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憶宋希濂先生

(2024-11-30 12:21:37) 下一個

憶宋希濂先生
來源:《巍哉·黃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_手機搜狐網

我第一次聽說宋希濂先生的名字,是在讀初級小學的時候,那時,也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野心勃勃、無比凶殘的日寇,蹂躪著神州大地,安圖把恥辱的印記永遠烙向中華民族的軀體。為了保衛祖國,捍衛民族的尊嚴,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了抗日的長城,中國軍隊用槍炮、大刀和鐵拳浦挫了侵略者的凶焰。

宋希濂先生當時正在駐滇遠征軍指揮反攻滇緬的戰鬥,以期配合我駐印度的新一軍和新六軍,打通中印公路。家兄(黃埔十四期生,後在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自參加駐滇遠征軍後,在給家裏的來信和他在報刊上撰寫的《為公理正義而戰》、《龍陵前線視察記》等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過宋先生的指揮若定和中國遠征軍同仇敵愾、報國雪恥的愛國精神與堅強決心,這在我童稚的心中,曾深深激起對抗敵禦侮的將士的無限崇敬。記得在給家兄的同信中,我是第一次理解和運用了“槍林彈雨”、“不怕犧牲”和“還我河山”等深刻感人的字眼。

半個世紀過去了,但宋希濂先生和駐滇遠征軍攻克龍陵的不朽篇章,在我腦子裏仍記憶猶新。聞名不如見而。想不到過了數十年,我竟然有機會由聞名到見而,親自一睹宋將軍的豐采。那是一九八七年五月中旬,我正在長沙參加省政協第五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五月十四日,熊清泉省長陳邦柱副省長邀請部分省政協委員舉行座談會,就振興湖南經濟、促進祖國統一等問題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我參加座談會後,《湖南政協報》的一名編輯告訴我: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宋希濂先生應湖南黃埔同學代表的邀請,也來到了長沙,就住在湖南賓館。他並熱情地就我和宋先生會見一事,與宋先生進行了聯係。

宋先生當時已定居美國紐約,回北京後抽空來長沙與黃埔舊友聯歡,時間非常寶貴;但就在他即將離開長沙的前刻,他派自己的晚輩親屬來約我見麵了。我走進賓館套間,宋先生馬上從臥室出來,引我至客廳坐定飲茶,然後親切地發問:“你是沅江縣的?”我告訴宋老:“我老家籍貫益陽,一九六一年在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至沅江工作,直到如今。”接著,話題就由我讀過的朱老的一篇文章———《一日之間,兩度請戰》(民革中央《團結報》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征文)談起,我複述了文章的部分內容,同時表達了自己對宋先生當年主動請纓抗日的敬佩與仰慕。

那還是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淞滬之戰爆發時的一幕,是日本侵略者在上海閘北向我防線發動進攻後的第二天,當時擔任陸軍第八十七師第二六一旅旅長、駐防在南京郊區的宋將軍,讀到了十九路軍向全國全世界發出的如下通電:暴日占我東三省,版圖變色,國族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殺人放火,浪人四出,世界卑劣凶暴之舉動,無所不至……

宋將軍時年二十五歲,滿腔熱血的他在驅車到達南京三牌樓軍政部何應飲處所後,便慷慨陳詞:“……戰鬥已經打響,全國的民眾都在注視著我們!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國破山河碎,作為熱血軍人,豈能袖手旁觀?”在他的請戰要求通到何應欽的阻止後,當時,他又率領營長以上軍官向何應欽再度請戰,並於第二天由全旅官兵致電十九路軍官兵,向這些抗日英雄致以親切慰問,並表示誓以血肉支援。二月九日,他又率領全旅開赴上海郊區的南翔,並立即麵見了蔣光鼎總指揮和蔡廷鍇將軍便投入了淞滬血戰。

曆史是一麵鏡子。重溫這不能忘記的昨天,宋先生就自己所寫的關於“抗戰一事”的文章,充滿感慨地對我說:“那都是寫的以前打仗的事啊!”從宋先生那凝重徐緩的語氣中,我感到自己深深受到了以史為鑒,毋忘國恥的啟迪。我認為,對曆史的沉痛感,也自然會激起對振興中華的崇高使命感。徐向前元帥生前在黃埔軍校同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上的書麵發言中曾經指出:“負起曆史責任,做一個對‘國家統一,民族強盛’有所作為的人。”

眼前的宋希濂先生不正是這樣的人嗎?他以耄耋之年,仍不辭勞苦,從海外返鄉與昔日黃埔同學聚會,廣交朋友,聯絡友誼,宣傳政策,以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這是多麽可貴!記得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宋先生與同為黃埔一期、親曆了北伐諸戰役的李默庵先生在南京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基悼念亡友時曾經說過,當年北伐,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並肩戰鬥,血流在一起,為的是國家統一富強,曆史給今人的教益是深刻的(注)。

宋先生的這些話,我是時刻銘記的。此次談話間,當宋先生殷殷垂詢我與海外親屬是否取得了聯係時,我由這種關切之情而湧起了對宋先生的敬意,同時,也決心象宋先生那樣,在以後的日子裏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努力去做好海外黃埔同學和愛國同胞的聯絡、團結工作,為早日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克盡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鉤沉︱宋希濂被俘,陳賡專程從雲南趕赴重慶探望

(注)見一九八七年七月四日《團結報》第五版《血灑戰場,骨安金陵》一文。

作者曹建璋,時任沅江市政協副主席

來源:《巍哉·黃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 沅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沅江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合編 1995年出版 第74-76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