東方評論員曾經反複強調了下麵幾點: 第一,在“實質性落實”大規模增兵計劃之前,奧巴馬所謂的”阿富汗新戰略”,本質上都不過是想對“方方麵麵”進行“全麵試探”。 第二,站在美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測試“方方麵麵(或敵人、或盟友)”的時候,“再沒有什麽手段”能比“一份附加了撤軍時間表的大規模增兵計劃”更能將“希望與危機”、“成功與失敗”、“鼓勵與警告”等諸多“矛盾信號”揉合得更好的了。 第三,這種“全麵測試”的涵蓋麵極廣: 其一,就測試對象而言,它包括中、歐、俄的戰略取向,包括印度與日本,包括巴基斯坦、朝鮮、伊朗、以色列,甚至包括韓國、阿拉伯國家、南美、非洲等國家的戰略反應。 其二,它還有全麵測試“美國國內壓力”的目的; 其三,就測試內容而言,它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各個層麵,特別是,它內嵌有“金融測試”的功能。 第四,我們還認為:在“上述方向的金融測試”的基礎上,一旦受迪拜倒債衝擊最大的歐盟金融、或者掌握有大量“石油美元”、並已經大量投資中國(包括中國香港)的阿拉伯國家,日元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的日本,其中的“大多數”最終“接受了美國的威脅”,並策應美國旨在全麵攻擊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穩定的計劃,那麽,這項“原本內嵌”的、主要針對歐盟、阿拉伯國家、俄羅斯、日本的“金融測試”,將迅速升級為針對中國的、更加嚴厲的經濟攻擊、甚至是全麵的金融攻擊。 第五,在我們看來,剛剛結束的中歐峰會上,歐盟的“盡管低調、但卻公開”施壓人民幣、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動作,可以視為歐盟在故意擺出一副“歐盟可能策應美國”的姿態,而溫家寶總理公開指責“即要求人民幣升值、又對中國搞貿易保護”的意圖就是“要限製中國的發展”,這種“將話說死”的態度,更是明確警告歐盟與美國,不要指望中國會對“歐美聯手”的經濟攻擊、甚至是金融攻擊讓步,因為“這種讓步”的實質在於“中國將失去發展空間”。 第六,我們認為,至於如何有效破解“歐美聯手攻擊中國經濟與金融”的可能性,我們再次建議:那就是“可以通過調整人民幣匯率形成權重的方式,強化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歐元貶值的趨勢,從而一麵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大體穩定,一麵還可帶動東亞、甚至南方經濟體主要貨幣也如此,並促進東亞實物商品加大往歐洲方向的流量”,從而令“都需要東亞實物產品作支撐的”歐元與美元之間的戰略矛盾“提前白熱化”,讓歐元與美元之間的角力立刻成為“歐美關係”的第一要務,讓歐元與美元之間的角力成為美國“欲在南亞方向借用之”北約內部的“強大張力”、並在科索沃方向即刻表現出來。 第七,我們認為,“美國阿富汗新戰略”所“最為關注的”並非“完成增兵”至“撤軍時間表”之間的“時間段”,而是這個“時間段”兩個端點的本身,也就是“宣布完成增兵的時間點(距今約半年)”與“準備撤軍的時間點(約在2011年7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前),並為“這兩個時間點”賦予了重大功能: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些所謂的重大功能主要包括這樣幾點: 其一,奧巴馬其實是在拿一個“完成增兵時間(半年左右)”引誘歐盟、印度、俄羅斯、以色列,引誘它們同意策應“美國阿富汗新戰略”,並同時“以此策應”威脅中國、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及阿拉伯國家。 其二,同時,奧巴馬也在拿一個“撤軍時間表”威脅歐盟、印度、俄羅斯、以色列,警告它們美國一旦最終被迫從阿撤軍,它們的中亞存在、南亞利益都將麵臨後果嚴重。 由於美國被迫自中亞戰略收縮之後,隨後的中東收縮也就不可避免,對於以色列而言,那更將直麵失去保護的惡果。 其三,對美國國內利益集團而言,奧巴馬顯然用一份“撤軍時間表”與“完成增兵時間表”,組合成了一份“風險評估報告(風險可控)”,並在此基礎上初步達成了一份“公平交易”。 值得強調的是,對這份所謂“公平交易”而言,盡管“交易框架”已經確定(風險可控),但就“交易內容”而言,則將視“美阿富汗新戰略”的“測試效果”而隨時調整、或較計劃更快地增加兵力、更大地增加投入,或者更快地撤軍! 第八,在第七的基礎上,我們還認為,不可或缺的是,華盛頓也在拿“其一、其二、其三”向方方麵麵、特別是美國的盟友做如下警告:一旦“全麵測試”的“測試效果“不如美國之意”,不排除“美國南亞政策”向中國妥協的可能性。 而任何警告都是有著目的性的。