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2008年12月19日

(2008-12-21 10:53:56)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五 08年12月19日

曾蔭權介紹中央提出的14項支持香港措施

【北京消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19日結束北京述職之行前召開記者會,詳細介紹了中央政府在7個方麵支持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14項措施。
在香港和內地金融合作方麵:允許合資格的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支付;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有需要時為香港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內地機構利用香港平台,開展國際金融業務,對中國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在香港設立或擴大分支機構,中央政府持積極態度;中央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並責成有關部門研究支持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的政策措施。
在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礎建設方麵:中央政府將協助港珠澳大橋主體盡快動工;推動香港深圳機場鐵路、廣深港高速鐵路,以及皇崗及文錦渡邊境口岸改造的工程項目。
在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合作方麵:國務院已通過珠三角規劃綱要,同意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圏,建設具規模、高科技、低汙染的先進地區;支持香港企業以“建造、營運、轉移”(BOT)的形式,承建深圳地鐵四號線;支持港深合作開發邊界地區;積極推進香港與內地集裝箱港口實現功能互補和共同發展;支持香港鞏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鼓勵內地與香港有關方麵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開展珠江三角洲集裝箱碼頭建設,建立內地與香港港口完善和密切的協作關係。
在緩解港資中小企業困難方麵:中央已推出的一係列支持內地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全部適用於港資中小企業。同時也會再進一步調整商品出口退稅率,完善勞動用工製度,以減輕企業的負擔。此外還將便利加工貿易企業內銷,以及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製。
在擴大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方麵:非廣東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辦理到香港“個人遊”,符合一定條件的深圳戶籍居民,可以辦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遊簽注。此外,中央還正在研究增加“個人遊”的內地城市數目。
在擴大內地服務業對香港開放方麵:中央有關部門將於短期內與特區政府開展研究和磋商,爭取明年盡早簽署CEPA(六)協議。
最後,中央政府將確保食品、水、電、天然氣等安全穩定供應香港。
曾蔭權說,這些措施不僅符合香港的利益,也有利於國家的整體發展。他說,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都勉勵我們,香港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深厚的財政實力,政府團隊擁有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必定能夠克服困難,維持香港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時事點評】對曾蔭權的此次赴京述職,東方經濟評論員予以了高度重視,一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提到的,其看點主要有兩個,如果用兩個專業詞匯進行高度概括的話,那麽,一個是“資本”,另一個是“貨幣”。

●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核心支持”:準備“重手”將香港抬升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在香港和內地金融合作方麵:允許合資格的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支付;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有需要時為香港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內地機構利用香港平台,開展國際金融業務,對中國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在香港設立或擴大分支機構,中央政府持積極態度;中央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並責成有關部門研究支持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的政策措施。

非常清楚,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核心支持”,就是決心從“資本”與“貨幣”的層麵,準備“重手”將香港抬升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


●對中國中央政府的這個“重手”,在全球層麵,最為敏感的當然是“歐美”

在我們看來,對中國中央政府的這個“重手”,在全球層麵,最為敏感的當然是“歐美”;但在區域層麵(東亞),最為敏感的當屬日本,當然了,一直與香港競爭國際金融中心位置,且在“歐美資本”通過廣場協議、送給日本一個失落十年的“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新加坡金融中心”,也會相當地“吃味兒”!

在我們具體展開這一點之前,先來回顧兩則重要金融新聞。









資料: 法新社:中國警告美國若不改革經濟將停購其國債

【東方檔字NO.200812180369】 據法新社17日報道,中國周三對美國提出警告,如果美國不抓住時機進行必要的經濟改革,中國可能會停止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報道說,據周二公布的數據,截至11月底,中國擁有6529億美元的國債,與9月相比增長了11.2%,而就在9月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該報道援引中國媒體的話說,當中國與其他國家幫助美國維持經濟增長時,美國應該抓住這個窗口機會對經濟進行必要的改革。


