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2008年12月05日

(2008-12-07 07:29:42)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五 08年12月05日
中美承諾保證金融市場穩定 並加強監管信息交流

【北京消息】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今日在北京閉幕。會後向媒體公布的“對話成果情況說明”中稱,中美雙方再次承諾繼續采取切實的必要措施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
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於12月4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分別作為兩國國家元首特別代表共同主持對話。
通過討論,中美雙方同意對具有係統性重要意義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保持緊密交流,並再次承諾繼續采取切實的必要措施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促進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在關係到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問題上繼續合作,並考慮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強監管方麵的信息交流。



【時事點評】我們知道,上一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也就是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08年6月在美國舉行的,距離計劃於下月(12月)舉行的第五次中美戰略對話,剛好6個月。


●中美第四次經濟戰略對話之前,東方評論員曾經給出的一組觀點

眾所周知,就在中美第四次經濟戰略對話之前,東方評論員就曾經給出這樣的一組觀點:
第一,從美國次級債、及建立在次級債上的金融衍生交易的“諸多財務特征”來判斷,已經暴發了一年之久(去年8月)的美國次貸危機,在08年7月份底、8月初又將迎來將又一個暴發高潮;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如果中美第四次戰略經濟對話沒有“實質性的東西”,那麽,在嚴重依賴石油換匯的“俄羅斯經濟”出於擺脫“石油美元結算體製”之“致命桎梏”、而發起一係列針對“美元本位製”之“主動出擊”的強烈衝擊下,在今後的幾個月內,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美國金融市場極可能在次貸危機的強烈衝擊下掀起一輪金融恐慌。


●再談俄羅斯針對“石油美元體製”迫不及待展開的“主動出擊”


對於俄羅斯的“主動出擊”,我們認為:主要包括這麽幾點:
其一,是大力推動“俄歐新關係框架”進程;

其二,是大力推動計劃流經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旨在與“北流項目”一道,從戰略層麵固化“俄歐戰略經濟利益”的“南流”項目;

其三,就是先於其它“主要經濟體(中、歐、日等)”正式打出“國際金融體製不能再由美國主導”的“改革大旗”。


●這個“主動攻擊的工作”必須由俄羅斯“首先”去做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三點:

首先,這個“主動攻擊的工作”必須由俄羅斯“首先”去做,原因就在於“石油美元結算體製”是俄羅斯經濟的“致命桎梏”,對歐盟及中國而言,“石油美元結算”問題雖然也很急迫,但仍然沒有俄羅斯“那般急迫”。

在這個問題上,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來了個“自150美元附近至目前40多美元一桶”的“自由落體運動”,再結合俄羅斯金融體係、甚至整個經濟在國際石油價格暴跌過程中所遭遇的重大衝擊,俄羅斯上至總統、下至百姓對國家經濟前景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心理落差,相信大家對這個所謂“致命桎梏”應該有了更加形象的體會。


●來自“上合”的戰略策應,是俄羅斯敢於率先發起攻擊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一旦俄羅斯對“石油美元體製”主動發起攻擊,北京則可以、也有必要對其進行戰略策應的原因(在格魯吉亞戰爭中,中國通過“上合”這個戰略平台,對俄羅斯提供的低調、卻又堅決的支持就是例證)。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來自“上合”(實際上是北京)的戰略策應,是俄羅斯敢於率先發起攻擊的“主要原因”、但來自歐盟的戰略策應也不可或缺。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要想避免被美元“順勢借次貸危機之機”一舉殲滅的命運,就必須接手俄羅斯去做“後續攻擊”

其次,接手俄羅斯、做“後續攻擊的工作”則必須由歐盟去做,原因就在於:在科索沃獨立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科索沃獨立後續階段”後,曾經被科索沃戰爭打得趴下、借著伊拉克戰爭又緩過氣來、但直至今天仍未完全長大的歐元,要想避免被美元“順勢借次貸危機之機”一舉殲滅的命運,就必須接手俄羅斯去做“後續攻擊”。


●歐元無法“自我長大”的致命因素

值得強調的是,歐盟在政治上無法統一、在軍事上甚至“無法確定”“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是“和平發展”還是“非和平發展”、更別提為涵蓋“歐亞非”40多個國家的“地中海計劃”保架護航了,這是歐元無法“自我長大”的致命因素。

