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Dec 4 & 5
(2007-01-26 14:12:37)
下一個
以色列內閣批準成立戰略事務部以針對伊朗核問題
【外電12月4日消息】據報道,以色列一名內閣高級成員3日曾經表示,以政府當天批準建立一個新的戰略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伊朗核問題。 據稱,該戰略事務部將負責在處理以色列麵臨的各種戰略威脅的部門之間進行協調,特別是伊朗的核問題。 以色列和美國都認為伊朗實施核計劃的目的是擁有核武器,但伊朗方麵堅決否認。 日報:為獲俄支持 朝允許俄一國從朝進口天然鈾
【東京12月4日消息】據日本《東京新聞》報道稱,為換取莫斯科在即將重開的六方會談上支持平壤,朝鮮隻允許俄羅斯一國從朝鮮進口天然鈾資源。 日本《東京新聞》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俄羅斯官員的話稱,朝鮮和俄羅斯於2002年起就進口鈾的問題展開秘密談判;俄羅斯打算將鈾原料進行濃縮處理後,作為核原料賣給別國,預計可以為俄帶來可觀利潤。 平壤態度近期轉趨積極,外界估計六方會談最快在本月複會。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是“以色列當天批準建立一個新的戰略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伊朗核問題”、還是日本媒體弄出了一份“為換取莫斯科在即將重開的六方會談上支持平壤,朝鮮隻允許俄羅斯一國從朝鮮進口天然鈾資源”的報道,其意圖基本一樣,那就是敦促“國際社會(中歐俄美)”在關注其它問題時,比如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有可能爆發的內戰”、俄羅斯特工之死問題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以色列、日本最關注的“兩核”問題。
以色列、日本是在替“連續出牌”的華盛頓“抖包袱” 然而,真實的情況又是,不論是以色列、還是日本,都沒有實力“獨自敦促”國際社會關注與自己的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原“兩核問題”,它們能做的,無非就是替背後 的華盛頓進行“鼓與呼”,出於自身利益,替剛剛在黎巴嫩、台灣、俄羅斯特工中毒案中“連續出牌”的華盛頓“抖包袱”。
“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上的明確分工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多次強調這樣的“兩個觀點”。既: 第一,在伊核問題上,“中歐俄”是有明確分工的。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俄”挾一旦需要就可以隨時將巴基斯坦通道納入組織、從而將“上海合作組織”迅速擴展到伊朗邊境的巨大威力,事實上用中俄的“硬實力”支撐了這樣一種極大可能性、既“美以”一旦軍事打擊伊朗、則戰爭將是一場曠日時久“代理人戰爭”的極大可行性,維持了伊核危機“沒有立刻破局”的局麵,從而讓頗具“軟實力”的歐盟在伊核問題上有機會扮演一個“協調人”的角色,並大獲其利。
“中歐俄”在事關國際格局的重大問題、也有“大體分工” 第二,在伊核問題協調得非常不錯的“中歐俄”、在事關國際格局的“所有”重大問題,在“彼此鬥爭”之餘,在麵對美國獨霸世界圖謀時,卻也個大體的分工:其中,朝核問題顯然由北京主打;在伊核問題上,莫斯科的作用則顯得最為突出,類似北京在朝核問題上的地位;在中東和平問題上,歐盟始終將自己擺在“兩個決策者之一(另一個是華盛頓)”的位置上,也類似於北京在朝核問題上的核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伊核問題破局”顯然有三個方向:其一是華盛頓逐漸完成對伊朗的戰略合圍,從而令其最終懾於“美以”的軍事優勢、且也很難從外界取得有力的援助,不得不最後屈服,達到徹底瓦解伊朗政府對抗決心的戰略目和。 這樣,華盛頓也就算是借用《孫子兵法》中的上上之策,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意圖; 另一個方向,則是取用《孫子兵法》中的“下策攻城”,在“盡可能地”對伊朗與外界的聯係進行幹擾的情況下,遂行軍事攻擊、打掉伊朗的意誌力。對此,在這裏我們就不多說了。 對上麵的“兩種破局”方式,在之前的點評中,時事評論員討論得最多。 顯然,隨著拉姆斯菲爾德的下台,情報係統出身的蓋茨出山,並立刻就將情報係統的諸多手段一一施展在大國博弈的遊戲中,伊核問題的第三種破局方式,也就浮出了水麵。那就是,通過在既有的中東政策上“故意賣一個破綻”,來引誘各方提前顯露各自的政策底線。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一段新聞。
拉氏臨別獻策力諫布什效法薩達姆
【綜合消息】白宮機密備忘錄顯示,美國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請辭前,曾進諫在伊拉克戰略上改弦更張。據《紐約時報》通過消息渠道獲得的白宮通話記錄,拉姆斯菲爾德是在遞交辭呈兩天前與布什總統一次通話中提出了對伊拉克戰略進行重大修改提議的。 據BBC報道,據稱,拉姆斯菲爾德在臨別獻策時表示,目前的伊拉克戰略“不夠好”,需要“重大調整”。美國總統布什在共和黨中期選舉失去眾參兩院多數黨席位之後,目前正麵臨修改伊拉克戰略決策的強大壓力。布什總統需要在近日內,就一個在資深外交人士貝克爾率領的跨黨派調研小組所提出的新伊拉克戰略對策報告作出回應。貝克爾曾在老布什政府期間擔任國務卿,幷多次被曆屆政府任命為中東事務特使。 伊拉克最新報道 美軍在費魯傑的一次空襲中打死八名伊拉克人,其中有兩名婦女和一名兒童,其餘五人據信為涉嫌武裝分子。 代表薩達姆﹒侯賽因的律師就他們的當事人因反人類罪被判處絞刑正式呈交上訴書。12月2日,三名美軍士兵在三起不同的炸彈攻擊事件中喪生。 “堅定不移” 分析人士指出,除布什總統外,拉姆斯菲爾德長期被認為是對伊拉克戰略要“堅定不移”的主要倡導者。BBC駐華盛頓記者表示,如今傳出拉氏辭呈前力主改變伊拉克戰略,人們多少有些不敢置信。美國國防部事後已經證實,拉姆斯菲爾德辭呈兩天前的確曾經向白宮進言。不過,他與白宮的通話記錄上沒有談及有關準備辭呈的事宜。