資料:美聯儲基準利率降至0-0.25%區間
【東方檔字NO.200812170083】華盛頓16日消息:美聯儲在美東時間周二下午宣布至少降息七十五個基點,將聯邦基準利率從百分之一,降至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之間的範圍。這使得美國利率降至曆史最低點。
美聯儲降息聲明全文如下:
美東時間周二下午2點15分(北京時間12月17日03點15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在會議結束後發布了以下聲明: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今天決定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範圍確定在0至0.25%之間。
自委員會上次會議以來,勞動力市場狀況已經惡化,現有數據表明消費者開支、商業投資以及工業產出都已下滑。金融市場狀況和信貸環境仍然非常緊張。從整體來看,經濟活動前景已更趨疲軟。
同時,通貨膨脹壓力已經稍微降低。鑒於能源和其他期貨價格下跌以及經濟活動趨於疲軟的前景,委員會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內的通貨膨脹壓力仍將繼續降低。
美聯儲將采取所有可動用的手段,推動經濟恢複可持續的增長、維護物價穩定。特別指出,由於預計未來經濟活動仍將疲軟,委員會認為在一段時間內聯邦基金基準利率極有可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委員會今後的政策目標重點將是支持金融市場發揮功能、通過公開市場運作以及其他可以將聯儲資產數額維持在較高水平的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和此前聲明立場一樣,在未來幾個季度內,美聯儲將購買大量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以支持抵押貸款和房地產市場。一旦時機成熟,美聯儲將隨時準備擴大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的購買規模。委員會同時還正在評估購買長期國債的潛在收益。
明年年初,美聯儲還將動用定期資產抵押證券貸款工具(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以向美國家庭和小型企業提供貸款。美聯儲將繼續考慮通過其他途徑,使用聯儲資產繼續支持信貸市場和經濟活動。
在FOMC今天的政策製定會議上,投票支持降低基準利率的有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克裏斯汀·卡明(Christine M. Cumming)、伊麗莎白·杜克(Elizabeth A. Duke)、理查德·費舍爾(Richard W. Fisher)、唐納德·科恩(Donald L. Kohn)、蘭德爾·克羅茲納(Randall S. Kroszner)、桑德拉·皮亞納托(Sandra Pianalto)、查爾斯·普羅索(Charles I. Plosser)、加裏·斯特恩(Gary H. Stern)和凱文·瓦爾許(Kevin M. Warsh)。
同時,聯儲理事會全體成員一致同意將貼現率降低75個基點,至0.5%。降低貼現率的動議是紐約、克利夫蘭、裏士滿、亞特蘭大、明尼阿波利斯、舊金山等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提出的。此外,理事會還決定將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利率確定在0.25%。


【時事點評】就“中國警告美國若不改革經濟將停購其國債”的新聞而言,我們再次強調兩點:

●如果這則報道內容是“真”,那麽,很容易將其視為中國對美國“零利率”的“強烈不滿”

第一,它是法新社“率先”報道的,且迄今為止,當事雙方(中美)中任何一方都沒有給出“官方”的“否認”或者“肯定”;

第二,如果法新社這則報道的內容是“真”,那麽,從時間判斷,人們很容易將其視為中國對美國金融當局奉行“零利率”貨幣政策的“強烈不滿”。


●美國金融當局奉行“零利率”危害性

就如我們在第一時間就指出的那樣,美聯儲在這個檔口執行零利率政策,且強調“在未來幾個季度內,美聯儲將購買大量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以支持抵押貸款和房地產市場。一旦時機成熟,美聯儲將隨時準備擴大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的購買規模”,其危害性在於這麽幾點:

其一,所謂“美聯儲將購買大量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以支持抵押貸款和房地產市場”,其“實質”在於“擺出”這樣一副架式,既:美聯儲決心繞開“惜貸”的美國金融體係,直接向最需要流動資金的“美國工商企業”注入流動性。

在這裏,請大家注意我們的“注釋”:這個所謂的“美國工商企業”,表麵上看,最具代表性的是承受金融危機衝擊的“美國本土”房地產、及美國汽車業;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實際上,恐怕還應該包括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那個已經變得小心翼翼的、所謂已經“惜貸”的美國金融業;


●“實質”在於美聯儲就此宣示:可“隨時隨地”、“任何規模”地向“美國經濟”注入流動性


其二,所謂“一旦時機成熟,美聯儲將隨時準備擴大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的購買規模”,其“實質”在於美聯儲就此宣示:美聯儲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規模”地向“美國經濟”注入流動性;

在這裏,我們著重強調一點:這個所謂的“美國經濟”,一般會認為,這是美國的GDP範圍(既美國國內經濟)的“經濟活動”;但實際上,恐怕主要是美國GNP範圍(既包括美國海外投資、但不包括外國在美投資)的“經濟活動”。

