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看看東方時代環球時事如何精彩真實解讀北韓核爆!

(2007-01-26 14:12:36) 下一個
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

平壤消息:據朝鮮中央通訊社9日報道,朝鮮當地時間當天11時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

朝中社報道說,這次核試驗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術進行的。報道稱,這次核試驗是“安全、成功的”,核試驗過程中沒有發生像核輻射泄漏這樣的危險。 報道沒有透露核試驗的時間、地點和爆炸當量。

朝鮮3日發表聲明宣布將進行核試驗。6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一項主席聲明,要求朝鮮取消核試驗,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警告朝鮮如果無視國際社會勸阻堅持核試驗,安理會將采取進一步行動。聲明指出,朝鮮將進行的核試驗必然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也無助於朝鮮加強自身安全的考慮,並會給地區以及地區外的和平、穩定和安全帶來威脅。

時事點評: 在收到這則消息之後,時事評論員們立刻提出了兩點感受:這次爆炸果真是次核爆炸嗎?

第一,這次爆炸果真是核爆炸嗎?在我們收集的消息中,有一種說法引起了我們的高度注意,那就是對此次爆炸當量的估測中,有一個數字是爆炸當量“約為500噸TNT”。對此,東方軍事評論員就指出,如果“這個當量”是可信的,那麽,以朝鮮的技術水平為看,可以肯定本次爆炸為“非核爆炸”。要知道,一枚小當量戰術核武器、以中子彈為例、其當量至少也約為1000噸。

顯然,能將核爆炸裝置做到1000噸級中子彈這一層的國家,在這個世界上“不超過四個”,這就是說,如果這次爆炸的當量的確是500噸級、或者是幾千噸級,那麽,這次爆恐怕就是一次常規爆炸了。在更多的消息出來之前,我們今天討論條件是假設“這是一次真實的核爆炸”

第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除了“500噸”的說法之外,更多的估測定位在1萬5千噸左右的當量,因此,在更多的消息出來之前,我們今天討論條件是假設“這是一次真實的核爆炸”,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朝核問題在伊核問題進一步激化之前“被提前引爆了”!

這是一場“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危險遊戲 .眾所周知,鑒於我們在朝核問題上的一慣立場,特別是我們認為的“兩核問題”早已經被大國“玩成了一副翹翹板”,中東緊張與東亞緊張密不可分的“觀察結果”,自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是伊朗政府幾個小時前再次“出爾反爾”宣稱“暫停濃縮鈾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陳水扁的兒子、女兒、孫子今天準備“集體出遊”日本,更或是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首次核試驗,本就是一場“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危險遊戲。

需要認真觀察的“第一個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認真觀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麵對這場“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遊戲,在朝鮮用一場“尚待證明的”核試驗掀起新一輪風暴之後,“中、美、歐、俄、日”、以及“伊朗、印度”,特別是在這場遊戲中雖然不象伊朗、朝鮮“身背”一副核擔架、而算不上“焦點角色”、卻也承受了巨大壓力的巴基斯坦,將會如何反應?下麵,還是先一起來瀏覽一下資料員為我們送來相關消息,之後,東方時事評論員、軍事評論員將一起展開今天的焦點話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外交部網站10月9日消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實現半島無核化,反對核擴散,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一貫立場。中方強烈要求朝方信守無核化承諾,停止一切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國政府呼籲有關各方冷靜應對,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問題。中方將為此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

時事點評: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份“立刻發出”外交部聲明,字數雖然不過三百,卻可謂“字字斟酌”。有意思的是,“譴責”一詞硬是“缺席”這則措詞“非常嚴厲的”聲明. 在這裏,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在這篇聲明中,我們在看到中國外交部強烈指責朝鮮“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並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之餘,我們竟然沒有看到“強烈譴責”的用詞。

顯然,在我們看來,從外交角度上講,“悍然”一詞在中國的外交用語中意義非常。一般而言,在用上了“悍然”與“堅決反對”等形容詞後,“譴責”或者是“強烈譴責”之類措詞似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然而,有意思的是,“譴責”一詞硬是“缺席”這則措詞“非常嚴厲的”聲明。聲明中“有意思”的地方可謂是比比皆是. 其實,在我們看來,就在這短短的“三百個字”中,“有意思”的地方,可謂是比比皆是。

第一,通過這則聲明,我們不難看出,盡管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但是,在“第一時間”表示了“堅決反對”、但卻“忘記了”進行“譴責”的北京,顯然“沒有忘記”繼續強調自己的堅定不移一貫立場,那就是:“實現半島無核化,反對核擴散”;北京通過這一紙聲明所表現出來的“非常憤怒”與“非常理智”,根本就是前後矛盾的