據悉,拉氏還提議“開始適當地從伊拉克撤出美國和盟國軍隊,以便伊拉克人可以挽起袖子來,真正為自己國家的安全負起責任”。拉氏的建議還包括,對那些治安情況好轉的地區加大重建力度,以資獎勵﹔而對治安情況惡化的地區則減少或停止援助。 拉氏臨別獻策 力諫布什效法薩達姆 拉氏還建議布什總統效法伊拉克前領導人薩達姆,重金收買各地部族領袖,讓他們出麵去“幫助維持局麵”。拉氏其它建議: 大規模增加伊拉克軍隊中的美軍教官數量,同時增加將武器輜重轉交給伊拉克武裝的速度 迅速減少駐伊拉克的美軍基地,爭取在2007年7月前把目前的55個基地減少到5個 將大部美軍部隊調往伊拉克與伊朗和敘利亞的邊境一帶,加強對滲透分子的打擊 把美軍從最前線撤離,讓他們轉型為快速反應部隊,讓伊拉克人直接負責一線作戰 布什政府表示,將對所有建議仔細考量之後,希望在盡可能多方麵聽取建議後在作出最後的決定。在中期大選期間,布什總統的伊拉克政策受到嚴厲批評。4份美軍刊物更要求拉姆斯菲爾德下台。 在共和黨大敗後,拉氏宣布辭去國防部長職務。布什已提名前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繼任國防部長,目前尚待國會通過任命。美國目前在伊拉克派駐14萬名士兵。自美國入侵伊拉克以來,已經有超過2800名士兵被殺。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拉姆斯菲爾德的這段“建議”有兩個地方需要注意:
如果這得種說法不錯的話,那麽,這個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 其一,我們注意到,按《紐約時報》的說法,拉姆斯菲爾德的這份“機密備忘錄”,是這位老先生在請辭之前寫出的。我們認為,如果這種說法不錯的話,那麽,這個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我們看來,拉姆斯菲爾德的“臨別贈言”是不太可能贈予美國民主黨人的,因此,對通過消息渠道獲得的白宮通話記錄的《紐約時報》而言,其“消息渠道”是屬於驢還是屬象,這是值得考證的。
如果是美國共和黨政府提供的“消息渠道”.....其意圖是再清楚不過了 東方評論員認為,如果是共和黨政府提供的“消息渠道”,或者布什政府“資助”了這條消息渠道,那麽,華盛頓決策層在拉姆斯菲爾德“走人之後”才“解密”這份備忘錄,其意圖是再清楚不過了:這就是要讓“有心人”知道,美國手中有這樣一份“有可能對伊拉克政策進行重大修改”的計劃書,至於是否喜歡拉姆斯菲爾德的“臨別贈言”,是否願意看到“建議”在伊拉克實施之後的不測後果,“有心人”那可就要掂量著辦了。
美國正在考慮在伊拉克實行“承包責任製” 我們先來看備忘錄的主要內容。 請注意這一段:據悉,拉氏提議“開始適當地從伊拉克撤出美國和盟國軍隊,以便伊拉克人可以挽起袖子來,真正為自己國家的安全負起責任”。拉氏的建議還包括,對那些治安情況好轉的地區加大重建力度,以資獎勵﹔而對治安情況惡化的地區則減少或停止援助。 顯然,首席評論員就指出,拉姆斯菲爾德先生的這些個建議,說白了就是這樣兩一意思,既:在安全方麵,美國正在考慮在伊拉克實行“承包責任製”;
拉氏“臨別贈言”的“重點”在於順勢向伊朗、敘利亞邊境進行重兵集結 請大家再注意另一段文字,原文是: 拉氏還建議布什總統效法伊拉克前領導人薩達姆,重金收買各地部族領袖,讓他們出麵去“幫助維持局麵”。拉氏其它建議: 大規模增加伊拉克軍隊中的美軍教官數量,同時增加將武器輜重轉交給伊拉克武裝的速度;迅速減少駐伊拉克的美軍基地,爭取在2007年7月前把目前的55個基地減少到5個;將大部美軍部隊調往伊拉克與伊朗和敘利亞的邊境一帶,加強對滲透分子的打擊;把美軍從最前線撤離,讓他們轉型為快速反應部隊,讓伊拉克人直接負責一線作戰。 顯然,對此,首席評論員也指出,拉姆斯菲爾德“如此建議”的意圖有兩個: 其一,是讓已經丟了近3000條性命、且仍然在天天死人的美國占領軍與反美武裝“脫離接觸”,讓伊拉克人去與反美武裝惡鬥;讓伊拉克宗教派別之間去惡鬥,一句話,將伊拉克扔進內戰之中;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這是在建議美軍以“加強對滲透分子的打擊”為借口,順勢向伊朗、敘利亞邊境進行重兵集結;請注意,這裏麵,沒有向沙特阿拉伯邊境集結的字眼。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之後、在中東就發生的一連串對比度極其強烈的“好、壞消息” 我們知道,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之後,在美國共和黨一一交出美國參眾兩院的控製權,且拉姆斯菲爾德先生“立刻知趣地”辭職之後沒有幾天,在中東就發生了一連串的、對比度極其強烈的“好、壞消息”: 首先是接二連三的“壞消息”:11月20日,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展開襲擊,巴勒斯坦的一名哈馬斯領袖被殺,哈馬斯與法塔赫之間組成聯合政府的談判“走進了死胡同(阿巴斯語)”;11月21日,在黎巴嫩就發生暗殺親美政府部長的事件,11月24日,在伊拉克發生也發生了一起死傷巨大的“宗教仇殺”事件等,這些事件可是都有可能引發“事發國”陷入內戰的嚴重事件。 其次是紛紛而至的“好消息”: 其一,是在黎巴嫩“維和事業”中挑大梁、並積極拉中國入夥維和的法國、意大利,夥同另一個反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歐洲國家--西班牙,在11月16日剛剛提出了一份有別於“美國版”的“中東和平路線圖”,其中心思想就是:中東局勢需要外部世界采取緊急措施,暴力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需要國際社會召開國際會議、並下決心采取緊急行動。因此,“方案”建議通過舉行國際會議來執行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其二,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都願意實現“巴以停火”;以色列也多次放風願意“用巴勒斯坦囚犯換以色列被抓走的士兵”、從而從先前的強硬立場上做出讓步,條件是哈馬斯必須承認以色列; 其三,是英國“重提”一條一年之前就曾經引發“美英外交口角”的建議,既要想穩定伊拉克局勢就“應該重視敘利亞、伊朗在穩定伊拉克局勢方麵的作用、要與伊朗、敘利亞打交道”;而中期選舉之後的布什政府,似乎也開始被迫放下身段、並擺出一副願意與伊朗談“如何穩定伊拉克”的問題。 