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2009年11月27日

(2009-11-29 07:17:22)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五 09年11月27日

中國公布2020年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北京消息】據中國政府網報道:2009年11月26日20時30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情況,並答記者問。
[BBC記者] 請問解主任,第一,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何時來到。第二,既然中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現在也已經設立了二氧化碳排放減排的目標,請問中方對發達國家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麵有什麽樣的具體要求?
[解振華] 你提出的關於二氧化碳峰值問題,實際上峰值和我們現在所談的碳強度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的力度,強度下降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它的峰值會隨之出現,根據中國現在的發展情況我們還是從眼前做起,加大我們節能、提高能效和增加森林碳匯的力度,大幅度的降低我們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會隨之出現峰值,我們現在也在做進一步的論證,我們希望中國的峰值會早一點出現。
[解振華]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今天發布的國務院的決定,要想實現2005-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中國將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為確實有很多困難,在這方麵我們還要繼續努力,當務之急是把降低碳強度這項工作做好。
[解振華] 距離哥本哈根大會還有10天的時間,按照巴厘行動計劃的要求和公約、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他們應該公布自己的絕對減排的目標,到目前為止已經公布目標的這些國家,大體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16-23%,這個目標距離IPCC減排25-40%的建議還有比較大的距離。離發展中國家提出的至少減排40%的要求還有更大的距離。所以我們希望發達國家應該在大幅度的率先減排方麵采取更多積極的實質性的行動。
[法新社記者] 剛才您談到有關峰值的問題,我想請問,現在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要在2020年之前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40-45%,在2020年之前中國的排放還要增加到多少?
[解振華] 中國現在確定的是2005-2020年的目標,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我們會進一步研究,今後再根據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采取進一步措施,所以2020年之後的問題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和論證。
[解振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現在麵臨著既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改善民生方麵的任務,還要麵臨著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溫室氣體增長速度的挑戰。我們現在強調的單位GDP的碳強度總體來說還是相對減排的指標,從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出發作出這樣一個決定。
[解振華] 也就意味著我們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可能還會相對增加,但是這種增加還是一種合理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還會有所增加。我們要在經濟質量上下工夫,相對減排主要提高我們經濟增長的質量,我們也不願意中國的發展重複發達國家過去那種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方式,我們的措施是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們的發展,保證有合理的增長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溫室氣體增長的速度,這是這個《決定》最本質的內容和要求。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 在9月份胡主席在紐約參加聯大會議的時候,解主任您曾經也召開一次記者會,在會議上介紹中國在1990-2005年期間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4%,現在這個新的《決定》裏麵提出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45%,為什麽在新的十五年的階段中國所提出的目標卻比上一個十五年的計劃要低呢?
[解振華] 中國在1990-2005年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我們現在又決定在2005-2020年單位GDP碳強度要降低40-45%,如果了解經濟發展規律,應該會認識到提高能效、節能越往後越難,比如說為了實現目標,我們淘汰落後產能,最近三年關閉了很多鋼、鐵、焦炭、小火電、水泥等廠子。如果我們把容易減排的、容易提高能效的都減排了,以後如果再在提高能效上下工夫就越來越難,所以應該能夠理解,越往後節能、提高能效的困難會越大,所以現在我們的目標比過去好像指標上降低了一些,但是困難的程度會更大,付出的成本會更高。
[德國電視台記者] 您所提到的45難%的數字是否具有國際約束力,中國政府是否準備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宣布這一數字,並且簽署相關的文件,45%的數字是否具有國際的約束力?
[解振華] 中國公布的目標是我們國內自願、自主的行動。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要大幅度的減排,而且這個行動是強製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各國的國情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措施。根據《公約》的要求和巴厘路線圖的授權,中國的行動完全是自主的行動,在國內來說它是有約束力的,我們要通過統計、監測、考核、問責來實現這個目標。
[解振華] 中國在過去采取的減緩行動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但是我們根據自己的國情,我們采取了積極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措施,這主要是根據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做出的決定,而且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我們現在這個決定也沒有得到發達國家資金跟技術的支持,但是我們本著對本國人民負責、對世界人民負責的態度,還是要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這個行動是自主行動,是我們自己自願采取的措施,這個措施在國內來說是有約束力的,但是在國際上還不能說是有約束力的,因為我們是自主行動。按照《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要求,我們還是希望發達國家盡快在這方麵采取行動。根據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的減排、資金和技術的目標和行動是有約束力的,而且要接受國際的核查。你可能會問,沒有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為什麽要采取行動?這正表明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保護全人類的利益,也表達了我們的決心和信心。
[美聯社記者] 既然您說這是一個自主的行動,也是不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行動,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中國想停止采取這樣的行動隨時都可以停止?
[解振華] 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奇怪了。我剛才講了,中國頒布的目標一是表明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內在的要求,二是表明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負責的態度,雖然是自主行動,但在我們國內是有約束力的。同時我們每年還要有統計、監測、考核、問責一係列製度,既然我們已經做了決定,中國說話是算數的,我們必須要實現。能不能實現呢?“十一五”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雖然有困難,但是我們經過努力還是有望實現的。
[衛報記者] 剛才您談到現在設立的新目標事實上比過去的目標要略微低一些,也可以說比照常情景要略微低一些。您談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想設立更高的目標可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一點我特別想提醒您注意,日本可能說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他們今年剛剛提升了自己減排的目標,我的問題是是不是45%的目標就是極限了?中國是不是可以在哥本哈根的會議上就這一目標進行再談判和再協商,正像您反複強調的,中國一直本著為全人類利益負責的態度來實現目標的,如果其它國家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願意為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中國是否有可能修改這一目標,把這一目標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解振華] 你的理解可能有問題,中國的目標不是更低了,是更高了。為什麽呢?因為更難了,對我們的要求,要采取的措施、付出的代價、執行的難度更大了,所以這個目標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也就是剛才主持人告訴我的難度係數更大了,如果從這方麵理解可能更容易理解中國的目標到底是低了還是高了。
[解振華] 剛才你談到如果中國得到了資金跟技術的支持,我們的目標是不是會調整?我想這個目標如果要實現很困難,現在是靠我們自身的力量想辦法來實現,如果能夠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這個目標實現的會更好、更快。為什麽中國的目標有一個幅度呢?因為它有難度,我們靠自身努力來實現,如果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會做得更好一些,實現起來就更快一些。
[解振華] 剛才提到有些發達國家過去公布的減排目標現在提高了。這點我還是比較了解的,有些國家確實目標提高了,但是過去那個目標可能是它國內淨減排的量,現在增加的是到國外買指標的量,總體上來說,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的減排量距離IPCC的建議和發展國家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在談判中提出來,能不能規定發達國家在國內減排和國外購買減排量的比例。但現在發達國家還不願意這樣談,所以現在籠統的減多少,實際上他們的目標當中既有國內減排的量,也有碳交易和碳匯的作用,中國的目標完全是靠我們降低能源消耗當中的碳排放來實現的,不包括碳交易,也不包括碳匯。
[何亞非] 我補充一點,我認為我們不能夠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方麵相提並論,不能做比較。因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核心原則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什麽有這樣一條原則,就是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階段不一樣,曆史責任也不一樣,對發達國家有一個強製性的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是自主的減緩行動,如果把這兩者混淆起來進行比較是不合適的。
【時事點評】首先,我們建議大家認真閱讀全部文字,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麵體會到中國政府“提前”宣布這一“減排目標”的政治意圖。

