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2007-08-27 10:23:19)
下一個
東方事解讀 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前中情局官員:美可能半年內攻擊伊朗
【華盛頓消息】據美國媒體23日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名前官員日前表示:美國可能在6個月內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
羅伯特·貝爾曾是中情局負責中東問題的官員。他21日在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台采訪時說,他在政府內部作了一次“非正式”調查,“我感覺,我們將打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貝爾說,布什政府認為,“伊朗正在幹涉伊拉克等海灣地區事務”,但布什政府並不打算發動一場“嚴格意義上的戰爭”。
“我們不會看到美國軍隊跨過(伊朗)邊界。”貝爾說,“如果有什麽事情發生,那就會突然發生,讓許多人目瞪口呆。”
布什政府一直否認將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但也不願排除武力解決。美國智庫“進步中心”先前針對108名美國政治和軍事專家的調查顯示,89%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會“先發製人”攻擊伊朗,但有65%的受訪者相信,布什將在任期內授權攻擊伊朗。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羅伯特·貝爾曾是中情局負責中東問題的官員。他在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台采訪時說,他在政府內部作了一次“非正式”調查,“我感覺,我們將打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我們曾經給出過這麽兩個判斷
大家也許還記得,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華盛頓“放風”要將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並同時決定向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以及美國“同意塔利班參加阿富汗的和平進程”這三則消息,我們曾經給出過這麽幾個判斷:
其一,我們認為,這兩則消息“有如戰爭警報”;
事隔數日,這位美國中情局“前”負責中東問題高官拋出的這份“非正式”調查結果、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證實了這一判斷。
●“兩則消息”意味著華盛頓決心“繼續”其“原有的中東戰略”
其二,就本質而言,我們認為,這“兩則消息”意味著華盛頓決心“繼續”其“原有的中東戰略”,起碼直到目前為止是這樣的。
何謂“美國原有的中東戰略”?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多有論述,在此不再重複。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強調的是,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裏,盡管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布什團隊”遭遇了空前打擊,盡管布什曾經依賴的一大幫左膀右臂(拉姆斯菲爾德、博爾頓、沃爾福威茨、特別是剛剛宣布9月份也要走人的羅夫等等)已經被種種原因“趕出了”白宮,但是,他們及他們一起參與製定的那份“美國既定中東戰略”的幽靈,依然飄蕩在白宮的每一個角落、且始終不肯離開中東的上空。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最具代表性的事情,莫過於拉姆斯菲爾德在“走人”之前,也要搶著寫完、放在辦公桌上,留給其繼任者閱讀的那份“備忘錄”了。
其三,針對美國“同意塔利班參加阿富汗的和平進程”的消息,我們認為,這既說明“大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說明美國在阿富汗的處境空前困難,而為了既定的中東戰略,華盛頓仍然在全力地爭取時間,這次是在拿費盡千辛萬苦才得到的阿富汗做代價、為的是為中東問題爭取時間。我們的評估是,大約半年!
