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ter大師彈奏拉赫莫尼諾夫第一鋼協
(2008-06-09 20:20:12)
下一個
ZT: 拉赫瑪尼諾夫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始末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俄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和《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下麵介紹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始末。
1895年1月至9月間,拉赫瑪尼諾夫滿懷希望地創作了他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並於1897年3月15日在聖彼得堡首演,由亞曆山大·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指揮。沒想到竟遭觀眾的冷淡反應。演奏結束,拉赫瑪尼諾夫飛奔街頭,久久找不出失敗的原因。第二天聖彼得堡的樂評更是落井下石,竟然用“現代主義者的廢渣”這種惡毒的字眼去攻擊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使得這位遠景光明的22歲青年作曲家,像由雲端被打下穀底那樣淒慘。
其實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曲作品並沒有那麽糟,隻是因為他剛好卷入了聖彼得堡與莫斯科音樂學院兩派的是非恩怨,聖彼得堡學派的首領塞薩爾·庫伊(Cesar Cui)將他視為敵對派,於是全力攻擊,惡言相向。這差一點斷送了這位天才的一生。
1917年4月,也就是在《d小調第一交響曲》首演失敗22年之後,拉赫瑪尼諾夫寫信回複他的朋友鮑裏斯·阿沙菲夫(Boris Asafiev),回憶他當時的心情:
“在《d小調第一交響曲》首演之後,我差不多三年沒有再作曲,我感覺自己好像一個患了中風的人,好久沒有用頭腦和手。”。
在拉赫瑪尼諾夫情緒極為低落,甚至完全失去自信的時刻,一些欣賞他才華的好友就商量對策,看如何能夠重振他的精神。其中,一位朋友就安排他會見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這次難忘的會麵中,近70歲高齡的托爾斯泰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年輕人,你能想象我的人生是一切順利的嗎?你能假設我毫無煩惱,從不猶豫而且從未喪失過信心嗎?你真認為‘信心’總是和‘力量’相等的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遭遇困難的時刻,但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頭,堅持你所要走的路。”
當時,拉赫瑪尼諾夫確實為他所崇拜的長者這番話所鼓舞,他想重新投入作曲,但是他辦不到,靈感似乎仍然枯竭。於是他的朋友又慫勇他拾起指揮棒,並介紹他到一位百萬富豪馬蒙托夫所支持的歌劇院中任副指揮。在該歌劇院,他認識了一位傑出的男歌手夏裏亞賓,兩人結為好友。
在好朋友的鼓勵之下,拉赫瑪尼諾夫指揮過格林卡(俄國作曲家)的《沙皇的一生》、聖一桑(法國作曲家)的《霸王妖姬》以及裏姆斯基一柯薩科夫(俄國作曲家)的《五月之夜》,均獲得成功,信心也恢複不少。於是他的朋友又希望他能創作歌劇。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本建議他以莎士比亞的《查理二世》為藍本創作歌劇,後來又建議他根據但丁《神曲》中的“地獄”創作歌劇,並取名《雷米尼》。1898年8月28日,拉赫瑪尼諾夫回信給莫德斯特,告訴他已決定接受這個劇本,並仔細安排細節。但1899年拉赫瑪尼諾夫訪問英國,受到熱烈的歡迎,英國的樂迷並尊稱他為“莫斯科的烈火”、“莫斯科的華爾茲”。訪英歸來,拉赫瑪尼諾夫放棄了創作歌劇《雷米尼》的計劃,而考慮接受英國方麵的委托,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也就是《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1900年1月9日,拉赫瑪尼諾夫與夏裏亞賓再度探訪托爾斯泰。夏裏亞賓唱了一首拉赫瑪尼諾夫所作的《命運之歌》,托爾斯泰問道“究竟哪一種音樂是人類需要的——學術性的或是民歌?”顯然,就托爾斯泰的社會主義藝術觀而言,他並不讚同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歌曲。這次會見因此不歡而散,也使拉赫瑪尼諾夫自責日深。情緒上的焦慮與缺乏自信,使得他又無法創作。
不久拉赫瑪尼諾夫被推介給莫斯科大學的尼古拉·達爾醫師。自從大學畢業以後,達爾醫師就對以“催眠術”從事精神治療發生興趣,而且由於許多病例的成功經驗,也使得他越來越對這種醫療技術抱有信心。他本人也是個音樂愛好者,在業餘時間喜歡拉大提琴。所以他欣然接受了拉赫瑪尼諾夫這個患者,給了免費的診治。
達爾醫師的公寓恰好在拉赫瑪尼諾夫好友沙丁家附近,所以每天進行治療都十分便利。日後拉赫曼尼諾夫回憶這次的治療效果說:
“也許聽起來不可思議,不過這次治療確實對我幫助極大。到了夏天我開始再度作曲。就像貨倉中的東西不斷增加,新的樂思不斷的湧現——甚至比我創作協奏曲所需還要多。”
1900年暑假,拉赫瑪尼諾夫和夏裏亞賓到意大利去度假,不但創作了《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三兩個樂章,而且也完成了歌劇《雷米尼》中愛的二重唱。
在達爾醫師的治療下,拉赫瑪尼諾夫雖然逐漸恢複了創作的能力,但許多生活的問題還是困難重重。尤其是經濟問題更是嚴重,甚至被迫向別人借貸,並答應在兩年內分期歸還。在生活壓力之下,他的自信心未完全恢複。他在10月22日寫給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位作曲同學莫洛佐夫的信中說道:
“我剛彈過《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我突然清楚地發現由第一主題轉到第二主題之處並不好。在這個曲式中第一主題不再像序奏,絕沒有一個傻瓜會相信那是第二主題。任何人都會以為那是協奏曲的開頭。我想這整個樂章是完蛋了! 由此時起我覺得它是何等醜惡,讓我失望透頂!在這首演的前五天,你為什麽還要拿你的分析來增加我的苦惱?”