其四,是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顯然得到了某種“鼓勵”,並開始了穿梭外交,結果,打著“願意幫助穩定伊拉克”的旗號,敘利亞外長實現了訪問伊拉克、伊拉克總統實現了訪問伊朗等曆史性突破, 非常清楚,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壞消息”的後果是嚴重的,後果之一就是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爆發全麵的內戰;後果之二是“這”又勢必造成自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向外逃亡的亂民潮。大家隻要看看這三個國家的旁邊住著誰,我們也就不難明白,因擔心源源不斷的亂民潮、就足以令埃及、約旦、沙特阿拉伯、甚至伊朗、敘利亞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感到害怕的了; 而“好消息”的前景則恰恰相反,第一,當然是可以避免“三國內戰”,少了亂民潮的擔心;第二,則是惡鬥數十年的巴以,可能由“停火”轉向“和平”、盡管是“美版”的“中東和平路線圖”。
我們之前曾經強調的一個觀點 也正因如此,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爆發全麵內戰的可能性與嚴重後果,東方評論員就曾經說過:在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拉克四處點火、煽動“內戰可能性”的華盛頓,其用意在於:用“黎巴嫩、伊拉克、甚至巴勒斯坦內戰一觸既發”的“嚴重後果”、來威懾那些熱衷討論“非美版”“中東和平路線圖”國家,特別是一定會因黎巴嫩、伊拉克內戰“受傷”的阿拉伯國家,這中間,不僅包括正在搞“三國”大串聯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也包括欲以中東和平進程取代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歐盟、特別是在黎巴嫩有重大現實戰略利益的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
“拉氏的幽靈”仍然盤踞在五角大樓裏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翻著這份新近解密的“拉氏備忘錄,再結合近一個月來的一連串重大新聞,我們不難有這樣的感覺,盡管拉姆斯菲爾德作為美國共和黨中期選舉失敗的替罪羔羊“識趣”地辭職了,但是“拉氏的幽靈”仍然盤踞在五角大樓裏。 同樣,我們還認為,華盛頓在這個時候解密這份“名為有限度撤軍”、實際上不過是“拉姆斯菲爾德-切尼軸心”既定伊拉克政策進行“微調”的“拉氏備忘錄”,就是在催促“方方麵麵”早下決心。 一方麵,是催促在伊核問題上與中俄“協調有加”的歐盟,必須在伊核問題“有所行動”,與中俄的伊核政策、中東和平政策拉開距離,否則,中東國家的內戰一旦爆發,就“當心”歐盟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特別是在黎巴嫩的利益; 另一方麵,也是在警告不可能從“可能發生內戰的三國”旁邊搬家的阿拉伯國家、包括伊朗,在布什決定實施“拉氏計劃”之前,在伊拉克發生大規模內戰之前,在“美版”與“歐版”“中東和平路線圖”中早作抉擇。
最重要的,在拉氏計劃中、美國保守勢力顯然有著這樣一種意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拉氏計劃中、美國保守勢力顯然有著這樣一種意圖,既:是以順勢向敘利亞、伊朗邊境集結重兵的方式,以一方麵阻止伊朗與敘利亞的什葉派“支援內戰中的伊拉克什葉派”,一方麵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既開放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邊境、從而令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可以“支援內戰中的伊拉克遜尼派”的部署模式,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現了伊拉克內戰的可能模式、以及伊拉克內戰後的第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伊拉克將被一分為三,除了伊拉克什葉派區域、遜尼派區域外,還有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人區域。 伊拉克“一分為三”將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土爾其造成的影響、或者對歐盟造成的衝擊,我們將在之後的討論中、結合一些必將發生的新聞陸續進行展開。
格魯吉亞總統提議動員10萬預備役人員防範侵略
【綜合消息】據報道,為防範外部侵略,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希望至少動員10萬預備役人員,準備隨時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為此議會正在起草旨在全民動員的預備役法案。 新法案起草者之一、議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成員卡夫塔拉澤12月4日透露,議會正在起草的新法案規定應為格軍大量培訓預備役人員,所有具備行為能力的適齡男性公民都有義務做好準備,在幾個小時內動員起來,拿起武器,抵禦入侵,保家衛國。新法案計劃於近期提交議會討論,獲得通過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新法案事實上的倡議者是總統薩卡什維利,今年8月他在預備役營地度假時曾討論過這個話題。當時格總統積極參加預備役訓練,與所有預備役人員一樣,早上6點起床,進行射擊訓練,參加30公裏急行軍,埋頭攻讀中國兵書《孫子兵法》英譯本。格總統披露了至少動員10萬名預備役人員的想法,認為所有40歲以下的成年男子都應進行哪怕隻有兩周時間的培訓,掌握對敵作戰的基本技能。 薩卡什維利說:“當有人對格魯吉亞齜牙的時候,我們應當在幾個月內至少動員10萬名預備役人員。與地區其他國家相比,格魯吉亞武裝力量並不強大,但在必要時國家應當利用全麵防禦的機製。