●中國何以突然提前宣布“減排計劃”


我們知道,中國政府原本計劃在今天(周五上午)宣布“減排計劃”的,之所以突然提前,如果僅從外部去找原因的話,那麽主要就是一點:美國宣布了“美國減排計劃”--“承諾”202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並強調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下個月將“親自”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


●華盛頓的企圖心
非常清楚,一個“承諾”外加一個“親自”,華盛頓是想借此占領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道德製高點”,企圖聯手在減排問題上“別有用心”從而“極其高調”的歐洲,將矛頭直指“代表自己、更代表第三世界國家根本利益說話”的中國。


●中國要用“更具誠意的數字”去“徹底打掉”極具表演能力的奧巴馬之“別有用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似乎為了增強效果、吸引眼球,白宮還進一步表示:美國的減排目標還包括到2025年減排30%,2030年減排42%,2050年減排83%。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再去閱讀中國“減排計劃”的具體數字(實現2005-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閱讀中國官員反駁外國記者諸多疑問的具體文字,特別是,理解中國將“宣布日期”從27日提前至26日,並強調中國總理溫家寶將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也就不難明白,中國這是在針鋒相對,就是要用“更具誠意的數字”去“徹底打掉”極具表演能力的奧巴馬之“別有用心”。


●美國的減排計劃到底是個什麽玩意兒?
請大家注意,中國在1990-2005年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現在又決定在2005-2020年單位GDP碳強度要降低40-45%;而美國的計劃又是什麽?它盡管也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7%”,但是,有必要指出兩點:
首先,美國的這個數字較聯合國公約中使用的作為基準的1990年排放水平相比減少發了約3%。
其次,這個數字與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法案一致,但與遲遲沒有在美國參議院通過的氣候法案中減排20%的目標相比有所降低;



●“中歐美”的“減排道德”高下立判!
與此同時,極其高調的歐洲國家,其提出的減排計劃也大體在“16-23%”之間,因此,美國的“17%”,不過是趴在“16%-23%”的下限區域。兩下對比,誰的計劃更顯誠意?誰的計劃“將更加努力地減排”?不論是歐盟、還是美國,你們還有資格拿這個話題去攻擊中國嗎?這個道理是一目了然,至於“中歐美”的“減排道德”,那更是高下立判!


●自然就會有這樣一聲音
也許正是如此,自然就會有這樣一聲音。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美聯社記者] 既然您說這是一個自主的行動,也是不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行動,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中國想停止采取這樣的行動隨時都可以停止?

[解振華] 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奇怪了。我剛才講了,中國頒布的目標一是表明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內在的要求,二是表明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負責的態度,雖然是自主行動,但在我們國內是有約束力的。同時我們每年還要有統計、監測、考核、問責一係列製度,既然我們已經做了決定,中國說話是算數的,我們必須要實現。能不能實現呢?“十一五”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雖然有困難,但是我們經過努力還是有望實現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位被解振華形容為提出了一個“奇怪問題”的“美聯社記者”,是否也知道,奧巴馬準備拿到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去吆喝的所謂“減排計劃”,同今年6月份在眾議院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的目標基本一致,但該法案尚未獲參議院通過。在限製減排和加入國際氣候變化公約方麵,美國國會迄今還沒有通過任何法案。
這些事實是否“更加有理由”解讀為“即便美國的減排計劃具有國際約束力,但一向視國內法高於國際法的美國,是否奧巴馬政府想停止采取這樣的行動就隨時都可以停止?因為隻要美國國會不通過就行”。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曆史上,有兩個裏程碑的事件
我們知道,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曆史上,有兩個裏程碑的事件,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通過和2005《京都議定書》生效。
至於曆屆美國政府及美國國會對這份《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極不待見”,可謂是“地球人都知道!”。



●中國通過提前宣布“減排計劃”,顯然有著兩層意圖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中國通過提前宣布“減排計劃”,顯然有著兩層意圖:
第一層意圖。就如上麵所說,是“合理利用”《公約》的要求和巴厘路線圖的授權,直接針對、並全麵超越美國、甚至整個西方的小動作,順勢搶占“減排問題的道德製高點”。
在這個問題上,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於慶泰日前在接受《時代》專訪時闡述的一個觀點,他談到了三個要點:
首先,他表示“能否達成協議的主要責任在於發達國家”;
其次,他表示“中國在氣候問題上不會讓步,因為發達國家對於從京都到巴厘島的多個氣候變化會議所確定的目標都沒有作出堅定的承諾”;
最後,他表示“發達國家的政府各領導人常常發表動聽的聲明和公開宣言,但如果你看看他們采取的行動,就會以現還差得很多。總的來說,我們希望看到的發達國家能做到言行一致。”