●再談“拉氏備忘錄”
一直在閱讀《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的讀者應該知道,對那份所謂的“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我們可謂是經常提起,也一刻不曾忘記。
事實上,對那份“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許多人都有誤解,一種典型的觀點是,拉氏在走人之際,不僅以書麵形式“承認了”伊拉克政策的失敗,並強調了“從伊拉克部分撤軍”的必要。
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誤解源於人們普遍關注到了拉姆斯菲爾德的“重點推薦欄目”,也就是所謂的“上策”,卻普遍忽略了這麽一點,既:拉氏在備忘錄中還弄了個“最低綱領”,也就是所謂的“下策”。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再來全麵回顧那份“拉氏備忘錄”的主要內容。
拉氏的“重點推薦項目”,其中包括:
1,撤走適當規模的軍隊,以迫使伊拉克人意識到他們必須全力以赴,必須為自己的國家承擔責任;
具體方案是:大幅度增加美國的培訓人員,把美國軍人安插到伊拉克軍隊中,同時在美軍的每一個班安插一名以上的伊拉克軍人,如有可能,在盟軍部隊的每一個班也安插伊拉克軍人;大力征召美軍的退役軍人、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的人員,將他們安排在伊拉克政府的各個部;
2,把部署在巴格達和其他城市中“脆弱位置”的美軍士兵調整到伊拉克境內更安全的區域,或者部署到鄰國科威特;
3,到明年(2007年)7月,把伊境內的美軍基地從目前的55個削減到5個;
具體方案是:在2007年4月前將基地減少至10到15個,到2007年7月,減少至5個(目前美軍基地已從原來的110個減少至55個);
4,對各個伊拉克省份實行“獎罰分明”。對於沒有與美國良好合作、境內局勢動亂的省份,美國應中止重建資金援助;對於“行為良好”的省份,美國應實施“獎勵”;
具體方案是:美國隻向那些公開要求美國援助並積極配合美軍的伊拉克省份和城市提供安全部隊;停止向“表現糟糕”的伊拉克地區提供重建資金,隻有“表現不錯”的地區才能獲得重建資金;
5,向重要政客和教派領導人提供資金(和薩達姆一樣),讓他們幫助美國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所羅列的“下策”
事實上,為人們“所不常見”的是,在“重點推薦項目”後,拉氏還這樣寫道:“(應該)重新製定美軍的任務和美國的目標——追求最低綱領”,其中包括:
1,按部就班,將足夠的美軍部署在巴格達,向伊拉克大幅增派美軍,明確撤軍時間表;
2,在伊拉克強力推行聯邦製,將該國分成三部分———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各自為政的地區。
3,建議布什政府無論做出什麽決定,都要表明這些決定隻是“實驗性”的,“這樣我們就能隨時在必要的時候對策略進行調整,而不必承擔失敗的責任”。
●拉姆斯菲爾德“政治遺言”的“點睛”之言
在首席評論員看來,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的核心要義“恰恰”在於“最低綱領”部分,而且核心中的核心在於“下策”的第三條,既:(他)建議布什政府無論做出什麽決定,都要表明這些決定隻是“實驗性”的,“這樣我們就能隨時在必要的時候對策略進行調整,而不必承擔失敗的責任”。
好一個“無論做出什麽決定,都要表明這些決定隻是‘實驗性’的”,在我們看來,這充分凸現了這麽一點,地那就是:這位“曾經極其自信、甚至自負到“有什麽說什麽”的強悍保守分子、原來還有著一副“近乎無賴”的麵孔。
顯然,拉姆斯菲爾德在被迫走人之際,已經為“他之後”的中東局勢埋下了伏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特別是那句“這樣我們就能隨時在必要的時候對策略進行調整,而不必承擔失敗的責任”,這才是拉姆斯菲爾德這份“政治遺言”的“點睛”之言:中國有句古話,說的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這位老兄給我們的印象恰恰相反,在其政治生命即將終結的那一天,他不僅仍然在為“已經失敗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中東政策而殫精竭慮,竟然還在拿一份所謂的“最低綱領”向“方方麵麵”發出了恫嚇,這時的拉氏,完全是一種“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態。
●布什對拉氏備忘錄的“舍”與“取”
有意思的是,在這份備忘錄被“及時披露”之後,布什就多次“高調”地表示:自己將“傾聽”所有建議,但“不會不加取舍地”全盤接受。
事實證明,布什這次倒是說話算話:盡管拉姆斯菲爾德以“須為伊拉克戰爭無法取勝負責”為由,被美國內部勢力掃出了五角大樓的大門,但是,作為一份“對伊拉克、甚至中東、中亞政策的反思”,“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不僅為布什所認真“傾聽”,而且還有所“發揮”。
顯然,早就有言在先、聲稱“不會不加取舍”全盤接受任何建議的布什,倒是有取有舍,隻是基本“舍”去了“重點推薦欄目”,也就是所謂的“上策”,而“全盤接受”了“最低綱領”、也就是所謂的“下策”。
●華盛頓企圖按圖索驥,依照“拉氏備忘錄”“試驗出”“某種高效藥方”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布什舍棄“上策”選擇“下策”的事實說明,“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態,又何嚐不是動輒“要求別人成為負責任利益攸關者” 的美國保守勢力、布什決策團隊,在麵對伊拉克政策、中東、中亞政策失敗,全局陷入被動,但卻又不肯接受現實,並準備以“做實驗、不負責”的態度,企圖“試驗出”“某種高效藥方”,一夜間就實現“戰略翻盤”的“真實心態”?