還有,即便在美國次貸危機已見苗頭、卻沒有全麵爆發(美國主要金融機構還沒有像今天這樣一一倒閉、也沒有全麵擴散至歐盟)的情況下,由於科索沃局勢是在美國領導的北約(實際就是美國軍事力量)主導著的,因此,不論是在“歐美”當事人的眼裏,還是在第三方的俄羅斯、甚至第四方的中國眼裏,其“後續發展”早就關乎到歐元與美元的命運問題,從而關乎到歐盟的“政治統一”、甚至關乎到美國的“國家統一”問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久前,俄羅斯媒體公開表示美國有可能在2009年爆發內戰,並四分五裂,在歐美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的大前提下,並不是沒有一點可能的)。

●“上述內容”就是我們另一個重要結論的根據


上述內容,也就是我們另一個重要結論的根據,即:自科索沃在“歐美”“各懷鬼胎”的“共同支持”下單方麵宣布獨立、並不可逆轉地進入“獨立後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就“立刻拿到了”關乎歐元與美元、也就是“歐洲經濟”與“美國經濟”、更或者“歐盟”或者“美國”前途與命運的戰略主動權。


●俄羅斯在下決心發起“主動攻擊”之前,也早就為自己準備了一份“戰略支援計劃”


最後,正是因為看到了“其次”,洞悉了歐盟在政治、軍事上的“命門”,同時又因為“首先”而不得不率先攻擊“石油美元體製”的俄羅斯,在下決心發起“主動攻擊”之前,也早就為自己準備了一份、用於與美國徹底撕破臉皮之後的“戰略支援計劃”,這就是我們曾經用大量篇幅、進行全麵討論之“俄歐新關係框架”的相關內容。


●“俄歐新關係框架”對俄羅斯、歐盟都是“如此地重要”


顯然,本質上,“俄歐新關係框架”不論是對俄羅斯還是歐盟都是“如此地重要”。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再次強調:在“中美之間熱烈進行第五次經濟戰略對話之際,格魯吉亞、特別是烏克蘭方向立刻就傳來諸多新聞”的事實中,我們可以再次強烈地感受到“俄歐新關係框架”的戰略價值。

在繼續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兩則新聞片段。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http://www.dongfangtime.com





俄羅斯:將修建新管道繞過烏克蘭向歐洲供氣


【莫斯科消息】據《俄羅斯報》4日報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3日為博瓦年科沃-烏赫塔天然氣管道舉行隆重的管道焊接儀式,它將繞過烏克蘭向歐洲供氣。
  該管道是“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係統中的一部分。報道說,由於它將繞過烏克蘭對歐供氣,“再過一兩年烏克蘭就沒法再對俄羅斯打‘天然氣牌’了”。
  新天然氣管道係統每年將從天然氣產區亞馬爾半島輸送3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專家認為,新管道的啟用將徹底解決俄羅斯向歐洲供氣的安全問題。
  位於西西伯利亞的亞馬爾半島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天然氣產區,天然氣儲量為16萬億立方米。


美國表示反對改變現有歐洲安全框架

【赫爾辛基消息】據報道,出席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外長會議的美國官員5日表示:美國強烈反對改變以北約、歐盟和歐安組織為三大支柱的現有歐洲安全框架。
報道稱:當天上午,與會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弗裏德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反對俄羅斯提出的重建歐洲安全框架、締結新歐洲安全條約的倡議。弗裏德說,現有的歐洲安全機構“運轉良好”,沒有必要進行改組。
弗裏德認為,冷戰結束後,北約東擴和歐盟的擴大進一步穩定了中東歐,這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是好事”。他說:“沒有人對俄進行軍事威脅。相反,我們想與俄進行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去年11月,俄宣布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今年6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出簽署新歐洲安全條約、建立歐洲安全新體係的倡議。後來,這一倡議得到了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的積極響應。薩科齊提出首先在歐安組織框架內探討這個倡議。因此,討論俄羅斯倡議成為此次歐安組織年度外長會的主要議題之一。
4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向會議介紹了俄方倡議。當天中午,歐安組織外長們在工作午餐會上專門對此進行了討論。
弗裏德說,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繼續就此倡議進行討論,但召開泛歐首腦會議來討論這一問題目前時機尚不成熟。


