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Dec.22

(2007-01-26 14:12:38) 下一個
泰國金融震蕩 西方稱與人民幣匯率有關
【綜合媒體報道】12月19日,泰國股市風暴驟起,創下31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14.84%,總市值1天內蒸發約8200億泰銖。西方媒體稱與人民幣匯率有關。 人民日報報導,事情起因於泰國央行新政。在外國短期遊資衝擊下,今年泰銖升值已達16%,與美元比價從41銖兌換1美元升到35銖兌換1美元,刷新9年來的最高價位,成為升值最多的亞太貨幣。泰國央行統計發現,今年前10個月流入的短期外資總共為130億銖,而剛剛過去的3個星期內,就有1000億銖遊資流入,從而發出了明顯的預警信號。 泰銖快速升值給泰國出口業造成了嚴重打擊。另一方麵,泰國也擔心,在外國遊資炒作下,泰銖可能再一次先升後跌,出現像1997年金融危機的嚴重後果。 采取注入資金等措施不見效果後,泰國央行18日宣布:自19日起,泰國的金融機構必須把新匯入外幣的30%上交央行作為特別準備金,為期1年。到期後央行歸還本金但沒有利息。用於貨物與服務貿易的資金及泰國居民海外匯回的外幣除外。未滿1年就提前取款的,特別準備金的1/3即相當於總金額的10%,將被當作特別稅費上繳。 此舉一出,泰銖應聲回落至35.97銖兌1美元。  
緊急刹車 這是泰國自1997年金融風暴以來最嚴厲的資金管製措施,但隨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負麵結果。泰國股市的外資投資者紛紛撤資外逃。這種情緒蔓延整個東南亞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股市全線下跌。 為抵消影響,泰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比蒂耶通19日晚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表示,將修正短期外資管製措施細節,從20日起,用於直接投資和流入股市的海外資金,將不受30%特別準備金的限製。受此鼓勵,20日泰國股市開盤即抵679點,升幅9%。東南亞其他股市也隨之反彈。 20日泰國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關於此次金融震蕩的消息。泰國業界人士總體反應分為正反兩種:投資金融界人士大多指責央行的行為過當,給國家投資和金融界造成了“災難”;經濟學家一方麵讚同政府的措施方向正確,但同時認為過於嚴厲。泰國發展研究院院長認為,扣留的資金比例明顯偏高。 實業界特別是出口業界人士則是一片歡呼之聲,認為央行“終於從睡夢中醒來了,采取了應該采取的措施”。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是泰國股市龍頭,19日一天市值下跌17%,但公司總裁認為中央銀行的措施得當。泰國房地產協會主席發表談話說:泰國房地產界的投資都是長期的,因此基本不受影響。他認為動蕩會在3—4天內恢複正常。 泰國盤穀銀行顧問林巨集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和銀行業人士討論時,大家認為這是泰國央行所能采取的幾種措施中最正確、最合理的。   
無關中國  部分西方媒體將泰國此次金融動蕩與中國人民幣匯率聯係起來,但泰國沒有任何報導提到中國的影響。 林宏認為,泰國這次金融動蕩純粹是泰國內部政策調整造成的,看不到與中國的關係。泰國本身與中國結匯量微乎其微,兩國間幣值影響本身就不大。而且這次動蕩並不算非常嚴重,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此間輿論認為,由於泰國目前經濟基本麵情況良好,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會對亞太地區的金融穩定產生長期影響。
【時事點評】對這場“泰國金融震蕩”,東方經濟評論員已經連續跟蹤了數天。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連續地給出了觀察要點,它們分別是: “泰國金融震蕩”與一係列事件相關
第一,我們認為,事件起因與不久前的泰國軍事政變息息相關;
第二,我們也認為,事件起因與不久前北京成功舉辦中國東盟峰會、中國非洲峰會息息相關、並與其它國家一起公布的、旨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泛亞鐵路宏偉藍圖息息相關;
第三,我們還認為,事件與不久前、“美英”通過公開發布一份恐怖襲擊情報,就立刻成功地“取消了”原本定在菲律賓召開的東亞峰會、也是息息相關;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一則新聞資料。
資料:東亞峰會舉辦在即 英對菲發出恐怖襲擊預警 【東方檔字NO.200612060247】 據報道,英國政府6日警告,恐怖分子對菲律賓中部省份宿務的襲擊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宿務將在下周舉行東亞峰會。   
