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威伯福斯——扭轉乾坤的國會議員(轉載)

(2014-06-22 22:09:58) 下一個

 

2014-06-20 莊祖鯤 OC

莊祖鯤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通過了一連串法案,包括著名的廢止蓄奴法、全世界最早的勞工法、監獄改革法等等,迎來了維多利亞女王掌政的黃金時期(1837-1901)。曆史學家公認,曾在下議院擔任議員四十多年的威伯福斯,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之一。

下議院的夜鶯

威廉?威伯福斯(1759-1833)是富商的獨生子,9歲時父親去世,被送到叔叔和嬸嬸家中。他們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因此威伯福斯自幼受到宗教的熏陶。

他叔叔的至交之一,就是膾炙人口的聖詩《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牧師。牛頓年輕時放蕩無羈,曾做過奴隸船的船長。悔改信主後,牛頓擔任英國國教的牧師,終身為廢除奴隸製度而奔走。他後來成為威伯福斯的屬靈導師。

威伯福斯的母親雖是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教友,卻喜歡宴樂和社交活動,她深恐威伯福斯的叔叔的福音派信仰會影響年輕的威伯福斯,就將他帶回自己的身邊。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期間,威伯福斯開始遠離信仰,在校內以辯才無礙、牌藝高超、交遊甚廣而聞名。

他在劍橋大學的朋友中,就有其一生的至交和政壇盟友皮特(William Pitt, 1759-1806)。皮特二十多歲就擔任英國首相,長達二十幾年。因著他的鼓勵,威伯福斯才決定參政,並在1780年當選下議院的議員,年僅21(這是法定的議員最低年齡)。他不但口才極佳,而且音調鏘然有韻,贏得“下議院的夜鶯”之譽。

1784年威伯福斯到歐洲旅遊,他邀請他中學校長之弟艾薩克?米爾內(Isaac Milner)為伴。米爾內是英國國教深受衛斯理影響的福音派傳道人,也是知名的劍橋數學家和科學家。一路上,他們研讀希臘文新約聖經和福音派書籍,威伯福斯深受啟發。旅遊回來之後,他又去尋求牛頓牧師的幫助。1785年,威伯福斯有了一次靈性複蘇的大轉變。

為廢奴製發聲

這次的靈性更新,使他慎重考慮是否該辭去議員的職務,轉任牧師。但是牛頓牧師勸他留在國會,牛頓牧師認為,政府更需要道德的呼聲。他說:“我盼望並且深信,主耶穌高舉了你,是為了他的教會與我們國家的好處。”威伯福斯的摯友皮特也勸他留在國會,皮特說:“基督教的原則與實踐,不應該隻引向靈修,也應該導致行動。”

於是威伯福斯帶著新的使命感,在國會忠心地服務長達45(1780-1825)。在17871028日的日記中,他說,全能的上帝給了他兩個神聖的使命:奴隸貿易的禁絕和社會道德的更新。

1787年,英國海軍部長,也是下議院的議員,期望威伯福斯提出有關遏止運輸奴隸的法案,皮特首相也鼓勵他這麽做。經過兩年的準備,1789512日,他首次為廢奴發聲。在長達3小時的發言中,他說:“我無意指責任何人,我隻是個人引以為恥。因為在我們大英帝國的國會授權之下,我們整體在忍受這種可怕的貿易行動。我們都有罪,我們都應該承認有罪,而不是以指責別人來卸責。”

該提案在1790年獲得委員會同意,開始實質審查與聽證。但在1791年第一次表決時,卻以88票對163票的懸殊比例慘敗。表決失敗的原因很明顯,因為它妨害了英國在西印度群島每年600萬英鎊的貿易利益,並且牽涉到160艘船隻與5000多名水手的生計。從1783年到179310年間,僅利物浦就曾運送30萬黑奴到西印度群島!