【時事點評】在具體點評這則消息之前,我們想簡單介紹一下烏克蘭國內政治的最新動態。

據了解,就在剛才,就在幾個小時前,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就以訪問立陶宛為由,拒絕了烏克蘭議會“請他和總理季莫申科坐下來共同解決國內政治危機”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再去觀察“俄羅斯將修建新管道繞過烏克蘭向歐洲供氣”的消息,也就不難明白,這是一份“俄羅斯與歐盟聯合”向“烏克蘭總統(注:是烏克蘭總統而不是那位烏克蘭美女總理)”下達的一份“最後通牒”。


●在尤先科無比強硬的背後,是華盛頓“極其強烈”的有關“歐洲安全框架”之戰略訴求


有意思的是,在3日就接獲“最後通牒”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仍然以“拒絕上述議會要求”的方式拒絕了這份最後通牒。

顯然,在尤先科無比強硬的背後,站著的是華盛頓“極其強烈”的有關“歐洲安全框架”之戰略訴求。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出席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外長會議的美國官員5日表示:美國強烈反對改變以北約、歐盟和歐安組織為三大支柱的現有歐洲安全框架。

至於美國“強烈反對”的原因是什麽?在給出我們的意見之前,不妨先聽聽美國人是如何解釋的。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原文是:

報道稱:當天上午,與會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弗裏德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反對俄羅斯提出的重建歐洲安全框架、締結新歐洲安全條約的倡議。弗裏德說,現有的歐洲安全機構“運轉良好”,沒有必要進行改組。

弗裏德認為,冷戰結束後,北約東擴和歐盟的擴大進一步穩定了中東歐,這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是好事”。他說:“沒有人對俄進行軍事威脅。相反,我們想與俄進行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這位美國助理國務卿顯然在公然地侮辱“國際社會”的智商


顯然,在這位美國助理國務卿的嘴巴裏,美國之所以反對的理由似乎有二:

一是現有的歐洲安全機構“運轉良好”,所以美國的人結論是“沒有必要進行改組”;

二是北約東擴和歐盟的擴大進一步穩定了中東歐,這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按“這份邏輯”,國際社會能推導出來的結論應該是:“俄羅斯不能“狗咬呂洞賓”才是。

可問題是,如果現有的歐洲安全機構“運轉良好”為“真”的話,那麽,人們不禁要問:格魯吉亞戰爭突然爆發、俄羅斯與烏克蘭一度劍拔弩張、戰火“差一點兒”在歐盟的戰略腹地--中東歐點燃,這些算是怎麽回事?按華盛頓的說法,在北約、歐盟東擴之後,中東歐應該“進一步穩定了”,不是嗎?

至於“這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是好事’”的說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顯然是在公然侮辱“國際社會”的智商。


●華盛頓決策層對一股正在醞釀的“政治動向”之巨大恐懼


可見,這位代表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根本就在不顧事實、不顧臉麵地、坐在那裏“滿嘴跑火車”。而在他“不顧臉麵”的背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卻是華盛頓決策層對一股正在醞釀的、旨在“改變以北約、歐盟和歐安組織為三大支柱的現有歐洲安全框架”之“政治動向”的巨大恐懼感。


●再談冰島問題的幾個觀點


其實,早在冰島政府因金融危機的衝擊瀕臨破產,在向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盟國家、特別是“北約司令”--美國借貸無門,最終不得不轉向北約的敵人--俄羅斯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就曾經給出這樣一組觀點:

第一:冰島的例子說明,在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下,身處在“三邊撕裂”中的歐盟核心國家也好、北約司令美國也罷,誰都顧不得盟友了,這既反映了“三邊撕裂”的無比殘酷,又側證了北約集團的虛弱;它本質上還是“三邊撕裂”烈度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要遠遠高於“南北撕裂”烈度的最好注解。

第二:冰島的例子還說明,在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下,對身處“三邊撕裂”的美日歐而言,最終恐怕也是誰也顧了誰;同樣,“南北撕裂”中的某些南方國家(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倒是可能成為它們中的一方、或者幾方的救助者。

第三:在“第一”及“第二”的情況下,美國那種企圖用激化“南北撕裂”弱化“三邊撕裂”的戰略企圖是很難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分別握有1.8萬億、0.6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且手握足以抗衡美國軍事實力,分別向“三邊撕裂”提供大量生活資料(中國)、提供大量能源產品(俄羅斯)的“中俄”,也就成了“三邊撕裂”中“激烈角力的各方”必然爭取的對象。

