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2007年12月21日
(2007-12-22 19:43:42)
下一個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 為“舊大陸”締造“新歐洲”
【布魯塞爾消息】從本月21日起,《申根協定》參與國的範圍將由目前的15國擴大到24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馬耳他9個2004年才加入歐盟的國家也將成為申根大家庭中的成員。《申根協定》的“邊界”將再一次得到拓展。
申根位於法國、德國、盧森堡三國交界地帶。回憶起當年簽署《申根協定》的情景,申根市長羅傑•韋伯說:“當時大家並不認為此事有什麽大不了的,誰也想不到這項協定有這麽深遠的影響。”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人類往往不會總是定居一處。從史前時代的部落遷徙,到當今世界的移民浪潮,人類遷徙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然而,戰爭和敵視曾經使人類遷徙融合的步伐一度中斷。曆史上,德、法、英、西等國之間血腥慘烈的戰爭,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歐的分割更使得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長時間裏被迫中斷交流。
半個多世紀前,歐洲從充斥混亂、無序、血腥的戰亂紛爭中走了出來,現在發展成了一個互利共贏、協調發展、共同治理的和平綠洲。實現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是歐盟締造者當初的夢想,如今《申根協定》已將這變成了惠及各國的現實。
《申根協定》使這些國家的公民可以不必通關而到協定覆蓋的其他國家自由旅行。這種免護照、免通關的自由旅行不僅為數億歐洲人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更讓他們增強了對“歐洲人”身份的認同。
《申根協定》的意義還在於開創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先例,即所謂“申根模式”。長期以來,歐洲一體化進程實行“齊步走原則”。而“申根模式”的要旨則在於少數國家可以先行,其他國家隨後跟上,或者置身事外。在《申根協定》1995年生效10年後,在歐盟原有的15個成員國中,仍有英國和愛爾蘭置身於“申根區”之外。申根模式的成功證明了在一體化進程停滯不前時采取“多速歐洲”策略的可行性。
在全球化時代,競爭異常激烈,這種競爭既是產業集群、企業集群間的競爭,更是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和非盟等先後問世,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競爭力提升。《申根協定》將讓24個參與國抱成一團,相互取暖。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話來說,《申根協定》為“舊大陸”締造出了一個“新歐洲”。
【時事點評】針對這則消息,我們有三個問題:
●“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的重要意義何在?
第一個問題是:“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的重要意義何在?
請大家注意這段文字,原文是:申根模式的成功證明了在一體化進程停滯不前時采取“多速歐洲”策略的可行性。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之所以急於證明“多速歐洲”的可行性,其答案也可以在“上述新聞素材”中找到現成的,既:在全球化時代,競爭異常激烈,這種競爭既是產業集群、企業集群間的競爭,更是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和非盟等先後問世,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競爭力提升。《申根協定》將讓24個參與國抱成一團,相互取暖。
●是“相互取暖的開始”還是“相互內耗的開始”?
至於“歐盟24個成員國換成一團”是“相互取暖的開始”還是“相互內耗的開始”?這恰恰是我們關注的第二個問題。
事實上,新加入《申根協定》的幾個國家、都是東歐或者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歐、北歐,在“社會建設”上更是與“昔日的西方”存在著“兼容”的問題。
因此,我們的觀點是:在歐盟24國“洞開邊境”、試圖“相互取暖”的同時,生活在西歐、北歐的人們首先要麵對的是一波源於東歐國家的移民大潮,不論是“排外心理”一直較為嚴重、失業率高企的德國;還是“移民暴動”早就此起彼伏、失業率同樣居高不下的法國、都是如此。
我們這之所以點出這兩個國家,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因為它們是歐盟“三架馬車”中的兩架,沒有它們的聯手推動,“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是辦不成的,它們一旦有麻煩,歐盟一體化進程就會有大麻煩;
其二,它們都有“角力天下”的戰略抱負。因此,就算是為此承擔點兒什麽,也絕對是抱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心態,因此,至於是否是“相互內耗的開始”,眼下它們已經顧不著了!
當然了,也有例外,同為三架馬車之一,卻仍然呆在“歐元區”之外、仍然置身於“申根區”之外、始終在冷眼看“歐洲大陸”的英國,就是例外之一。
●歐盟的“外在意圖”可謂是鋒芒畢露
第三個問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申根協定”之所以不顧“內耗隱憂”、“急於”由15國擴至24國,除了加快歐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政治整合)的“內在意圖”之外,其“外在意圖”可謂是鋒芒畢露:如果想將此表述得“隱晦”一點兒,不妨借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話來說,那就是:《申根協定》為“舊大陸”締造出了一個“新歐洲”。但是,如果我們想表述得“直白”一點兒,或者要徹底弄明白巴羅佐先生所說的“新歐洲”到底是個什麽“玩意兒”,恐怕就得從另一則新聞說起。
意法西3國領導人準備推動地中海地區合作
【綜合消息】據媒體12月21日報道,意大利總理普羅迪、法國總統薩科齊和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共同表示,成立地中海聯盟應成為地中海沿岸國家加強在各領域合作的核心。地中海聯盟的成立,將有助於歐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共同合作解決所麵對的國際問題。