然而,1791年,威伯福斯與友人集資成立獅子山公司,在西非買下一大塊土地,讓1900名被釋放的黑奴成立自治區。這個地區就是今天的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

屢敗屢戰的勇士

此後,威伯福斯雖在國會屢戰屢敗,仍鍥而不舍地上交提案。經過近20年的努力和11次的失敗,1807年國會終於以283票對16票通過第一個《禁止奴隸販賣法案》。那一天,整個國會違反慣例地為威伯福斯大聲歡呼三次,他自己卻坐在椅子上掩麵痛哭!

雖然奴隸製度尚未廢除,這法案隻是宣告運輸奴隸為非法,但是奴隸運輸量立即減少了75%。威伯福斯並未就此罷手,他通過外交手段,推動各國共同簽署“廢除販賣奴隸條約”。1815年,因為拿破侖複辟,歐洲各國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下,居然奇跡般地通過了這項條約。

而後,威伯福斯又在國會推動《奴隸登記法案》和《奴隸解放法案》。1824年,他從國會正式退休,但仍在幕後繼續努力。1833725日,《奴隸解放法案》終於獲得通過,英國的奴隸製度正式廢除。這個法案使西印度群島的70萬黑奴獲得自由,而且英國政府撥款2000萬英鎊贖回這些黑奴,來完成這項創舉。

三天之後,為廢奴製奔走呼籲大半生的威伯福斯安息主懷!

克拉朋聯盟

威伯福斯在1789年時曾清楚地表示,自己乃是蒙上帝呼召做一個“基督徒政治家”,而不是一個剛好是基督徒的政治家而已。這種信念,表現在他45年的投票記錄上。

他不隻一次因基於自己的良知和信仰,而與他自己的政黨和摯友皮特唱反調。雖然有人說,他因此失去了繼皮特之後擔任首相的機會,但他正直不阿的品格,卻贏得許多人(包括對手)的尊敬。反對廢奴的議員克拉倫斯曾有一句肺腑之言:“我欽佩他有高貴的靈魂,卻甘願為低賤的種族奮鬥不懈!”

然而,威伯福斯在國會的奮鬥,並不是以獨行俠的方式進行的。他結合了許多不同黨派中有同樣福音信仰的議員,一起為一些法案做努力。他剛擔任國會議員時,幾乎是唯一一個持福音派信仰的議員。但40多年後,上下兩院已有100多位福音派議員,這些議員經常或偶爾支持他提的議案,其中有30位左右是他的核心骨幹。

1787年,他集結了7位基督徒議員,加上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包括企業家、律師、牧師和研究收集資料的人,一起集思廣益。威伯福斯幾乎每周一次邀請他的“戰友們”,到他位於倫敦南郊克拉朋的家裏來討論。

後來,這8位國會議員幹脆搬進克拉朋的一棟大宅,一同生活。因此被後人稱為“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當時他們都還年輕,並為了法案奔走而遲遲未婚。後來這些戰友先後結婚,搬出了克拉朋。但 “克拉朋聯盟”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壯大了。他們在靈性上彼此激勵,更常在戰略上腦力激蕩。他們被稱為是下議院的“聖徒”,又被謔稱為是威伯福斯的“白奴”。

這些夥伴還進行調查,協助收集資料與數據。威伯福斯認為,群眾不僅需要動之以情,更要曉之以理。他們善用報紙和各種傳媒,對國會議員施展壓力。他們可能是在近代民主政治社會裏,最早懂得運用民意的政治家。在一次推動法案的過程中,克拉朋聯盟總共收集了50萬人的簽名支持,而當時全英國的人口隻有900萬!

做鹽做光的一生

威伯福斯一生的成就還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如下:

1786年,他提出《罪犯死刑後屍體的處置法案》,以廢除傳統上淩辱罪犯屍體的陋規。這個法案經過49年,也就是在他過世前一年才通過。

1787年,他首先提出“道德提升法案”,雖然受挫,但是創立了“道德重整協會”,以便繼續推動道德更新運動。之後,他推動並使英王喬治三世發布《鼓勵虔誠與美德宣言》,使約翰·衛斯理領導的福音運動,可以合法地傳播。

1788年,他提出一項減少虐待兒童的法案;並推動一連串提供窮人與兒童免費教育的法案。他與友人一同創立免費的英國平民學校,兼收女生和黑人。著名的電學大師法拉第曾經擔任校長。