第四,我們相信:在北約解體的曆史進程中,“北約正式成員國-冰島被迫向北約的敵人--俄羅斯尋求救助”一事、不論結果如何,都必將占有重要的一頁。


●補充的三個重要細節,驗證了我們曾經給出的“那一組觀點”

在這個問題上,東方評論員還想補充三個重要細節,即:
其一,繼向俄羅斯尋求經濟救援之後,冰島政府曾公開承認:也曾向中國政府提出過“類似的請求”。

其二,即是歐盟核心成員、也是北約核心成員的英國,在冰島政府最為困難的時刻,卻因英國公民在冰島銀行係統存款的安全性可能受到威脅、不僅拒絕施加援手,反而一度公開威脅要“經濟製裁”冰島。

其三,冰島政府曾公開表示“願意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軍事基地”。

顯然,現在回過頭去看冰島“被迫出家(西方、北約)、四處化緣(救命錢)”的整個過程,對比“中俄歐美”等不同的表現,我們已經不難看出,在冰島政府接連向“俄、中”請求經濟援助、並不顧北約成員國的敏感身份,一度公開表示“願意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軍事基地”的背後,無疑驗證了我們曾經給出的“那一組觀點”。


●美國在北京奧運開幕當天挑起的格魯吉亞戰爭是一場綜合考慮諸多因素的“反擊戰”

非常清楚,對美國而言,在北京奧運開幕當天挑起格魯吉亞戰爭,本質上講,它並“不主動”,相反,它是一場綜合考慮諸多因素的“反擊戰”,它即考慮到政治、軍事層麵,也考慮到經濟層麵。

就政治、軍事層麵而言,除了最終意圖指向伊核問題這個核心中的核心之外,它還直指伊核問題的諸多“外圍問題”,直指“歐盟之科索沃穩定”、或者“俄歐新關係之巴爾幹穩定”,特別是“中國之巴基斯坦穩定”、或者“中俄、上合之南亞穩定”;

如果僅從經濟層麵考慮,格魯吉亞戰爭則是一場直接針對俄羅斯,間接針對歐盟、並威懾中國的金融反擊戰。


●以保爾森正式宣布救助“兩房”為標誌,美國的“金融反擊戰”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但是,隨著俄羅斯在歐盟的“相對沉默”、與中國的“低調,卻堅決的支持”中上演了一出漂亮“溫酒斬華雄”將格魯吉亞迅速拿下(以控製地理上將格魯吉亞一分為二,且可掐斷巴傑管線、匯集南北交通要道的哥裏,及格魯吉亞數處主要港口為標誌),緊接著,以次貸危機的猛烈爆發、美國財長正式宣布動用“國家信用”救助“兩房”為標誌,美國在北京奧運開幕式當天發動的“金融反擊戰”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外強中幹”的美軍、讓歐盟做出最後決定:不要冷戰、而要冷靜!


值得強調的是,在格魯吉亞問題上,歐盟所謂的“相對沉默”集中體現在兩件事上:

首先,是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格魯吉亞戰爭期間、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一道,不顧格魯吉亞、特別是美國發出的、“西方、北約國家應團結一致、對付俄羅斯對格魯吉亞侵略、對民主的踐踏”之強烈呼籲(實際上是為冷戰招魂),飛赴莫斯科,撇開美國與格魯吉亞,不惜“摘下”北約的帽子,代表歐盟私下與俄羅斯敲定了“停火協議”,從而“變相認可”了俄羅斯在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的“大打出手”;

其次,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針對美國“急於為冷戰招魂”的戰略意圖,及俄羅斯一早就準備妥當的“戰略支援計劃”,在與薩科齊因格魯吉亞問題而“聯訣訪問”莫斯科之後,曾一語雙關地講了一句經典名言,即:我們不要冷戰、而要冷靜!


