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及傳說:母親湖和格姆山
摩梭人世代居住在雲南省寧蒗縣和四川鹽源縣交界處,金沙江拉伯, 四川木裏縣等地,是瀘沽湖周圍土著民族之一,湖東岸四川的摩梭被劃歸為蒙古族,西岸雲南的摩梭被劃歸為納西族,雲南以居住於永寧壩子周圍為主; 摩梭人有獨立的語言-摩梭語,摩梭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摩梭人無文字;摩梭古稱 “摩沙”,“磨蠻”,“磨些蠻”,“麽娑”,“摩些”等,又自稱“納”,“納日”,在《華陽國誌》,《三國誌》,《後漢書》,《元史》 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古羌族,其中最古老的一支“氐羌”,約兩千多年前從甘肅及四川西北部遷移到瀘沽湖周圍居住, 到漢代以後在“定窄縣”居住 ,即現在的鹽源縣, 如:《唐書》中記載的“東女國”就是描定摩梭人的祖先, 摩梭現存總人口僅有三萬多人,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總的變化不大。
在摩梭人心中, 瀘沽湖是她們的母親湖(“謝納米”),獅子山是她們的女神山(“格姆”),所有大的東西都是女性的,這是摩梭文化女性為中心的生動體現;關於母親湖和女神山,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在很久以前,瀘沽湖隻是一塊低窪的盆地,那裏有九個村寨,周圍都是莽莽森林,土肥草美,糧豐物盛,西麵獅子山腳下的山岩下,有一個湧泉之洞,終年四季, 清澈的泉水從這裏流出;有個放牧的啞巴每天帶著午餐粑粑在這裏放牧,渴了就在這股泉水裏喝上幾口,有一天,洞裏不出水了,他很奇怪,一看,原來是一隻大魚堵在洞口,啞巴抽出腰刀割下一塊魚肉燒著吃了,第二天,魚身上被割去的地方又長複原了,從此,啞巴不再從家裏帶食物,每天割的魚肉剛好夠他一天的飯食,時間一長,村裏人見啞巴不帶食物出門,仍然長得紅光滿麵,不禁感到奇怪,問啞巴卻說不出來,便尾隨他看個究竟,一見到洞口那條大魚,貪婪的人們便想拖回家中享用,於是趕去了九架十八頭牛,架上抬杆, 用九根繩子設法套住魚,拚命往外拉,魚被拖了出來,但災難也隨之發生了:大水從洞口洶湧而出, 頃刻間淹沒了所有的村寨,也淹沒了所有人畜,整個盆地成了一片汪洋,形成了今天的瀘沽湖,這時唯有一個正在喂豬的母親, 見大水滾滾而來,她急中生智,把一對兒女放進豬槽,使這對兒女逃脫了災難,得以幸存,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勇敢而智慧的母親,把瀘沽湖稱為母親湖, 並一直沿用這種豬槽狀的獨木舟至今,就是我們大家遊湖坐的"豬槽船";這個故事實際是在寓意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要有節製,貪婪過度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宗教及節日
摩梭人信奉兩種宗教, 藏傳佛教和原始的達巴教。 大約在公元十三世紀(1276年)藏傳佛教傳入永寧地區,永寧瀘沽湖地區主要是信奉黃教,現在藏傳佛教已經摩梭本土化,與藏佛不同, 喇嘛們平時隻住在自已家裏, 逢有佛事時才到寺裏去,摩梭人家裏都有一個經堂,供家人日常朝拜, 摩梭大家庭中如果有兩或三個男孩, 必送一個進寺院當喇嘛,終身供奉佛主,一般喇嘛是不能走婚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永寧瀘沽湖地區黃教寺院主要有紮美戈寺, 裏務比寺等,在美麗的謝瓦娥島上出生了摩梭人自己的活佛-西藏第三大寺哲蚌寺的第五世轉世措欽活佛--洛桑益史活佛, 還有很多摩梭藏傳佛教弟子到拉薩甚至到印度去學到“格西”等高位, 摩梭人是最尊敬喇嘛的,每家以去拉薩為向往,以有喇嘛為榮,喇嘛在摩梭的日常生活和重大節慶儀式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喇嘛教傳入摩梭地區前至今,摩梭信奉一種原始宗教:達巴教, 但喇嘛教占統治地位,比達巴教更普及, 喇嘛教和達巴教在摩梭人的重大節慶活動中都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他們共同存在, 有機的互相滲透友好相處,兩者都已本土化,但達巴無論從人數還是出席活動的機會及經濟上, 都有無法與喇嘛相比。