也正因如此,在我們聽到布什麵對美國國會、甚至英國布朗政府的強大壓力,要求其從伊拉克撤軍的巨大壓力,仍然在那裏高叫“隻要我在位一天就絕不從伊拉克撤軍”,並發誓“絕不再犯越戰錯誤”的時候,也就絲毫不覺得奇怪了。
●“最低綱領”被其“繼任者”以“另一種手段”忠實地執行著
真實的情況就是:半年多以來,這份備忘錄的核心內容、也就是我們稱之為“下策”、被拉姆斯菲爾德“明確定性”為“最低綱領”部分,一直在由“中情局出身的繼任者”以“另一種手段”忠實地執行著,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主要表現在這麽幾個方麵:
第一,以進一步打擊伊拉克反美武裝、穩定伊拉克局勢為由,向伊拉克(實際上是向中東)大規模增兵的計劃已經接近完成。
然而,東方軍事評論員就認為,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增兵是全方麵的、多兵種的、立體式的增兵,就規模而言,美國的增兵計劃應該包括陸、海、空三個層麵。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計算美國增兵規模的時候,除了需計算美國增加的幾萬陸軍之外,還應該計算美國向波斯灣、地中海、關島等地輪流調遣的航空母艦,再就是,有確切的消息證明,美國的戰略轟炸機也已“增兵”到了伊拉克。
非常清楚,如果僅僅是為了對付“以路邊炸彈、狙擊步槍為主要武器的”伊拉克反美武裝,這一類的轟炸機是犯不著飛往伊拉克的。
●“拉氏備忘錄”最核心的內容,真可謂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拉氏備忘錄”最核心的內容,真可謂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一切都在不言中。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試圖歸納出幾條來,並形成文字,以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們的感覺就是:拉老先生在“拉氏備忘錄”裏堆砌了那麽多文字,玩弄了那麽多名詞,又是“重點推薦欄目”、又是“最低綱領”的,還有意無意地將“上策”與“下策”顛倒順序,無非就是想傳遞這麽一層信息,既:不要將美國逼進角落裏,否則,美國就要用一切手段,將伊拉克、乃至整個中東、甚至“大中東”(包括中東、中亞、南亞)打造成一個“巨大的試驗基地”;
●臨走之前,拉氏頭腦中顯然在盤算著這樣一種局麵
其次,透過拉氏備忘錄,我們還感覺到,拉氏頭腦中顯然在盤算著這樣一種局麵,既:通過向伊拉克、甚至是伊拉克周邊增兵、增派武器裝備的方式,將“駐伊美軍”慢慢增強至一部足以發動一場“烈度戰爭”的“戰爭機器”,準備在上述“試驗基地”做“各種試驗”的“戰爭機器”。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一點似乎非常重要,那就是,通過“不斷增兵”的整個過程,不斷去渲染“最低綱領”的可怕後果。如果有強大軍力的“中俄”在整個過程中對這部“戰爭機器”始終持“超然態度”的話,那麽,華盛頓至少得想辦法讓“隻具軟實力的”歐盟感覺緊張;如果連歐盟憑借伊核問題,也覺得沒有什麽的話,那麽,“最低綱領”的“最低底線”就是必須想辦法讓伊拉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伊朗、敘利亞、土耳其感覺“緊張”。
●拉氏備忘錄“非常重視”製造一種“貼近真實的戰爭氣氛”
再次,根據“拉氏備忘錄”,華盛頓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向駐伊拉克美軍這部“戰爭機器”全麵配備“可能用到的”任何“試驗器材”。我們的感覺是,拉氏備忘錄“非常重視”製造一種“貼近真實的戰爭氣氛”,好讓“方方麵麵”、特別是伊拉克周邊國家確信:一旦美國準備妥當,為了取得伊拉克戰爭的勝利,那部 “戰爭機器”就將隨時去做“一切可能的試驗”。
●一條地地道道的“霸王邏輯”!