英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在其官方網站建議遊客勿到宿霧省旅遊。公告稱:“我們相信恐怖分子策劃的襲擊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菲律賓宿霧將在12月11日至14日舉行第10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10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及第二屆東亞峰會。   
菲律賓安全官員此前稱,他們沒有發現針對東亞峰會的任何具體恐怖襲擊威脅,但稱他們不會低估恐怖威脅。
【時事點評】針對泰國金融震蕩,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泰國央行統計發現,今年前10個月流入的短期外資總共為130億銖,而剛剛過去的3個星期內,就有1000億銖遊資流入,從而發出了明顯的預警信號。
就在12月初的這段時間裏,有三個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從現在“往前數”三個星期,時間就數到了12月初。就在12月6日,英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在其官方網站建議遊客勿到宿霧省旅遊。公告稱:“我們相信恐怖分子策劃的襲擊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值得強調的是,就在這段時間裏,有三個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首先,我們注意到英國政府於12月6日發出的警告中、提到了“宿霧”。按最初的計劃,將在12月11日到12月14日期間,舉辦第10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10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及第二屆東亞峰會。
其次,我們注意到,在國際市場上,有外匯分析人士指出,海外資金12月份第一周流入泰國超過9.5億美元,相比11月份一周3億美元左右的流入,增長了兩倍以上。 最後,我們還注意到,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崔天凱12月6日在北京表示,第十次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會議將著重討論雙方的務實合作,結合南寧中國東盟峰會上已經達成的共識,就下一個年度雙方的合作提出具體倡議。並預言將在12月11日-14日間舉行的“10+1(中國)”領導人會議的成果將“跟往年一樣、是非常豐富的”。雙方將簽署有關的合作文件,中方還將提出一係列具體的合作倡議。
英國發布恐怖襲擊警告,是有經濟算計的
顯然,在英國的恐怖襲擊警告迫使菲律賓政府被迫推遲了、將簽定一係列合作協議的第10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10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及第二屆東亞峰會的這段時間裏,流進泰國的資金高達數千億泰銖,也就是近100億美元。 現在看來,在東亞情報能力遠非最強之列的英國最先發布恐怖襲擊警告之後,澳大利亞也用“與英國一樣的文字”發布了類似警告,從而成功推遲了12月11日到14日計劃舉行的10+1,10+3,是有經濟算計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點是非常有意思,我得們的疑問是:是澳大利亞人自己沒有發現相關情報從而不得不“轉貼”英國的警告,還是澳大利亞本身就不願意單獨發布警告,從而以公開“抄襲”英國警告的形式,將此事與自己撇清,這是個非常值得追究的問題。
《清邁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值得強調提,對本次10+1,10+3,我們特別關注“清邁協議”是否會有“新說法”。 在這裏,我們想解釋一下什麽是“清邁協議”。   我們知道,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東亞國家認識到,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防止危機的深化和蔓延。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是保持金融市場穩定、防止金融危機再度發生的有效途徑。  2000年5月,“10+3”財長在泰國清邁共同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協議,即《清邁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簡稱《清邁協議》)。它主要包括兩部分: 首先,擴大了東盟互換協議(ASA)的數量與金額;其次,建立了中日韓與東盟國家的雙邊互換協議。 之後,東亞“10+3”貨幣互換機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以2003年12月底的統計數據來說,中、日、韓與東盟10國共簽署16個雙邊互換協議,累積金額達440億美元。  最後,2006年5月4日,第九屆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於印度海德拉巴召開,會議對“清邁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主要原則進行了修訂,根據修訂後的原則,各國在啟動雙邊貨幣互換過程中,將執行集體決策機製。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當前框架內簽署的絕大部分貨幣互換協議均為雙邊協議,然而雙邊協議具有很多風險。根據雙邊協議的特點,一個國家需要援助時,是由援助國自己決定是否提供援助,這樣就會有很多風險,比如援助國以各種理由不願意提供援助等,而且國與國雙邊的單一談判成本很高。
