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星期五 08年11月21日
(2008-11-23 05:20:21)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星期五 08年11月21日
在瀏覽了資料員匯集的《11月21日資料匯編一》之後,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華盛頓金融峰會,我們曾經給出這樣幾個結論:
第一 歐盟為此次華盛頓金融峰會準備了一份包括“五大關鍵點”的“金融改革日程表”,通過該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歐盟準備“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第一步,就是準備重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聯合監管中的地位與作用,並憑借歐盟 27國在IMF大約擁有31.6%投票權的“絕對領導資格”,將IMF變為一個“由歐美共同管理、但由歐盟主導”的全球金融活動實質監管機構,擴大IMF對全球金融活動的“多邊監督權”,並通過這個所謂的“多邊監督權”實現三個意圖:
首先,就是要以“增加美元透明度”為名義,修改國際金融規則,以限製美國的金融活動,拿掉美元本位製;
其次,就是要以“對陷入麻煩的國家給予援助”為名義,要求南方經濟體掏出“支票薄”,為僅有2500億美元貸款額度的IMF注入資本,最少將其擴充至一萬億美元。之後,再以各種名義用這筆錢為“歐美”金融危機“買單”。
最後,由於“第一”是“非美大國”的長遠利益之所在,而“第二”則是“歐美”的“既期利益”之所在,因此,歐盟的策略就是:利用“首先”--這是與南方國家之間共同的長遠利益,並以此為“胡蘿卜”去誘惑中國等南方經濟大國提供配合、壓美國讓步,實現拿掉“美元本位製”的意圖;
同時,再利用“其次”--這是與美國之間共同的既期利益,以此為“胡蘿卜”去誘惑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進行配合、順便拿“大家同坐一條破船”去恐嚇“南方經濟體”、迫使後者讓步,直至實現用南方經濟體的“財富”為歐美經濟體“買單”的意圖。
對歐盟的這套精妙算盤,東方評論員們曾經將其形容為“互為犄角、相互支援”,意在拿兩根味道“截然相反”的胡蘿卜,同時、雙向地消遣“中美”。
第二,對歐盟的精妙算盤,美國的應對策略可以歸結為“以靜製動、以守為攻,並以拖待變”,具體做法就是“絕對反對、但又絕不公開反對”,想達到的目的仍然是盡可能地激化“南北撕裂”、讓激化之後的“南北矛盾”將急於搶班奪權的歐盟“擋回”美國這一側,從而弱化“三邊撕裂”,並以此作為鞏固北約的最大利器、從而為“西方世界(實際上是美國)”戰略上全麵翻盤的“最後一搏”做準備:以北約的名義、或“軍事解決”伊朗、或以“軍事解決”伊朗問題相威脅、憑借北約的海上優勢,迫使中東國家(包括伊朗)“必須站隊”,直至實現將整個中東納入“北約(實際上也是美國)”的控製、之後,再依靠能源、金融優勢,徹底解決中亞、南亞國家的“傾向性”問題,最終將“中俄”的戰略防線壓縮至各自的國境線。為最終以民主、或者經濟手段,全麵解體“中俄”這兩個極具戰略潛力的大國做戰略準備。
第三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而言,麵對歐盟的精妙算盤、及美國“欲做漁翁”的心思,理智的做法應該注意兩點:
首先,在歐盟願意放棄“必須由西方主導國際金融”的想法之前,將打消“保留美元本位製”的“最後一絲可能性”之實際工作、“全部”交給急於搶班奪權的“歐元”、或者“日元”去做,但要提供“政策層麵”的聲援。比如中國國家主席親自參與此次峰會,並在動身之前明確發出“必須改革國際金融體製、並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聲音;
其次,就是在上述基礎上做好一件事件--要切實搞好“南南合作”,並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製定好各種金融、貿易、以及南南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計劃;在安全層麵進行戰略合作,並通過種種努力讓“南方國家”看到既可以在金融危機中繼續生存、還可以繼續發展的“信心”。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特別強調,搞好“南南合作”才是“被迫”與“北方國家”同坐一條破船的“南方國家”,最終能否較好抵抗這次金融危機、不僅能較好地生存、還要繼續發展的根本戰略;
●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關鍵時刻,大家對“南南合作”的重要性都了然如胸
顯然,就如我們一再強調的那樣:通過對“胡錦濤主席開完峰會、就按計劃展開的一係列外訪行程、並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的整個過程進行觀察,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與許多“南方國家”一道,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關鍵時刻,大家對“南南合作”的重要性都了然如胸。
值得強調的是,與此相對應的,是“歐美”或者“北方國家”幹擾、破壞“南南合作”手段的表麵化。
下麵,在兩則重要新聞之後,東方時事評論員將與經濟評論員一道,開始今天的《焦點點評》。
胡錦濤在秘魯國會的演講(內容節選)
【綜合消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大變革大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拉美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發展中地區,雙方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開展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合作,既是時代潮流的要求,也是各自發展的需要。在這裏,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鄭重表示,中國願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一道,努力構築雙方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麵合作夥伴關係。
