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國民黨脾氣最倔的將軍之一,屬於是典型的“湖南騾子”。他在1949年末,跟胡宗南一起密謀,想要將三十萬大軍撤到緬甸,就不信解放軍能追到國外,而緬甸更不敢拿他們怎麽樣。
可宋自認為“絕佳”的計劃,晚年卻認為那樣做後果不堪設想……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宋希濂的東南亞“滇緬計劃”。
一,脾氣倔強,慘遭排擠
國民黨“鷹犬將軍”宋希濂,這是他自己起的綽號,帶有一股自嘲的意思,可筆者更願意將他稱之為抗日名將。宋希濂1907年出生在湖南湘鄉,跟一代名將陳賡是老鄉也是同學,1924年他和陳賡一起,進入了廣州的一家軍校進修。軍校打著新式軍隊教育的名號,可搞得依舊是舊式訓練,動不動就打罵體罰學生,宋希濂倒是逆來順受,忍了教官的蠻橫;陳賡則一萬個不服氣,多次向校方抗議。軍校才剛剛開學沒多久,猛然得知隔壁黃埔軍校開學,貼出告示招天下英才。
於是乎,陳賡帶頭向校方施壓,隨後直接帶著宋希濂等人去了黃埔,促使兩所軍校合並,組成了黃埔一期生的班底。同樣是陳賡帶著宋希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倆人會是終生的莫逆之交。因為宋希濂是黃埔一期最年輕的學生,所以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老弟”,也可能是因為黃埔三傑名號太響亮,所以宋希濂當時的光芒被掩蓋了。
中山艦事件之後,國共分裂已然有了苗頭,宋希濂則選擇無條件跟隨蔣介石。陳賡無意間看到蔣介石的日記,上麵寫著陳賡是共產黨不能重用,所以陳從那之後,堅決跟隨共產黨。老同學分道揚鑣,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命運,宋希濂脫離了中國共產黨。當“階級鬥爭”四個字,出現在了中國曆史之後,師生開槍,同窗相殘,在階級鬥爭的麵前,過往的傳統被打了個粉碎,黃埔師生血染河山。
從1927年到1937年,陳賡運氣屬實很差,負傷、被捕、入獄、遭圍攻、帶病走長征。從1927年到1937年,宋希濂的官運倒是順風順水,深得蔣介石器重,獲陸軍中將軍銜。
在抗日戰場,宋希濂表現突出,是國民黨眾多將領當中,難得的一員猛將,他不怕死,對蔣介石絕對忠誠,敢打攻堅戰。可讓人疑惑的是,擅長前線打硬仗打進攻的宋希濂,卻被調到了西北地區,擔新疆警備司令一職,又兼了個西北行轅主任,跟胡宗南混到了一起。
事實證明,西北雖需重兵,但的確無大仗可打。蘇聯剛剛打完二戰,不可能會出兵,馬家軍給點甜頭就臣服,很難翻起風浪。看似讓人費解,實際上原因也很簡單,宋希濂性格過於耿直,居然敢得罪“財神爺”孔祥熙,真是膽大包天,所以才被“發配邊疆”。
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至少也要先打掉胡宗南之後,才有可能對宋希濂動手。給人一種錯覺,宋希濂放到大西北,僅剩的作用,就是保存國民黨的幾十萬部隊。在解放戰爭的前三年,宋希濂大仗硬仗沒有打過,倒是各種榮譽拿到手軟,總是接到蔣介石發的嘉獎令。
一直到解放軍發展壯大,已經勢不可擋的時候,蔣介石擔心劉鄧大軍進西南,才在1948年8月,讓宋希濂去防守四川和湘西。淮海戰役開戰之後,蔣介石想讓宋希濂去徐州做個“剿共”副總司令,但宋堅持不肯去。三大戰役打完之後,已經是1949年春天,蔣家王朝兵敗如山倒,國民黨的蔣係已經再無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宋希濂才奉命上前線。而這個時候的所謂前線,已經退到了湖南湖北一帶,國民黨的地盤猶如春日裏冬雪,正在迅速收縮。
二,滇緬計劃,蔣堅決反對
與此同時,胡宗南被三大戰役嚇破了膽,帶著二十多萬部隊,一路撤到了四川。蔣介石僅剩的地盤,便是所謂的會戰大西南,想憑借四川、雲南、做最後的掙紮,至於廣西地區,那是人家新桂係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地盤,斷然不可能會跟胡宗南和宋希濂聯合作戰。
宋希濂接到命令,要他去支援胡宗南,那是蔣家嫡係僅剩的王牌軍。宋帶著部隊走在路上,他腦海當中全是當年的滇緬抗戰,想著在南疆抗日的歲月。他熟悉雲南,在昆明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倘若雲南王盧漢也就是龍雲的表弟,能夠堅持跟解放軍作戰的話,雲南能不能成為國軍最後的退路呢?