其三,在“其一”與“其二”的基礎上,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所謂“零利率”,也就意味著“正承受著”金融危機衝擊的“美國本土”房地產、及美國汽車業也好,製造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美國金融業也罷,計入美國GDP總值的美國資產也好,計入美國GNP的美國海外投資也罷,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都可以獲得來自美聯儲的、“成本可能為零”的“資金注入”。

顯然,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個所謂的“十分必要”,當然也會有一個“抽象標準”。

在具體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一則財經新聞。









布什宣布將提供緊急貸款救助美國汽車業


【華盛頓消息】美國總統布什19日宣布,美國政府將提供緊急貸款以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國汽車業。
據悉,這項貸款總計174億美元,是從總額為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撥出的,其中134億美元將在本月和下個月到位。通用汽車公司將獲得94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將獲得40億美元。福特公司則表示暫不需要政府的緊急幫助。
另外40億美元需在布什政府或接任的奧巴馬政府從國會獲得金融救援方案的第二部分資金之後才能到位。
作為條件,接受救援的美國汽車公司必須在3個月內拿出以實現自立為目標的改革計劃。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計劃,汽車公司必須歸還政府的貸款。
布什當天上午發表講話說,讓汽車公司倒閉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在目前這種形勢下,汽車公司破產不可能有助於汽車行業,同時還會給“美國人帶來無法接受的痛苦打擊”。
美國政府提供緊急貸款的決定是在國會參議院本月11日否決了總額為140億美元的汽車業救援方案之後作出的。這一方案此前已獲得眾議院批準。
受高油價、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等多種因素衝擊,美國汽車業瀕臨破產困境。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表示,要渡過目前的難關,它們必須得到340億美元的短期貸款援助。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汽車業積弊甚深,如果要幫助汽車業徹底走出困境,美國政府的援助資金可能將高達1250億美元。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兩段文字,原文分別是:

第一,據悉,這項貸款總計174億美元,是從總額為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撥出的,其中134億美元將在本月和下個月到位。通用汽車公司將獲得94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將獲得40億美元。福特公司則表示暫不需要政府的緊急幫助。


第二,作為條件,接受救援的美國汽車公司必須在3個月內拿出以實現自立為目標的改革計劃。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計劃,汽車公司必須歸還政府的貸款。

第三,布什當天上午發表講話說,讓汽車公司倒閉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在目前這種形勢下,汽車公司破產不可能有助於汽車行業,同時還會給“美國人帶來無法接受的痛苦打擊”。

●11日,華盛頓成功地讓全球市場(當然包括美國市場)“充分觀察到了”那個所謂的“十分必要”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說過,在美國眾議院“先”行通過,美國參議院“後”行否決(11日)那筆總額為140億美元的汽車業救援方案之後,借助市場的龐大力量,通過全球股市的當日暴跌,華盛頓成功地讓全球市場(當然包括美國市場)“充分觀察到了”那個所謂的“十分必要”。


●龐大的美國海外資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認為,在整個過程中,計入美國GNP的、龐大的美國海外資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品味“第三條”,既“(布什說)讓汽車公司倒閉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也就不難明白,布什真正“擔心”的並不是什麽“.....會給美國人帶來無法接受的痛苦打擊”,而是“......會給全球帶來無法接受的痛苦打擊”


●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個大寫的“拖”字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再去推敲“第二條”,既“作為條件..........必須在3個月.....必須歸還政府的貸款”,基於美國汽車業積弊甚深的基本事實,我們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個大寫的“拖”字;


●或許三個月後,一個“合乎邏輯”,且“絕對負責任”的“美國總統講話”又會如期登場

顯然,對“歐日”汽車業而言,早已失去競爭力的美國汽車業,在拿到這筆174億美元的注資之後,即便在三個月內拿出了一份“改革計劃”,恐怕也改革不出什麽前途來,這樣,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三個月後,當這174億美元“準時花完”之後,一個“合乎邏輯”,且“絕對負責任”的“美國總統講話”又會如期登場。

●今後,類似這種所謂的“救助貸款”,準確地講應該是“借款(無償)”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其核心內容“可能”有如下要素:

其一,是一筆數額更加巨大的貸款,由於美聯儲已經確定要將利率調降為“0至0.25之間(注,相應貸款很可能就是0)”,因此,這筆數額更加巨大的貸款,由於不用支付利息,因此,今後,類似這種所謂的“救助貸款”,“本質”而言已經不能將其稱之為“貸款(有償)”了,準確地講應該是“借款(無償)”。

其二,美國“新總統”會繼續強調:在拿到上述“更大數額的貸款”之後,美國汽車業“必須在幾個月內....加以履行......”;

其三,在做不到“其三”的情況下,美國“新總統”亦會繼續強調“如下意思”:在做不到“其二”的情況下,汽車公司必須歸還政府的貸款!