摩梭人信奉喇嘛教,也同樣信奉母湖,神山,祖先等自然之物, 這實際是達巴教義中祖先祟拜和自然祟拜的內涵擴展,留下了每逢初一上山燒香, 逢十五轉山轉海的遺風,各個季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祭祀活動, 每年一次的隻有婦女參加的“齋月節”,每日幾餐前的“處度”祭祖先, 以及各種獨特的節慶;最有代表意義的是農曆七月二十五的轉山節(“格姆呱阿”, 又稱朝山節), 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日子, 摩梭人對格姆山的崇敬, 是由來已久的,最初因山上的雲來霧往直接影響瀘沽湖地區的農耕, 摩梭人才把白露節令前後豐收在即的日子,定為崇敬山水的節日, 摩梭人在獅子山腳為格姆女神建立神龕,將她視為眾神之首,獅子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 格姆女神是摩梭人的最高保護神,每逢農曆七月二十五,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 特別是青年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帶著食品,有的還騎著駿馬,同到獅子山朝拜, 人們到山上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燒香磕頭,懸掛彩色風馬旗,敬獻供品,祈求女神福佑, 除了祭祀格姆女神外,還要舉行規模盛大的賽馬、摔跤、對歌等活動和野餐, 青年男女也可借機結交走婚伴侶;轉山節, 是摩梭人一年中最傳統及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節日。
摩梭人一年之中的節日還有“過年”<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二日,又叫“殺豬月”(“布酷窩”),是專門祭祀祖先的時候, 傳統摩梭殺豬殺羊, 飲酒食肉,歌舞狂歡, 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村家家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牲畜尾巴上係一條紅布,以示度年, 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福佑來年水草豐盛,牲畜興旺;過大年就是過春節,每年農曆臘月三十,院子裏母屋門前要栽兩棵青鬆,房頂上插新鬆枝和彩色風馬旗,鍋莊供上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大年初一上山燒香,初二上寺裏燒香,初五青年們舉行賽馬,摔跤,此外還要舉行打秋千,對山歌,跳甲搓舞等活動,熱鬧非凡。
成丁禮及葬禮
對於摩梭人來講,一生最重要的儀式是成丁禮和葬禮; 摩梭人認為未成年的男女還沒有靈魂,不能參加社交活動,所以摩梭人的孩子到虛歲13時便要舉行成丁禮,女孩叫“穿裙禮”(“圖給”),男孩叫“穿褲子”(“細給”);成丁禮一律在大年初一早晨舉行, 地點在自己母親家的母屋火塘下方的兩棵柱子,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兩柱必須取自同一棵在向陽坡上生長的古樹所製,樹的頂上一節作男柱,根部一節作女柱, 象征女性是家屋的“根根”,男女同根同源, 互補互助,平等和諧; 摩梭人行成丁禮時,女孩在女柱旁行儀式,腳踩大米,代表耕作勞動, 料理家務,男孩在男柱旁行儀式,腳踏豬膘,象征出外狩獵, 闖蕩江湖,女孩由母親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 盤發和配戴飾物,女孩還可以分得一間屬於自己的花房,男孩由舅舅穿上摩梭成年男裝並佩上腰刀,成丁禮過後,就算是大人了,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理論上就可以走婚了(但實際要到18,19歲才開始走婚);摩梭人的成丁禮,是給靈魂的儀式,表示行儀者的靈魂參加到全家人的集體靈魂裏,行儀者從此也就擁有靈魂,成丁禮代表摩梭小孩正式進入成年世界,享有成年人的權利與義務。
