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網2006年9月29日報道: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麵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表明世界上新一代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中國科學院今天還組織專家對EAST裝置進行了工藝鑒定,專家認為,EAST圓滿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指標,這在國家大科學工程的評價中是少有的。 EAST的科學目標是通過實驗研究,為未來建造穩態、高效、安全的托卡馬克類型的聚變反應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EAST裝置集全超導和非圓截麵兩大特點於一身,同時具有主動冷卻結構,它能產生穩態的、具有先進運行模式的等離子體,國際上尚無成功建造的先例。8年多來,EAST團隊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了大型超導磁體研製等許多重大科學技術難題,獲得了一係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對國民經濟產生重要作用的高新技術。 據了解,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超導磁體和某些重要子係統,如國內最大的2千瓦液氦低溫製冷係統、總功率達到數十兆瓦的直流整流電源、國內最大的超導磁體測試設備等,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與國際上同類實驗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投入運行後最快獲得首次等離子體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已成為一個吸引各國優秀聚變科學家到中國來進行廣泛、重要國際合作研究的先進的實驗平台,受到全世界聚變界的高度重視。 EAST裝置的等離子體放電持續時間設計值是1000秒,溫度將超過1億攝氏度,雖然EAST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規模上小很多,但兩者都是全超導非圓截麵托卡馬克,也即兩者的等離子體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術基礎是相似的,而目前ITER尚未開工建設,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15年,因此,無論從人才培養還是奠定工程技術及物理基礎的角度來說,EAST都將為ITER計劃作出重要的、實質性貢獻,並進而為人類開發和最終使用核聚變作出重要貢獻。
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的“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它是由專家們經過數年評審和論證,在上百個重大建議項目中挑選出來的。1997年由中央科技領導小組批準,1998年國家計委正式立項,2000年10月正式獲準開工建設,2005年底完成了主機總裝以及各分係統的研製和安裝工作,2006年初成功進行了首次工程調試。最近半年來,EAST工程團隊的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對裝置進一步完善,在這一次首輪物理實驗放電中首次成功獲得了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