●根本就是一個“麥多夫式的大騙局”,且兼具“美國兩房式特點”


我們注意到,按相關專家的評估,一種觀點是:如果要幫助汽車業徹底走出困境,美國政府的援助資金可能將高達1250億美元。

然而,我們想指出的一點,即便這個評估做得非常科學,恐怕它也是一個“靜態數字”而已。

顯而易見的是:如果金融危機繼續深入,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美國汽車業、在外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的前景下,又將如何改革?顯然,明眼人是一看便知,在這個問題上,計劃恐怕永遠趕不上變化;所謂“需要高達1250億美元、以幫助美國汽車業徹底走出困境”的說法,很可能就是一個“麥多夫式的大騙局”,且兼具“美國兩房式特點”:


●“幫助”美國汽車業“徹底走出困境”根本就是“假”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所謂“用”一筆總額雖高,但仍然有限的資金(1250億美元)“幫助”美國汽車業“徹底走出困境”根本就是“假”。

美國這樣做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拿一筆巨資供養”對美國、甚至世界經濟(注,這一點,我們將在稍後展開)都影響巨大、但毫無競爭力的美國汽車業。因為讓它們破產的嚴重後果,方方麵麵已經在全球股市全線暴跌的12月11日那天充分領略了。


●整個過程,很可能演化成“麥多夫模式”的“龐式騙局”

通過美聯儲為“執行零利率”所做的聲明(辯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美聯儲已經準備“隨時隨地”、以“任何規模”地向“美國經濟”注入流動性了。

這也就是說,具體到具代表性的美國汽車業,美聯儲已經準備“隨時隨地”、以“任何規模”地向代表美國製造業的三大車商“零成本”注入美元。

如此一來,美國三大車商從美國政府接受“經濟救援”的整個過程,很可能演化成“麥多夫模式”,既:一旦第一筆資金(174億美元)、在美國政府“它們一旦破產,將令美國人痛苦巨大”的“宣傳”中“騙”到手,它就可以用更多的“三個月”、更多的“改革計劃”去騙取第二筆、第三筆資金,甚至是第N筆資金。因為美國政府、美國社會為此承擔的成本日益增長,就日益不會讓它們簡單破產。


●一個汽車版的“麥多夫式的騙局”正在“成長”

值得強調的是:一旦美國政府讓第一筆資金到位,那麽,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一個“簡單的推理”就是,即便美國三大車商在3個月後拿不出一份象樣的改革計劃,考慮到已經付出了175億美元,為了不讓美國人感到更加痛苦,也就有必要追加第二個175億,甚至更多。顯然,第二筆比第一筆會“多多少”?這就要視“金融危機的後續發展”、和“美國三大車商”花完“第一筆175億美元”的困難程度而定了。

不過可以肯定是:

第一,三個月後,美國三大車商一定比現在還要困難;因為金融危機必然會進一步深化,且開始全麵衝擊實體經濟;

第二,三個月後,美國的“奧巴馬總統”一定比“布什總統”更加痛苦(因為又多損失了175億)、更加兩難(因為那時美國實體經濟開始受到衝擊,失業率比現在更加嚴重),因此,也一定更加“負責任”,更加“大手筆”!

通過上麵的討論,一個汽車版的“麥多夫式的騙局”正在“成長”。


●還有什麽比三個月就有200億美元“無償資金到賬”的“計劃”更加賺錢的生意?

由於這些資金的“使用成本為零(零利率)”,因此,持續地爭取“第N筆資金”,將永遠是美國三大車商首席執行官的“第一商業要務”,至於什麽“改革計劃”,鬼才信!汽車生產能否產生盈利,還有人真拿它當回事兒嗎?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個世界上,恐怕再也沒有什麽“改革計劃”、能比三個月就有差不多200億美元“無償資金到賬”的“計劃”更加賺錢的生意了?