第二,通過這則聲明,我們也不難看出,盡管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但是,這則聲明中所說的、“中方強烈要求朝方信守無核化承諾,停止一切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足以讓國際社會明確地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既:首先,毫無疑問,站在國際反擴散、及國際法的角度去看,朝鮮跨入核門檻是一件性質非常嚴重的事件,因此,中國對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從而破壞了中國一向堅持的“朝鮮半島無核化”之原則立場、當然會“表現得”“非常憤怒”;然而,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在我們看到北京“非常憤怒”的同時,是否也注意到另一個“毫無疑問”、那就是:對這個已經“悍然”實施了核試驗的朝鮮,表現得非常憤怒的北京,卻又表現非常理智:北京在第一時間衝著已經悍然進行了核試驗的朝鮮還展示了自己的強烈希望,那就是強烈要求朝鮮繼續“信守無核化承諾”。

客觀而言,在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朝鮮半島“已經有核”的事實麵前,北京通過這一紙聲明所表現出來的“非常憤怒”與“非常理智”,根本就是前後矛盾的。在北京的眼裏,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並不代表”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的徹底終結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與2005年大年初一、在美日台瞄著釣魚島搞事、朝鮮在大年初二就立刻宣布“已經有了核武器”時,北京刻意表現得輕描淡寫、隻是強調“將繼續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時所采用的手法類似,在時隔一年半之後,在北京的這份聲明中、我們再次看到了北京的“兩麵手段”,既:在北京的眼裏,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固然讓人氣憤、但是,這“並不代表”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的徹底終結。在北京的眼中,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並不代表”朝核六方會談的徹底終結

其次,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份聲明顯然給予“有心人”這樣一個明確信息,那就是:北京仍然在對已經“悍然”實施了核試驗的朝鮮“喊話”,希望這個“早在一年前”就公開宣布朝鮮已經有了核武器,現在又“悍然”試驗了核武器的朝鮮、隻要“停止一切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也可以象“05年宣布已經有了核武器”那般,一樣有機會“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


顯然,我們從中得到的另一個信息就是:在北京的眼中,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並不代表”朝核六方會談的徹底終結。不給美國麵子、雙雙缺席“十方會談”的“中俄”,沒有打算讓這場核爆炸成為“十方會談”“正式開幕“的禮炮聲. 值得指出的是,華盛頓正在拉著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想用一個“十方會談”廢去朝核六方會談,顯然,從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之後、北京仍然挰著六方會談不放的態度來看,除了上麵兩個“並不代表”之外,一點也不給美國麵子、雙雙缺席“十方會談”的“中俄”,也沒有打算讓這場核爆炸成為“十方會談”“正式開幕“的禮炮聲。

對此,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對北京而言,一個自己主導、或者“中俄”主導的六方會談比一個華盛頓主導、或者“美日澳”主導的十方會談、要好得多。對華盛頓而言,反之亦然!整個聲明給我們的“強烈感覺”就是兩句話.不難看出,盡管朝鮮“悍然”實施了核試驗、盡管中國明言“堅決反對”朝鮮這一“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的做法,但是,整個聲明給我們的“強烈感覺”就是兩句話,既:

第一,所有“這些”都不能構成令北京“主動放棄”朝核六方會談框架、判定朝鮮半島無核化已經死亡的理由。所有“這些”都不能構成令北京“無條件”讚成“全麵製裁”朝鮮的理由.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所有“這些”都不能構成令北京“無條件”讚成“全麵製裁”朝鮮的理由,請注意我們的用詞,是“無條件”。華盛頓如果還願意繼續留在六方會談中的話,那麽,隻有一種動機.

值得強調的是,東方評論員一向認為北京對這個六方會談的成功與失敗“並不介意”,因為華盛頓想的是如何用“六方會談”將朝鮮的核進程“套”起來,而北京想的是如何用六方會談為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盡可能地提供一個穩定的空間,顯然,朝鮮“悍然”實施核試驗的事實、已經徹底粉碎了華盛頓願意與北京一起搭建六方會談的初衷,因此,在朝鮮進行核試驗之後,華盛頓如果還願意繼續留在六方會談中的話,那麽,隻有一種動機,那就是防止朝鮮核試驗所造成的局勢進一步惡化、繼而全麵引發日本、韓國加入的東北亞核競賽。

顯然,在我們看來,朝鮮進行核爆炸的事實,已經正式掀開了東北亞核競賽的“第一章節”,隻是是否會有第二、三章節、是否會有日本、韓國的核試驗,就要看各方、特別是華盛頓的正式反應了。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還安排了“兩段錄音磁帶”. “有意思”的是,東方評論員也注意到,在這份聲明中,中國外交部在“字裏行間”除了給出自己的“憤怒與理智”、明確了自己的態度之外,還安排了“兩段錄音磁帶”:一段是“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另一段是“呼籲有關各方冷靜應對,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問題”;顯然,北京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並衝擊了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點燃東北亞核競賽的導火索,作為一個身負維護世界和平之重責、且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的中國、當然也必須認定這是“不對的”。

中國外交部放這兩段錄音磁帶的意圖: 但是,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中國外交部的聲明給人的印象卻是:既然事實已經造成,因此,中國外交部放這兩段錄音磁帶的意圖、就是想“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身份”、在第一時間裏提供兩個建議:

首先:在東北亞核軍備競賽“就要開始”的時候,建議“各方”、特別是華盛頓要認清“共同利益”是什麽?顯然,北京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

