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es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百年前的明白人 -- 載澤

(2014-09-11 18:00:44) 下一個

文章比較長, 考察西洋各國和日本之後, 他總結地說:
“憲法之行,利於國,利於民,而最不 利於官。若非公忠謀國之臣,化私心,破成見,則必有多為之說以熒惑聖聽者。蓋憲法既立,在外各督撫,在內諸大臣,其權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 優,於是設為疑似之詞,故作異同之論,以阻撓於無形。彼其心非有所愛於朝廷也。保己一之私權而已,護一己之私利而已”。

ZT

  核心提示:毫無疑問,慈禧太後不是什麽改革家,更不是民主鬥士,她隻是一個“但知權力”的統治者,她所考慮的隻是自己和自己所屬的統治集團的私利。然而,就是從這一私利的角度出發,她最終想明白了放棄權力從長遠來看對統治集團其實是一件好事,從而決定推動立憲。

愛新覺羅·載澤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光緒皇帝頒布了一道名為《宣示預備立憲諭》的詔書。這道詔書裏赫然指出,“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 險,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製,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宣布要“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顯然,這道詔書 在改革的激進程度上要遠遠超過8年前光緒皇帝頒布的那道被稱為戊戌變法綱領性文件的《明定國是詔》。在那份詔書裏,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們不敢公然宣布要“更 訂法製”,對於君主立憲、政治改革更是隻字未提。是不是經過8年時間,光緒皇帝的思想更為解放,所以才能下決心立憲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這份《宣 示預備立憲諭》反映的根本不是光緒皇帝的思想,而是慈禧太後的思想,在詔書的一開始對這一點就說得很清楚了——“朕欽奉慈禧皇太後懿旨”。

  那麽,像慈禧太後這樣一個以眷戀權位著稱的人,為什麽會想要立憲呢?這不是要主動放棄權力,自己革自己的命嗎?是不是清王朝已經無路可走、馬上 就要滅亡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此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已經5年,國內並沒有大的戰亂。雖然革命黨人發動了一係列的起義,但其規模和影響都很有限,遠遠 不能與半個世紀前的太平天國起義相提並論。因此,真要說清朝什麽時候就會滅亡,誰也不敢斷言。

  既然還沒有到非交權不可的地步,那麽又是什麽因素讓當權者會主動考慮放棄權力呢?

  就在宣布預備立憲的前一年,1905年,清朝派出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等五大臣出洋考 察美、德、俄、日、英、法等國憲政。經過半年多考察,五大臣回國向慈禧太後進行匯報,提出了立憲的建議,為慈禧所接受,因而直接導致了《宣示預備立憲諭》 的頒布,而在詔書中也提到了這一背景,“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現載澤等回國陳奏……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

  在五大臣之首的載澤向慈禧太後提交的報告《奏請宣布立憲密折》中,載澤站在當權者的立場上,提出了立憲的三個好處,而從慈禧太後後來的行動來看,這三點顯然是說到了她的心坎上,以至於在詔書中都專門提到了載澤的名字。

  載澤提的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皇位永固”。載澤指出:“立憲之國,君主神聖不可侵犯,故於行政不負責任,由大臣代負之;即偶有行政失 宜,或議會與之反對,或經議院彈劾,不過政府各大臣辭職,別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遷,君位萬世不改,大利一。”也就是說,對慈禧這個當權者而言, 立憲讓她放棄的隻是行政權,而她家的君位卻可以“萬世不改”,這正是她和平讓出行政權所可以換來的對價。假如清王朝硬挺到最後,一定要在刀槍上見分曉,這 樣的對價可就拿不到了。

  載澤的第二個理由是“外患漸輕”。他說:“今日外人之侮我,雖由我國勢之弱,亦由我政體之殊,故謂為專製,謂為半開化,而不以同等之國相待。一 旦改行憲政,則鄙我者轉而敬我,將變其侵略之政策,為平和之邦交,大利二。”這一點是從融入國際社會的角度出發的,世界列強多是立憲的民主國家。清朝如果 也能立憲,就不會再被當作國際社會中的另類和威脅因素,也不會再拿什麽專製、人權出來說事了。