宋希濂腦海中有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收縮國民黨的剩餘兵力,一路退到東南亞的緬甸,解放軍即使再厲害,總不能追到國外吧?就在宋希濂思考的時候,胡宗南突然聯係他,說要一起坐坐,私下裏談點重要的事情。1949年8月11日夜,宋希濂坐車,來到了胡宗南的住處,倆人在深夜商談了許久。
不難猜測,對於胡宗南這隻驚弓之鳥來說,談論的自然是如何保存實力,撤出當前糜爛的局勢。任誰都能想到,國軍一批又一批的部隊戰場起義,投到了解放軍的那一邊。而今西南除了中央軍之外,隻剩下川軍和滇軍,如果這兩隻部隊突然反水或者說起義的話,他胡宗南也就成了薄皮大餡兒的餃子。從正麵戰場來說,胡宗南清楚地知道,即使川軍和滇軍堅持抵抗解放軍,他們也很快就會被打敗。
既然明知道會戰敗,為何要在四川跟解放軍的劉鄧二野硬碰硬呢?屬於是沒有意義的犧牲。倘若將蔣家僅剩的這幾十萬部隊,全部都退到雲南甚至是退到緬甸的話,是有很大可能支撐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證明,三戰是癡人說夢)。
於是乎,宋希濂和胡宗南,屬於是一拍即合,就要退往緬甸。可蔣介石拿到了宋和胡的計劃之後,自然是決不允許部隊放棄四川的,他帶著兒子蔣經國,要親自在成都指揮作戰。蔣介石因為此事,將宋和胡狠狠臭罵了一頓,蔣是不甘心失敗的人,再有就是如果丟失了大陸的全部地盤,國民黨在國際上,也會同時失去地位。
對於“收縮兵力,人在地在”這一方略,已經有很多人當麵向蔣介石提出,早在濟南戰役的時候,王耀武就提出過放棄濟南。畢竟隻有兩個瓶蓋,根本蓋不住三個瓶子,兵力不夠的情況下,保不住半壁河山。杜聿明、範漢傑、乃至於廖耀湘、白崇禧……等等等很多國軍名將,都在不同的時間,向蔣介石提出建議,收縮兵力穩固根基,有多少部隊就防守多少城市。麵對解放軍“農村包圍城市”的陽謀,除了被動防守之外,根本就沒有別的應對之策。
但蔣介石這輩子,每次都會拒絕這樣的建議,他向來是堅持防守城市(包括敗退台灣之後,蔣連金門都不願意放棄)。而這次宋希濂想要退到國外,也不知蔣介石聽到後,自然會激烈反對;畢竟以前僅僅是放棄北方城市、放棄東北城市、放棄南方城市、這次要放棄大陸最後的西南城市……蔣某人根本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局。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就眾所周知了,二野劉鄧大軍進入西南橫掃。陳賡兵團猶如長了飛毛腿一般,打廣東、進廣西、殺奔雲南……追著國軍殘部的屁股窮追猛打,好似是鐵棍掃過了棉絮。二野成了四大野戰軍當中“殲敵數量最多的部隊”劉鄧大軍能擁有這樣的榮譽,胡宗南和宋希濂這三十萬人“貢獻”很大。宋希濂被解放軍團團包圍,荊門慘敗,川東慘敗,領著剩下的人想要逃到西昌,軍心渙散的情況下,很快就被團團包圍。
同年12月19日,宋希濂兵敗大渡河,他在沙坪地區舉起配槍,對準了自己的腦門。警衛團的排長袁定侯,突然衝出來奪過手槍,倆人在河邊抱頭痛哭。 似乎國民黨蔣係的高級將領,都有這樣的慣例,徹底落敗之後就舉槍自殺,然後被身邊人攔住,再然後一起抱頭痛哭,範漢傑如此,廖耀湘如此,宋希濂也如此……其實說白了,按照蔣介石的習慣,這三人即使回去,也大概率好不到哪去,被解放軍俘虜至少保住了性命。
