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Murray Perahia彈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十四號)
(2007-06-21 19:18:46)
下一個
[ZT]默裏·佩拉希亞1947年4月19日出生於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5歲開始學習鋼琴,19歲進入曼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指揮。1968年起,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霍爾曉夫斯基(注Mieczysław Horszowski).學習。
1972年,佩拉希亞在“裏茲國際鋼琴比賽”上獲得頭獎,據當時的媒體報道,雖然自初賽開始,佩拉希亞在演奏的技巧和準確度上就險象環生,但奇怪的是,無論觀眾或評委顯然都被他抒情幽雅的琴風所傾倒,以致他一路竟能過關斬將,擊敗包括席夫和內田光子在內的眾多參賽高手,一舉奪得桂冠。獲獎使他從此開始了獨奏生涯。
1975年,佩拉希亞與年輕的大提琴家哈雷爾一起獲得“第一屆菲舍爾音樂表演獎”。隨後,佩拉希亞輾轉馳騁於歐美大陸,繼而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知名度迅速提高。而他一開始在比賽中體現出的特殊氣質,也成為他藝術風格的重要標誌。
或許是從小受喜歡聽歌劇的父親的影響,佩拉希亞曾多次表示對歌劇的熱愛,並強調以旋律線條和樂句作為音樂基石的觀點:“任何音樂理念都出自如歌的旋律線條的啟發,而非獨立的音符,樂曲結構是由各種戲劇效果鋪陳串連而成的一條長線,如果不從這條長線上著眼,個別的音樂理念是無從明辨的。”而佩拉希亞自己則憑借這種抒情典雅、注重歌唱性的演奏風格折服了全世界的樂評家和音樂愛好者。他在SONY公司曆時近十年時間錄製完成的《莫紮特協奏曲全集》,更被認為是當代鋼琴演奏家中的最佳詮釋之一。
出於對莫紮特音樂的共同喜好,佩拉希亞自1987年起開始了與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茲的密切交往。他每周日都要從倫敦打長途電話問候在紐約定居的霍洛維茲,一有機會就要前往紐約登門求教。霍洛維茲曾對他說:“要超越一個技匠,必須先具備技匠的身手。” 霍洛維茲的指點極大地影響了佩拉希亞,他開始領悟到演奏技巧並不僅僅意味著機械式的技術,而是指從樂曲的宏觀層麵出發,將各種音樂理念與音色、分句融為一體,從而最大程度地揭示音樂內在情感的表現手段。他的演奏風格開始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轉變,並在霍洛維茲的建議下開始演奏李斯特的狂想曲、拉赫瑪尼諾夫的練習曲等先前他認為“華而不實”的曲目。
1991年,佩拉希亞遭遇手指受傷的困擾,從最初久病不愈的右手拇指發炎到傷疤息肉、以至最後發現病根所在的小骨刺,其間經過多次誤診及四次手術,原定七個月的修養竟拖了將近四年時間。佩拉希亞一度麵臨演奏生涯終結的陰影,他曾低調地表示:“真不甘心就此成了一名指揮家或鋼琴教師。”的確,對於任何一位鋼琴演奏家而言,這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然而,痛苦與極度的絕望竟奇妙地深化了他的演奏境界。在四年的養病期間,佩拉希亞潛心研讀巴赫的音樂,在這些極度抽象的音樂世界裏挖掘出了一片新天地。當最終病愈後,浴火重生的佩拉希亞錄製了《亨德爾、斯卡拉蒂鍵盤作品集》,他藉著現代鋼琴大膽地表現出千變萬化的豐富音質,得到了世界樂壇的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