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es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張昊晨十二,三歲時演奏格裏格和肖邦的鋼琴協奏曲

(2009-06-07 10:15:16) 下一個
 正在關注Cliburn的比賽. 可惜他在台上還欠一點火候,需要更多的commanding presence.不過他至今演奏令人擊掌.很有可能奪冠




他十七歲彈奏巴赫平均律Prelude & Fugue in C-sharp Major BWV 84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wes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罷了的評論:
他的技巧是一等一.
要成為作曲家好的闡釋者,那是一條漫長的路.很多獨奏家畢生都在追求--不追求的話隻能做別人的鸚鵡了.
一流鋼琴家中,長壽的很多.所以來日方長.
wes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athteacher的評論:
歡迎來此地. 罷兄大概覺得那個巴赫彈得缺乏激情.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下麵這位仁兄說的還真有點道理,我還真是杞人憂天了,大概是因為太鍾愛音樂的緣故吧。
mathteach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罷了的評論:
十二,三歲和十七歲彈的是不同的piece,您如何比較?巴赫的特點就是精確,你認為彈成什麽樣算是理想的?學音樂的孩子大多數連“匠”也成不了,成“家”的就更少了,這很正常,如果大家都是“家”,“家”也就不成其為“家”了。世俗環境從來都是急功近利的,並不是今天才這樣。真正的音樂家外國有,中國也會有,您的確有點杞人憂天了。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typo:“悲天憫人”。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十二、三歲的年齡就能有這樣的樂感,彈出如此水平,確實很了不起,雖然力度上有些欠缺,聲音也不夠渾厚,但是很真誠,很純粹,也夠鮮明。十七歲那個彈得有點像編程序,嚴謹細致,但是單薄而缺乏情感,也少了當年的純真與自然。看到這樣的變化,我居然有點無奈與心痛。音樂對許多中國孩子而言,就是花大把時間練琴,然後不斷參加比賽,拚命拿獎。不斷的練習與比賽確實能夠提高技巧,增加舞台經驗,那麽心呢?心靈的感受,精神的提攜,情感的體驗與表達,這些不是光靠練就能練得出來的,需要學養,需要閱曆,需要悟性,需要被天明人的情懷,需要可以為音樂而死的勇氣,然而這些孩子們的音樂教育中是否包涵這些東西呢?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環境裏他們能獲得這些東西嗎?如果那些教他們的人都是一些現實的人,那麽,最多也隻能做“匠”不能成“家”吧。也許是我杞人憂天吧,這是因為音樂在我心裏太神聖,每一次,我都是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來聆聽音樂的;這還因為音樂於我,就是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