非常諷刺的是,最新消息顯示:就在中國“在自願的基礎上(這是公約與巴厘島路線賦予發展中國家的權利,當然“這種賦予”原本就不是西方的善意、而是想將發展中國家拐帶上“低碳經濟”所精心策劃的一個代價而已)”提出自己減排計劃作為西方中的一員、發達國家澳大利亞的國會將“拒絕批準”澳大利亞政府準備帶去哥本哈根的“減排計劃”,也就是說,在環保問題上經常發表動聽言論與公開聲明的“澳大利亞民主”再次表現出其虛偽的一麵。
可以想像的是,在“待通過的”美國相關減排法案的問題上,美國參議院很可能“有樣學樣”!



●以“第一層意圖”為基礎,為中國與“歐日”之間搭建一個“如何合作的討論平台”


第二層意圖。就是以“第一層意圖”為基礎,為中國與“三邊經濟(歐美日)”之“歐日”之間搭建一個“如何合作的討論平台”。
至於這個“討論平台”的討論內容,表麵上是“如何在地球上更加有效的進行減排”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如何進行“歐亞經濟整合(對中國與歐盟而言)”或者“東亞經濟整合(對中國與日本而言)”的問題。



●為了進行有效的討論,自然就需要“準備”一個“緊扣主題的切入點”

顯然,為了進行有效的討論,自然就需要“準備”一個“緊扣主題的切入點”。
在如何選擇切入點的問題上,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解振華] 剛才你談到如果中國得到了資金跟技術的支持,我們的目標是不是會調整?我想這個目標如果要實現很困難,現在是靠我們自身的力量想辦法來實現,如果能夠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這個目標實現的會更好、更快。為什麽中國的目標有一個幅度呢?因為它有難度,我們靠自身努力來實現,如果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會做得更好一些,實現起來就更快一些。



●中國不僅明確給出了“中歐經濟戰略合作”的方向,甚至明確給出了“南北經濟”合作的方向
通過解振華的上述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在“為什麽中國的目標有一個幅度”的問題上,在中國公開承認“這個目標如果要實現很困難”的基礎上,在中國強調“如果能夠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這個目標實現的會更好、更快”的背後,是中國不僅明確給出了“中歐經濟戰略合作”的方向,甚至明確給出了“南北經濟”合作的方向。



●小布什政府之所以誓死拒絕《京都議定書》,“最核心原因”在於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就有必要把握住兩點:
第一,小布什政府之所以誓死拒絕《京都議定書》,當然有許多原因,但“最核心原因”在於小布什時期的美國經濟已經在“信息技術”上占據壓倒優勢地位,且“指望”繼續通過這一優勢,外帶什麽所謂的納米、生物技術去引導世界經濟運行方向,去維護美國金融霸權、去延續以美元本位製為基礎的一切霸權。
第二,自IT泡沫破滅,而所謂納米、生物技術又被事實證明為“更多隻是個炒作題材”之後,也就是說,早在小布什上台的時候,美國經濟的實體部分就已經沒有了後勁,而包括美國軍事霸權在內的美國一切霸權隻能更加依賴“華爾街金融永動機”的“造錢”功能。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國金融管理當局不得不“創造”出一係列經濟、特別是金融政策,不為別的,為的是好讓美國房地產業“暫時接替”泡沫已經破滅的IT業(知識經濟)、及不堪大任的納米、生物經濟,繼續維持美國經濟,為美國最終完成“旨在全麵控製全球能源水龍頭、繼而全麵主宰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局麵”的全球戰略布局爭取“急需的時間”。
至於美國最後因伊拉克戰爭的“勝而不利”,不僅沒能順勢解決伊朗問題、打通波斯灣至阿富汗、再到中亞五國的戰略通道,更沒能實現以中亞-中東-東歐為支點徹底割裂歐亞大陸、將西歐(歐盟)、俄羅斯、中國(東亞)完全封閉在“各自境內”的戰略意圖。
事實上,從03年小布什的“單邊主義”發動伊拉克戰爭至今,在原有實力上受到極大消耗、而新的經濟增長點又“長期找尋未果”、從而不得不更加依賴房地產、更加依賴“華爾街金融永動機”的美國經濟,在次貸危機暴發後終於發現,在“信息技術”上“技不如美”的歐洲經濟,在經過長時間的環保技術準備之後,似乎已經累積起通過“低碳經濟”來牽引歐盟實體經濟、甚至想以此取代“IT經濟”去主導世界經濟運行方向、追逐歐元世界頭號金融地位的“經濟能力”與“切實計劃”了。


●“新形勢”下,對美國經濟或者美元而言,歐盟經濟或者歐元更具威脅、且更具緊迫性!
值得強調的是,盡管歐盟的政治整合還有許多路要走,但在《裏斯本條約》已經通過,首位歐盟“總統”、歐盟“外長”已經出現,甚至歐盟“國防部長”也將呼之欲出(意大利政府已經公開呼籲建立統一的歐盟軍隊了)的“新形勢”下,對美國經濟或者美元而言,歐盟經濟或者歐元的這份“經濟能力”與“切實計劃”也就更具威脅,且更具緊迫性!