此外,在東北亞核軍備競賽“就要開始”的時候,北京還建議“各方”、特別是美國也要認清“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是什麽?顯然是北京一慣堅持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問題”;

我們不難想像華盛頓的憤怒. 在這裏,我們不難想像華盛頓的憤怒:在朝鮮這個“邪惡軸心”已經進行了核試驗,跨入核門檻、事實上已經成了繼“五常”、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之後的第九個核國家之後,“北京的態度”居然是一邊“猛批”跨進核門檻的朝鮮,一邊卻又拉高姿態、讓各方統統戴上“共同利益”的帽子,從而繼續“冷靜應對,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一個“朝鮮已經成為核國家”的朝鮮問題。

呼籲冷靜應對的中國顯然“不認為”自己是利益“受損最大”的那一家.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明眼人是一看就知,“北京的態度“實際上相當於在做如此聲明,既:

第一:盡管朝鮮已經是核國家,但隻要各方冷靜,那麽,中國仍然不想東北亞出現全麵的核軍備競賽;

第二,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哪個國家會喜歡自己身邊多一個核國家、東北亞出現核競賽、出現一個核武裝的日本、或者韓國、一定會傷著在東亞都有重大利益的“中俄美”。

但是,北京的態度顯示,盡管朝鮮已經是核國家,呼籲冷靜應對的中國顯然“不認為”自己是利益“受損最大”的那一家。打個比方,在利益受損時,在擁有強大的報複能力、且處於關鍵位置的情況下,沒有哪一個“感覺最痛”的人、會主動呼籲別人保持冷靜的、並主張用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真正要說清楚這個道理,弄清楚朝鮮核試驗的本質,還是得將整個事件放在全球背景下去看.
不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真正要說清楚這個道理,弄清楚朝鮮核試驗的本質,還是得將整個事件放在全球背景下去看。因此,我們接下來的討論將回到前麵的話題。


前麵說了,這是一場“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危險遊戲,是一場橫跨歐亞大陸、涵蓋“中歐俄美”全球戰略的危險遊戲,因此,不論朝鮮的這次核試驗是真還是假、爆炸的衝擊波必將自東北亞出發、涵蓋整個東亞、並輻射到中東、中亞、甚至美洲、非洲。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不難看出,麵對一個“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的朝鮮,麵對一個以美國為代表的“要求全麵製裁朝鮮”的國際輿論,中國敢通過這則聲明、在第一時間裏就直接拿出自己的“明確態度”,並繼續強調“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問題”、無疑會讓“方方麵麵”充分接收到“自己所關心的”信息.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瀏覽一則來自美國《外交》的相關觀點,再談談這副“兩核”“翹翹板”的另一端--伊核問題。

美專家:核威懾戰略已經失效 核戰危險增大

美國《外交》雙月刊最近一期刊登了羅森這篇題為《擴散之後》的文章,要點如下:

核擴散再次成為美國國家安全議程的首要問題。核擴散之後的世界會是個什麽樣子呢?如果將來發生核擴散,形勢之複雜可能會遠遠超出想象。在一個多極核世界,國際政治活動仍將繼續,但是所處環境會充滿恐懼和不確定因素,從而造成更嚴重的新危險。結果,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許多軍事計劃、防務政策和國家安全學說可能都將過時,需要進行大幅修改。

威懾戰略將失效

假設在今後10年內,伊朗設法獲得了幾枚粗製核武器;核武器可以在中東地區投射,還可以通過秘密手段投射到美國和歐洲。假設還有一種情況:出於擔心或不甘落後,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也自行研製出了核武器。在這個新世界,戰略互動將如何進行?

冷戰期間,核國家不多,這就意味著如果發生了核襲擊,是哪個國家發動的襲擊會一目了然。相關國家可以進行報複。這有助於威懾第一次打擊。然而,在多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中東地區,這種推理可能就不適用了。因為探測係統很難準確無誤地測定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發射地點。

將來核擴散後,在常規戰爭中可能會出現核衝突,中東常規戰爭之頻繁會更加令人擔憂。假如發生了這種情況:該地區正在進行一場常規戰,其間如果發射了一枚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哪個國家的政府可以確定這是誰幹的?

此外,圍繞伊朗可能獲得核武器問題,人們最大的擔心之一是,德黑蘭會把核武器送給一個恐怖組織,從而大大增加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如果伊斯蘭核國家的數量增加,核武器秘密轉讓給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光是由於以下原因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確定轉讓核武器的國家以便懲罰這個國家會變得更加困難。這就會讓威懾戰略失去效用。

觸發核軍備競賽

中東的核國家不大可能表現出克製。伊朗和伊拉克會相互疑心重重,沙特和伊朗、土耳其和伊拉克等也會如此。還有以色列。由於相互提防,多極軍備競賽的傳統條件應運而生:以色列武裝起來,準備應對所有可能的敵人;各個伊斯蘭國家武裝起來,準備應對以色列和其他敵人。