他推動全世界第一個《禁止虐待動物法案》,並在1824年創立“英國皇家防止動物虐待基金會”。

他與克拉朋聯盟的弟兄們創立浸信會宣教協會,並在1792年差派第一位宣教士,就是著名的“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裏去印度。這個協會後來改名為倫敦傳道會,曾差派戴德生——中國內地會創辦人——到中國。

他還推動了全世界第一個工廠法,以及一連串保護勞工及童工的法案——如限製每天勞動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他推動各項醫院的改革工作;他推動監獄改革,1796年提出《監獄法案》,使監獄更人性化。

他曾在69個誌願社團(主要是慈善和宗教性質)擔任委員,又捐款支持至少70個社團。

喚醒國家的良心

在基督教界,最支持廢奴運動的,是貴格會和約翰·衛斯理領導的循道會。貴格會一向主張非暴力的和平主義,也是反對種族歧視的急先鋒。約翰·衛斯理曾多次撰文抨擊奴隸製度的殘酷不仁。1791年,在過世前三個月,衛斯理給威伯福斯寫了最後一封信,他鼓勵這位年輕的國會議員,要為上帝所托付給他的神聖使命持之以恒、忠心到底。

威伯福斯在1797年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在我國上等階層與中產階級宣誓入教的基督徒當中盛行的信仰實用觀點與真正的基督教之差異》。書一出版,6個月之內就售出7500冊,再版多次(英國15次,美國25),並被譯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荷蘭文。這本書對英國上層社會的影響非常大。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這本書喚醒了英國上層精英分子的良心,促成了社會改革。

威伯福斯的期望,不僅是要改變不合理、不合人性的法律,他也希望能喚醒國家的良心。他深信,政治要改變,文化也必須改變。隻有文化被更新,社會未來才有希望。威伯福斯的努力帶來了長久的果效,他激勵了許多有同樣心誌的人一起來推動社會和道德的改革。

他成功的秘訣在於,他能有效地說服大眾:必須先改變底層的文化,才能在長遠的未來改變法律與政府。

影響一個時代

1740年起,100年後英國社會被改變了。數據表明:在1740年銷量高達700萬加侖的杜鬆子酒,到1780年已經跌到100萬加侖。原來失學嚴重的貧苦兒童,在1780年開始推動的主日學運動下,到1840年已經有2/3的兒童入學。185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英國的1800萬人口中,每個星期天有80%的人會到教堂參加禮拜。

英國曆史家恩舍說,要了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英國崛起的曆史,必須了解那個時期英國的信仰。他說,19世紀的英國商人能贏得“全世界最誠實的商人”的美譽,是因為他們篤信有天堂與地獄。而維多利亞時期英國道德和信仰風氣的改變,正是因為有威伯福斯及他那個時代的基督教社會改革家,他們成為社會上的光和鹽,促使英國的社會文化被更新,進而使英國繁榮富裕起來。

當時,法國大革命采取的是暴力的、去宗教化、急速改革的方式。他們沒收了天主教龐大的教產,強迫修女、神父還俗;將法皇路易十六及皇後送上斷頭台,處決了無數的貴族富商,最後變成暴民政治。結果不但使歐洲燃起遍地烽火,而且最後迎來了另一個封建獨裁政權——拿破侖王朝,使民主運動成為一場鬧劇與幻影。

相反,英國卻在衛斯理和懷特菲爾德領導的福音運動下,給整個社會的靈性與道德帶來複蘇。貧富階級之間的摩擦因道德的共識得以紓解,社會逐漸邁向和諧。所以,英國的福音運動對英國走上漸進的、良性的社會改革起到重大作用。

一位曆史學家說,到了1820年,英國男男女女都自豪地顯示出一種使命感,表現出獻身的熱情。正是這種被基督新教倫理更新後的英國文化,不但規範了社會道德,而且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力量,最終將英國推向了曆史的高峰。


 

原載OC《海外校園》: http://blog.sina.com.cn/ocmblo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