●中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隻能夠“幫助”歐盟實現上述夢想的、具備各方麵要素的力量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南方經濟體,且本身也是一個“即有提高環保技術的客觀需要、也有大規模應用環保技術的潛力、還有巨大生產能力”的經濟體,不論是站在歐盟的角度、還是站在美國的角色,甚至站在其它方麵的角度去看問題,中國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隻能夠“幫助”歐盟實現上述夢想、對美國經濟、美元主導角色取而代之的、具備各方麵要素(政治、經濟、軍事)的力量。



●能否爭取到“中國經濟的傾向性”,對“歐美經濟的未來地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考慮到中國實際上是“南方經濟”的代表,如果僅局限在“三邊撕裂”的框架中考慮問題,那麽,能否爭取到“中國經濟的傾向性”,也就相當程度地爭取到了“南方經濟的傾向性”,無疑對“歐美經濟的未來地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不可否認、更不可低估“南北撕裂”的巨大反作用
當然了,對中國經濟、或者南方經濟而言,在利用“三邊撕裂”的同時,也不可否認、更不可低估“南北撕裂”的巨大反作用。
但對“歐美日”也一樣,它們在遵循“南北撕裂”的原理、去尋找彼此的“共同利益”、特別是在協調“共同行動”時,其“共同利益”與“共同行動”卻處處受到“三邊撕裂”的掣肘。



●這輪“氣候問題較量”的問題之所在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再去理解“美國為何在減排計劃上突然鬆口”,再去理解“中國為何提前公布自己的減排計劃”,特別是再去理解中國所強調的、“如果能夠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可能我們這個目標實現的會更好、更快”,那麽,我們也就很容易看出這輪“氣候問題較量”的問題之所在了---它包括這樣幾個要點:
其一,美國之所以在減排計劃上突然鬆口、且宣布奧巴馬將親自出席,意在“南北撕裂”的層麵上對歐盟示好,並準備將“破壞”歐盟最為熱心之“世界環保減排計劃”的罪名安在中國、及南方國家的身上。



●西方提出“低碳經濟”的核心企圖
其二,必須指出的是,盡管西方(主要是歐美)在具體減排的問題上也有著根本矛盾,但在“南北撕裂”的層麵上也是有著巨大共同利益的,這主要表現在它們所提出的“低碳經濟”,本質上是意圖利用“北方經濟”在技術、資金、宣傳上的即有優勢,一心想主導低碳經濟遊戲規則(一如現行國際金融遊戲規則),以“低碳經濟”的名義、打著環保的“道德旗號”,繼續盤剝、支配“南方經濟”,繼續維持西方在全球事務、特別是金融遊戲規則上的決策權。
在這個問題上,所謂“碳貨幣”、“碳交易”、“碳關稅”等“經濟新名詞”,都不過是西方國家為實現這一意圖所“專門設計的戰略工具”而已!



●西方在爭奪“世界經濟新增長點”問題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三,中國之所以提前宣布中國的減排指標,並在北京與印度、巴西、南非等南方經濟積極“協調數據”,意圖就是基於“其二”的認識,在“南北撕裂”的層麵上去揭露“美國的其一”、抵製“西方的其二”,並準備在“三邊撕裂”的層麵上,去激化“歐美、甚至低碳技術也很好的日本”在爭奪“世界經濟新增長點”問題上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修改會計準則”而“技術性延後決算”的“歐美金融危機”注定“將進一步深化”



其四,也是最為關鍵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決策者(實際上是華爾街)拒絕改革美國金融體係、拒絕改革國際金融體係的情況下,製造了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美國“華爾街金融永動機”,也就是鐵了心要“穿舊鞋走老路”了,這樣,因“修改會計準則”而“技術性延後決算”的“歐美金融危機”也就注定“將進一步深化”。



●對歐美而言,“....讓市場看到、相信、並確認這一點”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對歐美而言,誰的手中能掐住“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並“讓市場看到、相信、並確認”這一點,那麽,也就等同於“誰就能讓市場相信自己最終能在必將進一步深化的金融危機中率先上岸”。
值得強調的是,對歐美而言,上述“....讓市場看到、相信、並確認這一點”是如此地重要,在“正常競爭(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的情況下,將它直接決定“全球的資金、人才、技術、機會”在大西洋兩岸的最終流向。
大家不要忘記了,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以大量的篇幅討論過“資本是沒有祖國”的這個概念,並論述了“美國資本”在某種條件下,就可以迅速轉化了歐洲資本、甚至“其它資本”的巨大可能性。另外,人才也好、技術也罷、它們都是“視資本最終流向”而決定流向何方的!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得更遠一點兒、將視野更加開闊一點兒,那麽
因此,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得更遠一點兒、將視野更加開闊一點兒,那麽,在中國迫使“三邊”中的一邊(比如歐盟或者美國)、或者兩邊付出一定的代價,願意、或者被迫向中國提供中國相對缺乏的低碳、新能源高新技術,以此作為中國經濟“最終決定”率領東亞經濟、更或者是整個南方經濟在“三邊撕裂”的層麵、對“歐美日(主要是歐美)”表現出(或者不表現出)“特定傾向性”,那麽,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也將主動參與到這場全球範圍內的“資本、人才、技術、機會”的再分配過程。
顯然,如果用中國-東亞經濟一體化,美國-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地中海聯盟的“大名詞”來替代單純意義上的中國、美國、歐盟,用中國最具優勢、急待升級的“各種實體經濟生產能力”、以及正在擴張的人民幣,美國最具優勢的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以及仍然把持世界本位貨幣地位的美元,歐盟最具優勢的低碳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以及“已經坐二、正在望一”的歐元,來“簡單替代”中國經濟、美國經濟、歐盟經濟的未來,那麽,我們是不難看出“中歐美”之間可能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利益排列組合”到底有哪幾種了。



●這些“利益排列組合”的核心條款
事實上,中國經濟需要一個“獨立自主為主、引進消化外來技術為輔”的產業結構升級來對人民幣的擴張提供最強有力的核心支撐;美國經濟需要付出“戰略代價”來換取人民幣的“戰略理解”、去維持美元本位製,而歐盟經濟則需要付出“戰略代價”來換取人民幣的“戰略支持”、去實現歐元“坐二望一”的夢想,就是這些“利益排列組合”的核心條款。