曆史證據表明,軍備競賽有時會加速戰爭,因為有關國家的政府開始認為,較之財力枯竭,衝突更為可取;或者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戰爭暫時獲得軍事優勢。由於核戰爭破壞性極大,有關國家很可能不願使衝突升級。但是,激烈的軍備競賽仍會導致核武庫的規模擴大,從而使防止意外使用或未經授權使用核武器的難度加大。

除了中東地區,其他地區可能也會出現核軍備競賽。在亞洲,許多國家之間存在嚴重的領土或政治糾紛,其中包括擁有核武器的五個國家(中國、印度、朝鮮、巴基斯坦和俄羅斯)。日本和台灣可能也會加入這個行列。這些國家和地區似乎還表現出了民族主義。如果美國不再充當現行秩序的保證人,亞洲很可能會“準備展開競爭”,包括核競爭。在那種情況下,這個地區造成的問題將類似於中東出現核武器帶來的問題。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戰略家不僅擔心如何保護自己免遭核襲擊,還擔心如何保護盟國。如果核擴散繼續下去,類似問題會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現。例如,如果伊朗和科威特將來發生衝突,擁有核武器的德黑蘭很可能會企圖脅迫對手,同時把華盛頓的抗議和威脅當成虛張聲勢。

核戰爭危險增大

自1945年以來,核武器還沒有使用過。如果再次使用核武器,那會帶來嚴重衝擊。不過,未來的一些核國家可能認為,動用這些武器符合自己的利益。例如,某個國家或組織可能想向世人表明,它願意並能夠違反國際體係最神聖的準則。如果使用核武器的不是一個小組織而是一個麵目可憎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企圖以此搞恐怖活動,那將是當代版本的恐怖政策。

什麽樣的國家企圖這樣做呢?根據曆史經驗,可能是這樣一種國家:公然拒絕現存國際秩序,試圖恐嚇他國。另外,國內衝突可能引起深仇大恨,有關方麵會動用核武器。

然而,使用核武器最可信的情況是:一個核國家發現,自己正在輸掉一場非核戰爭。這樣一個國家麵臨的是或者接受即將來臨的失敗,或者大膽假定戰事升級可以迅速結束戰鬥,而且不會遭到失敗。可以相信,如果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衝突,這種可怕的事情就有可能出現。

控製中東和亞洲的軍備競賽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傳統的軍備控製似乎不大可能有用,不僅因為這些地區有關國家之間的相互猜疑根深蒂固,而且也因為擁有核武器的小國把自己的武器藏起來,並且誇大自己武器庫的規模和效能,以嚇阻對手襲擊自己。因此,圍繞認真的核查措施,有關方麵將難以達成協議,而這反過來會導致達成比較廣泛的有效協議更加困難。

簡言之,如果核擴散持續下去,形勢會更加複雜。隨著冷戰的結束,核戰略問題近乎不複存在,因為超級大國發生核對抗的可能性減小。遺憾的是,這個問題現在要重新出現了。

時事點評: 這篇文章發表在幾天前的美國《外交》雙月刊。顯然,文章對國際核擴散是否會失控、對大國的核威懾是否會失效嚴重擔憂。有意思的是,就是在這份《外交》上,幾個月前,也發表了一篇宣揚美國已經對中俄取得核壟斷優勢、可以在第一次核打擊中就可以有效解除“中俄”核戰略打擊力量的“咄咄逼人之作”。

[擴散之後]有令人十分警惕之處.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與那篇狂熱宣揚美國核壟斷優勢、從而令其“不值一評”的文章相比,這篇題為《擴散之後》的文章卻有令人十分警惕之處。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大意是:使用核武器最可信的情況是:一個核國家發現,自己正在輸掉一場非核戰爭。這樣一個國家麵臨的是或者接受即將來臨的失敗,或者大膽假定戰事升級可以迅速結束戰鬥,而且不會遭到失敗。可以相信,如果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衝突,這種可怕的事情就有可能出現。 文章“借”擔憂大國的核威懾失效、國際核擴散失控之便,直接點出伊朗的名、並預先假設了伊朗將受到核打擊時的條件.



顯然,我們不知道作者在寫下“如果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衝突,這種可怕的事情就有可能出現”的時候、是如何推斷的,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以現在的局麵來看,一旦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衝突,且“一個核國家發現,自己正在輸掉一場非核戰爭”的話,那麽,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不會是伊朗,更不會已經被打得一窮二白的伊拉克,隻可能是“占領著伊拉克”的美國,也就是說,在一場伊朗與“其他國家”的衝突中,在“其他國家”可能落敗的情況下、美國人“就可能”對伊朗進行核打擊。

明眼人是一看就會“理會”兩點:第一,所謂“其他國家”不外乎以色列、伊拉克、阿富汗;第二,至於伊朗如何去挑起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問題,恐怕是個“由美國人決定”的問題。因此,東方評論員認為,上麵提到的兩篇文章,盡管“文風”迥異,但是卻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那就是明目張膽的“核訛詐”:“前者”表麵是針對中俄、其實是瞄著伊朗、以“中俄”在尚不能自保的情況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效保護“他人”的暗示、對伊朗進行核訛詐;而“後者”則是借擔憂大國的核威懾失效之便,直接點出伊朗的名、並預先假設了伊朗將受到核打擊時的條件。