我們呼籲議會(立法)擴大預備役征召範圍,使其成為所有公民的義務。” 現在,格軍人數為2.6萬人,薩卡什維利不久前宣布擴軍2000人。格武裝力量的基礎由美國教官培訓的精英部隊構成,為此五角大樓向格提供了1億多美元的援助。在和平時期,這支軍隊對格來說已經足夠了,但第比利斯近期積極準備反擊外部威脅,兵力顯然有點捉襟見肘。受到總統8月講話的鼓舞後,格議會通過了國家安全構想修正案,決定改國土防禦原則為全麵防禦原則,之後開始立法擴大預備役培訓規模。 卡夫塔拉澤指出,新法案生效後,格魯吉亞所有成年健康男子每年都有義務參加預備役培訓,每年兩次,每次一個半月,在營地內進行射擊和其他軍事科目訓練。年齡上限增加10歲,由總統提議的40歲提高到50歲,下限為27歲,維持不變,培訓期限也由總統倡議的兩周增加到一個半月。 除了神職人員、空中和鐵路交通運輸部門技術人員外,其他任何人員無正當理由不能免除預備役義務,隻要接到征召通知,就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報到,拒絕報到將被視為逃避兵役,個人將為此承擔一切後果,初犯者將受到行政處罰,再犯者將完全承擔不履行憲法義務的相應刑事責任。卡夫塔拉澤強調,新法案隻字未提任何國家軍事化、準備戰爭的內容,立法規範預備役製度隻是為了提高國家防禦能力,比格魯吉亞強大的國家也在實行類似預備役培訓體係。
【時事點評】在昨天的中東部分,我們預留了這樣一個話題,既:伊拉克“一分為三”將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土爾其造成的影響、或者對歐盟造成的衝擊,我們將在之後的討論中、結合一些“必將發生的”新聞陸續進行展開。
來自格魯吉亞的這則消息,在我們眼中,恰恰屬於“必將發生”之類的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來自格魯吉亞的這則消息,恰恰是“必將發生”之類的。 我們知道,在11月28日,剛剛在獨聯體峰會框架內與普京“很好地交換了意見”的薩卡什維利、突然拋出這樣一份“旨在幾個小時內動員起來,拿起武器,抵禦入侵,保家衛國”的動員法案,其意圖隻有一個,那就是“刻意挑釁”俄羅斯;其背景也隻有一個,那就是象英國、以色列與日本那樣,替背後的華盛頓一係列戰略部署進行“鼓與呼”,也是出於自身利益,替剛剛在黎巴嫩、台灣、俄羅斯特工中毒案中“連續出牌”的華盛頓“抖包袱”。
以色列“抖包袱”、幫華盛頓實現了一個目的 我們知道、以色列“抖的包袱”有這樣幾個:願意實現巴以停火;12月3日,以色列政府宣布“將建立一個格魯吉亞總統提議動員10萬預備役人員防範侵略
【綜合消息】據報道,為防範外部侵略,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希望至少動員10萬預備役人員,準備隨時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為此議會正在起草旨在全民動員的預備役法案。 新法案起草者之一、議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成員卡夫塔拉澤12月4日透露,議會正在起草的新法案規定應為格軍大量培訓預備役人員,所有具備行為能力的適齡男性公民都有義務做好準備,在幾個小時內動員起來,拿起武器,抵禦入侵,保家衛國。新法案計劃於近期提交議會討論,獲得通過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新法案事實上的倡議者是總統薩卡什維利,今年8月他在預備役營地度假時曾討論過這個話題。當時格總統積極參加預備役訓練,與所有預備役人員一樣,早上6點起床,進行射擊訓練,參加30公裏急行軍,埋頭攻讀中國兵書《孫子兵法》英譯本。格總統披露了至少動員10萬名預備役人員的想法,認為所有40歲以下的成年男子都應進行哪怕隻有兩周時間的培訓,掌握對敵作戰的基本技能。 薩卡什維利說:“當有人對格魯吉亞齜牙的時候,我們應當在幾個月內至少動員10萬名預備役人員。與地區其他國家相比,格魯吉亞武裝力量並不強大,但在必要時國家應當利用全麵防禦的機製。我們呼籲議會(立法)擴大預備役征召範圍,使其成為所有公民的義務。” 現在,格軍人數為2.6萬人,薩卡什維利不久前宣布擴軍2000人。格武裝力量的基礎由美國教官培訓的精英部隊構成,為此五角大樓向格提供了1億多美元的援助。在和平時期,這支軍隊對格來說已經足夠了,但第比利斯近期積極準備反擊外部威脅,兵力顯然有點捉襟見肘。受到總統8月講話的鼓舞後,格議會通過了國家安全構想修正案,決定改國土防禦原則為全麵防禦原則,之後開始立法擴大預備役培訓規模。 卡夫塔拉澤指出,新法案生效後,格魯吉亞所有成年健康男子每年都有義務參加預備役培訓,每年兩次,每次一個半月,在營地內進行射擊和其他軍事科目訓練。年齡上限增加10歲,由總統提議的40歲提高到50歲,下限為27歲,維持不變,培訓期限也由總統倡議的兩周增加到一個半月。 除了神職人員、空中和鐵路交通運輸部門技術人員外,其他任何人員無正當理由不能免除預備役義務,隻要接到征召通知,就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報到,拒絕報到將被視為逃避兵役,個人將為此承擔一切後果,初犯者將受到行政處罰,再犯者將完全承擔不履行憲法義務的相應刑事責任。卡夫塔拉澤強調,新法案隻字未提任何國家軍事化、準備戰爭的內容,立法規範預備役製度隻是為了提高國家防禦能力,比格魯吉亞強大的國家也在實行類似預備役培訓體係。
【時事點評】在昨天的中東部分,我們預留了這樣一個話題,既:伊拉克“一分為三”將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土爾其造成的影響、或者對歐盟造成的衝擊,我們將在之後的討論中、結合一些“必將發生的”新聞陸續進行展開。
來自格魯吉亞的這則消息,在我們眼中,恰恰屬於“必將發生”之類的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來自格魯吉亞的這則消息,恰恰是“必將發生”之類的。 我們知道,在11月28日,剛剛在獨聯體峰會框架內與普京“很好地交換了意見”的薩卡什維利、突然拋出這樣一份“旨在幾個小時內動員起來,拿起武器,抵禦入侵,保家衛國”的動員法案,其意圖隻有一個,那就是“刻意挑釁”俄羅斯;其背景也隻有一個,那就是象英國、以色列與日本那樣,替背後的華盛頓一係列戰略部署進行“鼓與呼”,也是出於自身利益,替剛剛在黎巴嫩、台灣、俄羅斯特工中毒案中“連續出牌”的華盛頓“抖包袱”。
