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正文

僑史珍藏:西元一世紀前後中國人開始僑居海外

(2006-10-30 12:57:18) 下一個


早期中國人遠赴海外所乘的“大眼”船。

    在西元一世紀前後,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零星地僑居海外。當時國人僑居海外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海商“住番”,二是僧侶取經,三是難民遷徙。

    早期僑居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多以“唐人”自居,謂祖國和家鄉為“唐山”,其聚居的社區亦稱作“唐人街”。他們果然都是在唐朝年間從中國移居海外的嗎?其實不儘然。

    關於古時中國人移居海外的事跡,歷史上有過許多記載。如西元前11世紀,商紂王的叔父不願侍奉周武王而入朝鮮,教當地人民種田、養蠶、講習禮儀,並為他們製定了八條禁令;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派3000童男童女東渡,結果一去不返,至今日本還有不少紀念遺址及香火祭祀。當然,這些移民事件都還隻是難以確證的傳說而已。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秦漢封建王朝的建立和中外交通的開闢,最遲在西元一世紀前後,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零星地僑居海外。當時國人僑居海外主要有這麽三種類型:

    一是海商“住番”。當時國人通常乘11、12月份的東北季風從華南沿海南下中南半島、暹羅灣和印度一帶,再乘7、8月份的西南季風返回。因錯過回航季風時節需要“住冬”、“住番”,或因貿易需要滯留數年,於是便出現了寄寓海外的華商。

    二是僧侶取經。從魏晉南北朝至北宋年間,中國僧人西行求法譯經的活動前後綿延八九百年,涉及僧人數以百計,他們多在印度及西亞、南亞一帶僑居多年,其中著名的便有東晉的法顯,唐朝的玄奘和義凈。還有一些中國僧侶僑居國外傳播佛教,如唐朝的鑒真和尚便多次往返於中日兩國之間。

    三是難民遷徙。從五胡亂華開始,每當王朝末年,總有大批國內軍民為躲避戰亂而移居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在唐末黃巢起義軍攻略嶺南時,很多當地百姓避居東南亞,使得那裏的中國人大增,“唐人”出處或源於此;而在宋末、明末,則有更多的皇親貴族或流散官兵集體逃亡東南亞,越南等地出現的大批“明香”(意即大明香火,明人後裔之意)即是明證。據估計,在南宋末年,移居東南亞地區的中國人為數約有十萬;而在鴉片戰爭前夕,這一數位已達百萬之眾。

    中國人僑居海外,帶去了中國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加快了當地的開發和社會發展進程;同時,來自海外的殊方異物、工藝技術和文化藝術也大量輸入中國,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明。就以佛教文化的傳入來說,其在思想觀念、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以及民俗風尚等各個方麵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無疑是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而在明清以後,呂宋(今菲律賓)華僑將原產拉丁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如紅薯、玉米、馬鈴薯等傳入祖國,促成了中國“糧食生產的革命”,緩解了中國因人多地少和災荒頻發而造成的糧食不足問題,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不幸的是,由於倭寇侵擾、反清複明勢力的威脅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東侵,中國明清兩代陸續實行閉關鎖國的自我保護政策,中國人的出國與回國均受到嚴重的影響。此局麵一直延續了四五百年,直到清王朝在英法聯軍發動的鴉片戰爭中戰敗而終結;繼之而起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瘋狂開發、掠奪殖民地背景下的華工大量移民和華僑社會的成形。(建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