意大利總理普羅迪20日晚在羅馬與到訪的法國總統薩科齊、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會晤後一致表示,成立地中海聯盟應成為地中海沿岸國家加強在各領域合作的核心。據意大利媒體報道,意法西3國領導人在會晤後簽署的一份共同文件中說,地中海聯盟的建立將本著相互合作的原則,而不是建立在一體化的原則基礎上。為此,地中海沿岸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於2008年7月14日在法國巴黎與歐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確定地中海地區合作要實現的共同目標。
共同文件說,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啟動準備工作,分別與即將與會的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磋商,確定地中海沿岸的非歐盟國家與歐盟國家的優先合作領域。與此同時,推動“巴塞羅那進程”與歐洲睦鄰政策依然是歐盟各成員國與地中海國家間夥伴關係的核心。
薩帕特羅在會晤期間舉行的3國領導人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說,地中海聯盟的成立,將有助於歐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共同合作解決所麵對的國際問題,如氣候變化、移民流動等。他強調,這些問題是歐盟確定的優先任務,希望地中海沿岸國家也同歐盟一樣發揮關鍵作用。
地中海聯盟構想是薩科齊在2007年5月競選法國總統時提出的,旨在協調地中海沿岸國家在發展經濟、打擊恐怖主義、解決非法移民和推進民主化進程方麵的努力,使這一地區作為連接歐洲和非洲的紐帶而發揮積極作用。
【時事點評】如果您一直在關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那麽,相信對所謂“地中海區域合作”這個名詞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在歐洲部分,這向來就是我們討論的一個重點話題。
●歐盟可謂是一分鍾都不願意耽擱、立刻就拋出了“地中海區域合作”進程
在這裏,我們首先提請大家注意“時間”。顯然,從時間上看,意法西3國領導人、準確地講,是歐盟可謂是一分鍾都不願意耽擱,一俟“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之後,立刻就召開了蓄謀已久的“地中海”會議,立刻就拋出了“地中海區域合作”進程,並簽署了一份共同文件。
其次,再請大家關注這麽一段文字:共同文件說,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啟動準備工作,分別與即將與會的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磋商,確定地中海沿岸的非歐盟國家與歐盟國家的優先合作領域。與此同時,推動“巴塞羅那進程”與歐洲睦鄰政策依然是歐盟各成員國與地中海國家間夥伴關係的核心。
●“歐盟中東戰略”的經濟意圖之所在
在之前點評中,我們曾經多次強調,利用地理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勢,將地中海沿岸國家納入“歐元經濟圈”,正是“歐盟中東戰略”的經濟意圖之所在。
●再談所謂“伊核資產”
我們知道,歐盟中東戰略的“核心資產”就是那份“伊核資產”,眾所周知,在東方評論員的眼中,所謂“伊核資產”是“中歐俄”在“都有意”以伊核問題為戰略支點,全麵切入美國重兵把守、且投入巨大戰略資源的中東區域,在“伊核六方會談框架”內進行戰略協作,“經略”各自中東利益的“戰略共識”上“共同提煉”的。
●一旦“時機”成熟,歐盟的對外政策展開一輪“調整嚐試”
然而,由於在地理位置、軍事力量、意識形態、政治結構、特別“曆史記錄(曆史上歐洲人曾經對中東國家、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實行過殘酷統治)”等方麵的巨大差異,“中俄”與歐盟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立場迥異”;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洲與中國、俄羅斯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的“不同立場”,投射到包括中東、及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中東問題”上,在“國際格局正處於嬗變邊沿”的“照射”下,在“中俄”、包括日本、印度都在非洲、美洲大搞戰略合作的刺激下,一旦“時機”成熟,也就令歐盟的對外政策迫不及待地展開一輪“調整嚐試”。
●歐盟“外交調整嚐試”的主軸
顯然,德國總理墨克爾分別打出“民主”、“宗教”的旗幟,分別在俄羅斯國內選舉、達賴問題上“說事兒”,這邊與“中俄”“拉開一點兒”距離,那邊好與美國“拉近一點兒”距離,並可著勁兒地討好印度這個亞洲大國,就是這輪“外交調整嚐試”的主軸。
●歐盟“外交調整嚐試”意欲達成“一組目的”
根據我們的觀察,這種“外交調整嚐試”意在達成這樣一組目的:
第一,由於地理因素、特別是政治、軍事上的不統一,歐盟在軍事實力上“根本就夠不著”中東,因此歐盟就要依靠“中俄”的硬實力,在中東、特別是在伊核問題上繼續扼住華盛頓的咽喉,最大限度地排除軍事解決伊核問題的可能性,從而得以繼續維持“伊核六方會談框架”,確保歐盟繼續參與、並保持對“伊核進程”進行調控的能力,確保自己“處理中東事務”的戰略立足點;
●迫使全局被動的美國“急於、也必須”尋找一個幫手
第二,是要在“第一”的基礎上,借助“中俄”在中東、中亞、東亞、非洲、美洲方向對美國施加的“全方位戰略壓力”,迫使全局被動的美國“急於、也必須”尋找一個幫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老歐洲”“眾誌成城”地將美國“極力引薦”的“另一位親密盟友、世界經濟排名第二(這一點很重要,稍後再做展開)”的日本排除在北約組織之外後,歐盟放眼天下,自信在既有“能力”(歐盟經濟規模已經出超美國,人口也較美國來得多),也有“基礎”(墨克爾政府不是重拾“價值外交”了嗎?)的勢力中,自己將是美國的唯一選擇。
於是乎,圍繞“巴以和平”的一係列“外交和談”,在有心人的眼中,儼然成了一場“歐美私相相授”的舞台。為了更好地展開討論,下麵就通過閱讀兩篇新聞素材,去全麵了解“中東和會”的後續發展。
資料:法國外長稱國際社會承諾援助巴勒斯坦70億美元
【東方檔字NO.200712170510】綜合外電報道:法國外長庫什內17日說,國際間允諾給與巴勒斯坦70億美元援助。這一數字比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要求的56億美元還要多。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歐盟允諾捐助6.5億美元,美國就承諾捐出5.55億美元。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了這個大型籌款會議,有關援助將用來創建一個可行的巴勒斯坦國。
不過哈馬斯組織拒絕了這一援助方案。哈馬斯說,這次國際籌款會議沒有邀請哈馬斯與會,“等同於向該組織宣戰”。記者說,兩個主題主導了這次國際會議:國際捐獻者需要大力支持巴勒斯坦當局;促使以色列給與巴勒斯坦人較好的生活。
阿巴斯在籌款大會上說,如果沒有援助,巴勒斯坦將麵對全麵的災難,並要求以色列停止建立猶太人定居點的活動。美國國務卿賴斯也呼籲國際社會給與巴勒斯坦當局持續和不動搖的支持。