圍繞著伊核問題的白熱化,我們曾經著重討論的幾個觀察點、及給出的相應觀點. 在我們進一步展開之前,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之前,圍繞著伊核問題的白熱化,時事評論員曾經著重討論的幾個觀察點、及給出的相應觀點:

第一,不久前,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美、在接受CBS電視采訪時公開揭露:911發生後,美國曾威脅巴基斯坦,如果巴不在反恐戰爭上提供合作,將被炸回“石器時代”。

對這件事,我們曾經在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中曾經這樣說道:首先,東方評論員認為,美國人威脅要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你可以說它是一種狂妄,但是,由於巴基斯坦本身就是一個核國家,因此,我們想強調的是:它其實就是核大國一直在心照不宣、彼此使用、且非常有效的“核威懾手段”。

顯然,這種核威懾是建立在所謂的“核壟斷”理論上的,也就是說,這是種核力量龐大的“核武大國”針對一個核力量弱小的“核武小國”進行的核訛詐。

在過往的曆史中,在中國沒有核武器之前,在中國“隻有那麽一點兒”核武器的時候,在中國的核戰略打擊力量沒有被中國軍方親口證實為中國的“核威懾實力”已經到了“一邊隻準備承受西安以北的城市被毀,一邊還可以一把抹去美國數百個城市”之前,那種動輒就將中國炸回石器時代的核訛詐,在“能代表美國政府意見”的美國人的嘴裏、才正式消失。

其次,我們注意到,美國“要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的“故事”發生在“從前”,根據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的“回憶”,準確講是五年之前。

隻是現在的中東、中亞戰略態勢、特別是美國的“反恐名聲”,與當時差得太多。我們認為,特別是麵對伊核問題,在政治層麵,“中歐俄”已經戰略聯手;在軍事層麵,盡管“中俄”誰都不會說要將“上海合作組織”建設成一個軍事聯盟,也就是所謂的“東方的北約”,但是,在涉及“中俄”核心戰略利益的中東、中亞問題上,“中俄”卻是這樣“準備的”。

與此同時,在北約內部,幾個主要的國家,比如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誰都不會說“要與北約保持距離”,但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伊核問題、中東和平問題、伊拉克、阿富汗問題上,卻是這樣做的。這篇題為《擴散之後》的文章,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美國“為何必須對”巴基斯坦進行核威脅的“理論”

總之一句話,911後出現的這些新情況,已經令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較911時更加凸顯,令巴基斯坦更加成了大國們爭相爭取的對象。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這種核威脅”而言,今天的美國人肯定不會直白地這樣講, 然而,針對伊斯蘭世界唯一的一個核國家、且國內極端組織勢力十分龐大的巴基斯坦,華盛頓在不能“直白地”進行核威脅的同時,卻從來都沒有放棄過這種核威懾。

事實上,這篇題為[擴散之後]的文章,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美國“為何必須對”巴基斯坦進行核威脅的“理論”。請大家注意這一段,原文是:

...圍繞伊朗可能獲得核武器問題,人們最大的擔心之一是,德黑蘭會把核武器送給一個恐怖組織,從而大大增加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如果伊斯蘭核國家的數量增加,核武器秘密轉讓給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光是由於以下原因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確定轉讓核武器的國家以便懲罰這個國家會變得更加困難。這就會讓威懾戰略失去效用...

作者擔心的“德黑蘭會把核武器送給一個恐怖組織”、從而令美國“核威懾失去效用”的情況,在巴基斯坦身上更容易發生. 非常清楚,作者擔心的“德黑蘭會把核武器送給一個恐怖組織”、從而令美國“核威懾失去效用”的情況,在巴基斯坦身上更容易發生,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堅持認為,極端勢力對巴基斯坦的情報部門的滲透非常之深,為此,早在幾年前,美國就製定了一份旨在“必要時接管、或者摧毀巴基斯坦核武庫”的秘密計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些都隻是華盛頓借“拉登在哪裏?”對巴基斯坦施加強大壓力的理由之一。
就如我們在9月22日《東方時事解讀》中所說的,華盛頓對巴基斯坦施加強大壓力的另兩個重要原因,在於“中俄”、或者“中歐俄”在伊核問題的主動權、極大程度“源於”巴基斯坦這條戰略通道暢通與否;在於華盛頓中東政策的一個“重大工程”--大中東民主計劃,其“構建理論”中的基礎部分:既“以以色列分裂阿拉伯國家、再以阿拉伯國家製衡阿拉伯國家,並以遜尼派圍剿什葉派,“在此過程”中在中東地區廣播民主之花”之戰略,已經“開始”承受了一種“有可能土崩瓦解”的正麵衝擊,美國的中東政策已經開始給人一種“被人隨時一掌”就可擊得粉碎的感覺。