最後,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的是,“無賴”的拉姆斯菲爾德先生,在臨走之前,在備忘錄中早就為他的老板、及自己的繼任者留下了一條“錦禳妙計”,既“美國政府有必要“如此”警告方方麵麵:由於是“試驗”,且美國將隨時根據“試驗效果”進行政策調整,因此,美國政府既不必、也不可能為試驗的失敗負責、也不會為由此產生的後果負責”,這真可謂是一條地地道道的“霸王邏輯”!
●布什及他的團隊準備去做的事情就隻有一個了
顯然,在有了這份“及時披露”的備忘錄之後,在布什事實上選擇了“最低綱領”之後,特別是隨著“第一步”的基本到位,全世界、也包括美國社會,自然也就“如布什政府所期望的”知道了這麽一點,那就是:在布什扯著嗓子高叫“隻要我在位一天,就絕不從伊拉克撤兵”的背後,在布什發誓“美國絕對不能重蹈越戰撤軍之覆轍”的背後,布什及他的團隊準備去做的事情就隻有一個了,那就是:指望著上述“戰爭機器”,在上述“試驗基地”裏,在一係列“事先聲明”“不必負責任的試驗”中、去“試驗出”一個“特效的藥方”來。
至於這個“特效藥方”對美國利益也好,對世界利益也罷,是“三分藥七分毒”也好,是“七分毒三分藥”也罷,更或是一份“純粹的毒藥”,聲稱“一定要贏得伊拉克戰爭”、從而“絕不重蹈越南戰爭覆轍”的布什,似乎已經顧不得了,一句話,隻要能扭轉局勢就行,隻要能為布什“最後贏得伊拉克戰爭”就行,
值得警惕的是,所有這些,在蓋茨的手上正在加緊完成。
上麵,我們主要討論了“拉氏備忘錄”“下策”的第一條與第三條。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中間的第二條。
第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所謂第二條,在拉姆斯菲爾德的字典裏,完全被設想成一個“中間舞台”,其意義在於:在逐漸完成“第一條”、並公開明示“第三條”的基礎上,通過這個舞台“威脅”鋪開、或者全麵鋪開“試驗進程”。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再來閱讀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
報告稱駐伊美軍可能會遭大規模突襲
【倫敦消息】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其它15個美國情報機構在一份國家情報評估公布了它們對伊拉克局勢的最新評估,它們擔心駐伊美軍在未來幾個星期遭到伊拉克武裝分子的突襲,襲擊的規模可能與越戰時期的“春節”攻勢相當。
一位美國防務官員在報告公布之前向記者們介紹情況時稱,駐伊美軍已作好了應對“迷你春節攻勢”的準備。他猜測,伊拉克武裝分子發動突襲的時間將選在能造成最大政治影響的時機,以形成對布什總統的最大政治壓力。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戴維-彼得雷烏斯將於下個月向國會報告伊拉克局勢進展的評估報告。
國家情報評估稱,一直將主要活動重點放在“引人注目”襲擊活動的伊拉克基地組織仍具有進一步發動重大襲擊行動的能力。這與五角大樓有關駐伊美軍給伊拉克基地組織造成重大傷亡的例行新聞公報形成了對比。
這一名為《伊拉克穩定前景》的10頁報告是1月份以來有關伊拉克局勢的首份報告,布什於今年1月份宣布了他向伊拉克增兵的戰略,他當時決定向伊拉克增派3萬名美軍士兵。報告稱,增兵沒有獲得顯著的效果。報告稱:“伊拉克的安全形勢自1月份以來出現了輕微好轉,但這種好轉的局麵並不均衡。我們的評估認為,如果聯軍繼續展開強有力的反暴亂作戰行動並向伊拉克安全部隊提供指導和支援,伊拉克的安全形勢在未來6至12個月內將繼續出現輕微好轉,但武裝分子活動和宗派暴力的程度仍會很高,伊拉克政府仍需要進行艱苦的努力以實現國家層次的政治和解和提高執政能力。”報告還稱,伊拉克軍警的能力未能得到足夠的改善,它們還不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一些伊拉克安全部隊已可以執行一些任務,其它的部隊則仍在努力達到這一水平。
白宮稱,這一報告證明增兵戰略取得了效果。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德羅稱:“評估表明我們的戰略已使伊拉克的安全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我們在未來仍麵臨非常艱難的挑戰。”
在情報評估報告公布數小時後,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共和黨首席成員沃納當天晚上呼籲總統布什在今年聖誕節前從伊拉克撤回部分軍隊,並在下個月宣布這一決定。但他同時表示反對民主黨議員提出的要求政府限期撤軍的法案。他說,撤軍時間表應由總統而不是由國會設立。民主黨議員可能將再次通過要求確定撤軍時間表的議案,到目前為止隻有數名共和黨議員加入了這一努力之中。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這份由美國中情局“牽頭”形成了“形勢評估”,華盛頓顯然在向方方麵麵警告:伊拉克形勢在“日益危急”!