分析人士說,這個方案形式上包括了對加沙地區的援助,但大部分資金將被分流到阿巴斯控製的西岸地區。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歐盟允諾捐助6.5億美元,美國就承諾捐出5.55億美元。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了這個大型籌款會議,有關援助將用來創建一個可行的巴勒斯坦國。
●除去“中歐俄美”給的,大部分援助款都是阿拉伯國家“集資”的
對那場“募捐會議”,東方評論員請大家注意這麽幾個數字:
第一,該大型籌款會議共有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
第二,根據先前的了解,在開會之前,阿巴斯打了個“預算”:說是為了避免巴勒斯坦麵對全麵的災難,要求這“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56億美元的援助額;
第三,真實的情況是:歐盟允諾捐助6.5億美元,美國就承諾捐出5.55億美元,中國則掏了“8000萬人民幣”,而按法國外長庫什內的說法,國際間允諾給與巴勒斯坦是70億美元,如此一來,此次籌款會議可謂“超額完成任務”。
但必須注意的是:除去“中歐俄美”給的,大部分援助款都是阿拉伯國家“集資”的。
●關鍵時刻,“會場”之外突然傳來了兩則消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絕非巧合”的是,就在“方方麵麵”的代表飛抵歐洲、坐在一起、為“大型籌款會議”的“最後文稿”進行討價還價、距離17日做出決議還有一段時間的關鍵時刻,“會場”之外突然傳來了兩則消息:
其一,土耳其軍方16日“突然”透露:“16日淩晨”土耳其空軍戰鬥機對位於伊拉克北部山區的“庫爾德工人黨”的據點進行了約3個小時的空襲;
其二,土耳其總理立刻公開表示:“更重要的是,美國在昨晚開放了伊拉克北部領空。美國這樣做就是批準了我們的行動”;不僅如此,土耳其軍方高層更是直接暴料:聲稱美國“給予的情報”對空襲行動提供了幫助。
●“堅決否認”與“拒絕譴責”,一個“鮮活的案例”
然而,事發之後,華盛頓的態度可謂是自相矛盾:一方麵,對土耳其方麵的說法是“堅決否認”,聲稱“事先批準”是沒有的事情;而另一方麵,對土耳其的越境打擊又堅決地“拒絕譴責”。
顯然,明眼人一看就知,華盛頓最終為土耳其越境打擊庫爾德工人黨武裝開了綠燈,如此一來,華盛頓也就從那個所謂“肢解伊拉克、空投庫爾德國”的“方案”上後退了一步,並由此得罪了正在為“庫爾德國”而“努力奮鬥”的庫爾德人。
總之,美國政府的“這份態度”,再次向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案例”:一個所謂的“超級大國”、在關鍵時刻,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所謂的“盟友”,是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的。
如此一來,在賴斯突訪伊拉克北部的時候,發生“庫爾德人領導人拒絕與其會晤”的事件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有心人的眼中,所有“這些”儼然成了一場“歐美私相相授”的舞台
真實的情況就是,正是在“這一利益交換”下,坐在談判桌前的阿盟、歐盟都有所滿足。於是乎,“國際籌款會議”迅速取得了成果;於是乎、此次會議的東道--法國更是高興地宣布:國際間允諾給與巴勒斯坦70億美元援助,這一數字比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要求的56億美元還要多。
東方評論員認為,從美國主持的中東和會以慘敗收場的事實來看,在兩伊問題上、甚至在阿富汗問題上一籌莫展、導致全局被動,“急於、也必須”尋找一個幫手的華盛頓,顯然“被方方麵麵嚴肅地告之”:必須拿出部分的“中東和平進程主導權”。
同樣,從歐盟主辦的“大型籌款會議”、在土耳其人越境打擊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炮火中,不僅一舉籌集了近70億美元、最終還超額完成任務的情況來看,華盛頓似乎向全力“重返”中東的歐盟“部分讓渡了”“中東和平進程主導權”。
這樣一來,此次由歐洲舉辦的“大型籌款會議”、加上之前由美國舉辦的“中東和會”,在有心人的眼中,儼然成了一場“歐美私相相授”的舞台。
對這樣的一種“私相相授”、自然有人“看在眼裏、記在心頭”。
俄羅斯倡導中東問題國際會議 以色列表示:反對
【綜合媒體21日報道】據以色列媒體報道:以色列外長利夫尼指出,在美國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後,已經沒有必要再召開關於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同時對俄羅斯的中東政策表示失望。
以色列《國土報》21日引用利夫尼的話說,“11月底在美國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召開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取得了積極成果,沒有必要再召開關於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報道說,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參加完在安那波利斯召開的會議後說,“俄羅斯將要在莫斯科主持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以加速中東和平進程程。”拉夫羅夫還強調,“俄羅斯已經與有關方麵取得一致看法,應該加速推動中東和平進程,而將在莫斯科召開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是安那波利斯會議的繼續。
在談到俄羅斯的中東政策時,利夫尼表示,“近來俄羅斯在中東有許多動作,它向伊朗核設施提供燃料,向敘利亞提供武器,另外,還在巴勒斯坦兩大派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進行調解,這嚴重危害到以色列的利益。我對俄羅斯的中東政策感到很失望。”
報道說,以色列尤其對伊朗的核計劃感到不安,多次表示要采取行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俄負責建設的布什爾核電站是伊朗首座核電站,設計裝機容量1000兆瓦;12月17日,俄羅斯原子能建設出口公司宣布,俄方向伊朗提供的第一批核燃料已運抵伊朗布什爾核電站。以色列對俄羅斯堅持在核領域援助伊朗感到非常惱火。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以色列外長所說的“在美國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後,已經沒有必要再召開關於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顯然與人類社會對“和平”的“追求精神”相悖。
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既然“美以”當著地球人的麵為所謂的“中東和會”精心打造了一麵“中東和平”的大旗,並做出了一副“一切為了和平”的模樣,如果沒有什麽私心的話,又何必害怕“別人”為“中東和平”去盡一份“綿薄”之力呢?
