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August 7

(2007-01-26 14:12:36) 下一個
美國和法國就黎以衝突決議草案達成協議(全文)

【路透社消息】美國和法國達成有關中東衝突的聯合國決議案草案文本,該文本於5日散發給了安理會15個成員國。
PP1
回顧在這之前通過的有關黎巴嫩的所有安理會決議案,特別是決議案425號(1978年)、426號(1978年)、520號(1982年)、1559號(2004年)、1655號(2006年)、1680號(2006年)、以及安理會主席就黎巴嫩問題發表的聲明,特別是2000年6月18日(S/PRST/2000/21)、2004年10月19日(S/PRST/2004/36)、2005年5月4日(S/PRST/2005/17)、2006年1月23日(S/PRST/2006/3)、2006年7月30日(S/PRST/2006/35)的主席聲明。
PP2
安理會對真主黨2006年7月12日攻擊以色列後以黎敵對形勢繼續升級表示最深切的關注,衝突已造成雙方數百人死傷,平民基礎設施遭到廣泛的破壞,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PP3
安理會強調有必要結束暴力,但與此同時,安理會強調有必要就引發目前危機的根源采取緊急措施,包括無條件釋放被綁架的以軍士兵。
PP4
安理會注意到犯人問題的敏感性,並鼓勵旨在解決以色列關押黎巴嫩犯人問題的努力。
OP1
安理會呼籲全麵停止衝突,尤其是在真主黨立刻結束所有襲擊行動和以色列立刻結束所有軍事攻勢行動的基礎上。
OP2
安理會重申其強烈支持、完全尊重藍線的立場。
OP3
安理會還重申它強烈支持黎巴嫩在其國際承認的邊境內的領土完整、主權和政治獨立性,黎巴嫩獲國際承認的邊境由以黎1949年3月23日的停火協議確定。
OP4
安理會呼籲國際社會采取立刻措施擴大對黎巴嫩人民的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其中包括為流離失所的人們重返故鄉提供便利,在黎巴嫩政府管轄下重新開放機場和港口,開放機場和港口的措施應是可核查的?耆?淺鯰諉袷履康牡摹0怖砘岷粲豕?噬緇崢悸俏?璋湍鄣鬧亟ê頭⒄固峁┙?徊降腦???
OP5
安理會強調黎巴嫩政府根據1559號決議案(2004年)和1680號決議案(2006年)的條款對黎巴嫩所有領土實施控製的重要性,強調黎巴嫩根據塔裏夫協議的相關條款實施其全部主權和權力的重要性。
OP6
安理會呼籲以色列和黎巴嫩基於以下原則和要點支持一項永久性停火協議和一個長遠的解決方案:

-各方嚴格遵守以色列和黎巴嫩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雙方完全尊重藍線。
-劃定黎巴嫩的國際邊境,尤其是那些有爭議和具有不確定性的邊界地區,其中包括謝巴農場地區。


-采取安全措施來防止再次發生衝突,藍線和利塔尼河之間地區隻能部署黎巴嫩武裝和安全部隊、聯合國國際部隊的武裝人員、資產和裝備。

-完全落實塔裏夫協議的相關條款、1559號決議案(2004年)、1680號決議案(2006年)有關解除黎巴嫩所有武裝組織的要求,落實黎巴嫩內閣2006年7月27日有關在黎巴嫩境內隻應有黎巴嫩國家的武裝或權力的決定。