構築這一夥伴關係,要牢牢把握共同發展的主題。發展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進步的根本途徑。發展是中拉最為緊迫的任務,中國和拉美的發展都處於關鍵時期,也都是對方發展的機遇。中國願同拉美國家擴大各領域務實合作,在合作中促進各自發展,又以各自發展促進對方共同發展。
構築這一夥伴關係,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則。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堅持把維護和發展中拉共同利益作為雙方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拉美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同拉美各國平等相待,在合作中照顧拉美國家正當關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構築這一夥伴關係,要不斷開拓創新,開展廣泛全麵的合作。我們願同拉美各國一道,不斷擴大雙方利益匯合點,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努力推動雙方合作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使合作更好惠及雙方人民。
為此,中方願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麵同拉美國家作出共同努力。
第一,繼續密切政治關係。保持高層往來和接觸,完善多層次的雙邊和多邊政治磋商和對話機製,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堅持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指導協調各領域合作,為雙方不斷擴大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創造良好條件。
第二,深化經貿互利合作。著力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擴大貿易規模和貿易關係均衡發展;努力增加相互投資,重點加強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雙方企業就貿易和投資加強戰略性合作,並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堅持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中國願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繼續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援助。
第三,加強國際事務中協調配合。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多邊貿易體係、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等全球性問題上加強溝通、協調立場,維護共同利益。在當前複雜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下,就防範風險加強經驗交流,維護本國和地區金融經濟穩定。共同參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規則製定,積極施加影響,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四,重視社會領域互鑒共進。在推動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麵,加強施政理念和實踐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積極探索在扶貧、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環保、減災救災等具體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在對方投資興業過程中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為當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第五,豐富人文對話交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深化和擴大雙方文化、體育、新聞、旅遊等領域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地方和民間友好交往機製作用,推動雙方青年和婦女組織、民間團體、新聞媒體、學術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交往,增進相互了解,使中拉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國和拉美同是充滿希望的熱土。共同的命運、共同的責任、共同的目標將我們緊緊聯係在一起。中國人民和拉美人民心心相印,中拉友好合作大有可為。我衷心希望,中拉攜起手來,牢牢把握時代前進脈搏,全麵深化互利合作,共同開創雙方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謝謝大家。
【時事點評】這是胡錦濤主席利用參加22-23日APEC峰會之機、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在秘魯國會演講的部分內容。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這篇講話,有這麽幾點值得強調:
●金融危機下的全球角力、很可能將以一個“全新麵目”展現在我們麵前
首先,本質上講,這是胡錦濤主席借助秘魯國會這個講台、麵向包括秘魯在內的所有拉美國家,“親自宣傳”不久前(11月5日)公布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
至於那份《文件》的標誌性意義、及中國外交部選擇在亞歐峰會之後、歐盟金融峰會之前出台該《文件》的意圖,在之前的點評中已經給出了相關討論紀要,在這裏不再過多重複,隻重複一個重要結論,即:它似乎預示了金融危機下的全球角力、很可能將以一個“全新麵目”展現在我們麵前。
值得強調的是,這個所謂的“全新麵目”正是我們今天討論的“焦點”,詳細內容將在後麵進行展開。
其次, 盡管沒有點明,但這篇講話的主題其實就是四個字--南南合作。至於“南南合作”的具體內容,在胡錦濤主席所列舉的“五點”中,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了,總體上講,“綱”與“目”已經一應俱全,“實”的“虛”的則在相互支撐。
我們先來關注“綱”的層麵,也就是第一條,即:
第一,繼續密切政治關係。保持高層往來和接觸,完善多層次的雙邊和多邊政治磋商和對話機製,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堅持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指導協調各領域合作,為雙方不斷擴大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創造良好條件。
事實上,準備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指導協調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各領域合作,正是北京製定並公示《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的宗旨。
下麵,我們再來關注“實”的內容,也就是“第二”及“第三”,原文分別是:
第二,深化經貿互利合作。著力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擴大貿易規模和貿易關係均衡發展;努力增加相互投資,重點加強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雙方企業就貿易和投資加強戰略性合作,並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堅持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中國願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繼續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援助。
第三,加強國際事務中協調配合。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多邊貿易體係、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等全球性問題上加強溝通、協調立場,維護共同利益。在當前複雜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下,就防範風險加強經驗交流,維護本國和地區金融經濟穩定。共同參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規則製定,積極施加影響,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顯然,“.......努力增加相互投資,重點加強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雙方企業就貿易和投資加強戰略性合作,並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都是些從“目”的層麵落實“綱”的具體方法。
●最值得重視的一段文字
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這段文字,即“.....努力增加相互投資,重點加強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在東方評論員的眼裏,它恰恰與前麵所謂“全球角力的全新麵目”密切相關。
非常清楚,在胡錦濤主席強調“......努力增加相互投資,重點加強製造業......能源礦產.....投資合作”的潛台詞至少有兩個方麵:
其一,是中國與拉美國家要進行“產業的優勢互補”,即拿中國眾多成熟的、已經極具競爭力的某些製造業(比如中國家電製造業,電子通訊類製造業)、到拉美等南方國家去合作,即幫助當地經濟發展、又拓展自己產品的市場。
●讓“南方國家”看到在金融危機中即可以繼續生存、還可以繼續發展之“信心”的“南下”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這是中國立足於自身優勢,積極向某些“南方經濟體”進行投資,是與南方國家共謀發展的路線,我們不妨暫時稱之為“南下”。
顯然,在我們看來,這是中國準備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南方國家”看到在金融危機中即可以繼續生存、還可以繼續發展之“信心”的重要一步。
●和“南下”相比,“北上”同樣重要
其二,在“其一”的基礎上,在中國“向外定向轉移”某些製造業的同時,中國更要借這個“時間窗口(歐美金融危機對“歐美日三邊”實體經濟的衝擊將隨著時間的拖延而日益加深)”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重點推進高新技術、重工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有必要補充的是,要做好這一點,就即要立足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還要盡可能地利用好外來投資與外來技術,隻有從“內外兼修”的層麵著手,才能調整好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並最終完成“金融擴張”這最具標誌性的一步。