●“戰略代價”與“戰術代價”


至於美國是願意付出“全麵對華解禁高科技輸出”、接受“中國進入國際經濟規則、特別是金融規則決策圈”的“戰略代價”以“不再遏製”中國的“北上戰略”、還是隻願意付出“相對歐盟、日本而言並沒有那麽具有吸引力”的“低碳技術、諸如新能源技術”之類的“戰術代價”來虛以委蛇;或者歐盟經濟是願意付出“對華實質性輸出中國所需、美國對中國禁止的高科技”、以及接受“中國進入國際經濟規則、特別是金融規則決策圈”之“戰略代價”以支持中國的“北上戰略”、還是隻願意付出“暫時收起三獨牌、暫時不跟隨美國對華進行貿易戰、甚至金融戰”的“權宜之計”,這些都將是人民幣決定定是否“強化”攻擊美元本位製、或者“強化”幫助歐元實現其“坐二望一”夢想之舉措的“最要緊因素”。



●迫使“歐美的對華政策”、歐美之間的關係始終“得”處於“動態調整”之中
在這裏,我們再次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美國、更別提歐盟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歐美”而言,不過是種“戰術代價”而已,對中國而言,在打破西方(特別是美國)對中國至今仍在實行、甚至準備強化掃行的遏製戰略而言,再沒有什麽比“歐美對華高科技解禁、接受中國進入國際經濟、特別是金融決策圈”更具標誌性的突破了。甚至可以這樣說,除此之外,歐美所願意支付的一切都隻是“戰術層麵”的東西,相對應,中國經濟對“三邊撕裂”之歐盟、或者美國提供的一切經濟合作也都將隻限於“戰術層麵”的。
第二,如果“歐美”的對華政策能基於“南北撕裂”而保持大體平衡,並試圖維持一種“隻對中國支付戰術代價、而集體拒絕支付戰略代價”的“西方默契”的話,那麽,“中國的對歐、對美政策,特別是金融政策”就一定要保持“足夠程度的失衡”、並“總體上傾向於歐盟一點兒”,以時刻保持“歐美經濟”在“三邊撕裂”層麵上的“撕裂烈度”、並利用好日本在“三邊框架”中的弱勢地位與弱勢心態,調整好中日關係、從各個層麵施加外部壓力,迫使“歐美的對華政策”、歐美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一種“三邊撕裂”的壓力之中,始終“得”處於“動態調整”之中。



●如果中國這樣做,其發出的信號是非常清楚的
非常清楚,如果中國這樣做,其發出的信號是非常清楚的,它應該有這樣幾層意思:
首先,假如美國“能成功地說服(不論用什麽方式)”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特別是經濟、金融)與美國保持“戰略默契”,那麽,歐盟經濟就一定能獲得“中國經濟某種程度的傾向性”,因為中國一定會主動去打破“美國所需要”的這種所謂“歐美平衡”。不論用什麽方式,或妥協、或攻擊!
其次,基於“首先”,我們不難明白:在“正常情況(再次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下,針對中國的“歐美對華政策”、美國試圖建立的任何一種“歐美平衡”,都將是一個結果,即:在美國不斷地付出一定代價之後、它所能得到的始終是一個“不穩定”且“短命”的“歐美平衡”;始終是一個歐盟必將獲益,且可能從中美雙方都獲益、導致歐元慢慢坐大的、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麵。
最後,基於“其次”,美國人應該不難看出,對美國而言,這將是個“無解的難題”。因為對中國而言,在戰術上可能有代價,但在戰略上卻將有收益:一個歐元慢慢坐大但又未如美元那般強大、不足以取代美元的過程;一個美元慢慢勢弱但又仍比歐元強大、卻又不足以繼續維係美元本位製的過程,將是一個歐美戰略矛盾全麵激化的過程,也將是一個中國經濟(人民幣)在“歐美關係始終‘得’處於動態調整”中而“趁機擴張”的過程。



●美國試圖構建的、類似的、專門針對中國的、且中國認定有威脅的“歐美平衡”都將是“短命”的
顯然,在“中國經濟”針對奧巴馬提出“減排方案”的“對華企圖(試圖建立一種針對中國的歐美默契與平衡)”、於“自願減排”的基礎上,提出一份“受世界讚譽(實際上令歐盟經濟受益)”的減排方案、從而開始擺出一副“對歐盟經濟有一定傾向性”的姿態後,實際上也就等同於“立刻打破了”這個“美國付出一定代價、卻並不穩定的平衡”。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一反常態,提前提出自己的“減排方案”,這說明美國試圖構建的、類似的、專門針對中國的、且中國認定有威脅的“歐美平衡”都將是“短命”的。
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話題,我們先來閱讀三則新聞。