-根據以下第十段(OP10)在黎巴嫩部署國際維和部隊。

-除黎巴嫩政府授權以外,對運往黎巴嫩的武器和相關材料實施國際禁運。

-撤出未獲黎巴嫩政府批準的外國部隊。

-向聯合國提供以色列控製下的黎巴嫩領土的布雷圖。

OP7
安理會請秘書長支持相關努力,以確保黎巴嫩和以色列政府原則同意以上第6段規定的、一個長遠解決方案的原則和要點。
OP8
安理會要求秘書長聯絡關鍵的大國和相關各方製訂落實塔裏夫協議、1559號決議案(2004年)、1680號決議案(2006年)的提議,其中包括解除武裝、劃定黎巴嫩的國際邊境,尤其是在有爭議或不確定性的邊界地區,包括謝巴農場,秘書長應在三十天內向安理會提交上述提議。
OP9
安理會呼籲各方在這一期間與安理會合作,對任何與第一段相反的行動進行克製,那樣的行動可能會對尋找一個長遠解決方案、向平民人口提供人道主義救援、或者逃離失所人們重返故居產生負麵影響。安理會要求秘書長向安理會通報這方麵的情況。
OP10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政府向安理會證實,它們原則同意以上第6段(op6)有關長遠解決方案的原則和要點,並對此予以批準之後,安理會表示它有意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條在一份新的決議案中授權部署國際部隊,以幫助黎巴嫩部隊和政府落實永久性停火協議和一個長遠解決方案。
OP11
安理會要求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在衝突結束後監督停火,為平民獲得人道主義救援、流離失所人士安全返回提供支持。
OP12
安理會呼籲黎巴嫩政府確保在其未予批準的情況下不得進口武器和相關物資。安理會要求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這方麵向黎巴嫩政府提供幫助。
OP13
安理會要求聯書長在一周內向安理會匯報這項決議案的落實情況,提供與上述第十段安理會通過一項新決議案意圖相關的進一步信息。
OP14 安理會決定繼續積極參與這一事務。




【時事點評】綜觀全文之後,時事評論員們的一個共同感受就是一點:這份決議草案“好生奇怪”,一份包含有“永久和平”、顯得“非常尊重”黎巴嫩主權之內容的協議,竟然沒有沒有涉及到“要求以色列撤軍”的內容;因此,在我們看來,這份“有待審查通過”的協議文本,充分體現了這樣兩個特點:

●一份不具“可操作性”、且到處“矛盾”的協議

第一,我們看不出它有可操作性的屬性;

第二,我們甚至還可以這樣說,決議案的“字裏行間”到處寫滿了兩個字,那就是“矛盾”。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草案的第一段,原文是:

PP1
回顧在這之前通過的有關黎巴嫩的所有安理會決議案,特別是決議案425號(1978年)、426號(1978年)、520號(1982年)、1559號(2004年)、1655號(2006年)、1680號(2006年)、以及安理會主席就黎巴嫩問題發表的聲明,特別是2000年6月18日(S/PRST/2000/21)、2004年10月19日(S/PRST/2004/36)、2005年5月4日(S/PRST/2005/17)、2006年1月23日(S/PRST/2006/3)、2006年7月30日(S/PRST/2006/35)的主席聲明。

●“有人”在“督導”安理會成員國“認真學習”有關黎巴嫩的所有安理會決議案

在此,東方評論員想提請大家注意主要有兩點:

首先,這隻是決議案的“草稿”,也就是說,在生效前,它還需要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的“審查、通過”。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對這一大堆文件代碼的“堆砌”,我們不難看出,無非就是因為安理會有權否決草案的成員中、“有人”在“督導”安理會成員國“要認真學習”這之前通過的有關黎巴嫩的所有安理會決議案、並同時回憶“製造這些決議案”的中東戰爭史。

●這種“要認真學習”的意思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其次,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要認真學習”的意思是再清楚不過的了,那就是,在黎以衝突的問題上,“有人”在堅持認為聯合國需要“全麵落實”的決議案中,“以色列”成天掛在嘴邊的“可以用來”解除真主黨武裝的1559號(2004年)決議案,不過是其中的一份而已。顯然,隻要稍稍留意一下那一長串文件代碼,我們就不難看出,“頭兩個”就是“以色列人”提都不願意提的
425號(1978年)、426號(1978年)決議案。

因此,我們認為,就在“有人”以這種方式敦促安理會成員有必要“認真學習”上述一大堆文件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結合黎以衝突的曆史,對其中的一些重要文件“加強了解”。

下麵就一起來簡單回顧“阿以衝突”的幾個曆史鏡頭,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將非常有利於我們全麵掌握“這一輪中東衝突”的本質之所在。



●一個精心策劃:將“以色列國”“空投”到“巴勒斯坦地麵”

第一,1923年,英法為瓜分勢力範圍、而“私下相授地”劃定了黎巴嫩(法國統治)與巴勒斯坦(英國統治)的邊界。二戰之後、到1947年之間,大國交易下的聯合國“分治決議”依次確定了黎巴嫩同未來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的邊界。

值得強調的是,當時的巴勒斯坦統治者--英國,對猶太人的大量移民巴勒斯坦已經對當地“政治生態”造成的重大衝擊,根本就視而不見,從而沒有進行任何人數上的限製。

與此同時,世界主要大國、特別是蘇美這兩個“新興強權”為了切入中東、並與英法等在中東有巨大利益的老牌殖民者爭奪中東、在以各自實力為後盾的基礎上,迫使英法妥協,從而搞了一個“精心策劃”,那就是:將“以色列國”“空投”到“巴勒斯坦地麵”。