以色列“抖包袱”、幫華盛頓實現了一個目的 我們知道、以色列“抖的包袱”有這樣幾個:願意實現巴以停火;12月3日,以色列政府宣布“將建立一個新的戰略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伊朗核問題”,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巴以停火期有多短,也不論“並沒有實力與中歐俄美”共同討論伊核問題的以色列“放風”將建立的這個“新的戰略事務部”是否有能力處理伊朗核問題,但是,有一個目的,以色列已經幫華盛頓實現了,那就是將”巴以停火”或者“巴以和平進程”與“伊核問題的進程”公開地進行了“掛鉤”;
英國、日本“抖的包袱”是這樣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日本是這樣“抖包袱”的:在敏感時刻、通過日本媒體弄出了一份“為換取莫斯科在即將重開的六方會談上支持平壤,朝鮮隻允許俄羅斯一國從朝鮮進口天然鈾資源”的報道,將“支持朝鮮核計劃”的帽子扣在俄羅斯的頭上,從而與“抖特工案之包袱”的英國遙相配合。
華盛頓正在組織其盟友發動一場“喚醒冷戰思維”的運動,最大限度地將俄羅斯與前蘇聯“劃上等號”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格魯吉亞大張旗鼓地“抵禦入侵,保家衛國”,其總統“暗示”俄羅斯在對格魯吉亞“齜牙”;“以色列將阿拉伯國家關注的中東和平進程與俄羅斯“說話聲音很大”的伊核進程相掛鉤;日本通過媒體將“支持朝鮮核計劃的帽子”扣在俄羅斯的頭上,英國從政府到媒體、抓住“特工中毒案”不放,每天都在圍繞中毒案“發報道、編新聞”,其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致力於“喚醒”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大陸對冷戰的記憶,對冷戰中“前蘇聯”的記憶,從而最大限度地將俄羅斯與前蘇聯“劃上等號”。 還有,美國新近拋出的“中國軍力威脅論”之類的報告,前些日子弄出了中國潛艇出現在美國航空母艦附近的消息,美國新防長叫囂協防台灣、則是美國人親自上陣、在東亞營造“冷戰回來了”的氣氛、自己在給自己“抖包袱”。
致力於回到冷戰時代的美國、其被動之處在於這樣幾處 對此,東方評論員就認為,就目前而言,從華盛頓正在組織其盟友發動一場“喚醒冷戰思維”之運動來看,美國新保守勢力的旗手-拉姆斯菲爾德的“倒掉”,並不意味著美國即定全球戰略的根本調整,同樣,美國新保守勢力決策層將拉姆斯菲爾德“開掉”、也不意味著美國的戰略被動有絲毫的改觀。 在我們看來,致力於回到冷戰時代的美國、其被動之處在於這樣幾處: 第一,冷戰結束、前蘇聯解體後,一度為華盛頓所左右,並淪為美國全球霸權工具的聯合國,自伊拉克戰爭開始,就已經不是華盛頓的天下了; 第二,隨著伊拉克戰爭將大西洋兩岸分切成“老歐洲”與“新歐洲”,北約也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了;美國領導下的、曾經在科索沃戰爭中、“成功地撇開”聯合國的“軍事性質的北約”,卻因“中俄”也組建了足以約束“北約全球軍事行動自由”的上海合作組織,再加上“德、法、西班牙、意大利”這些有誌於抓住美國戰略被動的大好時機、提升歐盟的政治、軍事實力,並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處於更佳的地位歐洲核心國家的從中作梗,恐怕很難被華盛頓挪用為冷戰工具; 第三,美國領導的、為打伊拉克戰爭而組建的“伊戰聯盟”已經土崩瓦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政治性質的G8”和“經濟性質的G7”,已經淪為“茶話會” 第四,美國主導下的“政治性質的G8(美國讓俄羅斯參與的同時、卻拒絕中國的參與)”因俄羅斯“在裏麵搗亂(俄羅斯堅持將俄羅斯的能源安全觀納入G8)”、中國“在外麵下爛藥”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與此同時,美國主導下的“經濟性質的G7(美國不讓俄羅斯參與的同時,卻想將中國框進去)”卻因中國“不想加入”、在少了中國經濟這一大塊之後,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主導的“政得治性質的G8”和“經濟性質的G7”,在美國不能正視“中俄”話語權的情況下,已經淪為“茶話會”。
美國決策層的當務之急 也就是說,對仍在致力於全球霸權的華盛頓而言,三年多的伊拉克戰爭、已經用時間無可辯駁地證明“單邊主義”寸步難行之後,今天的美國保守勢力,在不得不回過頭去尋找“冷戰取勝”的某些經驗的時候,必須組建一個因安全問題而聽命於美國的“新聯盟”,就成了美國決策層的當務之急。 從這些美國一度主導,或者是美國一直主導、但現在已經失去了“原有效用”的國際組織之“現狀”來看,我們也就不明白華盛頓何以要急吼吼地拋出民主聯盟、轉型北約了。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的眼裏,“民主聯盟”與“北約轉型”根本就是兩塊招牌、一套組織。
“欲轉型的北約”之真實情況 也正因如此,細心的讀者可能有印象,對那次北約轉型峰會,連續數期,都被我們列為“今日焦點”而加以重點跟蹤、詳細解讀,可見時事評論員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是一點都不亞於北京主辦的中國東盟峰會、不亞於在越南舉行的APEC峰會,也不亞於胡錦濤主席的南亞之行。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自冷戰結束和華約解體後,北約就一直處在“轉型過程”之中,北約的主要成員國、或者說是被伊拉克戰爭撕裂的“大西洋兩岸”,也一直在為“北約究竟要為什麽樣的目標而繼續存在下去?”、“北約的未來究竟是怎樣的形態?”的核心問題而爭論不休。 期間,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甚至一度公開表示“北約已經不再是跨大西洋關係夥伴討論和協調戰略的主要場所”,並得到法國總統希拉克的熱烈響應。盡管默克爾上任之後改變了施羅德的這種說法,但是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國的伊拉克政策、特別是它們在阿富汗“不作為”的表現證明,施羅德對北約的“核心觀點”、仍然被默克爾“策略地繼承著”,也被自伊戰聯盟先後開小差的意大利、西班牙所“欣賞著”。 至於法國,在北約內部,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公開扮演著“美國反對派”的角色。我們注意到,在這次北約轉型峰會上,對美國想盡辦法欲繼續將北約視為“美國雇傭軍”極其不滿的希拉克,除了堅持“歐盟應該在北約中大聲說話之外”、還提出“現在迫切需要確定哪些安全任務應該由北約執行,哪些應由已經創建了快速反應部隊的歐盟來完成”,那種堅決反對“北約被改編成美國全球戰略雇傭軍”的意圖是溢於言表。 不僅如此,東方評論員還注意到,希拉克還在峰會上公開地反對這、反對那,從而讓布什精心撰寫的“北約全球夥伴計劃”成為廢紙一張,並與因特工案而憤怒不已的普京“內外勾結”,在峰會結束後,還上演了一出“俄式生日宴”滑稽劇,將這場布什寄予了厚望的北約轉型峰會、從頭至尾地給攪了個“七零八落”。