不象別的民族,結婚是人生大事, 摩梭人的葬禮才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儀式, 葬禮是摩梭文化中最複雜最重要的禮儀;摩梭人相信生死輪回,靈魂不滅, 但認為必須死在母屋才能魂返祖先地,他們認為人的幸福是前生修積的,生前作好事的人, 死後也會有好報;摩梭人死後行火葬,屬二次安葬,火葬本意是為給死者脫皮, 由死者脫皮變成祖魂,祖魂的歸宿為先祖遷徒的祖源故地-“司布阿那瓦”,到那裏與祖先過他生前一般的生活。葬儀繁瑣奇特,從籌辦到商議執行, 有報喪, 洗屍, 捆屍,停屍,守靈,起屍裝棺,達巴開路,交待族譜,洗馬繞村,集體吊唁,清晨火葬,拾骸等程序, 並且要請眾多喇嘛和達巴舉行隆重儀式,全村人都要參與,各有不同分工, 葬禮是由一個母係家族的人分擔承辦的; 葬禮的全過程全由男子負責,因為摩梭人認為女人隻與生命有關,是生命之源,必須要遠離死亡的時空。
火葬前一天,要請同一“斯日”(氏族)的達巴跳驅鬼舞, 在火塘邊念誦經文,為死者開路,達巴通過念誦送魂經,訴說這個家族摩梭人的家譜,回祖地的路線,引領死者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司布阿那瓦”(據說在四川省木裏藏族自治縣以北的地方);火葬出殯的第一天,要舉行洗馬繞村的儀式,洗馬的水也是要到上遊中取水,男九女七,先由家中一位男子牽馬離開,把馬洗滌幹淨,但返家時需在家門不遠處把馬交給一位女子,讓她把馬牽回家,意義上講這些馬要帶著死者的靈魂回到祖先地,近幾年洗馬儀式已很見; 喇嘛一直念經, 在火葬那天的早上大約四, 五點鍾,土炮響起,召集全村各家人來吃早點,然後各按分工,親人跪拜,幾聲炮響後開始出殯,村裏老人手執寫上六字真言的風馬旗帶路,同時一麵念誦傳統摩梭古老的送魂與遷徙路線, 四個青年男子各自扛著青鬆枝在後,一匹白馬馱著死者的靈魂,四個精壯青年男子杠著木轎,死者就在轎中,隊伍中不時大放鞭炮,同時向天空鳴槍, 送葬隊伍快步通過村子,來到湖畔或山坡上,這裏早有喇嘛在誦經等候,村中四位年輕男子事先上山砍好的用一米來長胳膊般粗的鬆樹製成的木屋狀小木楞子火葬台, 有一人來高,已靜靜地立在那裏,這是“小木楞房”,是按方位事先準備好的,供死者臨時居住的,送葬的隊伍一到,就將木轎放在“小木楞房”中內(或將死者直接取出放到“小木楞房”中), 死者必須麵向西方,女性親屬要遠離火葬地,並必須在點火前離開火葬地,在太陽升起之前由喇嘛用酥油點火焚化,家屬遠去的哭泣聲也同火煙一起徐徐升入空中,據說看燃燒的火煙是否筆直衝天就能知道死者是否走得好,是否留戀人世,喇嘛們念著經超度著亡靈;摩梭人相信人死之後,大約有四十九天的時間,那個死者的魂靈在不斷地變化,有時是飛禽,有時是走獸,有時又成浮雲,有時又成一陣風,人們要不斷地祈禱,隻有到第四十九天才會定型為人魂,所以喇嘛們以古老的語言與靈界對話;火化後的第二天會有村中兩位男子來拾骨灰,放入布袋,到專門安放本“斯日”骨灰的“罐罐山”上安放骨灰,安放時,布袋口要打開,底部也剪開,讓骨灰盡快散回祖先原居地; 七七四十九天時還要再請人吃一次飯,但不再上山了,三年之內還要作一些簡單的超度,比如佛事或供奉等,三年以後就不辦任何儀式了,隻在每日幾餐前舉行“處度”的儀式中敬奉祖先和逝去的家族中人。
摩梭人認為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解脫與輪回再生, 死亡代表著再生的釋放與喜悅,故整個葬禮過程的嚎啕哭泣時間極短, 加起來也不超過一兩小時,因為相信亡者投胎轉世,日後會在每天的“處度”儀式中再聚, 若在限定時空外哭泣,那是對亡者的侮辱不敬,令亡者得不到釋放和解脫。