●俄羅斯“依葫蘆畫瓢”的衝動是斷然按捺不住的
顯然,從美國舉辦安那波利斯中東會議“遭遇的慘敗”,再到歐洲舉辦大型籌款會議“獲得的成功”,在土耳其軍隊越境打擊庫爾德人的隆隆炮聲中,“有心人”之一的俄羅斯早已經“看清楚、聽明白”了“歐美私相相授”的“整個過程”,於是乎,身為“中東四方工作小組”正式成員,卻一直被排除在中東和平進程決策圈之外的俄羅斯,其“依葫蘆畫瓢”的衝動是斷然按捺不住的。
●俄羅斯馬不停蹄地展開了“畫瓢”之前的“準備工作”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是為了“依著”上麵這隻“葫蘆”“畫好”另外一隻“瓢”,一俟安那波利斯會議結束,盡管美國情報部門及時拋出了那份令人“大跌眼鏡”的報告,俄羅斯仍然馬不停蹄地展開了“畫瓢”之前的一係列“準備工作”。
就公開報道的消息來看,這些準備工作主要就是以色列外長一一列舉的那幾件事:什麽向伊朗核設施提供燃料,什麽向敘利亞提供武器,另外,就是“高調地”在巴勒斯坦兩大派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進行調解。
然而,僅就“調解”這檔子事而言,首席評論員指出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
第一,這種調解可能有兩個層麵,一個是“公開的調解”,也是第一步,既在巴勒斯坦兩大派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進行調解;另一個則是“暗地的調解”,既是第二步、甚至是第三步,是在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進行調解;甚至在敘利亞與以色列、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進行調解。
第二,在我們看來,就目前而言,俄羅斯可沒指望“調解成功”,一來,是美國人不可能讓俄羅斯的調解成功,二來,在俄羅斯看來,調解不成功也好,不然,又拿什麽話題在莫斯科去舉辦一場“什麽與什麽的和會”?
有意思的是,有心“依葫蘆畫瓢”的,絕不止莫斯科這一家。
●俄羅斯已開始“公開招商”,北京也開始了“招商”前的準備工作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就在18日,也就是說,剛參加完在歐洲舉行的“大型籌款會議”,並代表中國政府“掏出”“8000萬人民幣”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孫必幹先生、在土耳其越境打擊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隆隆炮聲中,立刻展開了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之行。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孫必幹特使在分別會見了黎巴嫩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和黎議會多數派領袖、“未來陣線”領導人薩阿德•哈裏裏之後,強調“應該啟動黎以、敘以兩線和談”。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將孫必幹特使強調的“兩線和談”放在俄羅斯聲稱的“準備在巴勒斯坦兩大派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進行調解”的背景下去觀察,再結合孫必幹特使此番中東之行的“具體行程”(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是一個不少)去綜合思考,我們已經不難看出,在俄羅斯的“什麽與什麽和談”已經開始“公開招商”的同時,北京的“什麽與什麽的和談”也開始了“招商”前的準備工作。
●要想“招商”順利,“中俄”就得在“中東和平路線圖”上有諸多共識的“歐美”之間砸釘子、埋地雷!
不過,不論是俄羅斯的“什麽與什麽和談”、還是北京的“什麽與什麽的和談”,其實都是為了“全麵跳進中東和平進程”,顯然,在土耳其已經開始越境打擊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歐美已然在“中東和平進程決策權”的問題上“私相相授”的“新形勢”下,“公開招商”既是要分美國人的權、也是在分歐盟的權,一句話,“中俄”就是要衝淡“歐美”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聯合把持的話語權”。
在正常的情況下,在“中東和平路線圖”的問題上共同點頗多的“歐美”當然不會同意。因此,對欲“依葫蘆畫瓢”的“中俄”而言,要想“招商”順利,首先就得想辦法、依靠“中歐俄”在“伊核資產”上的共同點,瞄著“歐美”在伊核問題上的戰略矛盾,特別是“歐美”各自包裹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的利益差異,在“歐美”之間砸釘子、埋地雷!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觀察,在這個問題上,“中俄”再次進行了“分工合作”。
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再來閱讀一則消息。
伊朗和意大利將簽署天然氣出口協議
【綜合消息】據科威特Moj通訊社21日報道,伊朗和意大利將在近期簽署一項天然氣出口協議。
報道稱,伊朗國家天然氣出口公司總經理努斯拉圖拉赫•賽菲在德黑蘭的一次講話中說,伊朗NIGEC公司已與意大利的政府官員就此事舉行了會談,雙方不久將簽署一項有關伊朗向這個歐洲國家出口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
另據伊朗IRNA通訊社還報道說,伊朗Khomein石化聯合體和意大利Basell公司簽署了2000萬歐元的技術轉讓合同。而在談到天然氣的輸送路線時,伊朗國家天然氣出口公司總經理賽菲表示:天然氣在抵達意大利領土前將先後途經土耳其和希臘。
伊朗石油部長古拉姆侯賽因•努紮裏說,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日前已表示該公司準備將向伊朗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投資120億美元。此外,印度公司也已表示準備在伊朗的17個石油區塊裏開始石油勘探作業。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朗和意大利將在近期簽署一項天然氣出口協議”的消息一旦成為事實,那也就意味著美國在“中東和會”之前、通過一係列準備工作,精心炮製,並強硬拋出的那份“談判標的”--“美版大規模製裁伊朗方案”徹底地破產。
●在徹底打死美國那顆“欲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之“企圖心”問題上,“中俄”結結實實地合作了一把
我們知道,在此之前,“中美”在巴基斯坦通道、台海海峽上進行了“激烈的交鋒”。最後,在華盛頓不願意“實質性”修改“製裁方案”的前提下,北京不僅拒絕提供“伊核合作”,還通過拒絕讓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靠港的方式,向全世界公開發出“中美關係存在重大危機”的戰略信號。
就如在之前的點評中所強調的是那樣,在伊核問題上仍然保持著戰略協調的“中歐俄”之歐盟非常狡猾地將“修改美版製裁方案”的工作扔給“中俄”的情況下,在“放言不排除調整阿富汗政策”的歐盟始終沒有調整其阿富汗政策,並在巴基斯坦問題“始終保持著低調”的情況下,在徹底毀掉“美版大規模製裁伊朗方案”、徹底打死美國那顆“欲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之“企圖心”問題上,“中俄”也結結實實地合作了一把。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合作主要在兩個方麵:
●俄羅斯人玩這一手的意義在於,從軍事層麵徹底堵死美國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的企圖心
第一,是俄羅斯方麵。其主要動作就是“俄羅斯宣布向伊朗提供的第一批核燃料已運抵伊朗布什爾核電站”,從而等同於“正式宣布”:盡管美國情報係統以“高度的自信”已經出具了一份“證明”,“證明”伊朗核武計劃在03年已經停止,且直到目前都沒有恢複,但隻要俄羅斯“不高興”,伊核計劃就不會停。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至於伊朗是否會弄出什麽“非和平利用核技術”的東東來,那就得看“絕不能容忍伊朗跨入核門檻”之美國人的造化了!