“東方”可用能源、經濟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西方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華盛頓將阿富汗作為北約轉型之試驗田、並企圖用“冷戰回來了”去拉動“北約全球夥伴計劃”、重置東西方冷戰的同時,處於東方的“中俄”又何嚐不在以阿富汗作為狙擊美國“借轉型北約、推行北約全球夥伴計劃之名、“行”建民主同盟、重置東西方冷戰之實”的狙擊陣地? 事實上,我們注意到,剛剛送走胡錦濤主席的巴基斯坦總統、正在遊說“西方”與阿富汗的塔利班“講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消息可以說是北約在阿富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標誌。 非常清楚,想“講和”的塔利班是要具有“被承認之實力”的,否則,巴基斯坦總統也不可能代為開這個口;同樣,“勸和”的巴基斯坦也看清了“西方”有“講和”的念頭,否則,巴基斯坦總統也不可能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
在情報局長出身的美國“新防長”之陰毒手段的背後,恰恰是美國黔驢技窮一麵 有意思的是,“講和”的事情在美國與敘利亞、伊朗之間也在進行著;在“中日韓”之間進行著,盡管韓國、日本也企圖借中國、美國、俄羅斯戰略布局的關鍵時刻,在許多問題撈取戰略利益,比如說日本前首相11月21日訪台(衝著中國),日本防衛廳長官22日宣布日本“不能防預”“沒有瞄準日本的導彈(衝著美國)、11月28日日本扣押俄羅斯漁船船長(衝著俄羅斯)、韓國近幾天挑起蘇岩礁事件(衝著中國)。 因此,在我們看來,在情報局長出身的美國“新防長”之陰毒手段的背後,恰恰是美國黔驢技窮一麵,倒給了之前在“中俄美”間討生活的“日韓”以活動空間、弱化了美日、美韓同盟、甚至進行下弱化了北約,從而也給了“中俄”以更大的戰略空間。
中俄可用能源、經濟的歐亞大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事實上,在“中俄”保護了巴基斯坦、且通過巴基斯坦,伊朗的幫助,成功地將“伊拉克模式”拷貝到阿富汗之後,不論是“北約轉型”、還是“民主聯盟”,都已經成了一句空話,不僅如此,中俄還可以借重“中俄歐”在伊核問題上的固有利益、用能源、經濟歐亞大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伊朗也開始“抖包袱”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有消息說,伊朗宣布準備用歐元結算伊朗的對外貿易,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自然也是一種“抖包袱”的手段,在華盛頓組織一幹人等圍繞“東西方冷戰”大做文章的情況下,伊朗人抖的這個包袱,顯然也是“有人”瞄著了美國的戰略要害而發出的一種信號。
“特工中毒案”令普京很難辦,難辦就難辦在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 我們認為,“特工中毒案”令普京很難辦,難辦就難辦在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普京自己還就是個令西方人緊張的“克格勃”,因此,近期內不能以“針鋒相對的手段”去威脅對方,更別提施加報複了。 盡管我們相信俄羅斯人手上也有類似的計劃。但是,一旦如此,也就必然落入華盛頓的圈套,弄不好,在反反複複的暗殺、顛覆、間諜事件中,冷戰還就真的讓美國人給弄回來了。
正在起勁地搞“特工中毒案”的“美英”必須斟酌的要命問題 因此,在冷戰思維之外去進行報複、繼而解套,且繼續推進自己的、圍繞伊核政策謀取戰略利益的既定政策,也就成了俄羅斯必然選擇。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僅僅一個伊朗準備用歐元結算伊朗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石油),其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俄羅斯也這樣宣布的話,那麽,它對國際金融市場,對國際能源市場的衝擊力是個“什麽樣的情況”,恐怕是正在起勁地搞“特工中毒案”的“美英”必須斟酌的要命問題。
北京當然有必要從側麵支持俄羅斯 特別是,不要忘記了,中國近來也一再放風,除了將加大中國的“金融創新”之外,還公開表示:“中方希望與歐佩克建立談判機製”,中國外交部的解釋是“有助於國際能源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又明確表示沒有聽說“本月中旬將在北京召開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五國的能源部長會議”的消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時候,北京當然有必要從側麵支持俄羅斯、也要兼顧歐盟,因此,北京對這個排除俄羅斯、歐盟的“美亞”“五國的能源部長會議”所持的“沒有聽說”之態度,也就非常正常了,事實上,在我們看來,這玩意兒本來就談不出什麽,就目前而言,它不過是美國人離間伊核問題之“中歐俄”的手段而已。至於今後北京是否有興趣,恐怕要視伊核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的發展而定、也要視華盛頓是否繼續玩弄那些令人惡心、卻很難改變大局的的小花招而定。