從此,作為一個與“猶太移民正在不斷湧入的巴勒斯坦地區”相鄰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這場曠日持久“阿猶”衝突之中了。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的“背景與後果”

第二,到了1948年,隨著猶太移民大量湧入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建國”的力量開始強大起來了。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是在美蘇這兩大強權急於“切入中東、擠走英法”之國際政治大氣候的猛烈煽動下,以色列人的建國願望是如此之強烈、如此地迫不急待:結果,在一支正規軍隊都沒來得及組建的情況下,以色列人就匆忙地“準備建國”。

值得強調的是,與此同時,黎巴嫩也被阿拉伯國家、伊斯蘭世界同步發展成為巴勒斯坦地區、以至阿拉伯世界“反猶勢力”的“前方基地”。於是乎,就在以色列國“正式成立”的第二天,也就是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軍隊,一齊向剛成立的以色列發起猛烈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第三,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後果之一,就是徹底改變了黎巴嫩南部邊界形勢,並一直影響至今。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一直由
“阿拉伯解放軍”所控製。但是,因種種原因,特別是大國對以色列建國的支持,第一次中東戰爭最後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而告終。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不僅奪回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它的領土,而且占領了大部分聯合國劃歸巴勒斯坦人的領土,除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分別由埃及和約旦軍隊占領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總麵積的80%。

而對“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而言,在以色列開始反攻、並順勢占領了加利利地區與黎巴嫩的許多村莊之後,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黎巴嫩南部邊界的“地理地圖”、特別是“政治地圖”。


顯然,“這兩份地圖”、特別是“地理地圖”的改變、自那以來就已經為“黎以”間的“頻起衝突”種下了一大禍根。

●幾十年前的“奇妙現象”,仍具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第四,正是在以色列在軍事已經占據主動的背景下,到了1949年,在由大國“坐樁”的聯合國的調解下,阿拉伯國家開始挨著個兒與以色列談判、一一簽定停戰協議。

我們注意到,“黎以”間簽訂的停戰協定就明文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邊界作為黎以間的邊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村莊撤出。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1949年與以色列簽定停戰協定“前後”,作為中東地區“唯一”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國家,“特殊的國情”使黎巴嫩政府及其軍隊都覺得沒有卷入阿以戰爭的必要。

我們認為,正是因此,在那場戰爭中也就出現了“一對”非常奇妙的現象:

一方麵基督教派在黎巴嫩政壇居主導地位,奉行的是親西方政策,何況“黎以雙方”當時並不存在領土糾紛;因此,黎巴嫩政府始終都沒有“實質性地”介入阿以間的武裝衝突;

而另一方麵,在後來的黎以衝突中、向來表現得“非常活躍的”敘利亞,在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黎以衝突”方向,竟然沒有扮演任何“重要軍事角色” 。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幾十年前的“這一奇妙”的現象,對我們觀察“今天的”黎以衝突、觀察“今天的”敘利亞在黎以衝突中的作用,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給今天中東和平造成另一重大障礙的根本原因

第五,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曆次阿以衝突、中東戰爭造成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給今天中東和平造成另一重大障礙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從49年起、直到60年代前段,中東戰爭造成的巴勒斯坦難民很多都居住在黎巴嫩南部沿海(地中海)地區的難民營內。值得強調的是,這些難民為黎巴嫩各方政治勢力所壓迫,難民的職業也受到很大限製,社會地位低下,且“絕不能”擁有武器。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直到60年代前段,“巴勒斯坦難民”都一直受著黎巴嫩政府的有效控製,也未對黎巴嫩的政治生活造成實質性影響。然而,“巴勒斯坦難民營”收容巴勒斯坦難民的“難民營屬性”,後來因“一個人”、“一個組織”的興起,而出現重大轉變。

俗話說得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住在黎巴嫩難民孕育的反抗情緒最高,並在1965年集中爆發。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正是從那時、打著“反以”旗號、開始領導居住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武裝反抗以色列占領運動、並向黎巴嫩政府爭取“治外法權”的。


地從此,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北部、也就成了身在約旦的“巴解”、直接襲擊以色列的“前線基地”,“巴解”也正式成了大國角力中東時、各方都不能忽視政治力量。

●《開羅協定》是黎巴嫩被拖進“阿以”衝突的開始

第六,到了1969年,身處約旦、卻在代表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反抗以色列、反抗猶太教的鬥爭中進一步壯大起來的巴解組織、與黎巴嫩政府簽署了《開羅協定》。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開羅協定》是黎巴嫩被拖進“阿以”衝突的開始。