  載澤認為立憲的第三個好處是“內亂可弭”。他指出:“海濱洋界,會黨縱橫,甚者倡為革命之說。顧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則曰政體專務壓製,官皆民 賊,吏盡貪人,民為魚肉,無以聊生,故從之者眾。今改行憲政,則世界所稱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極軌,彼雖欲造言而無詞可籍,欲倡亂而人不肯從,無事緝捕搜 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這一點是針對革命黨來說的——你們不是要憲政嗎?我現在給你憲政,你還有什麽理由來造反啊?就算你還要造反,也師出無名,不 會有多少人追隨你了。而且不僅僅是革命黨,以後所有那些仇官的、反政府的,都沒有理由來造太後和皇上的反了。因為太後和皇上已經“於行政不負責任”了,你 們一肚子火盡管朝“政府各大臣”去發吧。以後再不會有內戰、造反,一切矛盾通過選戰和政府更迭來釋放,多好啊。應該說,載澤的這一觀點非常犀利,確實打中 了革命黨人的要害。五大臣出洋時,革命黨人吳樾在北京正陽門車站對五大臣發起了自殺式炸彈襲擊。一個以實現憲政為己任的革命黨人去拚死阻撓清政府立憲的行 動,這是多麽耐人尋味啊。

  既然立憲有這麽多好處,為什麽清政府中還有那麽多人反對立憲呢?載澤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見地的觀點,他認為,“憲法之行,利於國,利於民,而最不 利於官。若非公忠謀國之臣,化私心,破成見,則必有多為之說以熒惑聖聽者。蓋憲法既立,在外各督撫,在內諸大臣,其權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 優,於是設為疑似之詞,故作異同之論,以阻撓於無形。彼其心非有所愛於朝廷也。保己一之私權而已,護一己之私利而已”。這段話確實說到了點子上。所謂立 憲,實際上是君(即載澤所指的國)和民之間做了一個交易,君用和平出讓行政權交換民對其長期處於君位的認可。在這一交易下,利益得到保證的隻是原有統治階 層中的一部分,即君和其周圍的一部分人。而許多其他官員,特別是那些私欲較重、能力較差的官員,在立憲體製下將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失去權位,或是因為民主機 製下權力受限而損失一部分利益,他們其實才是最反對立憲的,因而也會想方設法用各種理由去影響領導,阻撓立憲。慈禧太後對此是有切身體會的。因為就在8年 前的戊戌變法中,她剛剛被這些人忽悠過一回。

  由於慈禧太後去世、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倒向民國、清政府失去統治的合法性等種種因素,清王朝的立憲夢最終沒能實現。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統 治者,從頑固守舊到主張立憲的這段心路曆程卻非常值得人們反思。毫無疑問,慈禧太後不是什麽改革家,更不是民主鬥士,她隻是一個“但知權力”的統治者,她 所考慮的隻是自己和自己所屬的統治集團的私利。然而,就是從這一私利的角度出發,她最終想明白了放棄權力從長遠來看對統治集團其實是一件好事,從而決定推 動立憲。而同樣發人深省的是反對立憲集團的構成:他們一部分是政權的死敵——革命黨;另一部分則是寄生於政權之上,而又不屬於政權核心,不為政權的真實長 遠利益考慮的官僚們。前者對政權的敵意在明處,而後者對政權的傷害則在暗處。慈禧後來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最終沒能挽回清王朝滅亡的命運。那麽,如果最 高當權者能早醒悟十年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weston 回複 悄悄話 過去一百年間不斷的暴力,完全改變了民族性. 相比之下的君主立憲會比較順利地進入從封建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但曆史無法重來一趟. 隻能歎息民族的命運之坎坷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複 悄悄話 君主立憲若能實現,對中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中共今天沒有世襲的君主,紅色貴族的特權也不招人待見,要中共主動放棄權力,近乎與虎謀皮,因為不符合當權者核心利益-怎麼保障紅色貴族世世代代的特權?所以紅色家族都用腳投票,往海外轉移資產,準備隨時跑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