顯然,許多中國尚缺的技術、人才都集中在“北方國家”,我們不妨將這種“立足於自己”、但也要盡可能利用“北方”技術、資金、人才的產業升級路線為“北上”。我們認為,對中國而言,與前麵所說的“南下”相比,“北上”也同樣重要。前者是基礎,是中國與南方國家能否成功抵抗這次金融危機、並生存下來的基礎,後者是目標,也是中國最終能否成為世界科技、製造強國、並實現金融擴張的保障。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相當程度上,中國能否做好“南下”,且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如何去實現“北上”,將決定“金融危機下的全球角力”最終將以“何種麵目”演化。
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一則新聞。
俄羅斯:計劃向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一萬億美元
【莫斯科消息】據俄新網21日報道,俄羅斯聯邦駐美國商務代表安德烈·多爾戈魯科夫在俄羅斯進行商業投資的會議上表示,俄羅斯政府計劃向基礎設施領域投資1萬億美元。
多爾戈魯科夫說:“俄羅斯很快將成為歐洲基礎設施領域最大的市場,政府將向該領域投資1萬億美元。”
多爾戈魯科夫沒有透露具體的投資期限。他說,該項目投資還來自本國私人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
多爾戈魯科夫指出,預計,將改造26座核反應堆,“到2030年前,向鐵路投資4000億美元,還向機場投資300億美元”。
他表示:“這為投資者提供了非常驚人的機會,以前幾乎沒有可能進入這些領域。”
【時事點評】顯然,如果不看時間,僅就數字而言,俄羅斯拋出的一萬億美元是個比中國已經拋出的4萬億人民幣(5800億美元)還要龐大的投資計劃。
●俄羅斯政府似乎已經感覺到什麽了
然而,如果加上時間因素(俄羅斯計劃到2030年之前,中國是2010年之前),那麽,俄羅斯這份投資計劃的“時效性”就遠不如中國了。
不過,盡管有個“時效問題”,但俄羅斯的這份計劃仍然引起了我們的高度注意:在我們看來,俄羅斯政府似乎已經感覺到什麽了。
●絕大部分都將“撤進”聯貫中國與西歐“這兩個戰略端點”的鐵路圖與飛航線中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多爾戈魯科夫指出,預計,將改造26座核反應堆,“到2030年前,向鐵路投資4000億美元,還向機場投資300億美元”。
顯然,如果該計劃未來不變的話,那麽、俄羅斯這一萬億美元中的幾乎一半(4300億美元)將直接投入到交通項目。
盡管詳細的情況並沒有公布,但如果我們猜測不錯的話,如果俄羅斯未來20年果真能投入一萬億美元的話,那麽,這4300億美元的絕大部分都將“撤進”聯貫中國與西歐“這兩個戰略端點”的鐵路圖與飛航線中。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俄羅斯的這份計劃恐怕也是著眼於“金融危機下全球角力的全新麵目”。
●隨著“歐美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戰略主動權也就到了兌現階段
我們知道,隨著“歐美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在“科索沃單方麵宣布獨立”時就已經拿到的、針對“是選擇支持歐元或者美元”的戰略主動權也就到了兌現階段,這種主動性在剛剛結束的華盛頓金融峰會上更是一目了然。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戰略主動權,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考慮,是建立這樣三個基礎上的:
第一,中國正以龐大市場和強大工業生產能力整合東亞經濟。
●實際都在通過“嵌入中國產品”的方式、向歐美“轉出口”
眾所周知,就在不久之前,東亞國家與地區大多還對美國、歐盟保持著較大的貿易順差,然而,自2000年以來,這些國家、地區的“對美順差”就開始迅速降低,“對華順差”卻在迅速攀升,而中國對美、對歐順差則增長強勁。
也就是說,在最近10年,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地區(包括中國台灣)已經把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變成了對中國的順差,從而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即:東亞各個經濟體(國家或地區)許多“出口產品”(原料、半成品、零部件;或者資金、技術、裝備),實際都在通過“嵌入中國產品”的方式、向歐美“轉出口”。因此,東亞除中國之外的各經濟體,或是對歐美貿易順差額絕對減少,或者順差增長率顯著減緩,偏偏隻有中國的對歐美順差持續增長。
●中國擔負了一個無可替代的作用:將東亞分散的“對歐美貿易”集成為“中國對歐美貿易”
由於東亞國家或地區,在利用中國雄厚的工業基礎、發達的基礎設施、廉價的生產要素,實現“通過中國向歐美轉出口”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產業分工模式,即:東亞國家和地區或者向中國提供原料與零配件(東盟各國),或者向中國提供資金、技術、裝備(日本、韓國、中國台灣、香港等),而中國則將“這些生產要素”加工製造成“對歐美出口產品”,這樣一來,中國就擔負了一個無可替代的作用:將東亞各個經濟體原先分散的“對歐美貿易”、集中成“中國對歐美貿易”, 並表現為巨額順差,這也就必然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增長迅速。不論是美元資產還是歐元資產。
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相對日本等東亞經濟體而言,對歐美經濟也就擁有了越來越大的話語權,而隨著中國對東亞經濟整合的深入,中國對歐美經濟的話語權也必將有增無減。
●盡管不如美國資本“虛擬得那麽厲害“,但歐盟資本也在加速步入虛擬時代