簽了《開羅協定》之後的黎巴嫩政府,正式同意向巴解提供幾塊由巴解直接控製的活動區域,給予設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難民營以“治外法權”,同時解除了限製巴解武裝襲擊以色列的規定。

至此,巴勒斯坦難民營也就具有了這樣幾個特點:

1,黎巴嫩政府失去了對其有效控製,這表現在:黎巴嫩警察和軍隊不得進入難民營,難民營內的秩序由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維持;

2,難民營成了巴解武裝力量訓練和作戰的基地;

3,巴解組織每每以難民營為基地、襲擊以色列的行動,經常招致以色列對黎巴嫩腹地采取軍事報複。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方麵最典型的一次事例,就是為了報複“巴解”在雅典攻擊以色列民航機、以色列軍隊出動戰機,一次就炸毀了黎巴嫩貝魯特國際機場上的13架阿拉伯國家的民航飛機。

●“黑色九月”事件導致巴解遭受約旦的重大打擊,並全部轉移到黎巴嫩

第七,阿拉法特建立、發展、並壯大“法塔赫”。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已故的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為“爭取巴勒斯坦解放運動”而創立的“巴解組織”(阿拉伯字母簡寫為 "法塔赫”(FATAH)),其最初的建立、中間的壯大、到今天的衰落,恰好見證了中東局勢的“每一個轉折點”。

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再次使阿拉伯國家陷入失敗陰影中。當時法塔赫也隻有297名戰士、但阿拉法特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帶著巴解,經過勇猛機智的戰鬥和約旦軍隊配合,法塔赫在對以作戰中取得一係列重大勝利。

這種勝利令一度對阿拉法特抱有偏見的埃及總統、“泛阿拉伯主義”的旗手--納賽爾會見了阿拉法特,並安排他擔任巴解組織主席,至此阿拉法特終於成為巴人民的真正領袖。巴解組織已由一個小組織、在約旦開始壯大起來。

鼎盛時期的巴解,有數據顯示,僅僅在首都首都安曼就有70000名武裝巴勒斯坦人,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數目竟然遠遠超過約旦當時全國軍隊的規模。

因此,隨著巴解武裝力量在約旦的“羽翼漸豐”,巴解武裝的人員在約旦開始製造事端,有資料說,約旦前國王侯賽就數次險被暗算。就是在這一期間,發生了“黑色九月”事件,既:1970年9月巴解中的一個派別“人陣”、將三架國際航班劫持到安曼並炸毀飛機,之後,這導致約旦政府下定決心要武力解決巴解問題。

在美英的支持下(甚至有消息說、約旦甚至請英國出麵,要求以色列轟炸約旦境內的巴解武裝,由此可見當時情況之嚴峻),巴解最終因“黑色九月”而受到重創。到了1971年,元氣大傷的巴解全部撤出約旦。阿拉法特不得不尋求在黎巴嫩開辟新的根據地,最後,阿拉法特帶領一萬多巴解武裝進入黎巴嫩。

●74年後,阿以衝突就“集中表現在”巴解遊擊隊和以色列軍隊在黎以邊境地區的衝突

1974年1月和5月,埃及和敘利亞先後與以色列達成脫離接觸協議。此後,阿以衝突就“集中表現在”巴解遊擊隊和以色列軍隊在黎以邊境地區的衝突,黎巴嫩南部地區遂成為阿以武裝鬥爭的主戰場。

如此一來,“中東衝突”又呈現了新特點:

第一,在黎巴嫩,巴解的到來也引發黎國內基督教和穆斯林兩大派別於1975年4月爆發激烈內戰,巴解也支持穆斯林派別而摻和其中。這就使得黎巴嫩政府、有心介入黎巴嫩事務的敘利亞政府、產生了“對付”巴解組織的強烈動機。

●為了達到控製黎巴嫩的目的,敘利亞在黎巴嫩明顯采取了一種“扶弱抑強”的“兩麵策略”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為了達到控製黎巴嫩的目的,敘利亞在黎巴嫩內戰中明顯采取了一種“扶弱抑強”的“兩麵策略”,意圖在“恢複黎巴嫩教派平衡”的同時,控製黎巴嫩。

我們認為,敘利亞的策略可以解釋為:既防止黎巴嫩的分治,又防止黎巴嫩各派別的完全失敗,不讓一方取得對另一方的完全勝利。

具體做法就是:1976年1月,敘利亞向黎巴嫩派出兩個營的以敘利亞為基地的“巴勒斯坦解放軍”,支援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裝。當穆斯林和巴解取得戰場主動權,控製全國70%的地區,欲完全征服基督教勢力時,敘利亞擔心黎巴嫩局勢失控,於1976年5月直接出兵介入黎巴嫩,支持馬龍派抵抗穆斯林和巴解的圍攻。