巴基斯坦總理:美國增兵阿富汗,可能會導致巴基斯坦的不穩定


8209;【伊斯蘭堡消息】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周四在伊斯蘭堡表示,美國增兵阿富汗,可能會迫使塔利班武裝分子逃往巴國的西南邊境地區,導致巴基斯坦的不穩定。
吉拉尼表示,巴基斯坦總統紮爾達裏周三在回信給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美國在調整阿富汗政策時,應當也與巴國協商,照顧巴方的關注。吉拉尼說,阿富汗的穩定符合巴國利益,但與此同時,巴方也不希望由此造成自己國家的不穩定。他指出,一旦美軍增兵阿富汗,矛頭將直指阿南的赫爾曼德省,那時,武裝分子就會蜂擁逃往鄰國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造成當地的不穩定。
巴基斯坦眼下烽煙四起,2007年以來,西北部的武裝暴力造成數千人死亡,今年十月對鄰國阿富汗的南瓦濟裏斯坦展開掃蕩,又引起武裝分子的連串炸彈襲擊報複。
朝韓下月將共同考察中國、越南的高新園區
【首爾消息】據韓聯社報道,朝韓當局下月中旬將共同考察中國和越南的高新園區,一起摸索開城工業園區發展模式。
  韓國統一部的一位高官稱:“若要發展開城工業園區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園區,必須研究國際市場采用的市場程式和製度。”“朝韓當局計劃在下月中旬共同考察海外園區,為開城工業園區取經,謀求新發展。就此與朝鮮方麵達成了一致的見解。”
  韓國政府在6月舉行的第2次朝韓開城工業園區工作會談上,建議共同考察,並獲得了朝鮮方麵的同意。
  該高官還說:“考察地點暫定在中國和越南。如果這次考察取得成功,朝韓間三通(通行、通關、通信)、園區內朝鮮員工宿舍、上下班公路等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
  考察團將由朝韓各10名人士組成,考察期暫定為10天,將於下月12日啟程。韓方考察團將包括韓國統一部、知識經濟部、韓國土地住宅公社、開城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
迪拜世界陷入債務危機 數家銀行牽連甚深


8209;【綜合消息】據兩名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正在尋求債務延期的迪拜世界(DubaiWorld),可能欠下阿布紮比商業銀行(Abu Dhabi Commercial Bank)19億美元,使得該行成為迪拜世界的最大債權人。 8209; 8209;由阿聯酋酋長Ahmed Bin Saeed Al-Maktoum掌控的迪拜世界通過迪拜投資公司(IstithmarPJSC),向70多位債權人借款,用以購買從拉斯維加斯賭場經營商MGM Mirage的股份到在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等各種資產。其延期償付的申請包括地產子公司棕櫚島集團(Nakheel PJSC)將於12月14日到期的35.2億美元債券。 8209; 8209;負責為境況不佳的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最高財政委員會(Supreme Fiscal Committee)主席Sheikh Ahmed Bin Saeed Al-Maktoum表示,理解市場尤其是那些債權人的擔憂。然而,政府不得不進行幹預,采取果斷行動,以解決其當前的債務負擔問題。這是迪拜政府自宣布債務延期後的首次表態。 8209; 8209;本周,穆迪(Moody)投資和標準普爾下調了對迪拜國有企業的評級。他們表示,他們可能把迪拜世界延期償債的計劃等同於信用違約。 8209; 8209;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最新數據指出,歐洲銀行對阿聯酋的未收回放款額總計達837億美元。 8209; 8209;數據顯示,英國的銀行未收回放款額最高,高達495億美元;而歐元區中法國和德國則位居榜首,未收回放款額分別為113億和102億美元;荷蘭和瑞士的銀行未收回放款額分別為47億和43億美元;另外,意大利和比利時的銀行未收回放款額總計為32億美元。 8209; 8209;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估計,迪拜世界的債務約達600億美元,其中約半數未收回放款額集中在歐元區和英國的銀行。 8209; 8209;迪拜世界表示將尋求暫緩還款協議延遲償還其590億美元的債務後,歐洲股市周四創下七個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其中歐洲銀行,特別是英資銀行大幅下挫。 8209;



【時事點評】在具體點評這幾則新聞之前,不妨對我們之前點評中的“相關觀點”進行一番回顧:
第一,我們認為:通過“中日”之間的互動、再加上日本首相有意訪朝(最新消息說是日本政府否認了這一消息)、韓國總統有意去平壤“種樹”的“真假花絮”,特別是,在法國代表團11月訪問平壤之後,美國代表團也將12月份訪朝等事實說明,在“全球層麵”牽動“東亞、甚至南亞層麵”已經基本實現的情況下,除了核衝擊波之外,能夠有效回應南亞問題的東亞方向、還有另外一種“破局方式”。
第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奧巴馬幾乎一無所獲地離開北京之後,美國代表團卻仍得乖乖地“安排朝鮮之行”的情況來看,在東亞方向,盡管在日本軍事基地問題上、在美日、美韓軍事同盟問題上暫時沒有大的變動,但華盛頓並不敢小看這種“非核衝擊波式的破局方式”:畢竟在歐盟的政治統一進程進入了實質階段後,歐美之間內嵌在歐元與美元上的戰略矛盾,固化在科索沃、東歐問題上的不合,已經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換句話說,“三邊撕裂”也就不可避免地激化了,盡管“歐美、甚至日本”有“將彼此間的矛盾掩沒在針對中國的一波更加嚴厲的經濟、甚至金融攻擊之中”的企圖心,但“三邊”在利益上的分岐,也給了中國的對美政策、特別是對歐、對日、對印、對俄政策以更大的回旋空間。
第三,我們想強調的是:
首先,美國一旦決定“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也就是蓋茨所暗示的向阿富汗增兵計劃最終落實,那麽,它可能就意味著兩點:
其一,國際石油價格“將啟動越過80美元一桶、直奔1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的進程。
其二,“中國香港地區”的資本與貨幣市場有可能首先湧起一波巨浪,這是非常值得中國警惕的!
其次,美國一旦決定向中國借道,也就是蓋茨所暗示的向阿富汗增兵計劃最終可能不了了之,那麽,它可能也意味著兩點:
其一,國際石油價格將在目前價位上(70至80美元一桶)的價位上繼續停留;
其二,科索沃和平有可能被打破,這是歐盟必須有所準備的。


●本質上都是“上述三個觀點”的“邏輯發展”


對比“上述三個觀點”,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巴基斯坦總理:美國增兵阿富汗,可能會導致巴基斯坦的不穩定”,還是“朝韓下月將共同考察中國、越南的高新園區”,更或者是“迪拜世界陷入債務危機 數家銀行牽連甚深”、特別是“印度總理辛格迫於形勢的壓力,因害怕美國試圖以暫時維持南亞的穩定而向中國示好,而不得不將‘大國的尊嚴’徹底掉在了華盛頓”,本質上都是“上述三個觀點”的“邏輯發展”。