為此,首席評論員在9月22日《東方時事解讀》中也曾經說過:正是出於這種美國全球戰略有可能隨著大中東計劃被徹底擊碎、而被徹底擊碎的恐懼,華盛頓決策層正在做著一件事,那就是盡全力將“中俄”、或者說是“上海合作組織”與伊朗間的戰略通道切斷,顯然,要實現這一目標,最迫切的就是迫使巴基斯坦改變“親華立場”,改變巴基斯坦那種“願意成為中國能源走廊”、實際上也就是成為中國、俄羅斯、也就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各種援助進入伊朗的戰略通道的“戰略抉擇”。

顯然,“所有這些”也是我們在英國依靠巴基斯坦的情報,及時破獲恐怖炸機案之後,立刻就斷定伊核危機注定將在美國與巴基斯坦間的“來來往往”起伏不定的主要依據。

朝核問題的最新發展恰好印證我們的相關判斷. 因此,在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中,我們對巴基斯坦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在伊核問題的日趨白熱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現在看來,朝核問題的最新發展恰好印證我們的相關判斷。



事實上,在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南亞部分”,我們曾經這樣說過,巴基斯坦也就成了“中歐俄”與美國在伊核問題上主導權的一個關鍵支點.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巴基斯坦不僅對中國、俄羅斯、伊朗、甚至是對歐盟都是如此重要,因此,巴基斯坦也就成了“中歐俄”、特別是“中俄”與美國在伊核問題上主導權的一個關健支點。我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誰能“最後得到”巴基斯坦,誰就真正把握了伊核問題的主導權,繼而把握中亞的主導權,中東的主導權。

美國“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絕不是一般的威脅,而是一種基於想對全球戰略進行“翻盤”的戰略考慮.也正是如此,東方評論員認為,巴基斯坦承受的壓力,一點也不比伊朗來得小,也正因如此,在我們看來,盡管表麵上看,這件事是因布什“脫口”要派兵侵入巴基斯坦反抓本.拉登而引起的,但是,我們認為美國“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絕不是一般的威脅,而是一種基於想對全球戰略進行“翻盤”的戰略考慮,是一種基於上述“後一種”核威懾理論的核威懾。

在這裏,我們再次建議大家重新調閱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我們認為,這將非常有助於理解朝鮮核試的“來龍去脈”,也非常有助於理解下麵的討論內容。在朝鮮跨入核門檻之後,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顯然,在回顧了“這段”有關“美國要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的評論之後,結合美國《外交》緊接著“變相地”核威懾伊朗的“新形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朝鮮跨入核門檻、從而令《核擴散之後》的“部分內容”、既“核擴散失控”“有可能”成為現實之後,《核擴散之後》的“另一部分內容”、既“有的核國家”會借口種種理由“再次”使用核武器;以及東方評論員所擔心的、其他核大國也以“使用核武器”作為一種核威懾手段的“擔憂”是否會成為事實,也就成了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中,圍繞兩核問題,特別是伊核問題,我們已經陸陸續續地給出了自己的結論,現在總結如下:與伊朗一樣,巴基斯坦受到美國的核威懾是非常自然的.

第一,在巴基斯坦準備成為中國的能源走廊、準備成為以“上合組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能源合作組織中的一員,從而選擇了一條依靠中國的繁榮、而實現自己的繁榮,依靠“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而實現自身安全的外交政策之後,巴基斯坦就是事關“中俄”最核心國家利益的“特定戰略目標”,就是“中俄”實現自己全球戰略布局的一個關鍵性支點,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與伊朗一樣,巴基斯坦受到美國的核威懾是非常自然的。

如何全麵理解核威懾. 第二, 我們認為,一個核國家的“核威懾能力”、與其是否有能力發動有限核打擊有必然的聯係、也與其承受有限核打擊的能力有必然聯係,這就是說,核威懾的終極形式是相互核毀滅,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相互核毀滅。

在東方軍事評論員看來,核威懾的另一種形式,就是一個核大國、是否具備發動針對另一個核大國“核心戰略目標”、在自己的核心戰略目標準備承受核打擊的同時,也針對對方的核心戰略目標進行核打擊,並能在核打擊中達成各自戰略目的的能力。顯然,在我們看來,“這種能力”與一個國家的幅員、人口、生產體係,經濟結構有著必然聯係。


所謂的“另一個核大國的核心戰略目標” .第三,我們想強調的是,所謂的“另一個核大國的核心戰略目標”,並不一定特指該國的領土,或者該國領土之外的軍事目標、民用目標。卻一定特指對該國的最核心的國家利益、具有決定影響力的“核心戰略目標”。

顯然,對中俄、或者歐洲而言,巴基斯坦、朝鮮、伊朗,對美國而言,日本、阿富汗、以色列等,都是這樣的“核心戰略目標”。在核威懾理論下,同是核國家的巴基斯坦,對美國這樣的核國家,是不具備核威懾能力的.