對美國政府、和美國大眾而言,這筆生意也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能為美國社會賺取“眼下最為需要”的“就業率”!

另外,我們還想強調的是,“上述重要目的”恐怕還隻是表麵上的。下麵,我們就來探究其“深層意圖”。



●讓“兩房”逃避破產命運的理由,同樣可能會被套用在三大車商的頭上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前麵說了,這個“汽車版的麥多夫式的騙局”還兼具“美國兩房式特點”。

我們知道,美國政府之所以必須救“兩房”,一個公開的理由是“兩房太大了”,背後的理由是因為“兩房”是次級債的源頭,一旦破產、必將導致美國金融體係的崩潰,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社會(大量的美國人擁有自己的房產)承受不了這一結果。

因此,假如美國三大車商在連續獲得“N筆資金”之後,其“債務”突然在某一天也變得“太大了”之後,讓“兩房”逃避破產命運的理由,同樣會被套用在三大車商的頭上。


●美國汽車業的“改革計劃”也就差不多“定稿”了:將成為一個“製造業怪胎”

最後,美國汽車業的“改革計劃”也就差不多“定稿”了,從而“轉型”為一個既不擔心是否掙錢,又不擔心是否破產、還可以因為“為了對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負責任”的名義,“定期”獲取“無償借款(不用擔心支付利息、但最終負債可能高達5000億美元)”的、在自由市場經濟體製下卻又能“長期生存”的“製造業怪胎”。


●對美國政府救助三大汽車商最為反對的是誰?

也許大家沒有注意到,對美國政府救助三大汽車商最為反對的、絕不是在11日否決相關方案的美國參議院,而是歐洲與日本。如果再往深裏“算”,恐怕就要算上中國了。

我們知道,美國汽車製造業在技術上仍然先進,所謂缺乏競爭力,是相對“歐日”經濟的支柱之一--汽車製造而言的,這與它的用工成本、及運行模式相關。相對並不爭氣的中國汽車業而言,就更加先進了。

●仍集中在“三邊經濟體內”的全球汽車製造業,也麵臨著一個“因各種成本而必須合理轉移”的問題

說到這裏,敏感的讀者可能立刻就感覺到了,目前,仍集中在“三邊經濟體內”的全球汽車製造業,也麵臨著一個“因各種成本而必須合理轉移”的問題,這與早前的家電(比如電視機、冰箱等製造)製造業全麵從“三邊經濟”轉移到中國等南方經濟的情況有點兒類似。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經濟已經完全走進了虛擬資本經濟,正充分享受著“美元本位製”所帶來的巨大金融利益;歐盟也已經在加速步入虛擬資本經濟,日本的金融實力也非常雄厚,與此同時,除了各自發展了高科技之外,“歐美日”也都保留了相當部分的重工、精細化工、高端電子製造,但在這些方麵,“三邊”的競爭力卻各不相同。


以重工製造的汽車業為例,“三邊”之中,以美國汽車製造的競爭力最弱,歐日則在伯仲之間。


●表麵上是美國“國內問題“,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關乎“三邊”汽車業生死存亡的“國際問題”

因此,在美國政府要不要救助美國三大車商的問題上,表麵上是美國“國內問題“,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關乎“三邊”汽車業生死存亡的“國際問題”,非常清楚,一旦美國汽車業可以從美聯儲那裏長期穩定地獲得“零成本資金”支持,而根本不用考慮是否賺錢,那麽,對“歐日”汽車製造業而言,從自由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這是不公平的。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在“近期”內不用考慮成本、也就是說,在“近期”內不用考慮生存問題的有利條件下,假如美國三大汽車商原本用來騙取政府“連續注資”的所謂“改革計劃”果真有效,且在不公平競爭情況下,大膽使用新技術、新工藝以降低成本,或增強競爭力,或者幹脆搞起“變相補貼生產”拚命擴大市場占有率、趁機擠占歐日汽車市場的話,那麽,盡管眼下仍然比美國同行要有競爭力,但“近期”也已經被金融危機壓得氣都喘不過來的“歐日”汽車商,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反被美國車打得潰不成軍。


●問題還是回到了一個老問題上--金融霸權的問題


當然了,“歐日”汽車商也可以玩這一套,但前提是“歐日政府”得拿得出這筆錢來,也就是說,“歐日”金融體係也得有能力玩這種“向自家經濟零成本注資”的金融騙局才行,這樣一來,問題還是回到了一個老問題上--金融霸權的問題。