●在格魯吉亞的炮火聲中,歐盟的心情是複雜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在冷靜之中做出的最後決定,就是不顧立陶宛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現中東歐小國(實際上是美國)的強烈反對,繼續推進“在格魯吉亞戰爭之前剛剛啟動的”“俄歐新關係框架談判進程”,顯然,這是對美國戰略意圖的公開拒絕、對俄羅斯戰略計劃的正式策應。
針對歐盟的“這份冷靜”,我們曾經這樣說過:

作為北約的“另一半”,在格魯吉亞的炮火聲中,歐盟的心情是複雜的:

一方麵,親眼目睹了俄軍對格軍采取“殺雞用牛刀”的凶狠手段、並最終武力肢解了格魯吉亞,完全達成了“強烈警告”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及歐盟“不得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戰略目的;這對想借北約之力,盡力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歐盟而言,無疑是痛苦的。

而另一方麵,也親眼目睹了嘴巴上牛皮哄哄的美軍,即便被俄軍搶去了幾輛裝載了重要設備的軍車,卻始終“隻敢”在口頭上討要,即便格魯吉亞總統的一再公開請求美軍出兵並作出“關鍵性軍事反應”,但除了派了幾艘軍艦在黑海“遊行示威”一通、並順便卸下了許多“礦泉水(有意思的是,俄羅斯一口咬定是軍火,而美國人卻拚命澄清“絕對是礦泉水”)”之外,根本就不敢做出什麽“關鍵性的軍事反應”,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格魯吉亞”被俄羅斯一分為二,更加嚴重的是,分別以總統、及總理為代表的烏克蘭國內政治地圖、目睹上述事實,也徹底分化,並形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親“俄歐新關係”陣營(烏克蘭總理)、另一個則是親美陣營。

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準確地講,烏克蘭總理所代表的政治勢力選擇的是“親俄歐新關係”立場,並不能簡單地說是“親俄”。

顯然,這對欲將“中東歐”從美國掌控中擺脫出來的歐盟而言,無疑是一種收獲。


●如果站在歐盟的角度考慮問題,北約的“副作用”也就“太紮眼了”


顯然,由於美軍在格魯吉亞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外強中幹”、及華盛頓挑起格魯吉亞戰爭“真實的”政治、軍事、經濟,特別是“金融意圖”,原本就是一場直接針對俄羅斯、間接針對歐盟,並威脅中國的“反擊戰”,也就是說,北約這個冷戰遺留下的戰略平台,盡管對歐盟仍然有用(科索沃的穩定仍然在北約的控製之下,歐盟在阿富汗保持的中亞存在,就是在北約框架下實現的;歐盟如果想在南亞發揮影響力,也離不開北約這個反恐平台),但是,當它今天竟然被美國人“信手掂去”、當作搞亂東歐(挑起格魯吉亞戰爭之後,繼續支持格魯吉亞與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在強烈衝撞俄羅斯的真正紅線),並準備將“俄歐”重新推入冷戰的工具時,如果站在歐盟的角度考慮問題,北約的“副作用”也就“太紮眼了”。怎麽辦?顯然,即想趨北約之利、又想避北約之禍,“最合算的辦法”就是限製它的“作用範圍”。


●歐盟將“俄羅斯建議”列為主要議題的意圖

討論進行到這裏,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此次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外長會議就是在“上述情況”、及被歐盟寄予了厚望的華盛頓G20金融峰會失敗的“綜合背景”下召開的,其意圖就是:

第一,“俄歐”之間通過“共同探討”“改變以北約、歐盟和歐安組織為三大支柱的現有歐洲安全框架”之“可行性”的辦法,向華盛頓做如下展示,即:如果華盛頓繼續利用北約之“名”、欲通過衝撞俄羅斯真正紅線的方式、搞亂中東歐,“行”將“俄歐關係”推向冷戰之“實”的話,那麽,“俄歐”之間在“改組現行歐洲安全機構”的問題上,是有可能達成共識的。盡管美國認為“以北約、歐盟和歐安組織為三大支柱的現有歐洲安全框架”運轉良好、根本就不需要改革。


●歐盟對“現有歐洲安全框架”的改革設想已經初現端倪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歐盟對“現有歐洲安全框架”的改革設想已經初現端倪,那就是用“俄羅斯的建議”去替換“由三大支柱組成的現有框架”中的一部分,這樣,一旦改革付諸實行,那麽,“新的歐洲安全框架”將由“北約、歐盟、及‘俄羅斯的建議’”“新三大支柱”組成。