因此,俄羅斯人玩這一手的意義在於,從軍事層麵徹底堵死美國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的企圖心: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是如何被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令美國恐懼的反擊手段。
●北京玩這一手的意義在於、從經濟層麵徹底堵死美國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的企圖心
第二,是中國方麵。其主要動作是:不顧及美國人的臉麵,強硬地讓中國石化與伊朗簽訂那筆“舉世矚目”的二十億美元石油大單,從而等同於“正式宣布”:盡管美國在四處“兜售”其“大規模製裁伊朗方案”,但隻要中國“不同意”,“美版大規模製裁伊朗方案”就不可能。
顯然,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至於伊朗是否會將更多的商業合同塞給中國,那就得看“耍花招”將“修改製裁方案”的活兒扔給“中俄”之歐洲人的造化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北京玩這一手的意義在於、從經濟層麵徹底堵死美國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的企圖心: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是如何被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的經濟製裁全麵激化了伊拉克社會矛盾,從而令伊拉克政府根本就無法全麵動員人民。
●再次強調一個觀點:美國是否可以實質性、全麵製裁伊朗的問題,其實質是美國是否有能力全麵製裁“中俄”的問題
非常清楚,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由於伊朗對“中、歐、俄、印等大國”的極端重要性,華盛頓欲將伊朗問題“伊拉克化”的圖謀斷不會得逞。
因此,在我們的討論中,時事評論員們向來在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所謂“美國是否可以實質性、全麵製裁伊朗的問題”,其實質是“美國是否有能力全麵製裁中國、俄羅斯的問題”,如果美國強行推動這一製裁方案,最終的結果可能會演變為“美國將直麵”“是否敢於全麵製裁中國、甚至俄羅斯的問題”。
●中國官方媒體開始頻頻解密“中美外交史”的用意值得注意
顯然,最近一次全麵製裁中國的事情發生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近來,我們注意到,中國官方媒體開始頻頻解密“那段時期”的“中美外交史”,其用意值得注意。
其中,針對當時西方七國首腦會議(G7)可能對中國采取的製裁措施,當年鄧小平的兩句話,既“.......不要說七國,70國也沒有用.....”,“.......我們什麽時候怕過人?解放後,我們同美國打了一仗,那時我們處於絕對劣勢,製空權一點沒有,但我們沒有怕過。中國的形象就是不怕鬼,不信邪.......”,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對今天的中美關係、對今天的國際形勢,仍然“極具現實意義”。
在我們看來,在美國的“相對實力”已經嚴重下降的今天,在中國的“相對實力”已經大幅提高的今天,美國不僅自己沒有這個實力,美國決策者沒有這個膽量,也根本就沒有當時那種“組織西方”的“組織能力”。
●站在華盛頓的角度去看,中國“頂風作案”的動機尤其令人痛恨
事實上,站在華盛頓的角度去看,在美國正努力尋求大規模製裁伊朗,並威脅將製裁與伊朗進行經濟合作的外國公司的關鍵時刻,早就不是“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其“頂風作案”的動機尤其令人痛恨:在明眼人的眼裏,這根本就不是一筆石油合同的那樣簡單,這根本就是一個“徹底踐踏華盛頓尊嚴”的“戰略性挑釁動作”。
直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已經看到的事實就是:麵對北京的公開“挑釁”,其結果就是:華盛頓在國際社會“熱辣辣的目光”中、被迫呑下了這顆苦果。
●另一版本的“依葫蘆畫瓢”
不僅如此,在我們看來,僅就“時間”與“內容”的因素來看,不論是“伊朗與意大利將在近期簽署一項天然氣出口協議”的消息,還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日前已表示該公司準備將向伊朗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投資120億美元”的消息,更或者是“印度公司也已表示準備在伊朗的17個石油區塊裏開始石油勘探作業”的消息,恐怕都是另一版本的“依葫蘆畫瓢”。
●之所以要“依葫蘆畫瓢”,是歐盟、印度各自的“戰略取向”使然
顯然,在北京那種“我就做了、你美國敢把我怎樣”的強烈示範下,在華盛頓“還就不能怎麽樣”,隻能讓陳水扁之流搞搞“入聯公投”、念念“恐嚇信”,再不,就是讓巴基斯坦的反政府勢力扔幾顆炸彈的“強烈對比”下,對歐盟與印度等有“世界抱負”的“非美勢力”而言,在伊朗問題上也來番“依葫蘆畫瓢”的衝動、也斷然是按捺不住的。
其實,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是歐盟、還是印度,之所以要“依葫蘆畫瓢”,也並非幾筆合同這麽簡單,在搶著與伊朗簽合同的背後,是歐盟、印度各自的“戰略取向”使然。
事實上,正是瞄著歐盟、印度等大國各自的“戰略取向”,在做好“招商”準備工作的層麵上,俄羅斯與中國又來了次“分工合作”。
拉夫羅夫改變口風:不排除歐盟取代聯合王國在科索沃維和的可能性
【莫斯科消息】據消息人士透露,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1日在接受一家媒體專訪時表示:歐盟代替聯合國在科索沃執行維和任務並非沒有可能,但有前提條件:必須經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認可,並征得塞爾維亞方麵同意。
據消息稱,拉夫羅夫是在當天接受俄羅斯電視台采訪時作上述表態的。這位外長明確表示,俄羅斯強烈反對美國和歐盟在科索沃問題上的做法,認為在聯合國之外采取任何行動都是對國際法的破壞,並為其他衝突地區製造“危險的先例”。
外媒關注:中印陸軍展開“攜手―2007”聯合反恐訓練
【綜合外電消息】為期數天的中印陸軍聯合反恐訓練20日展開,受到各界矚目。外國媒體報道指出,這是中印陸軍曆史上首次舉行聯合訓練,有助於增加兩國互信,促進兩國合作,具有深遠意義。