我們也注意到,這份報告有三個看點:
第一,為了渲染情況的危急,華盛頓竟然將“可能的襲擊”與越戰時期的“春節”攻勢相提並論;
●絕非巧合的是,“幾個星期之後”是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向美國會報告伊局勢進展報告的日子
第二,“形勢評估”認為:“可能的襲擊”可能發生在幾個星期之內。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絕非巧合的是,“幾個星期之後”,也就是下個月,正是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向美國國會報告伊拉克局勢進展評估報告的日子。
第三,我們認為,“形勢評估”如果可信,那麽,也就等同於側證了“伊拉克基地組織仍具有進一步發動重大襲擊行動的能力”。不過,令人困惑的是,這顯然與“五角大樓有關駐伊美軍給伊拉克基地組織造成重大傷亡的例行新聞公報”形成了“強烈對比”。
在這裏,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我們說的是“伊拉克基地組織”,而不是“伊拉克反美武裝”,之所以做此強調,是因為在我們看來,在類似的報告中,華盛頓什麽時候將恐怖組織--“基地組織”換成了“背景更具想像力”的“反美武裝”,也就意味著“試驗”的所有準備工作差不多就緒了。
●40年前的那場戰役,還真能為今天的全球格局提供點“參考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美國中情局的這份“形勢報告”提到了“越戰春節攻勢”,布什先生對此也是“突生興趣”,在我們看來,發生在40年前的那場戰役,還真能為今天的伊拉克戰爭、中東局勢、甚至全球格局提供點“參考資料”。
我們認為,1968年1月30日(農曆除夕)夜間開始的“那段曆史”,有這麽幾點值得參考:
第一,是“大國角力的背景”值得參考。在我們的記憶裏,早在越戰“春節”攻勢之前一年多的時間,針對全球風雲,曾與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直接較量過的中國,就明確指出:美帝國主義力圖從發動一場世界戰爭中尋找出路,並明確點破了“鬥爭的焦點就在越南”,且聲稱“我們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決心不惜作出最大的民族犧牲,堅決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把抗美救國的戰爭進行到底”。
顯然,今天的“美帝國主義”也是在“力圖從發動一場戰爭中尋找出路”,但“鬥爭的焦點”就在中東、在中亞、甚至在南亞,其中,如果我們評估得不錯的話,最為緊迫的地方是靠近土耳其、“不太容易”打成一場大規模代理人戰爭的敘利亞,而不是華盛頓動輒威脅要軍事打擊,卻因靠近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從而“很容易”打成一場大規模代理人戰爭的伊朗。
第二,是“增兵的規模與情節”值得參考。就在全世界都知道“美帝國主義力圖從發動一場世界戰爭中尋找出路”之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華盛頓決策者就將駐越美軍總兵力擴大到了50萬,超越了朝鮮戰爭期間的32萬,僅次於二戰。
顯然,自拉氏走人並“出版”了拉氏備忘錄以來,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如果那位美國前中情局官員所說的“美國可能在6個月內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時間”成為事實的話,如果我們評估的“美國決策層認為還需要大約半年的時間”不錯的話,那麽,今天的“美帝國主義”完成向中東增兵的時間,也大約為一年。
●“戰役的規模與慘烈程度”值得阿盟、歐盟、特別是伊拉克周邊國家參考
第三,是“戰役的規模與慘烈程度”值得參考。到了1968年1月30日,北越成功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越南共產黨南方遊擊隊在西貢、順化以及南越主要城鎮和在南方的美軍主要軍事基地發起突襲。這次大規模攻勢的範圍遍及南方各地,從湄公河三角洲的各城市到西貢,北邊則一直達到高原地帶。次日淩晨,西貢、順化等主要城市內的許多重要地點被越共遊擊隊占領。