●梅德韋傑夫正式提出該倡議的日子,不是別的什麽時候,就是6月份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強調的是,所謂“俄羅斯的建議”,就是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幾個月前提出的“簽署新歐洲安全條約、建立歐洲安全新體係”的倡議。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絕非巧合的是,梅德韋傑夫正式提出該倡議的日子,不是別的什麽時候,就是6月份。

如果您一直在閱讀《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那麽,相信您也就知道,6月份,正是美國新一輪次貸危機猛烈暴發的前夜(我們預期是7月底),也是俄羅斯率先對“石油美元體製”發起“主動攻擊”的時候,還是俄羅斯用“南流項目”主動牽引“俄歐新關係框架談判進程”的緊要關頭。它還是以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為首的歐盟,利用聖火傳遞,衝著中國大打達賴牌的時候。


●“新的歐盟安全機構”恐怕將由“三個平台”“平行組成”


到此為止,相信敏感的讀者已經明白了:難怪華盛頓要“強烈反對”改革“現行歐洲安全框架”了,弄了半天,本質上講,“俄歐新關係框架”一早就被設計為“新歐安框架”的支柱之一,這樣一來,“新的歐盟安全機構”恐怕將由“三個平台”“平行組成”,即“歐美平台(北約)”、“歐盟本身(歐盟整合)”、再就是“俄歐平台(俄歐新關係框架)”。



●在“新的歐洲安全機構”設想中,美國與俄羅斯是“平起平坐”的關係


通過前麵的討論,我們已經不難看出,在歐盟“借美國在格魯吉亞戰爭中慘敗”的機會,“暫時成功地排除掉”格魯吉亞、烏克蘭近期加入北約的可能性(美國國務聊賴斯在此次歐安會之前已經明確承認了這一點)、從而搬開了華盛頓“精心放置在”“俄歐新關係框架談判進程”中最大一塊障礙之後,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已經開始了其“被邊緣化進程”,起碼在歐洲方向是這樣的,起碼在“歐洲安全機構”裏是這樣的,起碼在未來的“歐洲安全機構”的“組織關係圖”中,“美國參與的”北約組織與“俄羅斯參與的”新俄歐關係框架的身份應該一樣,大家是“平起平坐”的關係,均為三大支柱之一。


●在維護“歐洲全球安全”的層麵上,美國與俄羅斯將形成一種“相互補充”、更會“相互製約”的關係

毫無疑問的是,在這樣一種關係圖中,歐盟當然會“居中調節”,在維護“歐洲全球安全”的層麵上,北約(美國)與俄歐新關係(俄羅斯)將形成一種“相互補充”、更會“相互製約”的關係。

顯然,在這種“組織關係”架構下,美國再想借助北約這個戰略平台、在“中東歐方向”以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為“名”,“行”破壞歐盟戰略腹部穩定之“實”,就會立刻被“新的歐洲安全機構”貼上“製造內亂”的標簽,並遭到“支柱之一”的歐盟與“支柱之二”的“俄歐新關係”聯手打擊,就象這次“俄歐”將北約(實際上是美國)拋在一邊,私下、且默契地處理了格魯吉亞問題一樣。


●北約(實際上美國)在“歐洲安全框架”中話語權“逐漸降解”的開始


在這裏,東方評論員想再次強調的是,在“冰島問題”、在美國被迫同意“不再強迫格魯吉亞、烏克蘭加入北約”,特別是在俄羅斯近日“高調宣布”“美國將拋棄格魯吉亞薩卡什維利政府”(我們注意到,美國並未加以駁斥)的背後,即是北約(實際上美國)在“歐洲安全框架”中話語權“逐漸降解”的開始,也是華盛頓在波蘭、烏克蘭等中東歐影響力慢慢下降的開始。



●麵對人民幣用“連續的跌停板”所表示的“歡迎詞”、美國“難得糊塗”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問題,那麽,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麽中美第五次經濟戰略對話可以取得“豐碩成果”?又為什麽美國代表團坐在北京、麵對人民幣用“連續的跌停板”所表示的“歡迎詞”、始終表現出一副“難得糊塗”的“沉默”了!