在幾經波折之後,1900年12月拉赫瑪尼諾夫親自彈奏這首協奏曲的第二、第三兩個樂章,事後得到好友的好評和善意的建議,使他重獲信心。1901年春天完成全曲的創作,同年10月27日及11月9日在他的表哥席洛提指揮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演奏下,完成了全曲的首演,並獲得空前的成功。在出版時,拉赫瑪尼諾夫便將這首樂曲題獻給達爾醫師,以感謝其幫助之恩。
和艱辛曲折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曆程相比,8年之後所發表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顯得十分順利。該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由長達24小節的旋律所構成,顯示出寬廣和無限的發展性。盡管拉赫瑪尼諾夫特有的憂鬱氣質在這首樂曲中依然明顯,但色彩華麗而豐富的鋼琴技法和宏偉的交響樂規模,使樂曲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境界.
1909年秋天,拉赫瑪尼諾夫首次應邀到美國舉行演奏會。當年10月他乘船到達紐約時,立即寫信給他的俄國朋友說:
“美國是個陌生而缺乏熱情的地方,雖有許多傑出的交響樂團,但卻毫無歐洲文化的迷人氣息。如果不是為了賺些美元回去買部車子,我還真不願離開祖國。”沒想到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夕,拉赫瑪尼諾夫竟會遷居美國,而且老死在這個第一印象很壞的地方。
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的行程十分緊湊,馬不停蹄地趕演奏會。據他自己回憶說:“差不多有三個月的時間,每天有演奏會,簡直被逼瘋了。”1909年11月28日,《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在紐約首演。由於其間拉赫瑪尼諾夫根本沒有創作的時間,所以音樂史學者已經排除了這首作品作於美國的說法。
1909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到伊凡諾夫卡鄉間度假,6月6日寫了一封信給莫洛佐夫,談到他修改管弦樂曲《死之島》的經過,信中並透露:“我現在正開始創作一首新作品,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假如健康沒有大礙,我將致力完成它。”無疑,這就是開始創作《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時間。在樂譜的手稿上,有“1909年9月23日於莫斯科”的字樣,這應是這首鋼琴協奏曲完成的時間。這樣看來,這首40多分鍾的樂曲,是用短短三個半月的時間完成的。此外,由於這首樂曲的指法十分複雜,而拉赫瑪尼諾夫所乘坐赴美的船上又沒有鋼琴,於是人們猜測也許他是在“無聲鍵盤”(即沒有鍵盤的桌椅台櫃)上練習的。
1935年拉赫瑪尼諾夫在寫給友人約瑟夫·亞瑟(Joseph Yasser)的信中,道出了這首鋼琴協奏曲的誕生:“第一主題既非來自民謠,也非取自教會,它純粹是為了自己而寫!……假如我有任何創作的動機,那麽我唯一想到的隻有聲音。我隻想在鋼琴上唱出旋律——就像歌唱家那樣,並找個適當的管弦樂隊伴奏。”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在沃特·達拇洛希(Water Damrosch)指揮下首演成功後,1910年1月又在馬勒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協奏下,於卡內基音樂廳再度公演,大受歡迎。紐約的一些報刊評論說:“這是近年來最令人感興趣的鋼琴協奏曲,它小節的長度和演奏的難度都要求鋼琴家必須具有異常的技能。”“它的本質表現出音樂的尊嚴和美。”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的聲望和地位,可以說是因《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出而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