新的戰略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伊朗核問題”,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巴以停火期有多短,也不論“並沒有實力與中歐俄美”共同討論伊核問題的以色列“放風”將建立的這個“新的戰略事務部”是否有能力處理伊朗核問題,但是,有一個目的,以色列已經幫華盛頓實現了,那就是將”巴以停火”或者“巴以和平進程”與“伊核問題的進程”公開地進行了“掛鉤”;
英國、日本“抖的包袱”是這樣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日本是這樣“抖包袱”的:在敏感時刻、通過日本媒體弄出了一份“為換取莫斯科在即將重開的六方會談上支持平壤,朝鮮隻允許俄羅斯一國從朝鮮進口天然鈾資源”的報道,將“支持朝鮮核計劃”的帽子扣在俄羅斯的頭上,從而與“抖特工案之包袱”的英國遙相配合。
華盛頓正在組織其盟友發動一場“喚醒冷戰思維”的運動,最大限度地將俄羅斯與前蘇聯“劃上等號”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格魯吉亞大張旗鼓地“抵禦入侵,保家衛國”,其總統“暗示”俄羅斯在對格魯吉亞“齜牙”;“以色列將阿拉伯國家關注的中東和平進程與俄羅斯“說話聲音很大”的伊核進程相掛鉤;日本通過媒體將“支持朝鮮核計劃的帽子”扣在俄羅斯的頭上,英國從政府到媒體、抓住“特工中毒案”不放,每天都在圍繞中毒案“發報道、編新聞”,其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致力於“喚醒”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大陸對冷戰的記憶,對冷戰中“前蘇聯”的記憶,從而最大限度地將俄羅斯與前蘇聯“劃上等號”。 還有,美國新近拋出的“中國軍力威脅論”之類的報告,前些日子弄出了中國潛艇出現在美國航空母艦附近的消息,美國新防長叫囂協防台灣、則是美國人親自上陣、在東亞營造“冷戰回來了”的氣氛、自己在給自己“抖包袱”。
致力於回到冷戰時代的美國、其被動之處在於這樣幾處 對此,東方評論員就認為,就目前而言,從華盛頓正在組織其盟友發動一場“喚醒冷戰思維”之運動來看,美國新保守勢力的旗手-拉姆斯菲爾德的“倒掉”,並不意味著美國即定全球戰略的根本調整,同樣,美國新保守勢力決策層將拉姆斯菲爾德“開掉”、也不意味著美國的戰略被動有絲毫的改觀。 在我們看來,致力於回到冷戰時代的美國、其被動之處在於這樣幾處: 第一,冷戰結束、前蘇聯解體後,一度為華盛頓所左右,並淪為美國全球霸權工具的聯合國,自伊拉克戰爭開始,就已經不是華盛頓的天下了; 第二,隨著伊拉克戰爭將大西洋兩岸分切成“老歐洲”與“新歐洲”,北約也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了;美國領導下的、曾經在科索沃戰爭中、“成功地撇開”聯合國的“軍事性質的北約”,卻因“中俄”也組建了足以約束“北約全球軍事行動自由”的上海合作組織,再加上“德、法、西班牙、意大利”這些有誌於抓住美國戰略被動的大好時機、提升歐盟的政治、軍事實力,並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處於更佳的地位歐洲核心國家的從中作梗,恐怕很難被華盛頓挪用為冷戰工具; 第三,美國領導的、為打伊拉克戰爭而組建的“伊戰聯盟”已經土崩瓦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政治性質的G8”和“經濟性質的G7”,已經淪為“茶話會” 第四,美國主導下的“政治性質的G8(美國讓俄羅斯參與的同時、卻拒絕中國的參與)”因俄羅斯“在裏麵搗亂(俄羅斯堅持將俄羅斯的能源安全觀納入G8)”、中國“在外麵下爛藥”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與此同時,美國主導下的“經濟性質的G7(美國不讓俄羅斯參與的同時,卻想將中國框進去)”卻因中國“不想加入”、在少了中國經濟這一大塊之後,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主導的“政得治性質的G8”和“經濟性質的G7”,在美國不能正視“中俄”話語權的情況下,已經淪為“茶話會”。
美國決策層的當務之急 也就是說,對仍在致力於全球霸權的華盛頓而言,三年多的伊拉克戰爭、已經用時間無可辯駁地證明“單邊主義”寸步難行之後,今天的美國保守勢力,在不得不回過頭去尋找“冷戰取勝”的某些經驗的時候,必須組建一個因安全問題而聽命於美國的“新聯盟”,就成了美國決策層的當務之急。 從這些美國一度主導,或者是美國一直主導、但現在已經失去了“原有效用”的國際組織之“現狀”來看,我們也就不明白華盛頓何以要急吼吼地拋出民主聯盟、轉型北約了。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的眼裏,“民主聯盟”與“北約轉型”根本就是兩塊招牌、一套組織。
“欲轉型的北約”之真實情況 也正因如此,細心的讀者可能有印象,對那次北約轉型峰會,連續數期,都被我們列為“今日焦點”而加以重點跟蹤、詳細解讀,可見時事評論員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是一點都不亞於北京主辦的中國東盟峰會、不亞於在越南舉行的APEC峰會,也不亞於胡錦濤主席的南亞之行。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自冷戰結束和華約解體後,北約就一直處在“轉型過程”之中,北約的主要成員國、或者說是被伊拉克戰爭撕裂的“大西洋兩岸”,也一直在為“北約究竟要為什麽樣的目標而繼續存在下去?”、“北約的未來究竟是怎樣的形態?”的核心問題而爭論不休。 期間,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甚至一度公開表示“北約已經不再是跨大西洋關係夥伴討論和協調戰略的主要場所”,並得到法國總統希拉克的熱烈響應。盡管默克爾上任之後改變了施羅德的這種說法,但是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國的伊拉克政策、特別是它們在阿富汗“不作為”的表現證明,施羅德對北約的“核心觀點”、仍然被默克爾“策略地繼承著”,也被自伊戰聯盟先後開小差的意大利、西班牙所“欣賞著”。 至於法國,在北約內部,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公開扮演著“美國反對派”的角色。我們注意到,在這次北約轉型峰會上,對美國想盡辦法欲繼續將北約視為“美國雇傭軍”極其不滿的希拉克,除了堅持“歐盟應該在北約中大聲說話之外”、還提出“現在迫切需要確定哪些安全任務應該由北約執行,哪些應由已經創建了快速反應部隊的歐盟來完成”,那種堅決反對“北約被改編成美國全球戰略雇傭軍”的意圖是溢於言表。 不僅如此,東方評論員還注意到,希拉克還在峰會上公開地反對這、反對那,從而讓布什精心撰寫的“北約全球夥伴計劃”成為廢紙一張,並與因特工案而憤怒不已的普京“內外勾結”,在峰會結束後,還上演了一出“俄式生日宴”滑稽劇,將這場布什寄予了厚望的北約轉型峰會、從頭至尾地給攪了個“七零八落”。