摩梭人認為未成年的男女還沒有靈魂, 未成年人死後,因為他沒有靈魂,不能變成祖魂,因而葬儀不用火葬,用土掩埋; 由於車禍及疾病等不正常死亡的人,也不能進村,不能舉行這麽盛大的儀式, 隻能在村外匆匆火化掉;對摩梭人來講,女人與生有關,關係到家屋的繁衍, 不能沾染死氣,所以葬禮中無論主廚還是各個環節,主要由男人來承擔主角, 並不是歧視婦女的作法,反而是對婦女非常的尊重和照顧。
摩梭民居建築及服飾
長期以來摩梭人主要依山傍水而居, 房屋都為木結構,四壁用削皮後的圓木, 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俗稱“木楞子”房,屋頂則用木板鋪蓋,上壓石塊,俗稱黃板,摩梭人蓋黃板有特別技巧,滴雨不漏, 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用銜楔整架結構而特別防震; 傳統摩梭人一家一個大院,一般是四幢木楞子房圍成一個很大的院井, 組成一個四合院,分母屋(“日米”),經堂(“嘎拉日”),花樓(“搓日”), 門樓(“尼紮日”,又稱草樓);母屋(“日米”也叫祖母房或正房) 在院子的右邊,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 又分為正室,側室,前室,後室,各有不同用途; 靠大門的那幢叫門樓, 樓上放草, 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大門正對的一幢叫經堂,樓上是佛堂, 供著藏傳佛教黃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和曆代達賴、班禪的神像,樓下為家裏的成年男子居住或作客房; 左邊一幢是花樓, 供行過成丁禮的成年女子居住,走婚男女便在這裏共度良宵,男子不經許可是不能進花樓的,而女子一旦生育後要從花樓搬至母屋;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 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四合五天井”天井不大但實用,是居民生活空間的巧妙運用, 富有情趣,摩梭人的四合院則直觀反映其婚姻形態、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 是母係農耕社會的一種形式載體。
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 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息息相關互相適應, 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但是,近幾年來,為適應旅遊業的不斷發展, 摩梭人在房屋建築上除保持上述特點外,在房屋構造、內部裝修等方麵采用了現代裝飾方法和裝飾材料,此外, 部分房間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變化。
摩梭人的民居建築很有特色,其服飾也與眾不同, 傳統成年摩梭婦女蓄長發,用犛牛尾上的毛摻在頭發內, 梳成粗大的假辮盤在頭頂上,再在假辮之外纏上一圈藍或黑色絲線,井將絲線垂至腰部, 她們出門時,用青布包頭,也有些婦女用一段頭帕,從左至右將鼻子和下齶遮住, 隻留兩隻明亮的眼睛在外麵顧盼,她們喜穿紅,藍,紫,等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條鑲邊, 釘雙排鈕扣,係淺藍和白色襯裏的雙層百褶裙,上用五色絲線繡一圈花邊, 裙長及足背(“窩搓吉克”),她們還喜係紅、黃色腰帶,穿青布繡花鞋, 裙上用紅絲線繡一圈花邊,以穿黑布衣裙為尊貴,貧窮的女子隻能穿粗白麻布, 著黑布鞋或赤腳,貴族女子則多穿紅、黃、灰色的綢緞和毛呢之類的衣裳, 並在領、襟、袖口、裙邊等處鑲金、銀邊,用金、銀、玉石、瑪刑做紐扣,以顯示奢華, 現在由於摩梭地區經濟的發展, 這樣的貴族服飾已普及到平常百姓家,反是麻布服裝已成稀奇物,隻有住在很遠木裏的摩梭人才穿麻布服裝。