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份警告的目的就在於“公開警告”歐盟、或者印度:不要“逼”美國南亞政策“立刻考慮”向中國妥協的“即有方案”,其“妥協標誌”就是華盛頓官方正式向中國提出“借道申請”。 ●再談“美國南亞政策”的核心意圖 第九,也是對全麵掌握“上麵七點”而言最為關鍵的,就是我們對“美國南亞政策”的核心意圖的總結,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它在於如下三點: 其一,在大規模增兵阿富汗之後,如能令印度火中取栗、完成南亞破局最好; 其二,如果“其一”不行,就借俄羅斯通道暫時維持阿富汗局麵,並以此對中國的巴基斯坦布局、中亞布局形成巨大威脅,想辦法在歐盟與俄羅斯、印度的策應下,搞亂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請注意我們的用詞)”令俄羅斯的角色“一定程度、但非不可逆轉地吃重”,從而對中國的巴基斯坦影響、中亞影響慢慢形成一種“擠出態勢”,繼而全麵影響中國能源、礦產、產品的正常輸入、輸出,破壞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外部環境; 其三,在“其二”的基礎上,期間如果中國應對失誤,美國就尋求與歐盟、日本等聯手,全麵攻擊中國的經濟、特別是金融。 ●整個國際局勢基本上就沿著“上述九點”在慢慢展開 在全麵回顧“上述九點”的基礎上,結合最近以來的國際風雲,我們也就不難清楚地看出,直至目前為止,整個國際局勢基本上就沿著“上述九點”在慢慢展開。 ●美國人在自我評估“之前”的“測試效果”時,其“真實感覺”恐怕是“差強人意”! 首先,我們先來對比“美國南亞政策”的核心意圖、並結合上述的“第七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去觀察“印度已從印控克什米爾撤軍大約3萬”的新聞,特別是,新聞中所說的“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當天宣布,由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形勢好轉.......一年來,印度政府已經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撤出兩個陸軍師的兵力。如果那裏安全環境繼續改善,印度政府可能會撤出更多的軍隊.....”,我們可以這樣說:盡管奧巴馬正式宣布了“大規模增兵阿富汗”,但距離 “正式宣布(這本身就是一種測試)”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且期間也“如期”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包括泰國扣留了一架非常神秘的伊爾-76運輸機)之後,由於羅德裏格斯將軍提供的“另一版本”是“增派阿富汗的3萬美軍士兵全部到位所需要的時間比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的時間可能要長”,這也就是說,難盡管某些方向或許有重大變數(注意那架伊爾76運輸機所包含的重大變數),但就美國人進行的這一輪測試、及“其它方麵”做出的戰略反應及“類似測試”而言,“不利用美國大規模增兵”的因素“總體上”看是在增加、至少是沒有減少。 正因如此,我們在第一時間(12月15日)給出的“初步評估”就是:美國人在自我評估“之前”的“測試效果”時,其“真實感覺”恐怕是“差強人意”! ●對美國人而言,當然選擇就是“增加測試強度”、盡快拿到所需要的“測試參數”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既然“差強人意”,那麽,對美國人而言,當然選擇就是“增加測試強度”、盡快拿到所需要的“測試參數”。 ●“美國新阿富汗戰略”似乎已經擺出了“第二個姿勢”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再去觀察“伊朗(近日,也就是12月17日)致信聯合國抗議美海軍非法攻擊伊漁船”,“伊拉克12月18日抗議伊朗軍隊曾經進占伊拉克一處有爭議的油田”,美國國防部聲稱“美軍將增加使用經中亞至阿富汗的運輸線”等消息,也就不難明白,繼奧巴馬球12月1日“正式宣布大規模增兵”、從而擺出一副“美國準備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並“以此作為全麵測試的第一步”之後,在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甚至韓國等這些“被測試對象”的“阿富汗、南亞、東北亞政策”都表現得“搖擺不定”、“模棱兩可”的無奈下,在中國的阿富汗政策(準確地講是向美借道)又始終維持在“沒有最新態度”的“以不變應萬變”的情況下,“美國新阿富汗戰略”似乎已經擺出了“第二個姿勢”,既:將“美國‘正式宣布’‘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由“正式宣布”的層次,準備提升至“美國‘準備’‘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請大家注意我們在用詞上的不同)”。 ●美國已經準備“化”決心為“行動”,由“正式宣布”向“做全麵準備”的方向轉化 非常清楚,美國國防部聲稱“美軍將增加使用經中亞至阿富汗的運輸線”的“潛台詞”,就是在向“方方麵麵”做如下強調:在美國“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的問題上,美國已經準備“化”決心為“行動”,由“正式宣布”向“做全麵準備”的方向轉化。 ●任何這方麵的進展,都是俄羅斯所樂見的、也是歐盟、印度、甚至日本所“密切關注”的 顯然,任何這方麵的進展,都是“指望通過向北約借道”收取豐厚戰略利益的俄羅斯所樂見的、也是指望美國能“盡快”將其“南亞政策”一步走“實”、最好走“死”,從而好大加利用的歐盟、印度、甚至日本所“密切關注”的,當然,也是中國必須高度警惕的! ●在迫使“中國南亞政策”必須“由靜轉動”的問題上,美國“正在進行”相應的軍事布署 而基於我們之前的大量討論,我們也不難知道,在華盛頓擺出了“第二個姿勢”後,也就意味著駐阿北約軍隊(主要是美軍)“準備”更多地通過俄羅斯進行補給,特別是,也就意味著在搞亂巴基斯坦、或者引爆“克什米爾戰爭”、從而迫使“中國南亞政策”必須“由靜轉動”的問題上,美國“正在進行”相應的軍事布署。 ●在對比“第七點”的基礎,我們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三個關鍵” 值得強調的是,在對比“第七點”的基礎,我們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何將這個“正在進行”演繹得“更加逼真”,從而令“美國大規模實質性增兵阿富汗 ”由“正式宣布”向“做全麵準備”方向轉化的“轉化勢頭”演繹成“已不可避免”,站在華盛頓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既是強烈警告北京、對北京施加最大戰略壓力的關鍵,也是強烈警告歐盟、俄羅斯、印度、甚至日本、伊朗、以色列等國家,並對它們施加最大戰略壓力的關鍵。 不僅如此,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既不畏懼、又要有效阻止華盛頓決策者“可能的戰略誤判”,從而將“美國大規模實質性增兵阿富汗”由“正式宣布”向“做全麵準備”方向轉化的“轉化勢頭”演繹成“已不可避免”,是中國全球戰略因南亞局勢全麵破局而為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所利用的關鍵; 而對於準備大加利用的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家而言,既不過早明確立場、又要促使華盛頓決策層將“美國大規模實質性增兵阿富汗”由“正式宣布” 向“做全麵準備”方向轉化的“轉化勢頭”演繹成“已不可避免”,是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能否從中美直接對抗中“大獲其利”的關鍵。 ●印度經濟實際上已經取代日本經濟、成為最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突然打擊、並為之所攫取的目標 另外,對於印度而言,由於其國內政治穩定很成問題(目前,印度個別邦因行政劃分問題引起的政治不穩,還不過是小問題),再加上“根基不穩、卻又在歐美資本的‘刻意幫助’下、高速發展的”印度經濟,在日本經濟突然轉向“東亞共同體”之後(實際就是依托中國經濟,對歐美資本可能發起的經濟、特別是金融打擊保持警惕),實際上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容易受到外部力量(主要是歐美資本)的突然打擊、並為之所獵取的目標了。 ●再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0多頓黃金賣給印度、而不是中國” 在這個層麵上,我們去觀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0多頓黃金賣給印度、而不是中國,也就不難看到一種可能性:一旦國際形勢有變,特別是印度國內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問題(除了金融之外,印度還有個糧食供給問題),印度央行“名義上”買去的這批黃金儲備,極可能被迫用來“支付”歐美的“種種無理要求”、從而“連本帶利”地重新回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就是歐美資本的手中。 