旨在增加兩國互信
英國廣播公司20日的報道稱,中國和印度兩國陸軍首次舉行為期9天的聯合反恐訓練,旨在增加兩國互信。這次聯合反恐訓練的代號為“攜手-2007”。雙方參訓兵力各約100人,並將派出軍事觀摩團共同觀摩。
印度國防部發言人稍早表示,兩國計劃在2008年在印度舉行第二次演練。
報道還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印兩國的關係逐步改善,最近幾年兩國貿易不斷發展。
促進合作意義深遠
新加坡《海峽時報》21日報道稱,分析家認為,這次中印兩國聯合反恐訓練意義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兩國潛在的合作關係,對亞洲這兩大巨人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上,具有象征意義。
退役的印度空軍準將、印度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辛赫說,這項演習相當重要,因為這讓(中、印)雙方都能對彼此放心。
外媒熱議:中投投資50億美元入股摩根斯坦利
【綜合外電消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於19日宣布,斥資約50億美元入股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消息引起美國各大媒體高度關注。
對此,美聯社在評論稱,中投的資金“是給在次級債券投資失敗的公司帶來的幫助”,並“可能是次貸危機開始結束的跡象”。
法新社卻引述一位美議員的話說,“這些交易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中國金融學家譚雅玲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指出,中投入股摩根斯坦利是正常的經濟投資行為,對於國外的評價,應該理性對待,不能盲目樂觀。
20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摩根斯坦利本財政年度第四季度損失達35.6億美元”,由於損失過於嚴重,“摩根斯坦利被迫接受中國政府50億美元的注資”,“成為最新一家宣布接受外國政府緊急財政援助的銀行”。道一瓊斯有線新聞社稱,紐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他不反對這一注資,因為“這會給一家本質健康但遇到一點障礙的紐約公司注入急需的資本”。
【時事點評】在這裏,先請大家關注中印陸軍聯合反恐訓練的消息。
●此次聯合反恐訓練的“意義”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對此次聯合反恐訓練的“意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記者會上給出的“官方解釋”是:這次聯合反恐訓練的目的是增進中印兩國特別是兩軍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增進在反恐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他還強調說,中印作為重要的鄰國和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存在共識,中印合作、中印共識是主流。
盡管這次“原定於11月份”舉行的聯合反恐訓練、因“巴基斯坦局勢”而延遲了多日,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它畢竟還是舉行了。這就是說,盡管印度媒體在熱炒中印向邊境增兵的“消息”,盡管期間的巴基斯坦局勢牽動了“中美歐俄印”五方的神經,盡管歐洲、美國出於各自的戰略考慮、都在對印度極具拉攏之能事,但不論是“巴基斯坦局勢”、“台海局勢”,還是伊核問題、庫爾德問題、特別是“中東和會”的“進一步演化”,並沒有讓兩國中的“任何一方”取消這次旨在增強雙方軍事互信、向“方方麵麵”展現“盡管有分岐,但雙方合作、共識是主流”的機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這是中印陸軍曆史上首次舉行聯合訓練,其意義就如那位退役的印度空軍準將、印度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辛赫所說:“這項演習相當重要,因為這讓(中、印)雙方都能對彼此放心”。
●印度心裏對“歐美”打“達賴”這張牌的戰略意圖還是有一本賬的
顯然,我們之所以非常重視這次規模很小的中印聯合反恐訓練,是想借此強調這麽一點,那就是:麵對“歐美”的拉攏,特別是在德國打出“達賴牌”、美國立刻加以附合、而印度正是達賴分裂勢力活動基地的事實下,也需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印度,從其對“巴基斯坦白熱化局勢”始終“取旁觀態度”的情況來看,其心裏對“歐美”打“達賴”這張牌的戰略意圖還是有一本賬的,那就是:在歐盟拚命也要搞區域合作、歐美甚至要搞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的情況下,印度的經濟發展當然也離不開區域合作。
事實上,在中國已經可以通過青藏鐵路將戰略物資“整列車”地推上青藏高原的今天,印度還想用“達賴”這張牌從北京手中換來利益、已經愈加不現實了。
顯然,不論是中國與俄羅斯一起主導的“上合組織”,還是中國與東盟一起推動的東亞經濟一體化,不論是從地理上看,還是從經濟結構上看,都是印度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且必須合作的區域組織。
●所謂的“南北撕裂”
特別是,由於都是“西方經濟圈(歐、美、日本)”之外的大國,且都飽受“現行全球經濟遊戲規則”之苦,因此,中、印、甚至俄羅斯在破解“西方經濟話語權”的問題上,反而能找到共識。這就是所謂的“南北撕裂”,既中、俄、印、巴西等發展中大國、與“歐美日”之間的對立。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那種欲聯合美國“對中國打印度牌”、打“達賴牌”,在中印之間製造對立、消耗中國戰略資源的“不良心機”,自然就會招致中國的“戒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戒心”、由於曆史與現實的雙重因素,恰恰就體現在“日益白熱化的”科索沃問題上。
●在科索沃問題上,“中歐俄美”各自的戰略心態