事實上,有資料顯示,時任敘利亞總統的阿薩德、為了乘機出兵黎巴嫩,構築了敘黎特殊關係,
經過精心策劃、“用計”使巴解在黎巴嫩內戰中麵臨絕境,最後得虧沙特說情阿拉法特才得以在黎內戰中幸存。

● 敘利亞在黎巴嫩所做的一切,是否出兵幹預黎巴嫩政局,“唯一的出發點”就是以敘利亞國家利益為重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一提、且對今天之局勢有“參考意義”的、是同年10月發生的一件事。當時,應阿拉伯國家邀請,敘利亞3萬部隊作為“阿拉伯威懾部隊”主力進駐了黎巴嫩。

等到黎巴嫩全麵內戰結束後,敘利亞軍隊卻被阿拉伯國家“準許留駐”貝卡穀地。特別是在1977年,在埃及背棄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至今這樣認為)和以色列啟動和平談判的情況下,敘利亞為聯合巴解抵製埃以和談,恢複了與巴解和黎巴嫩穆斯林的關係。


總之,敘利亞在黎巴嫩所做的一切,否出兵幹預黎巴嫩政局,特別是敘利亞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的“不作為”,其“唯一的出發點”就是以敘利亞國家利益為重,而不是什麽伊斯蘭利益、也不是阿拉伯利益。

不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既:在維持黎巴嫩各派均勢的前提下,“伊斯蘭的敘利亞”仍然側重支持穆斯林勢力。也就是在這一整套策略的運用下,輔之以3萬大軍的威懾,黎巴嫩也就逐漸地落入敘利亞的勢力範圍,從而為其構築敘黎特殊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色列力圖徹底消滅巴解力量,解除北部威脅,扶植出一個親以黎巴嫩政府,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之後,與敘利亞恢複關係的巴解,在黎巴嫩得以繼續發展,巴解在黎巴嫩的武裝力量也得到加強,並“繼續”在黎巴嫩從事其“解放巴勒斯坦的事業”。

經此一役,此後的“中東衝突”又呈現了一個新特點,既黎以邊境衝突不斷升級,巴解與以色列緊張對峙,大規模戰爭有隨時爆發的危險,這使得以色列產生了越境打擊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強烈動機。

進入78年後,因埃及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以色列感受到南麵方向的戰略壓力大大減小,此外,以敘邊境也因以色列控製著戰略要地---戈蘭高地而平靜下來;惟有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武裝和駐黎敘軍對以色列的安全構成現實的威脅。

因此,在以色列決策層看來,確保北部安全是其麵臨的最為緊迫的任務,並認為,隻有摧毀黎巴嫩境內的巴解武裝和駐黎敘軍,在黎巴嫩扶植親以政權,方能解除對其北部安全的威脅。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是在上述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在以色列著名的鷹派總理貝京上台後,於1982年下令大舉進攻黎巴嫩,力圖徹底消滅巴解力量,解除北部威脅,這就是“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某種程度上講,有國際問題專家將此次黎以衝突定性為“第六次中東戰爭”、是有“曆史出處”的

顯然,以色列昨天的“這種思路”、與它今天“力圖解除真主黨武裝、讓黎巴嫩這個親美政府掌控黎巴嫩全局,從而徹底消除北部威脅”之動機、可謂是一脈相承。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某種程度上講,有國際問題專家將此次黎以衝突定性為“第六次中東戰爭”、是有“曆史出處”的。隻是我們認為,這一輪中東衝突是否被最終定性為“第六次中東戰爭”、恐怕還得視衝突“今後是否會擴大、並將敘利亞、或者其他阿拉伯國家卷入其中”。

●巴解武裝瀕臨全軍覆沒之際,華盛頓出手,又發生了一件對今日形勢有借鑒意義的事情

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在以色列軍隊的大舉進攻下,巴解武裝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難以抵擋裝備和數量均占絕對優勢的以軍進攻,節節敗退。

至82年6月9日,以色列西路軍進抵貝魯特以南4公裏的國際機場,中路軍和東路軍進抵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後就沿貝卡穀地兩側部署。隨後,以軍就開始向敘利亞軍隊發起進攻,令敘利亞空軍遭受極為慘重的損失。6月11日,敘、以分別宣布停火。