三,宋希濂本人回憶戰敗經過
以上是正史記載,針對宋希濂兵敗的這段曆史,除了國共兩黨的官方史料之外,還有很多將領的個人回憶錄。而沈醉寫的《戰犯所改造見聞》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文獻之一。因為當時的曆史背景,是宋希濂被捕入獄之後,閑著沒事跟沈醉聊天,宋本人親自談起了兵敗經過。
(軍統大特務沈醉)
也就是說,倆人在監獄裏已經完全沒有了政治立場,也沒有勝敗之爭的較量,隻有獄友跟獄友之間的閑聊,以此來打發高牆中的苦悶時光。而沈在八十年代,又將這一段完整寫了出來,他們在監獄裏除了講葷段子之外,自然也會講戰火歲月。
根據宋希濂本人的講述,大致經過如下:宋希濂談起自己的過往,三十歲就當了南京守備部隊第36師師長,可因為脾氣太大了,為人過於耿直,所以總是得罪高官。宋愛打抱不平,從不耍兩麵派,在他看來是就是非就非,以至於得罪了孔祥熙,被發配邊疆做了個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丟掉了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一直到孔消了氣,才讓宋當新疆警備總司令。
到1949年,宋希濂回憶說:“那是我最不幸的一年,也是國民黨對大陸統治完蛋的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父親死了,妻子也死了。自己屢屢打敗仗,弄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才僅僅42歲,就已經有了兩鬢白頭發,洗頭的時候一看水,盆裏掉了一把又一把的頭發。
最讓宋希濂憤怒的是,他跟好友鍾彬,被稱之為“國民黨送終兵團”。主要是因為1948年,蔣介石組建第14兵團,想讓宋希濂做司令,總兵力約有14萬人。但宋希濂總跟白崇禧過不去,倆人到一起就爭執,於是乎宋把兵團司令的職位,讓給了好友鍾彬。
三大戰役過後,也就是說到了1949年春,宋希濂出來收拾殘局,將包括鍾彬兵團在內的多個部隊,合編成宋希濂兵團,所以才被稱之為“送終兵團”。據宋本人所說,到1949年11月,蔣校長派兒子小蔣,帶著校長的親筆信,送到了四川武隆縣的江口鎮(今屬重慶)。蔣經國和宋希濂二人,總結出川東失敗的原因,可以大致總結出四個原因……
第一,解放軍實力強大,而且部隊鬥誌高昂。反觀你宋希濂指揮的六個軍,要麽是殘兵敗將,要麽是新編的部隊,不僅戰鬥力脆弱,而且長官普遍缺乏信心。
第二,湖北西部山多地少,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部隊,以至於官兵總是餓肚子。
第三,氣溫驟降的情況下,無法為部隊補充棉衣,官兵又冷又餓,再加上山地作戰,所以處在劣勢。
除此之外,蔣經國又說出了第四個原因,按照宋希濂口述、沈醉落筆所寫的內容是:“這次與共軍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20年來國民黨沒有搞好政治、也沒有領導好軍隊,隻有徹底改造,才能產生偉大的新生力量。當然,這不是短時期能辦得到的,我是希望知道當前打算怎麽辦?”
