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在6月27日畢業典禮上有一段講話,這段講話初載於1932年7月3日《獨立評論》,流傳至今,在中國的教育史上,不乏像蔡元培、胡適、梅貽琦等教育家對學子的“教誨”、“致辭”,風範千秋。
胡適在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節選:
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麽禮物送給你們,隻好送你們一句話吧。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 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後,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願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去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複返的,等到精力衰疲 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後,你們都要被後進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 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後,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 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損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 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至於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隻能做一點鍾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鍾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 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可讀十一萬頁書。
諸位,十一萬頁書可以使你成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鍾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半鍾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 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學問便是鑄器的工具。拋棄了學問便是毀了你自己。再 會了,你們的母校眼睜睜地要看你們十年之後成什麽器。
學生的生活是一種享有特殊優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點,不妨吵吵鬧鬧,社會都能縱容他們,不肯嚴格的要他們負行為的責任。現在他們要撐起自己的 肩膀來挑他們自己的擔子了。在這個困難最緊急的年頭,他們的擔子真不輕!我們祝他們的成功,同時也不忍不依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贈與他們幾句送行的贈言, ——雖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許作個防身的錦囊罷!
你們畢業之後,可走的路不出這幾條:絕少數的人還可以在國內或國外的研究院繼續作學術研究;少數的人可以尋著相當的職業;此外還有做官,辦 黨,革命三條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業閑居了。第一條繼續求學之路,我們可以不討論。走其餘幾條路的人,都不能沒有墮落的危險。人生的道路上滿是陷阱 墮落的方式很多,總括起來,約有這兩大類:
第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識的欲望。你們到了實際社會裡,往往所用非所學,往往所學全無用處,往往可以完全用不著學問,而一樣可以胡亂溷 飯吃,溷官做。在這種環境裡,即使向來抱有求知識學問的決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懶,把求知的欲望漸漸冷澹下去。況且學問是要有相當的設備的;書籍,試驗 室,師友的切磋指導,閑暇的工夫,都不是一個平常要糊口養家的人所能容易辦到的。沒有做學問的環境,又誰能怪我們拋棄學問呢?此段講社會往往不能給我們做 學問的環境。
第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與冷酷的社會接觸,容易感覺理想與事實相去太遠,容易發生悲觀和失望。多年懷抱的人生 理想,改造的熱誠,奮鬥的勇氣,到此時候,好像全不是那麽一回事。淼小的個人在那強烈的社會爐火裡,往往經不起長時期的烤煉就熔化了,一點高尚的理想不久 就幻滅了。抱著改造社會的夢想而來,往往是棄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惡勢力的俘虜。你在那俘虜牢獄裡,回想那少年氣壯時代的種種理想主義,好像都成了自誤誤 人的迷夢!從此以後,你就甘心放棄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現成社會的順民了。此段講理想容易幻滅,人便甘心為現實奴役。
要防禦這兩方麵的墮落,一麵要保持我們求知識的欲望,一麵要保持我們對於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麽好法子呢?依我個人的觀察和經驗,有三種防身的藥方是值得一試的。
第一個方子隻有一句話:“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要解答實用 上的困難或理論上的疑難。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認是“問題中人”而非“學術中人”所謂“為知識而求知識”,其實也隻是一種好奇心追求某種問題的解答,不過因為 那種問題的性質不必是直接應用的,人們就覺得這是“無所為”的求知識了。…第一要尋問題。腦子裡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的智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古人說, “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試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書?有多少儀器?他們不過是有問題 而已。有了問題而後,他們自會造出儀器來解答他們的問題。沒有問題的人們,關在圖書館裡也不會用書,鎖在試驗室裡也不會有什麽發現。?
第二個方子也隻有一句話:“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所從事的職業往往並不能滿足個人的誌向,如果這份職業既輕鬆又賺錢,那麽胡適的建 議倒也不錯。但當時的情況是“畢業即失業”,職業尚無,哪裏能有“非職業的興趣”?離開學校之後,大家總得尋個吃飯的職業。可是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 學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學而實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這種狀況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覺興趣了。為糊口而作那種“非性之所近 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難保持求知的興趣和生活的思想主義。最好的救濟方法隻有多多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又應該有他 的非職業的玩藝兒,可以叫做業餘活動。凡一個人用他的閑暇來做的事業,都是他的業餘活動。往往他的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 他怎樣用他的閑暇時間。
第三個方子也隻有一句話:“你總得有一點信心。”我們生當這個不幸的時代,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無非是叫我們悲觀失望的。特別是在這個年頭畢 業的你們,眼見自己的國家民族沉淪到這步田地,眼看世界隻是強權的世界,望極天邊好像看不見一線的光明,——在這個年頭不發狂自殺,已算是萬幸了,怎麽還 能夠希望保持一點內心的鎮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對你們說:這時候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隻要我們有信心,我們還有救。
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鐵律的。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和恥辱,都隻是過去種種惡因種下的惡果。我們要收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現實往往是勞而無獲,因此理想也就喪失,心靈也就麻木了。
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
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佛典裡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丟了。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
你不信嗎!巴斯德對於科學有絕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國家蒙奇辱大難的時候,終不肯拋棄他的顯微鏡與試驗室。他絕不想他的顯微鏡底下能償還五十萬萬佛郎的賠款,然而在他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他已收獲了科學救國的奇跡了。
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夠永遠有這樣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