第二,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最早在美國爆發,是因為美國經濟已經步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而美國的次貸危機之所以能強烈衝擊歐盟經濟,是因為盡管不如美國資本“虛擬得那麽厲害“,但歐盟資本也在加速步入虛擬時代。
在這個問題上,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近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一直在迅速攀升,並直追美國:在短短的10年間,就由僅占美對華逆差的三成多,激升至占美對華逆差的近7成。
●歐元與美元爭奪“南方國家”的“實物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內貿”份量很大,各個成員國國家之間的產品互補也還不錯,但就整體而言,歐盟還是出現了高額外貿順差,這說明歐盟已經步美國後塵,進入了虛擬經濟。這也就意味著歐盟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日益需要像已經無法生產足夠“實物產品”的美國經濟那樣,得用“虛擬產品(歐元)”與“南方國家”交換“實物產品”,從而與美國爭奪全球的“淨儲蓄”。
●歐美對南方國家“實物產品”、或者全球“淨儲蓄”進行爭奪的利益在於
值得強調的是,歐美對南方國家“實物產品”、或者全球“淨儲蓄”的爭奪的利益在於:
第一,即是為了“低成本”維持自身經濟正常運轉的需要(比如滿足民眾、或者企業日常消費的低端產品)。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就可以“相對低成本”地盡力維係各自的、利潤豐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且隻要有一絲可能性,就不會向中國等南方國家轉移的高技術電子、重工製造業(比如大飛機製造,美國有波音、歐盟有空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與“第二”的基礎上,全麵支撐自己的金融服務業,也就是謀取(對歐盟而言)、或者維持(對美國而言)金融霸權。
然而,由於全球淨儲蓄額的相對有限,而美國又憑借其金融霸權吸納了全球淨儲蓄額的70%,因此,已經步入虛擬經濟的美國與正在加速步入虛擬經濟的歐盟,相互間必然會爆發圍繞用各自的“金融產品(歐元與美元)”爭奪全球淨儲蓄額、也就是“實物產品”的衝突,而這種衝突的本質就是歐美對貨幣霸權的爭奪,其“最新發展”就是歐盟不顧一切對“美元本位製”進行公開挑戰。
●東亞經濟是全球“實物產品”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東亞經濟是全球“實物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淨儲蓄額的主要擁有者(另一個是中東石油國家,提供的是石油產品),特別是,東亞經濟的核心--中國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與經濟實力,並已在“相當程度”上對東亞經濟進行了整合(包括日本經濟在內),這是擁有大量“石油美元”資產的中東石油國家所沒有的。因此,對東亞的“實物產品”及對應的淨儲蓄額,就目前而言,歐美隻能“詐”取、不能“硬”取。
因此,東亞“淨儲蓄額”是選擇向歐洲方向流動、還是向美國方向流動的問題,不僅決定著歐美到底誰能獲得彌補貿易赤字的資金,決定著歐美貨幣的強弱變化,還決定著歐美金融話語權的強弱變化。
而歐元與美元之間強弱變化、又反過去會影響東亞“淨儲蓄額”的流動方向(資金流向也會考慮保值因素),從而關乎到“實物產品”的流動意願(產品隻能賣給有支付能力,也就是擁有貨幣主要話語權的一方),最後,也就關乎到已經高度競爭的歐美經濟,誰將擁有“低成本”的運行優勢、誰將獲得“淨儲蓄”的資金支持。
●誰能拿到這個“關鍵點”?
值得強調的是,能否借機打倒“美元本位製”,或者能否繼續延續“美元本位製”,本質上已經成為歐盟與美國“誰能最終挺過”這場席卷大西洋兩岸的“歐美金融危機”、且率先複蘇的“關鍵點”。
因此,誰能獲得南方經濟、準確地講是東亞經濟、更準確地講是中國的支持,誰就能拿到這個“關鍵點”。
●“南下”路線的“內核”
正因如此,就如我們在之前的點評中所說的那樣,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等南方國家最理智的態度,就是:
第一,在策略上,要在“搞好自己的事情”的基礎上,將打倒“美元本位製”的“一切實務”都交給歐元、或者日元;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而言,隻有“搞好了自己的事情”才能走過這場仍局限在歐美、但很可能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並為今後的發展積蓄力量。所謂的“搞好自己的事情”,對“南方國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南南合作”,也隻有這樣,“南方國家”才能將損失減到最低,才會有坐山觀“三邊”惡鬥的機會,“三邊撕裂”才會更加激化,“歐元”或者“日元”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將打倒美元本位製的革命進行到底”。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應該就是“南下”路線的“內核”。
●“北上”路線的“內核”
第二,在態度上,對中國而言,要帶領南方國家對歐盟提供“政策層麵”的聲援,堅決支持“必須盡快地進行國際金融改革”的主張,並借機為中國及南方國家爭奪合理的金融話語權。
