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28)
2008 (195)
2009 (139)
2010 (93)
2011 (90)
2012 (50)
2013 (77)
2014 (72)
2015 (67)
2016 (62)
傳播曆史和途徑
一直對辣椒(和其他番物) 從哪裏傳入中國及傳播途徑有興趣.
最近讀了"中國農史", 這是至今看到最完整的曆史.
之前, 一直以為是從雲南,廣西到貴州,江西到兩湖, 再轉身往西到四川, 在那裏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這本"農史"是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蔣慕東, 博導王思明的研究結果.
他們一定很辛苦, 需要研究各地明清兩朝地方誌. 但得出的結論很有意思, 也非常出乎意料:
有記載的, 最先開始種植辣椒的居然是浙江.
浙江山陰縣誌, 在康熙年間(1671)既有記載. 這是地方誌裏首次出現辣椒.
"康熙《杭州府誌》、乾隆《湖州府誌》也稱“辣茄”。早期浙江種植辣椒用途主要是替代南方熱帶所產的胡椒。後續記載不多,說明浙江食辣並不普及。
康熙年間,東北遼寧(1682)、中南地區的湖南(1684)和貴州(1722)、華北地區的河北(1697)也有記載;西部地區的陝西要遲一些,在雍正年間(1735)有記載,其它地區均在此之後 "
朝鮮種植辣椒的確比中國早.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即開始:
"《林園十六誌》(1614)等書介紹,朝鮮17世紀初開始種植和食用辣椒。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韓國史》中說,辣椒從日本傳人朝鮮是在“壬辰倭亂”(1592—1601年)期間
...
湖南地區最早的辣椒記載時間與遼寧相同,僅次於浙江,比周邊地區都早得多。康熙二十三年(1684)《寶慶府誌》和《邵陽縣誌》:“海椒”,這是目前所見國內最早的將“番椒”稱為“海椒”的記載。
...
由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可能是辣椒傳入中國的另一海路渠道。東北地區,康熙《蓋平縣誌》、《遼載前集》、《盛京通誌》均有辣椒記載,由於沒有明中後期遼寧方誌,明代該地種植情況不詳。
...
東北地區 遼寧的辣椒記載早而且多,與浙江幾乎同時,後續記載也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遼載前集》:“秦椒,一名番椒。椒之類不一,而土產止此種,所如馬乳,色似珊瑚,非本草中秦地所產之花椒。”
內地傳播的先後包括:
...
貴州也是較早食用辣椒的省份,通呼海椒,另有辣火、辣有、辣角別稱,以辣角居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思州府誌》:
...
四川地區辣椒記載比湖南遲半個世紀以上,卻幾乎與湖南同時迅速普及,食辣成性。
乾隆十四年(1749)《大邑縣誌》:“秦椒,又名海椒” 是四川辣椒最早記載。番椒在四川地區稱海椒的最多,辣椒和辣子次之,偶有稱秦椒。
嘉慶年間,四川辣椒仿佛一夜之間到處冒了出來。金堂、華陽、溫江、崇寧、 射洪、洪雅、成都、江安、南溪、郫縣、夾江、犍為等縣誌及漢州、資州直隸州誌中均有辣椒記載。
光緒以後,除在民間廣泛食用外,經典川菜菜譜中已經有了大量 食用辣椒的記載。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當時成都各種菜肴達1328種之多,辣椒已經成為川菜中主要佐料之一,有熱油海椒、海椒麵等。清末徐心 餘《蜀遊聞見錄》亦記載:“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早期湖北辣椒的名稱很特別,叫“賽胡椒”。乾隆五十三年(1788)《房縣誌抄》:“蔬:賽胡椒,紅黃金瓜佛手數種。”同治《房縣誌》:“秦椒,俗名賽胡 椒、辣子,有黃紅青三色。”道光《鶴峰州誌》:“番椒,俗呼海椒,一呼辣椒,一呼廣椒。”嘉慶到鹹豐年間記載很少,同治以後特別是光緒時期增多,《鹹寧縣 誌》、《興國州誌》、《長樂縣誌》《武昌縣誌》等亦有記載。道光年間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提到了湖北周邊的“湖南、四川、江西(辣椒)種之為蔬”卻未 點明湖北,也間接說明清末湖北辣椒種植非常少。 "
----------------
為什麽現在越吃越辣
在這個視頻裏, 施斌(用蘇州話) 談蘇州人吃辣. 他把現代對辣的認識, 講得蠻透徹的.
至於為什麽現在不光是蘇州, 甚至全國人民越吃越辣.
其中原因其實是全世界現象, 幾年前我討論過.
在農業工業化之後, 種養的食材, 無論是大棚裏種出的蔬菜及工業化養殖的家畜家禽水產場的魚蝦,
就一個詞: 索然無味.
國內的農牧畜水產業在大量盲目照抄二十年後, 雖然供應量大為提高, 但從質量來說, 也逐漸認識到這一點.
過去, 厚重的鹹,辣一是為了避免變質, 二是常為了掩飾食物的不新鮮.
現在的無味食材, 也隻能越來越依仗強烈的調味品來彌補.
要改變這趨勢, 需要改變種養方式.
幸好, 過去十幾年西方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了有許多好的嚐試.
假如看不見這吳語視頻, 聽的懂蘇州話的請直接去看: http://suzhou.cutv.com/wldst/zdjm/sblz/2014-10/19_16981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