在基本掃清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武裝後,以軍將餘下的巴解武裝壓縮至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6月14日,以軍開始對貝魯特西區實施包圍,巴解武裝瀕臨全軍覆沒。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是在這個時候,中東局勢又發生了一件對今日形勢有借鑒意義的事情,既:華盛頓從其中東整體戰略出發,派了一位總統特使前往以色列、敘利亞和黎巴嫩進行調停,試圖“勸說黎巴嫩相互爭鬥的基督教派和穆斯林派攜起手來,共同解除國內的巴解組織武裝,然後讓巴解組織、以色列和敘利亞撤出黎巴嫩領土,由國際社會在幫助維持協議方麵起到某種作用”


●如果將昨天的“巴解”換成今天的“真主黨”,大家也就不難看出,那時的情景與今天是多麽地相似!

事實上,我們就注意到,美國特使在敘利亞“轉了一圈”之後、稍後就正式提出解決黎巴嫩問題的5點原則方案:其中就有,敘利亞軍隊全部撤出黎巴嫩,在黎巴嫩南部和貝卡穀地派駐聯合國維和部隊;最終在黎巴嫩南部建立非軍事區,解除巴勒斯坦人的武裝,但允許巴勒斯坦難民營存在小規模武裝組織,保留巴解在貝魯特的政治機構。

說到這裏,如果我們將“上述故事”中的角色之一---“巴解”換成“真主黨”,大家也就不難看出,那時的情景與今天是多麽地相似!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人當年設計“5點方案”解決巴解武裝的“設計思路”、恐怕就是華盛頓今天計劃解決真主黨武裝的“計劃藍本”。

●阿拉法特在絕境中發表聲明:“我接受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所有決議”

值得補充的“史實”就是:華盛頓的調解方案顯然是偏袒以色列的,自然會遭到黎巴嫩政府、巴解組織和敘利亞的“集體反對”。

但是,在敘利亞軍隊退出戰爭的情況下,在以軍的全麵分割、重重包圍下,為避免全軍覆沒,戰局的發展使得撤離貝魯特成了“巴解”的唯一出路,再加上黎巴嫩國內要求巴解武裝撤離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結果是,巴解被迫於7月7日發表聲明,同意撤出黎巴嫩,但仍堅持其在黎巴嫩的政治和軍事存在。

然而,在軍事上已經壓倒、並成功迫使敘利亞退出戰爭的以色列,對處於孤立無援中的巴解“堅持在黎巴嫩的政治和軍事存在”的“決心”繼續加以圍剿。於8月5日,以一部分兵力合圍巴解總部,並對巴解總部實施猛烈轟炸,一直炸到阿拉法特在絕境中向報界發表聲明:“我接受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所有決議”。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阿拉法特被炸彈炸出的那份聲明、實際上就意味“巴解”正式承認了以色列國的存在


●敘利亞在那場戰爭 中的“總體表現”就是:“不是支堅強戰鬥隊、卻是一個用心良苦的收容隊”


之後,巴解分15批撤離黎巴嫩,分赴8個阿拉伯國家。巴解領導人也分散到不同國家,阿拉法特去了突尼斯,其他大多數領導人撤到了敘利亞,也就是說,敘利亞在那場戰爭 中的“總體表現”就是:“不是支堅強的戰鬥隊、卻是一個用心良苦的收容隊”,可以這樣說,巴解被趕出黎巴嫩,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敘利亞的“戰爭意誌”被打垮了;而巴解這個反以武裝之所以會被敘利亞收留,一個主要原因就因為敘利亞“心中放不下”被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仍然需要巴解這枚棋子。

●解決“這一輪”中東衝突的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敘利亞的“介入的能力與決心”在這裏,我們想再次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解決“這一輪”中東衝突的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敘利亞的“介入的能力與決心”,也取決於華盛頓阻止敘利亞介入的能力與決心,更取決心伊朗在關鍵時刻是否敢將伊核危機演繹到極致、從而造成一種以色列大規模地麵進攻之日,如果真主黨拚死抵抗的話,就是敘利亞軍事介入之日,也是“第六次中東戰爭“爆發之日,同時還是“一旦美國軍事介入,就是伊朗不顧歐洲的反對、在中俄的“默認”下跨入核門檻之日”、當然,同時也是阿富汗戰火再起之日。

可以想像的還有,“第六次中東戰爭“爆發之日,還是朝鮮半島形勢,中日東海爭端、台海形勢,以及俄羅斯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利益存在”、都將全麵吃緊的連環局麵。