顯然,至於以“市價”買入的印度人、屆時能否有能力堅持以“市價”獲利賣出,或者根本就永久持有,那就要看印度政府眼下針對“第九點”、也就是“美國南亞政策”的核心意圖,所做的戰略選擇是否明智了! 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也不難明白,在目前這個水平上,就目前的形勢而言(美國並未將南亞政策走實、更沒有走死,從而“中歐俄美、也包括日本與印度”之間的排列組合並未定型),獨立於歐美資本之外的中國央行,有能力與美國相互構成軍事威懾的中國政府,是買不到這批黃金的,即便是在“印度支付的價格”上“ 加價”也不太可能,而隻能以“購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券”的形式為主、來兌現自己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幾佰億美元的“承諾”了。 至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二批200頓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終是否售出?如果被迫售出,以什麽價格售出?特別是最後又花落誰家?這恐怕就要視“中歐俄美”之間“測試與反測試”、以及對國際金融話語權的爭奪結果、或者南亞局勢、中東局勢、科索沃局勢、東歐局勢、東北亞局勢的進一步明晰而定了。 ●在“借道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中歐俄美”之間的、在戰略層麵的又一種“排列組合” 事實上,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始終在強調,在“借道問題”的背後,在“如何借道”的各種排列組合的背後,實際上是“中歐俄美”之間的、在戰略層麵的又一種“排列組合”,也是我們所期望的一種“排列組合”。盡管它的“形成過程”與“最終穩定”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為駐阿美軍四處“借道”、且準備“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的動作看似凶險,但它本質上仍然不過是美國的中亞政策終因“南亞無法破局”、“東亞幾近破局”、“伊核一不小心就可能破局”的無奈調整。 ●美國決策者也能感覺到歐盟與俄羅斯“盯著”美國戰略軟肋所掩飾不住的的“殺心” 而在“南亞無法破局”、“東亞幾近破局(近期日本明顯與美國保持了一定距離)”、“伊核一不小心就可能破局(盡管伊朗政府否認伊朗正在測試引爆原子彈的中子發生器)”的危險下,在美國向俄羅斯、或者中國“借道”,或者歐盟向中國、俄羅斯“借道”的背後,是其它大國(特別是歐盟與俄羅斯、也包括印度與日本)期盼美國將其南亞政策一步走實、最好是走死的“熱切目光”,而在這些“熱切目光”之後的,美國決策者也能感覺到歐盟與俄羅斯“盯著”美國戰略軟肋所掩飾不住的的“殺心”:一切隻待南亞這個中國重中之重的方向形成“中美力量的直接對決”。當然,有必要指出的是,這種中美直接對決“絕對包含了”中美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但並不意味著“中美直接軍事衝突”是唯一的“直接對決形式”。 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中國必須做好“進行一場高烈度、甚至全麵戰爭的決心與準備”、再去靜觀“美國新阿富汗戰略”之“各種演繹”的原因。 ●這種“排列組合”一旦最後出現,有兩點值得注意 我們再次強調:這種“排列組合”一旦最後出現(美國國防部宣布將更多地利用俄羅斯通道補給,這還隻是個開始),那麽,也就意味著“伊核六方”將“更多地”在另一個“戰略子平台”上、將“更多地”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後續角力,顯然,所謂的“戰略子平台”將是科索沃,而掩藏在科索沃問題下的,其實就是“ 美元本位製”問題,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所謂“另一種方式”將是經濟戰爭、或者金融戰爭。 ●為了避免落入第二個越南,美國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利用阿富汗這個要點,極盡戰略騰挪 其二,既然美國決策層也能感覺到歐盟與俄羅斯掩飾不住的的“殺心”,不僅“盯著”美國的戰略軟肋,還“一切都待中美在南亞形成直接對決之後再說.....”,那麽,就如我們之前所評估的,美國如果不能成功地“威、逼、利、誘”印度為自己去“南亞破局”,那麽,為了避免落入第二個越南,其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利用阿富汗這個點,極盡戰略騰挪,用盡各種方法與手段,去“威、逼、利、誘”歐盟與自己聯手在經濟、特別是金融上全麵攻擊中國,從而一麵避免美國與中國在南亞形成直接對決之勢、在根本上不給歐盟、俄羅斯“伺機反手對美一刀”的戰略機會,一麵還可以將歐盟推上“與中國對立”的前線,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人民幣在“歐美經濟之爭、特別是貨幣之爭”的層麵上策應歐盟、歐元的基礎。 ●對美國而言,將足以利用“中歐”之間的“不協調” 其三,在“其二”的基礎上,即便中國出於大局考慮最終“拒絕坐視”美國瓦解歐盟、消滅歐元,對美國而言,也足以利用“中歐”之間的“不協調”,一方麵繼續延長“美元本位製”的壽命、甚至伺機鞏固“美元本位製”的地位;另一方麵,則借力打力、全麵擬製歐元、人民幣的戰略空間,也就是全麵抑製“地中海計劃 ”與“東亞一體化”的進度與空間。 ●要高度警惕美國人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借道問題”、及北約(歐美)“如何借道”、上合(中俄)“如何提供通道”的問題,如果僅站在中國利益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如果僅局限在南亞方向去觀察問題,那麽,就在於一再提醒大家要高度警惕美國人的“明修棧道(針對中國利益的南亞軍事衝突)、暗渡陳倉(針對中國利益的經濟、特別是金融衝突)”。 值得強調的是,基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企圖心,早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當著奧巴馬的麵、再次將“G2”扔進垃圾堆的時候,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提醒說:一旦美國決心“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從而向俄羅斯表示“美國願意讓格魯吉亞、烏克蘭繼續留在北約之外”、以對俄羅斯讓步;或者決心向中國借道,從而向北京表示“美國願意”暫時維持“南亞的基本穩定”從而對北京讓步的話,那麽,美國人對歐盟所想強調的“意思”就是:如果歐盟不能配合美國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中國,那麽,美國就隻能選擇科索沃這個舞台進行“經濟與金融表演”了。 ●“美國資本”放任“迪拜倒債事件”的“妙用” 顯然,對照上述提醒,我們不難看出“美國資本”放任“迪拜倒債事件”的“妙用”,某種意義上講,就“倒債”本身而言,“迪拜倒債事件”雖有一定的必然,但是,就“倒債”的時間與處理方式而言,卻充滿了“戰略利用”。 真實的情況就是,通過“迪拜倒債”、特別是處理“迪拜倒債”的整個過程,“美國資本”成功地威懾並敲打了“歐洲資本”,在整個過程中,對美國人而言,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普爾、穆迪、惠譽)可謂立了頭功(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國際金融體係改革也必須拿掉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對市場壟斷的原因),隻是通過一連串的主權債務“降級報告”,就成功地將“迪拜倒債”的“金融衝擊波”經希臘、西班牙等歐盟國家投射進歐盟經濟內部,並有效“威脅”了想從阿富汗撤軍的英國人、及另外兩個在阿富汗增兵問題上“不給美國麵子的”歐盟核心國家--法國與德國。 但即便是這樣,總體上看,在阿富汗問題上,歐盟“消極怠工”的態度仍然明顯,也就是說,由於懼怕“因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從而被俄羅斯隨意戰略敲詐 ”,美國僅僅想用個“迪拜倒債事件”就“勸說”歐盟提供“實質性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並索要“配合美國全麵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中國”的企圖並沒有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回過頭來再去“準備更多地利用俄羅斯通道進行補給”,本質上也就回到了“上述提醒”,既:一旦美國決心“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從而向俄羅斯表示“美國願意讓格魯吉亞、烏克蘭繼續留在北約之外”、以對俄羅斯讓步;或者決心向中國借道,從而向北京表示“美國願意”暫時維持“南亞的基本穩定”從而對北京讓步的話,那麽,美國人對歐盟所想強調的“意思”就是:如果歐盟不能配合美國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中國,那麽,美國就隻能選擇科索沃這個舞台進行戰略騰挪了。 