蔣軍將胡宗南的一個軍調到了這邊,想著能不能強撐一段時間,問宋對此有沒有更好的安排。宋希濂麵對糜爛的局勢,他隻能回應說:“盡人事,以聽天命麵已!”當宋看了蔣的親筆信之後,非但沒有生出新的希望,反而內心倍感失望,因為蔣要求宋希濂和鍾彬,抵抗到最後一滴血。
也就是說,蔣介石從未想過實施滇緬計劃。
而鍾彬得知了蔣的親筆信內容之後,鍾說:“現在還有什麽辦法?我們絕不會投降,隻有打光算了!”即使有蔣的親筆信,即使宋和鍾都喊著死戰到底,即使小蔣親自來提振軍心,實際上部隊依舊是邊打邊撤,想要逃出一條生路。對於宋希濂來說,他內心是絕望的,明知道此戰是死路一條,但他依舊想帶著部隊周旋到底。
據宋本人所說,部隊快要接近大渡河的時候,恰逢背後的解放軍追來。身邊有個士兵,嘴裏念叨著:“七十二戰,戰無不利,忽聞楚歌,一敗塗地……”士兵此言一出,宋希濂心裏一哆嗦,他從迷信的角度考慮,這乃是不祥之兆。
士兵說的並不是他宋希濂,但宋想起了大渡河邊的石達開,想起了烏江邊的楚霸王。宋希濂是個驕傲的人,他跟沈醉聊到這裏的時候,滿臉都是羞愧,即使他願意往下聊,沈醉也趕緊勸他別再往下說了,大家都能懂你。當“宋鍾兵團”被包圍,宋希濂自殺失敗後,解放軍很快就來到了麵前,詢問誰是宋希濂?
周圍的國民黨官兵,誰都知道哪個是宋希濂,甚至對麵的解放軍也知道哪個是宋希濂。但剛開始時的那幾分鍾,誰都沒有說出哪個是宋希濂。有個姓王的國民黨軍官,一年本是中共特工,奉命打入宋希濂創辦的軍校,因為身份暴露,要被抓去槍斃。宋希濂看王年輕有為,於是讓他知錯就改,反而留在了身邊工作。
王軍官在大渡河邊,站出來走到了宋希濂麵前,立正敬禮之後,說解放軍優待俘虜……讓宋不要擔心安全問題。到這一時刻,宋希濂站了出來,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隨後被送到了後方。有戰地記者要去拍攝國民黨被俘將領宋希濂,堅持要拍照登報紙。宋則一直扭頭,故意擺側麵姿勢。記者很生氣,要求宋給個正臉。
宋很憤怒,大罵著讓記者槍斃自己,寧願被槍口了斷,也不願意被照相機拍下狼狽的一麵。宋希濂被關進了戰犯所,他性格耿直重感情,最愛唱古代詩詞,尤其是是唱起“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這一句,他眼角泛紅淚花閃爍。因為宋希濂兵團,也是是十四萬人,也是在四川兵敗。沒過多久,戰犯轉移到白公館改造。
(鍾彬)
宋希濂和鍾彬愛下棋,王陵基喜歡看他倆下棋。可宋脾氣太耿直,恰恰鍾棋藝很臭輸多勝少,總想著悔棋。宋一怒之下,就把棋盤給掀了,倆人因為一顆棋子,就把桌椅板凳全推翻。冷靜之後,又把桌椅板凳擺好,重新畫線下棋。
王陵基嘲笑他們,宋寧願將兵團司令讓給鍾,但下棋的時候,卻不肯讓半步。重慶戰犯所的高級戰犯,在重慶呆了五年時間,因為群眾去參觀白公館的時候,總想為親人報仇,所以這些高級戰犯,被迫轉到了北京功德林。1959年國慶十周年,宋希濂獲得了特赦,他一改往日的臭脾氣,堅決擁護兩岸統一。宋希濂在政協擔任要職,改革開放之後去美國探親,之後定居在美國。他一整個晚年,都在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奔走,因而得罪了很多人,被罵成是“中共鷹犬”。
李敖為宋打抱不平,說宋41歲之前為國民黨嘔心瀝血,卻被國民黨百般辱罵;宋晚年到了美國,有自由反共或者不反共。宋希濂到了晚年,在他寫的自傳《鷹犬將軍》一書當中,談起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滇緬計劃。
宋希濂反思,當時這一計劃欠考慮,如果他那十多萬人,加上胡宗南十多萬人,三十萬部隊進了緬甸的話,極有可能後患無窮。即使不考慮戰爭因素,對於貧窮的緬甸來說,三十萬大軍單單是軍糧,都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難題。
1993年2月13日,黃埔一期最年輕的學生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後來湖南省的一位領導,曾在宋希濂的墓前寫下:抗日名將宋希濂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