東方經濟評論員注意到,就在幾個小時前,日本央行宣布調降基準利率至0.3%,且有消息稱,日本政府稍後還將拋出一份高達幾十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而歐盟有關國家也在擬定類似的玩意兒,看來,依仗各自擁有的一份“國際貨幣話語權”,“歐美日”不約而同地玩起了向外拋出“硬通流動性”的遊戲。


●這實際上是種向“沒有國際硬通貨”的“南方經濟”全麵轉移成本、轉嫁危機的“金融騙局”


可以想像的是,一旦美國政府將“注資救助美國汽車商”的案例做實,那麽,或大、或小,但同樣有一份能力向全球經濟拋放硬通貨(美元、歐元、日元)的“歐日”政府也會如法炮製,用類似的“貨幣手法”“補貼”各自的生產商。

基於我們之前的討論,也就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種向“沒有國際硬通貨”的“南方經濟”全麵轉移成本、轉嫁危機的“金融騙局”。

如果我們在這個背景下,去看中央政府準備“重手”將香港抬升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並賦與香港以“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的角色,也就不難明白,這是中國經濟對掩藏在這種“金融騙局”背後“真實企圖心”的警惕與反擊。



●中國準備為“南方經濟”提供一種“非三大硬通貨幣(歐、美、日元)結算”的選擇項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此舉的重要意義在於:如果中國央行與韓國央行、俄羅斯央行、等中國周邊國家已經簽定、或準備簽定的“本幣貨幣互換協議”視為人民幣向外擴張的第一步的話,那麽,將香港抬升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且賦予其“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就是第二步,而且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顯然,一旦這個工作做好了,那麽:

第一,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作為南方經濟體中市場最為龐大、且實力最為雄厚的經濟體,就為“南方經濟”提供了一種“非三大硬通貨幣(歐、美、日元)結算”的選擇項。不僅如此,這也為中國立足於自身優勢,積極向某些“南方經濟體”進行投資,與南方國家共謀發展路線、與南方國家一道,最大限度地免受“三大硬通貨的金融侵蝕”、走“南下路線”提供了金融支持。

第二,在“三邊撕裂”與“南北撕裂”的框架內,中國也為人民幣提供了一個走出國門,超越“南北撕裂”框架,從市場層麵,向金融博弈最為激烈的“三邊撕裂”注入“金融變量”的手段,或通過“調整人民幣匯率權重”的方式,或通過引導人民幣升、特別是貶值的方式,在需要的時候,向“三邊撕裂”注入“金融變量”,以進一步激化歐元、美元與日元之間為了“市場占有率”而無法回避的競爭。

●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將發揮“公開操作窗口”的作用

顯然,由於“三邊”都在利用“硬通貨發行者”的便利,向外拋出三大硬通流動性,都在向外轉嫁危機,因此,它們最害怕的是明天,最害怕自己拋出的流動性有朝一日會被市場拋棄,並突然“回家”,從而退出“全球貨幣市場”。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形勢向這種方向發展,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一旦成型,將在中國向全球貨幣市場注入“金融變量”、影響全球金融角力的過程中發揮“公開操作窗口”的作用。


●在這個問題上,北京可以利用美國,但不可以相信美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美國決心“即便是準備開動印鈔機、也要救助美國汽車業,而不願意由中國企業進行兼並”的情況來看,盡管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美國決策者的真實心態仍然是:寧願冒開動印鈔機、長期利率有可能飆升的風險,也要一試,也不願意向中國轉移重工、高技術。再加上美國仍然在南亞製造事端,仍然在全力地“緊張”南亞的克什米爾氣氛,這兩個事實已經充分證實、且將繼續證實,直到今天為止,美國決策者內心深處,絕對沒有放棄獨霸全球的既定戰略,在這種情況下,那種認為中美正在戰略接近、並有可能以G2模式共管地球的觀點是非常糊塗的,最起碼是不合時宜的。

我們認為,所謂G2模式,直到今天,在美國決策者眼裏,仍然在扮演著離間“中歐俄日印等”之間關係的“角色”。至於其它的所謂“對中國讓步”,都沒有超越這一角色範疇。在這個問題上,北京可以利用美國,但不可以相信美國。