●印度的恐懼
有必要指出的是,令辛格不顧大國總理的身份,站在第三國的地界上、公開指責中國過份自信、公開指責中國過分關注GDP,公開要求美國“管管巴基斯坦”、公開將美國總統的一頓再平常不過的國宴(當然,這是對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而言的)提高到“是美國對印度民主的獎賞”的,是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恐懼大體包括了兩個層麵:
第一個層麵,是恐懼一旦“美國試圖以暫時維持南亞的穩定而向中國示好”,那麽,之前印度那種倚仗其特殊地理位置,獨特的地緣價值,從而可以“兩邊叫牌、通吃中美”的好事就再也沒有了。
第二個層麵,也是最令印度恐懼的,是恐懼中美一旦如“中美聯合聲明”中所說的那樣“共同關注南亞局勢”、並形成被印度解讀的那種“中美共管南亞”的局麵,那麽,也就意味著一旦“中美”沒有異見、或者“中歐俄美”中的“大多數”認為可以,或者認為“世界形勢、特別是經濟形勢有必要”的話,“印度經濟”是可以拿來交換的。
在這個問題上,克什米爾問題就很可能是一根引爆“印度國內諸多致命問題”的導火索。


●在溫家寶總理當著奧巴馬的麵再次將“G2”扔進垃圾堆的“宣示”下,又何必有此恐懼?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隻要印度政府自己能夠“端正態度”,正確評估自己的綜合實力,與中國一道搞好南南合作,那麽,在溫家寶總理當著奧巴馬的麵再次將“G2”扔進垃圾堆的“宣示”下,又何必有此恐懼?



●辛格訪美的主題詞是害怕、並防止“美國的南亞政策”暫時性地向中國妥協
因此,在印度“莫名恐懼”、美印關係充滿變數的情況下,即便奧巴馬已“正式宣布”稱“將在下月初、選擇西點軍校這個地點,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直到目前為止,這也隻屬於“放風性質”。
因為通過印度的“莫名恐懼”,通過辛格訪美“賺的是麵子、丟的是裏子、拿到手的是條空袋子”,我們看到了美國在對華、對歐、對俄戰略上仍處於“左右為難、無法兼顧”的狀態之中;而這種“左右為難、無法兼顧”又表現在“美國是否大規模增兵阿富汗問題上仍在舉棋不定”的言行舉止之上;而這種“舉棋不定”又集中表現在印度總理在“中美聯合聲明波及南亞穩定問題”的撞擊之下飛到華盛頓、又將“大國的尊嚴”掉在了華盛頓、且最終並未能拿到一項“具實質性戰略意義的訪問結果”之中。
總而言之,就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說的那樣:辛格訪美的主題詞是害怕、並防止“美國的南亞政策”暫時性地向中國妥協。



●美國在警告歐盟:不排除“美國南亞政策”暫時向北京妥協的可能性
然而,假如“美國南亞政策”最終決定暫時性向中國妥協,那麽,在印度害怕、並防止“美國的南亞政策”暫時性地向中國妥協的同時;在中國國防部長率領三大軍區高級軍官(涵蓋陸海空軍種)訪問朝鮮、強調“中朝友誼牢不可破”之後,“韓朝西海軍事衝突”後就願意“去平壤種樹”的韓國總統李明博,又進一步放軟身段,並放風“願意與金正日在任何地方舉行峰會”、並“拉著朝鮮的手”去“共同考察中國和越南的高新園區,一起摸索開城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從而最大限度保留“韓國東亞、中亞政策”靈活性的同時;在中國國防部長訪問日本、日本也明確表示“暫不考慮向第三國提供反導係統(美國要求日本向印度出口反導係統)”,從而也最大限度保留“日本東亞、中亞政策”靈活性的同時,也就是說,在美國所謂的盟友都對美國不放心,擔心被“美國對華政策”所出賣,從而與美國刻意保持一定距離的背景下,另一個有所擔心的應該就是試圖在“中美兩邊獲利”、且繼續拒絕向美國提供“實質性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的歐盟了。
在這個層麵上,我們再去觀察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在台灣強調“對台軍售F16隻是時間問題”、“美國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但隻涉及新疆與西藏,並不包括台灣”,也就不難明白,華盛頓的這些個小動作,除了有著奧巴馬訪華一無所獲而進行報複、並警告北京“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仍然不過是“美國人一句話”的意圖之外,也有借此警告“目前隻打新疆、西藏牌”之歐盟、印度的意圖,其意思就是:不排除“美國南亞政策”暫時向北京妥協的可能性。



●兩個“兩回事”


至於“美國南亞政策”暫時向北京妥協的可能性問題,在“借道”的問題上我們已經詳細討論過,在此不再重複。
顯然,一旦“美國南亞政策”決定“暫時向北京妥協”,那麽,也就意味著美國增兵阿富汗的計劃很可能將“不了了之”,盡管奧巴馬已經宣布將在西點軍校做出決定。
隻是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
第一,“決定增兵”與“決定大規模增兵”是兩回事;“決定大規模增兵”與“最終大規模增兵”也是兩回事!
第二,由於美國“最終大規模增兵”將直接對中國的“重中之重”--南亞局勢構成直接威脅,因此,如果美國決心“最終大規模增兵”的話,那麽,它必然要“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


●三者之間明顯處於一種“矛盾狀態”


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在奧巴馬“放風”準備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與印度懼怕“美國南亞政策暫時性向中國妥協”,以及美國“最終大規模增兵”它必然要“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這三者之間明顯處於一種“矛盾狀態”。