第三,在方法上,對中國而言,一方麵要繼續少量地買進美國國債,這即是中美貿易結構所決定的,也可以盡可能地緩衝金融危機引起的中國出口下降;另一方麵,要繼續“高調地要求”美國開放高技術出口,及“放開行業進入條件”,如果美國不同意,就“高調關注”歐盟的高技術行業,趁著金融危機對歐盟日益嚴重的衝擊,看準之後,入股、收購歐盟的高技術企業,金融企業,並盡可能地“幫忙促成”美國資金、高技術人才向歐盟流動,這都是可以考慮的手段,從而從“實質”的層麵“推進”歐元結算,並維持“歐元的野心”,通過“無間道”的手法,對同處於“歐美金融危機”中的美國進行反向“逼迫”。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所謂“高調關注”歐盟的高技術行業、以及“盡可能地幫忙促成美國資金、高技術人才向歐盟流動”,這些都是手段,其真實的目的都應該圍繞促成美國、或者歐盟出於“遠期”經濟成本考慮(爭奪東亞“實物產品”、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對歐美的金融話語權至關重要)、或者出於獲取“近期”中國對歐元、美元支持的考慮、或者出於其它因素的考慮,被迫向中國轉移高技術、及重工製造業,加速中國的產業升級、及經濟結構調整。我們認為,這應該就是“北上”路線的“內核”。
●值得注意的“空客組裝”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在天津已經開始組裝“空客大飛機”。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項目,即可視為中國立足於“獨立自主、自主製造大飛機”之政策的“某種補充”,也可視為歐盟出於種種考慮,在向中國“部分轉移重工製造”的投石問路。
值得強調的是,空客之所以會這樣做,除了中國決心自主發展大飛機這個“決定性因素”之外,還因為它有波音這個強勁的競爭對手,而來自中國的龐大市場、零部件、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成本,卻是有效降低“空客成本”、增強對波音競爭力的“現實路徑”。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三大汽車生產商正在金融危機下苦苦掙紮,美國某些對中國設限、卻麵對歐盟同樣產品激烈競爭的所謂高技術產品也遭遇生存危機,在如何走出困境的問題上,歐洲空客的思路應該有指導意義。
●中國一旦搞好了“南下”,就可以對歐美經濟進行逼迫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一旦搞好了“南下”,就一方麵可以輸出已經成熟、國內已經飽和的某些低端製造業,以牽動“南南合作”進程,與廣大南方國家一起度過“嚴冬”;另一方麵也可在全國一盤棋的計劃下,騰出資源、集中資金,發揮中國人的智慧,來全力推動中國自已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重工製造業的發展;
最後,在“上述兩方麵”的基礎上,就可以對已經陷入金融危機,卻又激烈競爭中的歐美,或者“三邊”進行逼迫,迫使歐美經濟、或者“三邊”經濟中的許多高技術、或者重工製造業,也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不得不學習“空客思路”,在比較優勢下,象當初轉移家電製造、或者某些電子製造業那樣,開始對中國轉移,從而加速中國“北上”路線的進程。
●空客的例子再次證明,在任何時候,“自立更生”都是根本,對戰略行業尤其如此
再次強調,空客的例子再次證明,不立足於“自立更生”的“北上”路線,不僅招不來“空客”,隻能陷入“空想”,在任何時候,“自立更生”都是根本,對戰略行業尤其如此。但“有效引進”也是一隻良好的加速器。
真實的情況就是,在中國本輪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製造業裝備水平通過自主創新、及有效引進這兩條線,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製造業的核心數控機床為例,在從2000至2007年的數年中,產量已經從不到1萬台提升到了10萬台,長期被“北方國家”封鎖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也取得了技術突破,並形成量產。
●輕工業與重工業的一個不同
另外,從資源需求上去看,所謂輕工業,是以“地表以上”的農業資源為主要原材料,而重工業則是以“地表以下”的能源、礦產為主要原材料。因此,如果中國立足於“自主發展”的“北上”路線得以順利展開,那麽,也就意味著在這場金融危機的盡頭,是中國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化階段,中國經濟對資源的需求,就會從地表之上為主轉為地表之下為主。
有必要補充的是,是否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工業,是中國能否製造出世界水平高科技的基礎。否則,隻有設計能力、沒有相應的工藝、製造能力,將繼續成為橫在中國高科技進程上的一道深溝。
●更能發現“南下”路線的重要性與前瞻性
在這種預期下,我們更能發現“南下”路線的重要性與前瞻性。客觀上講,與中國的人口、及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比,中國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顯然,通過“南下”與有豐富“地表之下資源”的南方國家進行優勢互補,將為將來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並進入重工業化的中國經濟打好“堅實的基礎”。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東北有著良好的重工基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基於朝核六方會談框架設計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就有著濃厚的“重工業味道”。在這個視角下,再去觀察美國“朝核政策”的峰回路轉、“美日”在“將朝鮮從黑名單中去除”的“不同選擇”,我們也不難看出,盡管華盛頓仍然在拿“是否默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當牌打,但是,對比美國在金融危機中的巨大麻煩,東方評論員看來,北京又何嚐不在“提醒”美國:默認東亞經濟一體化、並向東北經濟圈轉移某些對歐盟、日本缺乏競爭力的重工製造,即是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有限支持美國經濟的條件,也是美國重工製造走出困境的一條生路!更或者是美國經濟的一條生路?