對“科索沃準備獨立”的問題,我們的觀點就是:這既是美國人一手挑起來的,自認為一旦掌控好進度、就可以將歐盟“往死裏整”的“戰略資源”,也是歐洲人自認為“一旦處理好、就可能迅速整合歐盟、並用歐元全麵取代美元”的“戰略機會”,同時,它還是一個“中俄”覺得“一旦掌握好尺度,自己可以充分利用、並為自己的全球戰略淘換重大利益的戰略題材”。
●歐盟的幾個戰略意圖
在了解到“這些戰略心態”之後,再結合“申根協定”不顧“內耗隱憂”、“急於”由15國擴至24國,而“意法西”3國領導人一分鍾都不願意耽擱,立刻就召開了蓄謀已久的“地中海”會議,立刻就拋出了“地中海區域合作”進程的大背景,我們也就不難看出歐盟的幾個戰略意圖:
第一,前麵已經說了,既:由於地理因素、特別是政治、軍事上的不統一,歐盟在軍事實力上“根本就夠不著”中東,因此歐盟就要依靠“中俄”的硬實力,在中東、特別是在伊核問題上繼續扼住華盛頓的咽喉,最大限度地排除軍事解決伊核問題的可能性,從而得以繼續維持“伊核六方會談框架”,確保歐盟繼續參與、並保持對“伊核進程”進行調控的能力,確保自己“處理中東事務”的戰略立足點。
第二,不僅如此,歐盟還指望在“中俄美”於全球範圍內“彼此施加戰略壓力”、彼此都需要歐盟“站在自己這邊”的“過程”中,坐享漁人之利。
●對美國而言,來自“中俄”的這些個戰略壓力盡管非常沉重,但並不完善
說到這裏,我們不妨對上述的一個觀點做個補充,那就是:“中俄”在中東、中亞、東亞、非洲、美洲方向對美國施加的“全方位戰略壓力”,更多地側重於政治、軍事層麵的戰略壓力,顯然,對控製著美國的利益集團而言,來自“中俄”的這些個戰略壓力盡管非常沉重,但並不完善,因為它缺少“經濟層麵”這至關重要的一環。
●所謂的“三邊撕裂”
有意思是,就目前而言,能補上這一環的、從而真正對美國施加“經濟層麵戰略壓力”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以“可以搭把手”之麵目出現在華盛頓麵前的歐盟;就目前而言,另一個對美國經濟構成“現實威脅”的,也可以補上這一環的,也不是別人,恰恰是美國需要其“搭把手”的日本。這就是所謂的“三邊撕裂”,既“歐美日”西方經濟體之間的利益對立。
●伺機將地中海沿岸國家納入“歐元經濟圈”,這正是“歐盟中東戰略”的經濟意圖之所在
第三,在確保“上述兩點”可以如期展開的同時,歐盟還要借助美國的力量,並將美國“中亞戰略”的薄弱環節--阿富汗方向,中國,俄羅斯“中東戰略”的核心戰略節點--巴基斯坦方向作為“戰略試點”,企圖找到一條即維持“伊核問題”的“中歐俄合作”,進一步敲打“美國中東政策”,又可以有效防範、並遏製“中俄”的中東、中亞戰略、遏製“中俄”向非洲、甚至是向全球進一步擴大戰略影響的“有效途徑”。
●“法德”這兩架馬車決心不顧“內耗隱憂”、急於將“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的“內在動力”
第四,也是最重要,最隱晦的,既:利用地理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勢,伺機將地中海沿岸國家納入“歐元經濟圈”,這正是“歐盟中東戰略”的經濟意圖之所在。值得強調的是,歐盟,準確地講,是德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歐,要想對地中海沿岸國家(比如說土耳其)產生巨大的作用,就必須通過波蘭、羅馬尼亞等相對貧窮、落後的東歐國家。
顯然,這才是“法德”這兩架馬車,決心不顧“內耗隱憂”、急於將“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的“內在動力”。
同樣,這也是仍然沒有加入歐元區的英國,可以“手握英鎊”、遊離於“歐盟中東戰略”之外的原因之一。
●歐盟首先要做、也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政治上整合歐盟,其次是將中東國家的“石油美元”一點點兒地擠兌成“石油歐元”
第五,前麵說了,歐盟指望在“中俄美”於全球範圍內“彼此施加戰略壓力”、彼此都需要歐盟“站在自己這邊”的“過程”中,坐享漁人之利。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能體現這種“利”之所在的,就是“歐元”;最能評判歐盟最終是否達成上述戰略目的“評判標準”,將是“歐元是否最終取代美元”。
值得強調的是,要達成上述戰略目的,歐盟必須取得突破的方向,既不是墨克爾政府“價值外交”矛頭所指的北京、莫斯科,更不是歐盟正與“中、俄、美、日、印”全力爭奪的非洲、美洲,恰恰是中東地區。
由於地理位置、軍事力量、經濟結構的不同,歐盟與美國除了在“如何處理伊核問題”的方麵有著重大矛盾之外,在如何獲取中東經濟利益的層麵上,歐美也有著不可調和的戰略矛盾:簡單地講,美國人想的是依靠其強大的軍事資源、憑借其強勢的金融體係、將整個中東、甚至大中東“永久地鑄進”其經濟體係,顯然,這就表現在“石油美元”這個名詞上;
而曾經是中東統治者、二戰後卻被“美蘇”聯手趕出中東的歐洲人想的又是什麽呢?歐洲人想的是憑借其地理優勢(相對於美國)、以及製造業方麵的特點,正在趕超美國的金融體係,已經超過美國的經濟規模,企圖將整個中東,準確地講,是包括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資源與市場統統納入其經濟循環。顯然,一旦歐洲人夢想成真,那麽、它除了也將表現在“石油歐元”這個名詞上之外,還將表現在“歐元取代美元”的層麵上。
也就是因為這種利益上的尖銳對立,如是乎,對美國人想在中東控製能源、金融的企圖,歐洲人的回答就是“反對伊戰”、外帶一個“伊核危機”;而對於歐洲人想在中東、地中海沿岸國家投資建廠的心思,美國人回報的就是持續不斷的“巴以衝突”,在通過科索沃戰爭打弱歐元、熄滅戰火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在巴爾幹這個火藥桶上特意保留一個定時炸彈--“科索沃獨立問題”,現在又專門準備了一個“庫爾德斯坦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歐盟首先要做、也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政治上整合歐盟,其次是將中東國家的“石油美元”一點點兒地擠兌成“石油歐元”。
●歐盟是否太心急了點兒?
顯然,近幾個月來,在“法德意”的大力推動下,通過“歐盟憲法簡版條約”,以及將“申根協定”由15國擴至24國,都是在試圖在政治上整合歐盟;事實上,在西歐對波蘭等東歐國家開放邊境之後,已經收到了效果,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波蘭已經放風“除非美國保證波蘭的絕對安全,否則部署反導的事兒還得謹慎考慮.....”