“東方”可用能源、經濟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西方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華盛頓將阿富汗作為北約轉型之試驗田、並企圖用“冷戰回來了”去拉動“北約全球夥伴計劃”、重置東西方冷戰的同時,處於東方的“中俄”又何嚐不在以阿富汗作為狙擊美國“借轉型北約、推行北約全球夥伴計劃之名、“行”建民主同盟、重置東西方冷戰之實”的狙擊陣地? 事實上,我們注意到,剛剛送走胡錦濤主席的巴基斯坦總統、正在遊說“西方”與阿富汗的塔利班“講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消息可以說是北約在阿富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標誌。 非常清楚,想“講和”的塔利班是要具有“被承認之實力”的,否則,巴基斯坦總統也不可能代為開這個口;同樣,“勸和”的巴基斯坦也看清了“西方”有“講和”的念頭,否則,巴基斯坦總統也不可能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
在情報局長出身的美國“新防長”之陰毒手段的背後,恰恰是美國黔驢技窮一麵 有意思的是,“講和”的事情在美國與敘利亞、伊朗之間也在進行著;在“中日韓”之間進行著,盡管韓國、日本也企圖借中國、美國、俄羅斯戰略布局的關鍵時刻,在許多問題撈取戰略利益,比如說日本前首相11月21日訪台(衝著中國),日本防衛廳長官22日宣布日本“不能防預”“沒有瞄準日本的導彈(衝著美國)、11月28日日本扣押俄羅斯漁船船長(衝著俄羅斯)、韓國近幾天挑起蘇岩礁事件(衝著中國)。 因此,在我們看來,在情報局長出身的美國“新防長”之陰毒手段的背後,恰恰是美國黔驢技窮一麵,倒給了之前在“中俄美”間討生活的“日韓”以活動空間、弱化了美日、美韓同盟、甚至進行下弱化了北約,從而也給了“中俄”以更大的戰略空間。
中俄可用能源、經濟的歐亞大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事實上,在“中俄”保護了巴基斯坦、且通過巴基斯坦,伊朗的幫助,成功地將“伊拉克模式”拷貝到阿富汗之後,不論是“北約轉型”、還是“民主聯盟”,都已經成了一句空話,不僅如此,中俄還可以借重“中俄歐”在伊核問題上的固有利益、用能源、經濟歐亞大合作這一手術刀去解剖美國組建“民主聯盟”的全盤計劃。
伊朗也開始“抖包袱”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有消息說,伊朗宣布準備用歐元結算伊朗的對外貿易,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自然也是一種“抖包袱”的手段,在華盛頓組織一幹人等圍繞“東西方冷戰”大做文章的情況下,伊朗人抖的這個包袱,顯然也是“有人”瞄著了美國的戰略要害而發出的一種信號。
“特工中毒案”令普京很難辦,難辦就難辦在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 我們認為,“特工中毒案”令普京很難辦,難辦就難辦在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普京自己還就是個令西方人緊張的“克格勃”,因此,近期內不能以“針鋒相對的手段”去威脅對方,更別提施加報複了。 盡管我們相信俄羅斯人手上也有類似的計劃。但是,一旦如此,也就必然落入華盛頓的圈套,弄不好,在反反複複的暗殺、顛覆、間諜事件中,冷戰還就真的讓美國人給弄回來了。
正在起勁地搞“特工中毒案”的“美英”必須斟酌的要命問題 因此,在冷戰思維之外去進行報複、繼而解套,且繼續推進自己的、圍繞伊核政策謀取戰略利益的既定政策,也就成了俄羅斯必然選擇。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僅僅一個伊朗準備用歐元結算伊朗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石油),其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俄羅斯也這樣宣布的話,那麽,它對國際金融市場,對國際能源市場的衝擊力是個“什麽樣的情況”,恐怕是正在起勁地搞“特工中毒案”的“美英”必須斟酌的要命問題。
北京當然有必要從側麵支持俄羅斯 特別是,不要忘記了,中國近來也一再放風,除了將加大中國的“金融創新”之外,還公開表示:“中方希望與歐佩克建立談判機製”,中國外交部的解釋是“有助於國際能源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又明確表示沒有聽說“本月中旬將在北京召開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五國的能源部長會議”的消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時候,北京當然有必要從側麵支持俄羅斯、也要兼顧歐盟,因此,北京對這個排除俄羅斯、歐盟的“美亞”“五國的能源部長會議”所持的“沒有聽說”之態度,也就非常正常了,事實上,在我們看來,這玩意兒本來就談不出什麽,就目前而言,它不過是美國人離間伊核問題之“中歐俄”的手段而已。至於今後北京是否有興趣,恐怕要視伊核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的發展而定、也要視華盛頓是否繼續玩弄那些令人惡心、卻很難改變大局的的小花招而定。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