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28)
2008 (195)
2009 (139)
2010 (93)
2011 (90)
2012 (50)
2013 (77)
2014 (72)
2015 (67)
2016 (62)
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辦了多少企業?
中國工業化始於1860年左右. 這裏貼一些有關洋務運動的數據, 可看出其範圍是很廣的.
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前, 中國工業化在已經有相當規模.
當初道光皇帝(1850左右)拒聽取林則徐忠言, 斥之為"無理取鬧", 以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慘敗
之後, 清廷痛定思痛, 達成共識:
--"中國豈可一日而忘備……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
--“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製器為先"
--“認真學習洋人製造各項火器之法,務須得其密傳,能利攻剿,以為自強之計”
開始走自強路線, 鹹豐同治先後委托奕?, 及上麵的三大漢臣們, 開始改變滿清閉門造車的陋習.
其中曾國藩走過不少彎路: 他手下的花了十幾年時間, 一直造不出開花彈. 這才意識到,依靠舊有的傳統工藝作坊, 是沒法跟歐美列強競爭的. 才決心走機械化道路. 因此, 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成了最大的進口機器代辦.
洋務運動創辦的企業有大家熟悉的江南造船廠之前身,江南製造局, 於1865年成立.
同期辦的還有影響廣泛的: 蘇州炮局, 天津製造局, 漢陽兵械廠, 安慶製造局等等.
工業化的規模:
據陳真、姚洛合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輯錄的資料顯示,晚清建立的新工業(即機器工業或近代工業)有工廠19260家;甲午戰前平均每年進口機器633972台,甲午戰後平均每年進口機器3793259台;1915年(民國四年,與清朝末年接近),機器工業有工人1109萬多人;1895年(甲午戰爭結 束)前,機器工廠中,官辦廠占28.7%,民辦廠占71.3%,機器工廠的工人中,官辦廠占56.1%,民辦廠占43.9%。
清廷鼓勵私人投資企業. 投資達到一定數量,封賞爵位
工業化對清朝財政的收入:
據《清史稿·食貨誌》記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條約》簽訂之年)清政府歲入(全年財政收入)銀3714萬兩,1891年(光緒十七年)歲入 銀8234萬兩,1911年(宣統三年)預算歲入銀29696萬兩(因為辛亥革命,無決算數)。
1911年的歲入為工業革命前(1842年)的8倍, 是1891年的3.5倍. 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裏, 因工業化,朝廷的財政收入有了驚人的變化.
可惜, 一場庚子賠款鬧劇, 把辛苦攢起的家底, 都賠了
數字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9983e010192x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9983e0100zlp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