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歐盟遠未消化“這兩步動作”之前,就急忙拋出觸動美國神經的“地中海區域合作”話題,歐盟是否太心急了點兒?當然了,也許是太自信了點兒?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讓美國次貸危機給逼的。
●給中俄以一個選擇權
然而,在我們看來,不論是“太心急”還是“太自信”,或者是讓美國次貸危機給逼的,這都將給在中東和平進程主導權“私相相授”的過程中處於“旁觀”地位的中俄以一個選擇權。
從俄羅斯放風“不排除歐盟取代聯合王國在科索沃維和的可能性”的情況來看,俄羅斯已經在這個問題上鬆動了立場。顯然,令俄羅斯立場鬆動的因素,絕不僅僅是反導問題上的那點兒新消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既然歐盟與美國都執意要玩這一局,都要討好捏有大把“石油美元”的阿拉伯世界、且歐盟自信日後可以擺平科索沃問題,完成歐盟的整合,從而用歐元全麵取代美元;美國也自信自己日後可以左右科索沃局勢,繼續用這枚棋子影響歐盟整合的進程,從而象上次“科索沃戰爭”中那樣,伺機一舉擊潰歐元;既然美國已經將“科索沃獨立”作為一個“籌碼”、與“中東和平進程話語權”一道去交換歐盟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特別是伊核合作,那麽,對中俄而言,如果不能阻止的話,最明智的策略其實就是放手讓“科索沃獨立”進程盡快啟動,從而準備在日後視歐盟、或美國的角力情況,視中東、中亞的局勢發展,在幫助、或者延緩歐盟一體化進程的問題上,在幫助、或延緩歐元取代美國的進程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美國對“美元兌歐元”的在幅貶值何以感覺不那麽可怕。
我們認為,在“科索沃獨立進程”的後續問題上,與俄羅斯主要憑借與塞爾維亞宗教關係、憑借俄羅斯能源供應者的身份、在歐元與美元的問題上發揮作用有所不同的是,由於手握近一萬五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特別是,由於中國分別是“歐美日”對外貿易的第一、第二大貿易夥伴,因此,在影響歐元、美元各自前途的問題上,中國有著現實的、重要的發言權。真實的情況就是,人民幣在兌美元保持升值的同時,兌歐元卻一直在貶值,由於人民幣現行的是有管製的浮動匯率,其實與釘住美元並無太大的差別,因此,正是“度量”這個“對外貿易額”十分龐大,外匯儲備也十分龐大之經濟體的人民幣、死死地“吸在”美元的身上,再加上許多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受人民幣影響較大,由於人民幣兌歐元等貨幣保持貶值,這才使得美國對“美元兌歐元”的貶值不感覺那麽可怕。
●隻要人民幣大幅升值就可令美元的價值真正地走下一個台階
對此,歐盟心裏是清楚的:要想打跨美元,就目前而言,隻要人民幣大幅升值就可令美元的價值真正地走下一個台階;因此,在前不久舉行的“中歐經濟戰略對話”中,對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歐盟是“不假顏色”,而溫家寶總理的回應也非常直接,一句“歐元升值主要是美元兌歐元貶值所致”,就直接將球踢給了“歐美”。
●讓美國財長最上心的倒不是什麽匯率問題、而是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問題
對此,美國也是清楚的:要想保住美元的地位,除了讓人民幣繼續吸在美元身上、有效“稀釋”美元貶值幅度的這一“現實手段”之外,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徹底打開中國的金融市場,憑借其優勢的金融實力和經濟結構優勢,全麵控製中國的金融體係,經濟體係,讓中國的金融全麵地為美國經濟、為美元輸血。
因此,在第三屆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會上,讓美國財長最上心的倒不是什麽匯率問題、而是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問題。也是因為這一點,美國財政部昨天再次“作證”:中國沒有操縱匯率。
至於日本,由於與中國的經濟互補極強,從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中受益最大,更是對人民幣匯率“不感興趣”。
●要充分利用“歐美日”這三大經濟體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暫時無法協調立場”的有利時機
對此,中國也是清楚的:要想避免這種局麵,除了用人民幣有管理的“波動幅度”去“分別敲打”“歐美”的神經、不時警告“歐美”在經濟上搞摩擦不要過分之外,最根本的是要在中國金融體係抗風險能力成熟之前,一定要嚴守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在打開資本市場的問題上更是要慎之又慎。
與此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歐美日”這三大經濟體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暫時無法協調立場”的有利時機,在穩守匯率形成機製、有效隔絕外在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地探索、並培養金融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對資本的營運能力,並強迫對方“對等地”向中國金融機構開放市場。
因此,在歐美在“科索沃獨立”問題上各打算盤、美元與歐元的角力有可能因科索沃問題的“後續發展”再度白熱化的情況下,在美國次貸危機在進一步深化,並已開始衝擊歐洲經濟的情況下,在歐元匯率堅挺,已經開始影響歐洲經濟增長速度的情況下,總之,在“歐元、美元”都需要“人民幣匯率”幫自己一下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傾向性”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這一點......將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中美在經濟上的依存度比中歐來得要高,再加上歐盟剛好針對中國、俄羅斯展開了一輪“外交政策調整”,因此,中國通過“中投向摩根斯坦利注資50億美元”的行動,走出“培養金融風險管理能力、以及資本營運能力”的又一步,打開美國核心戰略資產的投資大門,並向正致力於用針對中俄的“價值外交”,針對中俄中東、中亞利益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去向美國換取一份搞“地中海區域合作”之機會的“歐盟”發出明確戰略信號,就此而言,它是值得肯定的。
顯然,對這份戰略信號,我們是這樣理解的:相較所謂“三邊撕裂”的三方(歐美日)搞“價值外交”的“向心力”而言,所謂“南北撕裂”的一邊(中俄印等“非西方”經濟體),一旦對另一邊(相互惡鬥的歐美日經濟體)玩起“經濟外交”來,其衝擊力恐怕要強得多。在這裏,不太恰當地挪用一句術語去形容它,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如果我們評估的不錯的話,這一點,在“科索沃獨立進程”的“後續發展”中、在歐元與美元的再一次劇烈對撞中,在歐盟致力於奔走、美國致力於阻擊“地中海區域合作”的道路上(注,敘利亞、以色列、土耳其、巴勒斯坦等,都處在地中海沿岸),如果“中俄歐美”因各自的戰略需要,有幸在伊核問題上達成“暫時穩定伊核進程”的妥協、並將伊核問題暫時裝進“伊朗保留核能力,但由中歐俄共同提供核燃料”的最佳模式內,那麽,“中俄”在科索沃問題“後續發展”上的選擇權,在歐元與美元的鬥法中,將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到此為止,我們就結束了今天的歐洲部分。在一則有關蘇丹的消息之後,東方時事評論員、東方軍事評論員將一起開始今天的非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