●奧巴馬“放風”準備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不過是一種試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現在就斷定奧巴馬決心“最終大規模增兵阿富汗”還為時尚早,奧巴馬“放風”準備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不過是一種試探,至於它想試探誰?想試探什麽?我們不妨看看“感恩節”那天發生了什麽就可以了。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本周,穆迪(Moody)投資和標準普爾下調了對迪拜國有企業的評級。他們表示,他們可能把迪拜世界延期償債的計劃等同於信用違約。 8209;
8209;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最新數據指出,歐洲銀行對阿聯酋的未收回放款額總計達837億美元。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估計,迪拜世界的債務約達600億美元,其中約半數未收回放款額集中在歐元區和英國的銀行。
8209; 8209;迪拜世界表示將尋求暫緩還款協議延遲償還其590億美元的債務後,歐洲股市周四創下七個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其中歐洲銀行,特別是英資銀行大幅下挫。


●在“迪拜世界”的問題上,我們認為有四個可能性需要警惕
非常清楚,美國想試探的對象就是歐盟,它想試探的內容就是“歐盟金融體係”對新一波金融危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迪拜世界”的問題上,我們認為有四個可能性需要警惕:
第一,由於“迪拜世界”倒債風波波及的主要是歐洲銀行,因此,它極可能擔負有將“美國次貸危機”轉化為“歐美金融危機”的類似角色。
我們知道,雷曼兄弟就因為主要是由‘非美投資者’投資、從而“注定要破產”的。雷曼兄弟破產的結果就是直接引爆了“歐洲金融危機”。
第二,短期內,阿聯酋的金融體係不會有任何問題,但長期看,會對即將啟動的“海元”形成一種警告。
因為已經放風要將F22派駐該國、威懾伊朗、從而公開為以色列軍事打擊伊朗核心設施提供“安全背書”的美國,會為阿聯酋提供足夠的資金,作為“合作的報酬”。
顯然,在美國的“安全背書”下,以色列軍事打擊伊朗、或者敘利亞、黎巴嫩的“造勢言行”,都不過是“緊張中東局勢”的手段之一。



●在特定條件下,俄羅斯通道的穩定程度與石油價格是有可能直接掛鉤的
第三,如果歐盟不配合美國經濟、甚至金融攻擊中國的話,那麽,可能“迪拜世界”債務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解決,並“慢慢展現”該事件對歐盟金融體係、對海灣國家組織的衝擊力。
同時,作為“迪拜世界”倒債事件的“後續發展”的可能性之一,以色列威脅軍事打擊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造勢動作”,將導致中東局勢的遽然緊張,這又可直接配合“石油美元”推高石油價格,從而啟動“越過80美元一桶、直奔1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的進程”,並“以此”來向“一條足夠穩定的俄羅斯通道”支付“足夠高昂的租金”。
顯然,在特定條件下,俄羅斯通道的穩定程度與石油價格是有可能直接掛鉤的。



●對中國而言,這種情況絕不充許出現,一旦有這個苗頭,中國必將斷然反擊
第四,如果歐盟配合美國經濟、甚至金融攻擊中國(首個目標可能是中國香港資本與貨幣市場)的話,再加上高油價的衝擊,一旦這些攻擊取得效果,並迫使中國全麵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且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美國就可能下決心“最終向阿富汗大規模增兵”。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極可能依靠這條“通過高企的油價租借來的穩定之俄羅斯通道”,依托其阿富汗存在,一方麵在俄羅斯的“默認”下、一定程度下擠掉中國在中亞五國的能源布局,再從能源供給、及三獨問題上著手,直到迫使中國從中亞、中東戰略收縮;另一方麵則是在印度的策應下,擠掉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影響力,迫使中國從南亞方向戰略收縮。
但對中國而言,這種情況絕不充許出現,一旦有這個苗頭,中國必將斷然反擊,針對駐阿美軍,不論是抗美援朝模式、還是抗美援越模式、更或者是“蘇式的阿富汗戰爭”都可以考慮,隻要能為“俄羅斯通道”從穩定“突然轉化”為不穩定;為歐盟配合美國對中國展開的經濟、甚至金融攻擊,“突然轉化”為配合中國對美國展開經濟、甚至金融攻擊創造條件就行。


●在這種關健性問題上,誰都害怕自己落入“一招走老、無法回頭”的“戰略絕境”!
事實上,中國這種“斷然反擊的可能性”,以及在俄羅斯國家核心利益麵前(隻要有機會就要恢複前蘇聯的版圖與影響),這條“用金錢租借”的俄羅斯通道,即便再穩定也隻能是保持“相對穩定”,所有這些,都是美國遲遲不敢“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全麵落實“向阿富汗大規模增兵”的主要原因。
而美國遲遲不敢“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遲遲不敢落實向阿富汗大規模增兵,又是歐盟不肯向美國提供其所需配合,從而令“中歐關係”較“中美關係”之前就“全麵對立”的重要考慮。
顯然,在這種關健性問題上,誰都害怕自己落入“一招走老、無法回頭”的“戰略絕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中國而言,那種情況下“斷然反擊”要想取得最好效果,都需要中國維持一個基本穩定的政治與經濟環境。
不難看出,不論是對美國、還是對歐盟、甚至中國而言,在最近的這場以經濟、金融角力為主的角力中,關鍵在於自己的經濟、特別是金融的能否保持基本穩定。
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不難明白,“迪拜世界”倒債事件短期內不會對中國經濟、金融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其“後續發展”值得高度警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歐盟之間要保持密切的戰略溝通,最大限度地消除戰略誤判。
值得一提的是,自法國代表團曆史性地訪問朝鮮之後,中國商務采購團也已經攜帶數十億商務合同飛赴法國了,顯然,從這些戰略互動來看,不論是中國還是歐盟,對美國的戰略企圖、以及美國的“舉棋不定”還是非常清楚的:隻要你美國不敢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將棋一步走“實”、在阿富汗問題上將棋一步走“死”,那麽,起碼在經濟層麵上,“中歐雙方”按著各自的棋理,以所謂“低碳經濟”為支點,發揮各自優勢、扯動雙方的戰略合作,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迫使美國不得不與自己進行合作,從而“該幹什麽還是幹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