顯然,盡管沒有“公開表示”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這一點非常重要),盡管歐盟可以指望正在形成的“俄歐新關係(俄羅斯)”去替代“副作用太大”的北約(美國),為自己無法獨立維護科索沃穩定提供保障,但由於北京一直在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因此,在“歐美金融危機中處於對峙狀態的”歐美雙方,美元的持續力顯然要強於歐元。

在我們看來,一方麵是人民幣正式啟動“貶值進程”、一方麵是美元的持續力仍然要強於歐元,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對峙中的“歐美”心裏都清楚“北京在幹什麽(由於北京拒絕了歐盟金融改革計劃,明裏在通過買美國國債繼續支撐美元,實際上是同時打壓歐美雙方、激化三邊撕裂)”、也都清楚自己在承受什麽(北京在拉一個(美國經濟)、卻打一雙(歐美經濟)),以及彼此間在期待什麽(歐美都在期待對方首先支撐不住,從而最終接受自己的“有關國際金融體製的主張”,美國是維持現狀,歐盟是由歐美共同主導)?


●在南亞,這種“新的歐安機構”卻有可能對中國的戰略利益構成“即時威脅”

然而,值得中國決策者警惕的是,在“歐洲核心利益區”之外的地方,特別是,在“三大支柱”之間的利益衝突並不激烈的地方,比如,在南亞,這種“新的歐安機構”卻有可能對中國的戰略利益構成“即時威脅”。

我們知道,盡管美國軍政要員近來“走馬燈般地”訪問印度與巴基斯坦,盡管這些訪問都是打著“要求印巴雙方保持冷靜、並共同反恐”的旗號,但是,不論是在美國媒體、還是被我們排列為“第一大受益人”的美國政府,在實際行動層麵上,始終在將“孟買恐怖襲擊人員”的來源往巴基斯坦方向“引”,始終在將“孟買恐怖襲擊的後續發展”往“克什米爾軍事衝突”方向“引”。


●歐盟(法國)在這個檔口對北京強硬、並擺弄“新歐洲安全機構改革”的意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被我們排列為“第二大愛益人”的歐盟卻始終對“孟買恐怖襲擊”保持著低調,卻對“達賴牌”保持著高調,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正是歐盟(法國)在這個檔口對北京強硬、並擺弄“新歐洲安全機構改革”的意圖之一:

一方麵,沒有歐盟(北約)的全麵支持,美國想讓印度大膽地在克什米爾方向“玩軍事衝突”、並測試中國在南亞應手的難度很大;

另一方麵,由於北京已經做了軍事上的準備,再加上巴基斯坦也是一個核武國家,且是伊斯蘭世界唯一一個核武器國家,而此次孟買恐怖襲擊又被貼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因此,即便得到歐盟(北約)的全麵支持,印度也未必敢大膽地在克什米爾方向“玩軍事衝突”、從而一方麵承受北京的軍事壓力,並與包括印度國內的、整個伊斯蘭社會形成敵對關係,關鍵是還要承受一旦形勢失控,就麵臨核戰爭的威脅,這是印度任何領導人都必須深入考慮的問題,即便是經濟形勢再糟、歐美答應提供的歐元、美元再多,也是如此。


●歐盟(法國)在玩“一語雙關”


因此,站在歐盟(法國)的角度看問題,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孟買恐怖襲擊”保持著低調,卻對“達賴牌”保持著高調: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語雙關”:

首先,是對華盛頓而言:“低調”是對美國搖晃手中的籌碼,“高調”則是對美主動出牌,要求華盛頓用“支持歐盟打達賴牌”來換取歐盟手中的籌碼,從而對北京施加“西方的壓力”,並由此奠定歐盟在“新歐洲安全框架”的主導地位,對北約(美國)取而代之,繼而鞏固法國在歐盟全球戰略上的領導地位。

作為一個選擇項,歐盟(法國)此舉意在讓美國考慮“北方國家”在“中國發展模式嚴重威脅了西方民主”的“新中國威脅論”下,在向歐盟讓渡部分金融決策權的基礎上,“重新集合”的選擇項,從而將其作為一種融合“三邊撕裂”的“融合劑”。

●對北京而言,這與對付華盛頓的牌理剛剛相反

其次,是對北京而言,這與對付華盛頓的牌理剛剛相反:“高調”是對北京搖晃手中的籌碼,“低調”則是對北京主動出牌,要求北京用“吞下達賴這顆苦果”的方式,換取歐盟對“孟買恐怖襲擊”的“低調”。