第四,我們認為,美國“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絕不是一般的威脅,而是一種基於以核威懾為後盾、“拿掉”中俄戰略支撐點、從而想對美國全麵被動的全球戰略進行“翻盤”的戰略考慮,是一種基於上述“核威懾理論”的核威懾。顯然,在這種理論下,同是核國家的巴基斯坦,由於其核規模及投射能力,對美國這樣的核國家,嚴格而言,是不具備核威懾能力的。

同樣,在日本沒有大規模核武裝之前,由於其地理、人口、經濟結構,日本對“中俄”這種核大國也不具備核威懾能力. “中俄”一樣可以如法炮製、對美國的“核心戰略目標”進行核威懾

同樣,就目前而言,在美國“渴望”對巴基斯坦的核詫訛生效、再迫使伊朗屈服,或者對伊朗的核訛詐生效、從而徹底扭轉全球戰略被動的同時,中俄一樣可以如法炮製、對一樣能毀掉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關鍵支點、比如說日本,進行類似的核威懾。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伊核問題臨近攤牌的緊張氣氛下,在俄羅斯開槍打死一個日本人、在阿富汗的反美武裝“開始學習”伊拉克反美武裝、從而掀起一輪武裝襲擊美軍及其盟友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巴基斯坦總統通過揭露“美國要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而發出“求救信號”之後,中日關係的緩和,讓我們“抵進”觀察到了核大國進行核威懾時、除了“相互毀滅”之外的“另類手段”。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撇開日本欲“兩麵下注”的因素之外,在“中歐美俄”的全力角力中,在美國對伊朗、巴基斯坦公開進行核威懾之後、也換來了“中俄”對日本進行核威懾的“事實”、以及日本欲從中俄的核威懾中獲取額外利益的動機,這才是安倍晉三願意“立刻接受”“村山講話”、並將中國作為其訪華第一站,且華盛頓對中日關係緩和“不僅沒有異議,反而公開鼓勵”的深層原因。

那麽,“中俄”在沒有開口“將某某某炸回石器時代”的情況下,又是如何核威懾美國的核心戰略支點--日本的呢?事實上,在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中,東方評論員已經對此有了論述,原文如下:

在美國公開對巴基斯坦進行核威懾時,中俄“一定”可以公開對日本這一類關鍵支點進行“核勸告”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公開對巴基斯坦進行核威懾、以迫使其屈服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中俄為了平衡在伊核問題上的巨大損失,“一定”可以公開對日本這一類美國全球戰略的關鍵支點進行“核勸告”。

事實證明,在北京的“東北亞核競賽牌”的麵前,華盛頓是“怕”的,在華盛頓施展的“搶翻北京東北亞核競賽之底牌”的過程中,華盛頓是“假”的,因此,如果中俄決心對日本進行公開的軍事威脅,在幾個核大國之間不可能直接發生核戰爭的同時,為了全力保障自己的全球戰略利益,那麽,在地理條件、經濟結構上注定日本打不起一場有限核戰爭的局限下,日本就隻能有兩種選擇,一是與華盛頓徹底決裂,象屈服於美國核威懾下的巴基斯坦那般“重新站隊”,從而令美國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全線崩塌;二就是全麵建立核武裝、且是大規模的核武裝,以一種相互毀滅的傳統方式、建立起針對其他核大國的核威懾。

但是,這種大規模的核武裝,必將直接導致日本徹底擺脫美國的控製、令美國主導的《美日軍事同盟》立刻走進曆史、令至今仍然令美國受益無窮的東亞安全框架走進曆史。

目睹著朝鮮”悍然“跨入核門檻、北京沒有任何意願修改“友好條約”、這已經對巴基斯坦的“求救信號”給出了答複.不難看出,北京在指責朝鮮”悍然“跨入核門檻、卻又堅持以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問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有意修改“具軍事同盟性質”的《中朝友好條約》,這已經對巴基斯坦的“求救信號”明顯地給出了答複。

對此,我們在9月22日《東方時事解讀》也說過這樣一段話,原文如下:在失去了伊核問題之後,為了生存下去,中俄一定會打碎美國的西太平洋利益. 顯然,如果巴基斯坦最後屈服,或者美國強行拿掉中俄與伊朗間的這條戰略通道,那麽,在失去了伊核問題之後,在失去中東利益、且令自己的中亞利益嚴重受損之後,在避免核毀滅的前提下,都足以令中俄以核大國的身份、為了生存下去,一定會種方式拿掉日本這個美國全球戰略的戰略支點,一定會全力打碎美國的西太平洋利益,在我們看來,這樣盡管被動,但也算是可以實現一種全球戰略的“互換”,並可在被動中尋找主動。

在搞清楚上麵這些背景這後,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麽布什要“脫口而出”“出兵巴基斯坦”,也不難想明白,穆沙拉夫何以在這個時候、精心選擇用三年前的一件“最能說明問題的”舊事,來描繪今天的“真實形勢”了。顯然,布什是在發信號,是衝著巴基斯坦的,是警告信號;而巴基斯坦也在發信號、是衝著其它人的、是求救信號。而“其它的人”,包括中、歐、俄、印、日、所有“利益攸關者”、都在圍繞這兩份信號,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在進行著“排列組合”。