●“金融擴張”這個名詞不好聽,但很貼切
當然了,讓中國繼續支持美元霸權的事兒那就不要想了(在不同階段,策略性地減小美元的壓力倒可以考慮),不然的話,“三邊撕裂”如何激化?如果歐美經濟沒有“斷尾求生”的壓力,中國又怎麽可能“多快好省地”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並加速產業的升級換代?並在這個過程中默默地進行金融擴張。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盡管“金融擴張”這個名詞不好聽,但是,它很好地描述了中國金融的向外拓展、最終實現人民幣結算的目標,在目前隻是個“隻能做、不能說”長遠目標,也是個“動態”目標。因此,我們實在想不出比它更貼切的“形容”了。
就眼下而言,中國應該將歐美關係死死地頂在科索沃獨立的核心問題上,也就歐元與美元的爭鬥上,並由此充分享受“戰略主動權”。
因此,一方麵,在國際金融體製改革方案還在爭論不休的情況下,相對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要保持低調、再低調。至少在官方層麵是這樣的;
而另一方麵,在推進“南南合作”的過程中,人民幣要保持一種“擴張”的姿態,否則,與人民幣同屬東亞貨幣的日元,就不會有針對美元的“革命動力”、以搶在人民幣沒有在東亞獨大之前,通過與歐元聯手、在“新的國際金融體製”中固化一份權利。再則,在國際金融市場仍然大幅動蕩的情況下,許多南方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地區)的經濟利益也會得不到相應保障,也就很難形成合力;
在這種情況下 不僅不能不充分發揮中國“戰略主動權”的威力,繼而打倒美元本位製也好、打倒“西方主導國際金融體製”也罷,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顯然,受到歐盟的挑戰之後,既然許多美國智瓤都在惡狠狠地大叫“讓G7、G8見鬼去!”、並在高彈什麽“中美應該召開G2峰會”,那麽,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美國人果真願意搞什麽“G2”,而不是意在撥弄“中國與歐俄日印”之間的是非,那就不妨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做點兒實事,比如向中國開放某些高科技技術出口、向中國東北轉移某些中國尚缺的重工製造,更深程度地充許中國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參與美國經濟生活,這些比“滿嘴巴裏跑什麽G2”要強得多!也可信得多!
●俄羅斯是不甘心隻成為歐亞大陸的“石油桶”與“燃氣罐”的
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有個感覺,那就是:俄羅斯“4300億美元”的“交通投資”,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可視為中國“北上”路線的配套工程,意在將俄羅斯打造成“歐亞經濟全麵整合”的交通樞紐。看來,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全球角力中,隻要美國、或者北約(假如歐盟對美妥協之後)最終不敢在伊朗、敘利亞進行軍事冒險,那麽,就有可能形成上述“全新麵目”,在這個“全新麵目”的角力中,俄羅斯的舉動表明,它是不甘心隻成為歐亞大陸的“石油桶”與“燃氣罐”的。另外,它與製造強國--日本近來有所互動表明,潛力很大的俄羅斯,也在嚐試類似中國的“北上”路線。
不難看出,俄羅斯的動作已為這個“全新麵目”投入了一個巨大變量,還有,近來爆光率陡升的“索馬裏海盜”,也是“多方”投入的一個變量。
對“索馬裏海盜”,我們曾經說過,今後,圍繞“誰誰誰”在哪個區域進行海上護航、“誰誰誰”為“誰”護航,“誰誰誰”的軍艦開出國門,自己為自己護航,或加入哪一方進行護航,誰誰誰在一起搞“區域聯防”,等等,這些相關的“後續消息”,很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幅“全球角力”之“全新麵目”的參考圖。
今天的《焦點點評》就到這裏,圍繞這個話題,下周一我們將結合後續新聞,繼續進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