顯然,一旦北京因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患得患失”而“吞下達賴這顆苦果”,那麽,也將一舉奠定歐盟(法國)在“中歐關係”上的主導權,其形式就如之前的美國總是用台灣問題製約中國一樣。

不難看出,“俄歐新關係”對歐盟也好、俄羅斯也罷,是多麽地重要了,正是依靠它“對北約能夠產生的平衡作用”,歐盟(法國)才敢對“中美”同時“出牌”。


●麵對歐盟的變本加厲,美國終究沒有“接”歐盟(法國)的“牌”


在這種變化下,我們再去觀察仍然美國嚴密控製下的台灣政權,品味馬英九“婉轉拒絕”達賴訪台一事,再結合美國主流媒體近期“一致對達賴問題保持低調”的事實,也就不難看出,正在北京與中國進行第五次戰略經濟對話的美國政府、或許是心裏明白即便歐盟支持、也改變不了什麽,何況,向美國索要金融主導權未果的歐盟、這次變本加厲,索要的是歐盟對歐洲安全框架的主導權,意在架空北約(美國)對歐洲安全框架的領導權,因此,盡管華盛頓需要歐盟的“克什米爾配合”,但終究沒有“接”歐盟(法國)的“牌”。


●北京如此強硬的理由有二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外交部發出明確警告、警告法國政府“現在是法國政府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也就不奇怪了,顯然,北京如此強硬的理由有二:

第一,中國絕不容忍歐盟憑借西藏問題占據“中歐關係”主導權的戰略意圖,過去沒有,將來更加不會。

第二,誠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孟買恐怖襲擊之後,一切的球都堆集在印度政府腳下,一切選擇都擺在印度政府麵前;從“中歐俄美”的戰略交換來看,一切後果、風險也都擺在印度政府麵前,北約甚至對歐盟都不可靠,對印度又哪來的可靠?美國對同根同民的歐盟都不真誠,對異族異類的印度又何來的真誠?何去何從,我們再次提醒印度政府要“三思而行”。


●隻要印度政府不敢悍然開“南亞第一槍”

不過,東方評論員也注意到,中國與印度早就擬定的軍事演習並沒有因這次恐怖襲擊而推遲、或者取消,中國軍人已經進入了印度境內,這就說明,起碼直至今天為止,印度政府還是保持一份清醒,因為中印聯合軍演“如期進行”本身,就已經發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直至今天為止,印度並不打算、或者沒有下決心改變對“對華、對巴政策”。

在我們看來,隻要印度政府不敢悍然開“南亞第一槍”,或者在“意外事件”一旦引起的“擦槍走火”事件(參考歐美在這方麵的卑劣手段,這是極為可能的)中保持冷靜,那麽,“歐美”想在南亞破局的難度很大。第一受益人也好,第二受益人也罷,不論現在攤子鋪得多好,的算盤打得多麽精,最後恐怕都要收攤子走人。

在第一與第二的基礎上,中國外交部當然有理由要求“法國必須做出選擇”。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旦法國政府做出錯誤的選擇,那麽,中國對變臉如翻書的法國(歐盟)的報複將是不可避免的,直至歐盟內部的“聰明人”主動修正法國的錯誤為止。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再過一個月,法國就要下台了,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北京的強硬態度,與其說是針對法國、還不如說是針對接任法國的捷克來得準確。

顯然,事情是清楚的,盡管歐盟內部對法國“重撿達賴牌”有異聲,但是,我們認為,歐盟大多數更是抱持一種“即便法國玩錯了,我們再換一種玩法”的投機態度,對歐盟內部的這種“投機主義”,包括對美國在南亞問題上的冒險傾向,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人民幣“繼續貶值”的方式、用“拉一(美元)打二(歐元與美元)的手段”加以回答,讓美國經濟、特別是歐洲經濟在持續激化的“三邊撕裂”中,去備受煎熬,而不是讓“歐美”用克什米爾問題“考問”中國的耐心。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在“俄歐新關係框架”下的“對華政策的微調”

值得強調的是,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在“俄歐新關係框架”下的“對華政策的微調”,但從俄羅斯那種“不見兔子不撤鷹”的性格來看,在“俄歐新關係”還沒有成為“真正支柱”之前,歐盟(法國)想說動“上合”之俄羅斯在南亞問題上進行“戰略配合”,擠壓中國,從而讓俄羅斯自己拆“上合”的台,這似乎不太可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