對比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一邊是“迪拜倒債事件”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並未令歐盟完全就範,一邊是在增兵問題上,美國人又拋出了“另一份版本 ”,從而“準備”“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以向俄羅斯表示“美國願意讓格魯吉亞、烏克蘭繼續留在北約之外”、以對俄羅斯讓步,而美國向北京借道的消息“ 也見過報端”,再結合近日噴湧而出的“大把衝擊性消息(實質上,也就是所謂的‘具體測試內容’與‘實際測試效果’)”,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所謂“另一版本”有這樣兩個特征: 第一,它不過是華盛頓決策層根據“美阿富汗新戰略”不如人意的“測試效果”而選擇的一個“調整方案”; ●這份“調整方案”仍然是個“測試方案” 第二,雖然它是華盛頓決策層根據前階段“測試(正式宣布向阿富汗大規模增兵、並一並給出撤軍時間表)”所取得的“測試效果”而最新選擇的一個“調整方案”,但該“調整方案”本身仍然具有濃厚的“測試特性”,也就是說,這份“調整方案”仍然是個“測試方案”,美國決策層仍然在企盼著得到一份“與之不同” 的“測試效果”。 請大家認體味上述兩個特征、特別是第二點。 ●補充兩點 值得補充的第一點是:在那些早就準備好的“調整方案”中,包括有:或較計劃更快地增加兵力、更大地增加投入;或較計劃更快地撤軍!或者較計劃較晚增加兵力,減少增加兵力,或較原計劃更晚些撤軍,等等。 而值得補充的第二點是:對華盛頓而言,上麵這些早就準備好的“調整方案”、實際上也是一堆早就設計好的“測試方案”。 ●美國拋出這套“調整方案”的真實目的 就美國的真實目的而言,是在“雖取得一定威脅效果、但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迪拜倒債事件”的基礎上,在“上述提醒”的原理下,繼續“威、逼、利、誘”歐盟與自己聯手在經濟、特別是金融上全麵攻擊中國。 但基於“上述提醒”的原理,如果美國“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除了“經濟租金(上升的石油價格)”之外,還必須支付“政治租金”,也就是必須向俄羅斯表示“美國(北約)願意讓格魯吉亞、烏克蘭繼續留在北約之外”、以對俄羅斯的“戰略紅線”以示尊重。 在這種要求下,我們再去觀察北約新任秘書長近日首次訪問俄羅斯,並在訪俄期間多次強調“自己上任後將改善與俄羅斯關係作為優先考慮的事項”,也就非常自然了。 ●在歐美之間的“戰略齷齪”中,俄羅斯地位似乎最為有利 但是,一旦美國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那麽,“歐美”在俄羅斯“戰略紅線”的問題上(實際上是烏克蘭問題上)也就會出現巨大分岐, 因此,我們也注意到,這位“將改善北約與俄羅斯關係作為優先考慮事項”的北約新任秘書長、卻又時刻在強調“北約尊重格魯吉亞的主權與完整,並拒絕排除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準備好了一份旨在取代北約在歐洲安全框架內主導地位的“俄歐新關係框架“方麵的文件,但歐盟卻說“還要仔細研究,我們不急”。 非常清楚,在美國用“迪拜倒債事件”,“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向俄羅斯進行東歐妥協,甚至放風向中國借道等等手段施壓於歐盟的同時,歐盟又何嚐不在利用“俄歐新關係框架”來威脅美國? 值得強調的是,在歐美之間的“戰略齷齪”中,俄羅斯地位似乎最為有利。事實上,俄羅斯可利用之外還不止於此。 ●軍火走私事件中,要警惕俄羅斯扮演的角色 我們注意到,泰國聲稱準備起訴那架注冊於中亞某個國家(報道說是哈薩克斯坦,也有報道說是格魯吉亞),起飛於東北亞某個國家(報道說是朝鮮)、走私軍火(報道說是導彈與反坦克火箭)、準備飛往南亞(報道說是巴基斯坦)、或者西亞某個國家(報道說是伊朗)的伊爾-76運程運輸機機組人員。 就如我們之前所說,在這起“非常奇怪”的、令那位美國女國務聊“極為興奮”的軍火走私事件中,要注意俄羅斯扮演的角色。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美國單方麵放風說“美國特使訪朝與朝鮮達成舉行四方會談(中美朝韓)共識”之後,北京與平壤官方並未公開表態。 顯然,這與美國單方麵放風說“美國特使帶去了致金正日親筆信”,平壤方麵立刻公開回應說“有這回事”的結果截然不同。 ●實際上“關上了”歐盟參與朝核問題的大門 在我們看來,表麵上看,舉行四方會談(中美朝韓)實際上撇除了日本與俄羅斯,但是,如果結合全球的局勢看,則實際上“關上了”歐盟參與朝核問題的大門。 因此,在我們的初步評估中,東方評論員認為:盡管中國、朝鮮官方並未確認,但作為被“朝核四方會談”撇除的俄羅斯而言,將“通報”那架伊爾76飛機相關情報作為對朝鮮同意撇除俄羅斯的一種“理所當然”的警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將歐盟擋在東北亞之外、是阻止“中歐”靠近的辦法之一 不要忘記了,在中亞地區,情報係統最龐大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俄羅斯。更不要忽略了,將歐盟擋在東北亞之外、是阻止“中歐”靠近的辦法之一,在這一點上,俄羅斯與成立APEC、將歐盟經濟遮斷於亞太經濟圈之外的美國,是有著“共同利益”的。 但是,讓美國不爽的是,將歐盟擋在東北亞之外,也可迫使歐盟更快地研究、處理“俄歐新關係框架”的相關文件,而這卻是要取代北約(美國)在歐洲安全框架中的主導地位的。 ●美國人在阿富汗方向設置的這場“全麵測試”,其實已經將自己給繞了進來 對中國而言,如果同意舉行四方會談(中美朝韓)、撇除日本與俄羅斯,也是可以考慮的,雖然這“關上了”歐盟參與朝核問題的大門、從而可能減少與歐盟交換“中國進入中東和平進程決策圈”的籌碼,但是,美國同意支付的“美國在朝鮮設立聯絡處”、從而向“美朝關係正常化”方向移動一步、向表態“支持、起碼是不反對東北亞一體化”的政治代價,也足以促使歐盟“更加積極地”考慮“支持中國東北亞一體化、也就是支持中國北上戰略”的問題。 ●歐盟繼續在“歐美”與“歐中”的關係上保持著最大靈活性 事實上,清除“歐美”在中國產業升級上聯手設置戰略障礙的可能性,讓“歐美”在“中國北上戰略”問題上出現戰略分化、正是我們認為有必要考慮將歐盟引入東北亞、引入朝核問題多邊會談的出發點。 值得補充的是,盡管美國放風“朝鮮願意舉行四方會談”,但在美國同意支付的“美國在朝鮮設立聯絡處”的代價之後,歐盟方麵,盡管“歐盟將延長針對中國和越南鞋類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從而向聯手美國經濟攻擊中國更近了一步,但是,法國也聲稱“將在平壤設立辦事處!”,從而繼續在“歐美”與“歐中”的關係上保持著最大靈活性。 這樣,在如何繼續“有效地”將歐盟經濟遮斷於亞太經濟圈之外的問題上,在日本經濟開始重視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美國就隻能求助於中國了。但這又與美國拉歐盟聯手攻擊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相矛盾。 ●許多關鍵性參數,已經被“中歐俄”強行重置了 通過上麵的討論,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人在阿富汗方向設置的這場“全麵測試”,其實已經將自己給繞了進來,並在某些方向,比如東北亞方向,甚至提前向“測試對象”泄露了自己的底牌、或者“關鍵性的參數”。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美國正在慢慢失去這場表麵上由它發起的、旨在“全麵測試”方方麵麵戰略反應的“主導權”。 根據我們的觀察,其實許多關鍵性參數,已經被“中歐俄”強行重置了,或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重置了。 ●建立在“美國現行巴基斯坦政策”的“美國新阿富汗戰略”也就失去了運轉的根基 在這個問題上,最具說明性的是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局勢。我們知道,在軍方的壓力下,被迫移交了核武器控製權之後,因美國支持而上台的巴基斯坦總統因親美政策的搖擺而受到美國勢力的嚴重警告:親美勢力控製下的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拿掉了巴基斯坦現政府諸多官員的“免責權”,並禁止一大批政府官員出國,包括準備登機前往中國訪問的巴基斯坦國防部長。 非常清楚,由於美國的巴基斯坦政策不得人心,巴基斯坦國內反美勢力日益高漲,在此壓力下,因美國支持而上台的巴基斯坦總統“配合美國反恐的政策”必然為之搖擺。 而華盛頓對巴基斯坦總統的警告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美國奉行的“那套巴基斯坦政策” 已經走不下去了。 這樣,建立在“美國現行巴基斯坦政策”的“美國新阿富汗戰略”也就失去了運轉的根基。也就是說,在這場“全麵測試”本身已經開始脫離美國原定計劃的情況上,美國又怎麽可能指望得到一個“如意”的測試數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