●隻有這樣做,才能迫使美國決策者從內心深處、從美國根本利益出發,心甘情願地接受所謂的“G2”模式的內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的第一個打擊目標不會是歐元,而是中國周邊國家、或者南方經濟結算中、最大量采用的美元,意在借助歐元的力量,逐漸削弱“美元本位製”;第二個打擊目標、恐怕也不是歐元,而是與人民幣同屬東亞經濟圈的日元。意在通過向“三邊撕裂”注入“金融變量”的方式,在“多麵逼迫”歐美日經濟的同時,迫使“三邊經濟”因“產業競爭”而不得不向中國進行某些轉移,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包括對日本、韓國經濟的進一步整合,先在東亞逐漸取代最弱、最近之日元的地位,為人民幣最終擠進“世界貨幣市場”打開通路。

因此,在實質層麵上講,如果人民幣願意,它不僅可以,而且可以大力地幫助歐元。換個角度講,即便人民幣一時因某些事情“從感情上不願意(比如法國代表歐盟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幫助,在我們看來,它在具體行為中,還是得“冷靜地”幫助歐元,但可以視情況少幫點兒。盡管在“公開手法”上可以做點兒“拉美元、打歐元”的動作,或者策略性地對歐盟表示不滿;或者策略性用來與美國所謂的“讓步”進行交換。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在“歐美金融對峙”中,歐元是弱者。這也是我們建議北京盡可以報複法國、但不可以、至少在目前“不可以公開反對”歐盟“地中海計劃”的理由所在。我們認為,一個不受歐元有效製約的美元,一個不受歐洲、日本經濟有效製約的美國經濟,與一個不受地中海計劃排擠的大中東計劃一樣,都絕對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非常清楚,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隻有這樣做,才能迫使美國決策者從內心深處、從美國根本利益出發(為了延緩美元的衰落速度),最終也心甘情願地接受所謂的“G2”模式的內涵,就象當年的英國與美國之間在權力上的“緩慢讓渡”一樣。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G2模式的“內涵”,指的是美國從內心接受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事實,而不是象美國人別有用心描繪地那般,由中美共同充當世界警察。



●美國打造一個、或者一串“製造業怪胎”的真實目的之一


另外,前麵說了,仍集中在“三邊經濟體內”的全球汽車製造業,也麵臨著一個“因各種成本而必須向外合理轉移”的問題,這與早前的家電(比如電視機、冰箱等製造)製造業全麵從“三邊經濟”轉移到中國等南方經濟的情況有點兒類似。

在中國推進“南下”戰略、“向外定向轉移”某些製造業的同時,中國更要借這個“時間窗口(歐美金融危機對“歐美日三邊”實體經濟的衝擊將隨著時間的拖延而日益加深)”推進“北上”戰略,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重點推進高新技術、重工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還有,從長遠上看,將眼光從汽車製造向其它重工製造擴展之後再去看,也就不難明白,美國在汽車業上玩的這出“麥多夫式騙局”如果能夠成功,它極不利於中國的“北上”戰略,也就是說,在中國通過人民幣走出國門,向“三邊撕裂”注入“金融變量”、從兩個層麵、甚至三個層麵,同時擠壓“金融話語權重”差別過大的“三邊經濟”、或者迫使“歐美日”被迫向中國轉移某些重工製造的過程中,這種“汽車版的麥多夫式騙局”如果被美國玩成了慣例、並取得了成功的話,那麽,它不僅將極大地阻礙中國“北上”戰略的實現,還將極大地打擊歐洲、日本的相關產業(對美國的這種巨額貨幣補貼,即便金融話語權處於劣勢的歐盟、日本願意向中國進行相關產業轉移,也無法彌補其成本劣勢),進而同時打擊中國、歐盟與日本的經濟發展空間,從而極大地強化“美元本位製”的基礎。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才是美國在這個檔口玩“零利率”、以美國汽車業為例子,玩“麥多夫式騙局”、打造一個、或者一串“製造業怪胎”的真實目的之一。


●“真實目的之二”


那麽,其“真實目的之二”又是什麽?