對本次10+1.10+3上出現更加高效防範金融危機“多邊製”決策模式的“好消息”充滿了期待 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果受援國需要貨幣援助,在雙邊協議的框架下意味著該國需要許多輪的雙邊談判,而一係列的談判過程會喪失預防危機的最佳時機。而執行集體決策機製有利於清邁協議向“多邊製”過渡,實行“多邊製”將是清邁協議的重大變革。 顯然,由於《清邁協議》是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所取得的最為重要的製度性成果,它對於防範金融危機、推動進一步的區域貨幣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因此,我們對本次10+1.10+3上出現有關《清邁協議》的更加安全,更加高效防範金融危機的“多邊製”決策模式的“好消息”、充滿了期待。 然而,這種期待,在英國人的恐怖襲擊警告中,被推遲了。
北京被迫“空著手”與氣勢洶洶的美國超級代表團提前進行“討價還價” 在10+1,10+3被推遲之後,原來計劃在10+1.10+3結束之日(14日)“才開始對話”的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14日如期開幕。顯然,沒有先手拿到一係列早就準備好的、東亞各國間進行合作的相關文件的北京,就這樣“空著手”與氣勢洶洶的美國超級代表團提前進行”討討價還“。 就在中美在談判桌上就人民幣匯率問題、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問題爭得一塌糊塗的同時,到了12月18日,泰銖升值累積已達16%,從年初41銖兌換1美元,當日早盤升抵35銖兌1美元,刷新了9年來的最高價位。顯然,結合美國與泰國政府的關係緊張,有分析人士當時就指出,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如果不阻止外資的的大量湧進,遏製外國遊資的炒作,那麽,在計劃召開的一10+1.10+3,第二次東亞峰會一一流產,大量談妥、待簽的經貿合作協議無法簽定、無法商量之後,泰銖將再一次先升後跌,極可能再現1997年金融危機的一幕。
對中美戰略對話結果“非常失望”的華盛頓,決心給中國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這才是事件的真實起因
第四,東方經濟評論員認為,華盛頓決策層對“美國超級代表團”參與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的對話結果,既:北京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速度”的問題上(注意,並不是特指人民幣“匯率水平”問題),特別是在資本市場開放問題上的立場,絲毫不作原則讓步,這令華盛頓“非常失望”卻又“無可奈何”。 與此同時,不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甚至歐洲主要國家,都沒有因為美國被伊拉克“拖著”、被兩核問題“頂著”而稍有鬆懈、更沒有因彼此間的戰略矛盾、而在“總體上”放鬆戰略合作、特別是經濟層麵的戰略合作。
“泰國金融震蕩”的深層原因、在於華盛頓想在“不讓步”的北京身邊“燒上一把火” 此次“泰國金融震蕩”的表麵原因,是泰國金融管理層采用了泰國自1997年金融風暴以來“最嚴厲的資金管製措施”,即:自19日起,泰國的金融機構必須把新匯入外幣的30%上交央行作為特別準備金,為期1年。到期後央行歸還本金但沒有利息。用於貨物與服務貿易的資金及泰國居民海外匯回的外幣除外。未滿1年就提前取款的,特別準備金的1/3即相當於總金額的10%,將被當作特別稅費上繳。 這是什麽意思?打個比方說:就是一個海外投資人匯入資金、並用外幣兌換泰銖後,他隻能拿其中70%投資泰國金融市場,其餘的30%將被泰國銀行“無償扣留”,在存滿1年以後才能取回;如果此人一定要提前支取,那麽,這筆被扣款項的1/3,也就是當初匯入泰國總金額的“一成”,將“認捐”給泰國國庫。 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此次“泰國金融震蕩”的深層原因,在於在於華盛頓決策者決心從“美國三大武器庫”中,拿出曾經威力巨大、且迄今光環猶在的“金融(美元)”武器,在北京趁美國“另兩大武器(一度所向披靡的美國自由民主價值觀,曾經無所不能的美軍)”在伊拉克的沙漠中悉數“折戟沉沙”之機,借著“中歐俄”在中東、伊核問題上的“共同利益”的掩護下,沿泛亞鐵路的“四條路線圖”,正在東南亞、南亞、東北亞、非洲、南美洲等各個方向,與“所有願意”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國家一起布局經濟、共謀發展的時候,瞄著中國的經濟調控能力,嚐試著要在“不讓步”的北京身邊“燒上一把火”,其意圖至少有二:
一旦泰國經濟遭受重創,泰銖、東南亞貨幣與人民幣、日元之間的匯率問題就“凸現出來”
第一,一旦成功,隨著泰銖持續的飆升,泰國經濟、特別是出口經濟必將遭受重創。如此一來,對泰國軍事政變一直耿耿於懷的華盛頓,一直想回國東山再起、且國內仍然有眾多支持者的他信,就可以一起在泰國借機翻盤、從而將泰國業已向中國方向“更加傾斜”的對外政策,向美國方向回撥一點兒。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一旦泰國經濟、特別是出口經濟因泰銖高企而遭受重創,那麽,泰銖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問題就“凸現出來”,就由先前的“不是問題”、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根據我們掌握的數據,2005年泰國外貿總額達到2500億,今年有望達到2700億美元(據泰國海關廳統計,泰國2006年上半年對外貿易總額達1231億美元)。 值得強調的是,盡管而且泰國的前三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日本、中國,前三大進口國分別為日本、中國、美國,但是,泰國與這三個國家的外貿額約為500億美元,其他外貿對象主要是東盟國家,也就是說,今年大約2000億美元的商品“進出口”,在東盟經濟體內循環。顯然,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對東盟國家而言,這不是個小數字。 顯然,一旦泰國經濟受到重創,那麽,這種重創將因泰國經濟的波動、立刻就擴散到整個東盟。 就目前而言,在美元近幾個月來急貶,泰銖兌美元急升,但人民幣兌美元、日元兌美元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泰銖兌人民幣、日元的幣值都大大拉高了。 如此一來,作為與中國經濟聯係緊密的東南亞大國,泰銖與人民幣、日元之間的匯率問題就會立刻“凸現出來”,東南亞國家貨幣與人民幣、日元之間的匯率、就會由先前的“不是問題”、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用“金融武器”給中國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這才是事件的真實起因
到時候,逼迫人民幣升值的,特別是要求中國加快外匯形成機製改革的國家,就不僅僅是美國、英國了,剛剛在南寧參加中國東盟峰會的東盟領導人,也會在“維持東盟經濟穩定”的角度上,同生這份心思,要求中國考慮加快匯率機製問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力推“10+1”的中國決策層,又當如何決策?能象對待華盛頓那樣,一口回絕嗎?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如果北京就這樣簡單的話,那麽,剛剛在南寧舉行的、旨在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中國東盟峰會、恐怕就真的“白開了”。 顯然,就一句話,一旦美英資本在泰國玩的這一手成功的話,那麽,可以“板著臉”公開訓斥美國超級代表團“對中國了解不多,誤解不少”的中國領導人,在如何同時做到即能維護人民幣“有序升值”,又能維護區域經濟穩定、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繼續凝聚東亞國家的向心力,恐怕還真有點兒“棘手”。 由此可見,“有人”想借泰國金融震蕩、打擊泰國經濟,並將“打擊”傳遞給東盟,不僅可以影響中國的經濟布局,更可以讓中國麵對東盟、東亞國家的壓力,從而用“金融武器”給中國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最好將“剛剛有點兒起色的”10+1,10+3、直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給帶進溝裏”,這才是事件的真實起因。
泰國金融管理層果斷動用了“非市場手段”,美英資本立刻沒有了章法
好在泰國金融管理層果斷動用了“非市場手段”,讓製定國際金融規則、將國際金融市場這套遊戲玩得爛熟的美英資本,立刻沒有了章法。從美英兩家主流媒體同時攻擊中國、同時使用了將泰國此次金融動蕩與人民幣匯率聯係起來的攻擊中國之手法來看,我們的感覺就是,這顯然是早就“約了稿的”。 另從泰國官方、媒體無一提到中國人民幣的影響的情況來看,從泰國金融管理層冷靜的手法來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冷靜態度來看,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對這次“泰國金融震蕩”的實質是有清醒認識的、憑著《清邁協議》,對泰國政府的“非市場手段”是持支持與配合態度的,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應該是泰國安然度過此劫的主要原因。 顯然,我們認為,看來華盛頓一向揮灑自如的金融武器,在東亞國家合作日緊的新形勢下,也已經不象過去那般好用了。由此可見,華盛頓不僅沒能讓中國得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反而讓自己得到了一份。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