事實上,春節攻勢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鬥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
不難看出,讓人回想“越戰春節攻勢”的戰況之慘烈、波及範圍之廣,恐怕就是布什突然將越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相提並論的意圖之一,其目的在於讓伊拉克周邊的伊斯蘭國家,讓寄希望在中東和平進程中與美國分享“中東和平話語權”的歐盟,對美國“可能的試驗項目”所產生的嚴重後果有些“感性認識”。
●“春節攻勢”的戰役後果值得美國政黨參考
第四,是“戰役的後果”值得參考。我們知道,真實的曆史就是,慘烈的戰況同時還激起了美國國內反戰的浪潮。當年8月,美國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衝突,並造成了流血事件。
顯然,“這段曆史”恐怕是布什政府專門提供給“出於大選目的”(我們敢肯定,如果美國民主黨現在就上台,一樣會拒絕製定撤軍時間表),逼迫布什立刻製定撤軍時間表的美國國會、美國民主黨以供參考的“參考資料”,也是布什團隊提供給美國共和黨、恐嚇共和黨“不得反水”的“參考資料”,是布什團隊要求美國國會繼續支持其“伊拉克新政”的“參考資料”
●“越戰結束方式”、以及“這種方式為美國帶來的嚴重後果”值得美國統治階級參考
第五,是“越南戰爭結束的方式”、以及“這種方式為美國帶來的嚴重後果”值得美國統治階級參考。
我們知道,越南戰爭以美國“不體麵”撤軍的方式結束,而隨著越南戰爭的結束,“美蘇”在全球爭霸中的地位也徹底換了個個:就是從那時開始,蘇聯開始把持全球戰略進攻地位,美國則開始戰略被動防守,這種狀況一直到79年前後的伊朗革命、阿富汗戰爭爆發才開始慢慢改變。
顯然,今天的布什,之所以願意將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相提並論,並強調“越南撤軍的嚴重後果”,其意圖恰恰在於警告美國統治階層要“以史為鑒”:伊拉克立刻撤軍的嚴重後果,就是美國霸權的淪陷,一如美軍當年自越南撤軍、立刻就交出全球戰略主動權一般。
●通過這場戰爭,隻通過“有限軍事物資援助”、中國就實現了“最大的國家利益”
第六,對中國而言,與朝鮮戰爭相比,作為越南戰爭越方的直接援助者,慘烈的越南戰爭並沒有讓我們作出了什麽“最大的民族犧牲”,但是,通過這場戰爭,隻通過“有限軍事物資援助”、中國也實現了“最大的國家利益”。顯然,對於“中歐俄”、甚至美國而言,這都是值得參考的。
當然了,如果站在華盛頓的角度,“第六份參考資料”的“提供”,雖然不太光彩,但也並非毫無是處。客觀上講,對美國統治階層而言,盡管有政黨門戶之爭,但都是在為一個老板(美國利益集團)做事,因此,從越南戰爭中學到點兒防止“中歐俄”通過打代理人戰爭、最終漁翁得利的經驗教訓,也是非常必要的。至於布什將那段曆史,那點兒“經驗教訓”全部解釋成“撤軍的後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印象
通過上麵的六個“值得參考”,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布什及其團隊突然拋棄堅守了數年之久的“伊拉克戰爭與越南戰爭不可相提論”,突然撈出“春節攻勢”,並不顧臉麵地推翻“基地已經被美軍重創”的“輝煌戰報”,將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力量“一夜間”就拔高到足以打一場“春節攻勢”的層麵,其核心意圖就隻有一個,那就是為布什所叫喊的“絕不撤軍”尋找根據,為布什誓言的“絕不重蹈越戰覆轍”尋找根據。
盡管布什團隊的上述舉動,本質都可以解釋為“滿地裏為‘不撤軍’刨挖根據”,但是,當我們看到布什在那裏孤獨地嚎叫“隻要我在位一天,就絕不從伊拉克撤軍”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布什突然改變“堅決不將越戰與伊戰掛鉤”的態度,公開拿越戰為伊戰“說事兒”的時候,特別是,當我們看到美國中情局不顧五角大樓的臉麵,將五角大樓“出版”的一係列戰報踩在腳下,“驚奇地”將伊拉克基地組織“打造成”一隻強大武裝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看來布什及其團隊“決意”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堅決貫徹”拉姆斯菲爾德備忘錄了。