●如果敘利亞“介入決心”不足、或者根本就不敢介入,那麽,上述的連環局麵,將首先就自“敘利亞這一環”斷裂

不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顯見,在以色列絕對有決心“大打”的情況下,在真主黨武裝的戰鬥意誌仍然能夠持續的情況下,如果已經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敘利亞之“介入決心”不足、或者根本就不敢介入,那麽,上述的連環局麵,將首先就自“敘利亞這一環”斷裂,後麵的所有可能性“都將失去前提”、也就都不那麽肯定了。

有意思的是,或許出於對“朋友們”對敘利亞的戰爭意誌“是否堅定”存有疑慮,“敵人”又對這一點“懷有期望”,今天,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敘利亞政府終於發出了一條非常強硬的信息。

敘利亞外長稱將準備地區戰爭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消息】據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道:敘利亞外交部長瓦利特-穆阿列姆表示,敘利亞準備地區戰爭,將回應來自以色列的任何侵略。

  據報道,穆阿列姆當日在抵達黎巴嫩後指出,敘利亞準備地區戰爭,將回應來自以色列的任何侵略。穆阿列姆稱:“敘利亞將立即回應以色列的任何侵略。”

  敘利亞外交部長6日抵達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他此行的目的是參加周一在那裏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外交部長緊急會議。據悉,這是敘利亞外長在敘從黎巴嫩撤軍後首次正式訪黎。

  穆阿列姆在會見黎巴嫩議長納比赫-別裏後表示,必須盡快和無條件停火,以軍必須撤回“藍線”以外,使難民返回自己的家園。

  在談到敘利亞對待美法提出的黎巴嫩決議草案態度時,敘外長指出,美國和法國提出的聯合國安理會有關黎巴嫩停火的決議草案是親以色列的,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


【時事點評】我們注意到,敘利亞外長的這番強硬的表態,是在他參加周一在黎巴嫩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外交部長緊急會議時說的。另外,我們也注意到,這位外長還針對美法協議,表示了強烈不滿,他說:“決議草案是親以色列的,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決議草案是親以色列的”說得不錯,“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也說得不錯,但是,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敘利亞能否拿到一份“公正一些的”、“符合黎巴嫩、敘利亞、阿拉伯國家利益”的協議,首先就得看敘利亞自己。在中東衝突所涉及的複雜利益之下,“旁觀者”的“救人”是一個方麵,當事人“自救”才是根本。

●到處都一改之前的平靜,空氣中四處彌漫著“不正常的氣氛”

事實上,這幾天來,不論是朝鮮半島、還是中日關係、甚至是台灣島內,不論是伊核問題、還是中亞問題,直到格魯及亞,車臣,阿富汗都一改之前的“大體平靜”,空氣中四處彌漫著“不正常的氣氛”。

顯然,在這些地方,“中歐俄美”、更或是北約、上合組織都沒有閑著,都在“拳打腳踢、你來我往”。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阿富汗、特別是在朝鮮半島、中國東海、北方四島(俄羅斯宣布將投巨資開發北方四島),也出現了中俄瞄著美國的西太平洋戰略的“兩個錨點”--日本、韓國“主動出手”的味道,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華盛頓對敘利亞、伊朗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在阿拉伯國家仍然沒有個強硬的、統一的態度之前,中俄在東亞、中亞這些“遠離中東衝突火線”的地方,瞄著美國的核心利益、搞出點聲音,讓華盛頓感受到“自己力量有限”、讓美國決策層感受到如果它“中東衝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全球演化成一個華盛頓無法善後的局麵,顯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對敘利亞的“最終選擇”、我們覺得仍然“有必要想得複雜一點兒”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上述這些”,不論是誰做的,除了做給彼此看之外,也都是做給中東衝突直接當事人看的。顯然,敘利亞、以色列更是首當其衝。我們認為,盡管敘利亞重申“準備地區戰爭”,但是,對敘利亞的“最終選擇”、我們覺得仍然“有必要想得複雜一點兒”。

●在敘利亞“選擇退出”的情況下,“可以肯定的”仍然有兩點

我們認為,如果“正在準備地區戰爭”的敘利亞、最終卻“不幸”地“選擇退出”的話,那麽,那麽,可以肯定的將有兩點:

第一,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成功解除巴解武裝的一幕將重新上演,也意味著“今天的”真主黨武裝、就是“昨天的巴解”,還意味著敘利亞隻能扮演“收容隊”的角色。