結合朝鮮已經跨入核門檻的事實,我們想補充一點. 在這裏,結合朝鮮已經跨入核門檻的事實,我們想補充一點,那就是:朝鮮“悍然”跨入核門檻,當然出於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北京指責朝鮮”悍然“跨入核門檻、卻又堅持以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問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有意修改“具軍事同盟性質”的《中朝友好條約》,也是出於自己的最大利益,同樣,華盛頓在朝鮮核試驗之後“保持了一種令人意外的低調”,並嚴格限製強硬派雲集的五角大樓“不準說話”,而將“有關話語權”交給相對溫和的美國國務院,由賴斯“全權打理”,這也是出於對形勢的清楚認識,也是出於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對朝鮮一向強硬,並就此才得以走紅、並終於“上崗”首相寶座的安倍晉三,在聽聞朝鮮核爆之後,僅僅說了一句“絕不容許”之後,就緊閉雙唇,不再言語,絕口不提軍事打擊朝鮮的老調。

安倍晉三的沉默,更是出於日本保守勢力最大利益的考慮.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安倍晉三的沉默,更是出於日本保守勢力最大利益的考慮,既:日本一方麵欲從極可能爆發的東北亞核競賽中撈取重新武裝之戰略機會、一方麵也不想成為“中美俄”在全球角力中運用核威懾戰略的犧牲品。

在北京於第一時間給出“明確的態度”之後,“方方麵麵”都已經接收到了“應該接收”的信息. 顯然,在北京於第一時間給出明確的態度之後,“方方麵麵”都已經接收到了應該接收的信息,對此,我們還是那一句話、這句話在9月22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說過,在今天,我們也重複過,那就是:在失去了伊核問題之後,為了生存下去,“中俄”一定會打碎美國的西太平洋利益。可以肯定的是,朝鮮核試既掀開了東北亞核競賽的一角,也吹響了中東核競賽的號角,更發出了萬不得已,“中俄”一定會打碎美國的西太平洋利益的強烈信號。


發出“這種信號”並不妨礙“中俄”或者願意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去與美國討論“有條件”製裁朝鮮的問題. 不過,我們想強調的是,發出“這種信號”並不妨礙“中俄”或者願意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去與美國討論“有條件”製裁朝鮮的問題,畢竟這是中國“堅決反對”、也是俄羅斯公開譴責、指責為破壞區域穩定的“惡劣事件”。

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消息. 事實上,東方評論員已經注意到,剛剛有消息說,上次讓中國軍方高層不得不“從新聞中才得知”朝鮮試射導彈的朝鮮、已經準備“暫時限製”中朝邊界,但又不準備完全切斷“中朝邊境”了,這就是說,已經將腳跨入核門檻的朝鮮、再次擺出了一副令人奇怪的強硬姿態。

在我們看來,朝鮮的這種強硬態度,是否會預示朝鮮將不理會中國的“堅決反對”、從而準備進行“下一輪”地下核試驗,甚至是進行某種形式的、更具威脅的、以日本、及駐日美軍為目標的“載彈”試驗,都是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就可能是“實施製裁”條件之一.

不過,東方評論員想提請大家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是“有條件”,比如說,“如果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就可能是“實施製裁”條件之一,但是,在朝鮮已經跨入核門檻之後,在朝鮮核試問題上“早已經將話說滿”的華盛頓,就算拿到了這種“製裁書”,其臉麵又在哪裏?

如果朝鮮果真在準備下一輪核實驗的話,那麽... 隻是,如果朝鮮果真在準備下一輪核實驗的話,那麽,“大國們”在聯合國裏爭吵的話題,恐怕就會相當程度地從“全麵製裁‘悍然’進行了首次核試驗的朝鮮”、變成“全麵阻止朝鮮‘再次’悍然進行核試驗”。

華盛頓用“拉登在哪裏”在巴基斯坦精心製作的“球”,被“真實的”東北亞核競賽再次擋回到美國人的手中. 可問題是,如果美國對巴基斯坦這個“中俄”的核心戰略支撐點施加的正麵壓力“不予以減輕”的話,那麽,“中俄”恐怕連這一點都不會願意同意。

因此,在我們看來,在朝鮮“悍然”跨入核門檻之後,從而將“日本、韓國核武裝”、甚至“伊朗、埃及核武裝”的問題都扔給了華盛頓之後,華盛頓用“拉登在哪裏”作材料、用核威懾作工具、針對巴基斯坦、瞄著伊核問題精心製作的“戰略翻盤之球”,被“真實的”東北亞核競賽再次擋回到美國人的手中。

顯然,在中國“高調”、“美日”低調、歐洲、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都在“狂敲邊鼓”的背後,全世界、包括美國的盟友、都在等待美國人的選擇,在巴基斯坦的問題上,華盛頓是選擇繼續這樣玩下去?還是暫時收手?是用武力這種“不合理的衝撞”去強行翻盤,還是重新回到“兩核”六方會談的框架上來、用和平的方式、以各自的綜合實力去繼續耗下去,從而在“合理的衝撞”中尋找時機。

在結束今天的朝核問題之前,我們再次建議大家重新調閱9月22日的《東方時事解讀》的南亞部分。我們認為,這將非常有助於理解朝鮮核試的“來龍去脈”,也非常有助於理解我們今天的討論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