●如果華盛頓的一係列動作讓我們產生、並確認了“這一印象”、“拉氏備忘錄”的初步目的就已經實現了
事實上,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指出,如果華盛頓的一係列動作讓我們產生了“這一印象”、並最終確認“這一印象”的話,那麽,在某種程度上,“拉氏備忘錄”的初步目的-讓全世界、包括美國社會,都確認這麽一點:布什及他的團隊準備去做的事情就是一個,就是指望著上述“戰爭機器”,在上述“試驗基地”裏,在一係列“事先聲明”“不必負責任的試驗”中、去“試驗出”一個“特效的藥方”來,不管會用到什麽方法,也不管會造成什麽後果。
●值得警惕的是,在伊拉克,隻有全麵的內戰才有“春節攻勢”般的破壞力
值得警惕的是,伊拉克基地組織是不可能有“發動春節攻勢”實力的,就是“迷你春節攻勢”也不可能。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哪一天伊拉克果真發生了一場規模、慘烈程度、波及範圍,對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對大國力量的影響,對周邊國家的衝擊,均可與“越南戰爭春節攻勢”相提並論的“春節攻勢”的話,那麽,最大的可能是伊拉克爆發了全麵內戰。道理很簡單,在伊拉克,隻有全麵的內戰才有“春節攻勢”般的破壞力。
顯然,在拉姆斯菲爾德於8個月前宣布辭職,就立刻在備忘錄裏將“伊拉克一分為三”的“最低綱領”“白紙黑字”地寫出來之後;在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於半年前被迫辭職,也立刻在公開場合,公開宣稱“將伊拉克一分為三是個好主意”之後;在昨天布什公開點名批評伊拉克總理,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裏也公開要求伊拉克議會“撤換馬利基”之後,在包括主要遜尼派組織在內的政治集團退出了伊拉克聯合政府之後,特別是,在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高調”訪問伊朗、敘利亞以“尋找新朋友”(實際上是為華盛頓當說客)之後,如果“中俄”仍不在意美國的“中東大亂威脅”,特別是,如果歐盟、阿盟、伊朗、敘利亞仍然因種種原因 “仍然無法接受”華盛頓的“中東大亂威脅”的話,那麽,是“春節攻勢”引起一個“伊拉克一分為三”、或者是“伊拉克的一分為三”引起一場“春節攻勢”,在 “試驗”準備工作尚未完成、卻接近完成的情況下,都很可能成為華盛頓在“拉氏備忘錄”理論指導下的下一個熱炒的話題。而隨著布什下台日子的臨近,“試驗” 準備工作的進一步進展,伊朗、特別是敘利亞在“伊拉克基地組織”“籌劃”“春節攻勢”中的角色問題,則很可能是華盛頓又一個準備熱炒的話題。
●盡管華盛頓仍然在按“拉氏備忘錄”按部就班,但是問題在於......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盡管華盛頓仍然在按“拉氏備忘錄”按部就班,但是問題在於,有硬實力的“中俄”,通過“和平使命-2007”的成功舉行,以及上合秘書長22日在北京公開聲稱“觀察員國加入上合組織問題上並無政治及立法障礙”,事實上已經將話說得非常明白了,那就是:可能“大亂”再“大治”的地方,遠比華盛頓所設想的要多,不隻是中東方向,也不隻是伊拉克、或者敘利亞。
顯然,在華盛頓企圖通過“大亂”再“大治”,通過臣服敘利亞,將“一分為三的”伊拉克分而治之、並與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聯成一片,在此基礎上,再去孤立、並軍事威懾伊朗的同時,也“有人”在盤算著如何通過“大亂”再“大治”、通過提前解決阿富汗問題,將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亞各國也聯成一片,再支撐、並鼓勵伊朗。
當然了,如果有人想將目標直接鎖定在伊朗身上,那麽,那必將是另一種玩法,在這個問題上,對某些人而言,越南戰爭更是極具參考價值,而且絕對是一份苦澀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