第二,在上述情況下,對“中歐俄”而言,因拿到伊核問題主動權而順勢展開的、借哈馬斯上台與美國爭奪中東和平進程話語權的諸多努力、也將因此受到重大挫折,已拿到手的伊核問題主動權,也將因真主黨、哈馬斯的垮台打擊了伊朗士氣、而“打點兒折扣”。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北京已經將巴基斯坦這條聯結伊朗的戰略通道打通,再加上對支撐美國“大中東計劃”、特別是對包圍伊朗、施壓伊朗的計劃,都具支撐作用的阿富汗、就在“中俄”的勢力包圍之內。因此,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在中東和平問題上、不過是處於“配角”、甚至是“群眾演員”“俄中”,實際上處於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敘利亞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是事實,但與此同時,華盛頓受到的壓力卻更大

在我們看來,就算是敘利亞最終頂不住壓力,立刻“選擇退出”,那麽,由於中俄仍然沒有公開出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介入有限,因此,所受的損失不會太大,倒是在“巴以和平問題”上與中俄配合不力的歐盟,其在“中東和平進程”量通過“軟力量”拿到的“話語權”將因此而受到重創。

東方評論員認為,“這種擔心”正是法國耐著性子與美國人搞出這份“字裏行間”到處寫滿“矛盾”兩字、注定不會為阿拉伯國家接受的“協議”的動力。

最後,東方評論員想重複一點,那就是:敘利亞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是事實,但與此同時,華盛頓受到的壓力卻更大,有消息說,伊朗已經提前宣布不接受剛剛通過的安理會決議案,並威脅說將擴大濃縮鈾規模。

●華盛頓麵對最糟糕局麵的“可能性”,要比“中歐俄”大得多

顯然,伊朗的這一準備提升核危機的舉動,實際上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中歐俄”“不懷好意”地幫著華盛頓將伊核問題弄回聯合國的“後續動作”之一。

因此,在我們認為“中歐俄”有必要準備應付出現最壞一種情況的同時,東方評論員也認為,華盛頓麵對最糟糕局麵的“可能性”,要比“中歐俄”大得多。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擔心”也是美國人耐著性子與法國人(歐洲)搞出這份“字裏行間”到處都寫滿“矛盾”兩字、注定不會為阿拉伯國家接受的“協議”的動力。

說到這裏,我們不妨為“這份奇怪的協議”做一個定性,那就是:這不是一份旨在“解決問題”的協議,而隻是個意在“拖延問題”的協議,是一個等待大家動手使勁修改的協議。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份協議一經推出,下一步的事情自然也就是大家一起動手、修改這份不具“可操作性”、且到處“矛盾”的協議.

不過,在這種大規模的“修改”之中,美國人得到的好處就是:這裏修一修、那裏改一改,“時間”也就又過去了不少。

●“歐美”之所以都願意在“拖延”兩字上做文章,其實緣於一個共同心理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歐美”、之所以都願意在“拖延”兩字上做文章,其實緣於一個共同心理,那就是:對“已經這樣的”中東衝突之“後續發展”、以及由此“立刻引起的”連環反應,都有點“麻杆打狼--兩頭怕”!

●中俄”應該從反對“拖延”的角度著手、在遠離中東衝突火線的地方,默認伊朗立刻升級伊核危機


然而,我們還想指出的是,在目前形勢下,任何對停火時間的拖延、本質上都隻對以色列有利。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歐美間達成這份“拖延問題”協議的“背後”,是“默認”了以色列可以繼續打一段時間。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我們一定要找一個“讓步者”的話,那麽,這個“讓步者”無疑是在中東衝突中“已經公開出麵”、且主要靠“軟實力”起重要作用的歐洲人。

對此,我們的看法就是,“中俄”應該從反對“拖延停火”的角度著手、在“勸和”的基調上,一邊要求以色列“立刻停火”、一邊鼓動阿拉伯國家要求立刻修改文本,更重要的就是,在遠離中東衝突火線的地方出手、比如說應該默認伊朗立刻升級伊核危機,從而將伊核危機升級對華盛頓的巨大壓力、轉化成華盛頓對以色列的壓力,同時轉化成阿拉伯國家、敘利亞“繼續抵抗”的動力、也轉化成促使歐盟在“中俄”麵前徹底放下其“中東和平進程‘利益既得者’”的“大架子”,最後迫使對中東衝突之“後續發展”的不確定性“同樣害怕”的美國人、去強迫以色列立刻停火,或者同意立刻修改這份協議草案,或者幹脆一把將這份協議“推倒重新來過”。

顯然,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歐俄”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得到一種好處,那就是激化“美以”間的矛盾,從而為今後的“中東工作”找到一個突破口。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