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已經看出,一來“歐日”與美國之間在金融話語權上差別過大,二來,“歐美日”之間的“三邊撕裂”是經濟結構決定的,是不可調和的(以最具代表性的汽車製造為例,隻要有一絲希望,“三邊”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汽車業倒閉,全麵退出市場,並讓競爭對手的金融實力進一步壯大),因此,盡管“歐日”也有可能在某些受到美國威脅的重工、高科技產業、甚至金融產業上“學習”美國這種“騙局”,但是,這種遊戲玩多了,還是逃不出其“基本麵”,既:它始終是“三邊撕裂”中的“比較優勢競爭”,在這種競爭中,核心的問題是金融話語權的競爭,是美元、歐元、日元“市場占有效”的競爭,是“三邊綜合實力”的競爭。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歐日”學習美國、大玩這種金融騙局,但由於歐元與日元的“市場占有率”遠低於美元,因此,玩這種遊戲,如果不借助外力的幫助,即便美國是金融危機的源發地,但歐元與日元最終也絕對不是美元的對手。


●再談歐美銀行業反而成了流動性的“最大截流者”


前麵說了,所謂“美聯儲將購買大量機構債券以及抵押資產債券,以支持抵押貸款和房地產市場”,其“實質”在於“擺出”這樣一副架式,既:美聯儲決心繞開“惜貸”的美國金融體係,直接向最需要流動資金的“美國工商企業”注入流動性。


前麵還說了,請大家注意我們的“注釋”:這個所謂的“美國工商企業”,表麵上看,最具代表性的是承受金融危機衝擊的“美國本土”房地產、及美國汽車業;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實際上,恐怕還應該包括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那個已經變得小心翼翼的、所謂已經“惜貸”的美國金融業;

在之前的點評中,東方時事評論員曾經點破了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在“歐美”金融管理當局向市場拚命注入流動性、而市場又因信心問題、導致歐美金融業不願意向最需要流動性的“工商企業”放貸的背後,本應承擔“投放、甚至以貨幣乘數效應擴大流動性”的歐美銀行業,特別是美國銀行業,反而成了流動性的“最大截流者”。



●175億的零利率資金,盡管是“無償借款”,但它最終仍然會回流到美國金融係統


值得警惕的是,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歐美日”金融管理當局通過各種借口已經拋出、或者準備拋出的“硬通流動性”,已接近了三萬億美元之巨,它幾乎相當於中國08年的GDP。

因此,對南方經濟體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在“北方”準備玩這種“金融騙局”、一麵進行“產業自我保護”、一麵向南方經濟轉嫁金融危機,同時,它還可以很好地“掩飾”美國向全球經濟進一步拋出“美元流動性”的“幅度”,表麵上看,那175億是對美國汽車商的注資,是救急,這175億的零利率資金,盡管是以“無償借款”的形式注入實體經濟的,但它最終仍然會回流到美國金融係統,並仍然會發揮其乘數效應。


●警惕一場規模上史無前例、既在“三邊框架”之內,更在“南北框架”之中的“全球大並購”


再加上原來就被金融體係截留的“天量流動性”,所有這些,一旦條件許可,就隨時可能被美國“突然”用來進行史無前例、既在“三邊框架”之內,更在“南北框架”之中的“全球大並購”。

因此,美聯儲“零利率”政策的真正危害在於它的“聲明”部分,也就是說:美國金融當局將向“正承受著”金融危機衝擊的“美國本土”房地產、及美國汽車業等工商企業,及製造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美國金融業,向計入美國GDP總值的美國資產,及計入美國GNP的美國海外投資,以“成本可能為零”方式進行“資金注入”。

在這裏,東方經濟評論員想重複強調一點:如果我們在這個背景下,去看中央政府準備“重手”將香港抬升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並賦與香港以“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的角色,也就不難明白,這是中國經濟對美國“零利率政策”“真實企圖心”的警惕與反擊。

顯然,真正能掐住美國“零利率政策”的“7寸”的是它的長期利率,在我們看來,即便北京這次沒有發出諸如“如果美國不進行經濟改革,中國將停止購買美國國債”之警告,如果美國金融管理當局“既不願意向中國進行技術轉移、進行經濟戰略合作,又不願意向中國等南方經濟讓渡金融話語權、進行國際金融改革”、還要執行什麽 零利率政策、並準備伺機用天量流動性衝擊、並伺機兼並包括中國在內的南方經濟、更或者是包括歐盟、日本在內的相關產業,那麽,北京遲早會與其它經濟體聯手,不僅正式提出這一警告,並一定會付諸實施的。

從法新社率先報道這則並沒有為當事方(中美)公開證實、或者否認的消息來看,法國(歐盟)恐怕是最希望中國這樣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