青年男子身穿對襟短上衣, 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 係腰帶, 下著寬大筒褲,腳穿皮靴,頭戴羊毛氈帽,腰上背有腰刀,顯得英姿驍勇; 老年男子喜戴小帽或包青布頭帕, 穿黑、白色右在短衣和長褲, 束素色腰帶, 穿草鞋或布鞋;貧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織的白麻布衣褲, 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褲邊、腰帶繡上花紋。
甲搓舞及歌曲
甲搓舞就是摩梭人的“打跳”,又稱“鍋莊舞”或“蹉搓舞”;關於甲蹉舞的起源,相傳在遠古時代,先民常受外敵侵襲, 因此部落首領便發動本族人在村口的場壩上燃起一堆熊熊烈火, 人們圍著火堆跺腳呐喊,以造聲勢,終於打退來敵,獲得了勝利, 打退敵人後, 又圍著火堆唱歌跳舞以示慶祝勝利, 後來,這種習俗便沿襲下來, 成為人們慶祝豐收,慶賀節日,祭祝神靈的舞蹈;現在甲搓舞成了群眾性娛樂舞蹈, 慶祝豐收,歡度節日,祭祝神靈時,人們都要跳起歡快的甲搓舞, 青年男女也借機談情說愛, 結交阿肖; 甲搓舞舞姿粗獷,節奏剛健明快,跳來令人暢快淋漓,每逢盛大的節日到來, 或舉行新屋落成、婚禮等重大慶典,黃昏時分當你進到摩梭村落, 可以看到篝火通明,熱鬧非凡,身著鮮豔服裝的人們,圍著火堆跳起歡快的甲搓舞, 那明快的笛聲和粗獷豪放的舞步,使你躍躍欲試,精神為之振奮; 甲搓舞是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豐富獨特的民間舞蹈; 甲搓舞一般傍晚時在院內或場壩上舉行,屆時在場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領舞人用竹笛伴奏, 跳舞的人們緊挽手臂,五指交叉,麵向火堆,隨逆時針方向起舞, 舞步隨音樂節奏速度快慢而變化,時而喊出“阿喏、喏!”的呼喊聲,氣勢宏大,在輕快的舞蹈中, 姑娘們顯得落落大方,光彩照人,她們雪白的長裙隨步輕盈優美地飄旋著, 金銀珠寶等飾物在火光映照之下閃閃發光,青絲織成的辮子在晚風中飄蕩; 醉人的舞蹈和豔麗協調的打扮,使姑娘們更加美麗, 楚楚動人;於是,小夥子們便借機交友,用“摳手心” 或握手的鬆緊程度傳遞愛的信息。 甲搓舞是一種集體性的民間舞蹈,它最強調參與意識,在舞場上,沒有主客之分, 也沒有主人與觀眾之別,主人客人,男女老小全都加入隊伍,跳舞的人越多,場麵就越為壯觀。
摩梭人天生能歌善舞,每當你走在山間, 蕩舟湖上,隨耳都有能聽到飄來的摩梭民歌,隻要想唱, 任何地方都有是摩梭人放歌的大舞台,摩梭民歌流傳了上千年,大多以情歌為主,這些情歌讓人聽了如癡如醉。
特色食品及特產
豬膘肉(“布差“),又稱琵琶肉, 是摩梭人最傳統和最具特色的食品,是摩梭人招待貴客的佳肴,其製作方法是每年冬季祭祖月殺豬時把整個豬除頭骨以外的骨骼, 內髒及瘦肉全部剔除,內抹鹽等調料縫合好,壓成琵琶狀,製成後可放數年不腐, 久者還可作藥用,豬膘肉吃起來肥而不膩,肉味清香,存有豬膘肉的多少,標誌著摩梭家庭的富裕程度。
除了豬膘肉,在落水村的摩梭人家裏,您還可以品嚐到酥油茶,蘇理瑪酒、咣當酒等摩梭民族食品。
摩梭人生產勞作及日常生活物品
摩梭女人是一家之主, 是最辛苦和全能的,不僅要做家務管家,還要進行耕種,隻有少數女人幹不動的力氣活,男人才插手,家務事上也有“舅掌禮儀母掌錢”一說, 可見摩梭女性在摩梭家屋裏享受的尊貴地位,是要付出每天不停幹活的不菲代價的;在旅遊開發之前,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以打魚為生,土地以出產土豆,玉米為主,也種植一些蘋果,有部分摩梭男人還加入了馬幫的行列,從前馬幫是摩梭人進行貿易活動的常用途徑, 趕馬人是很能幹的,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現在很少見到馬幫了,湖畔摩梭人也很少打魚,主要以旅遊業為主,種植的土豆和玉米供自用, 每年農曆四月份時下種,同年十月份收獲,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耕地;在永寧的摩梭人以種稻米為主,每戶養有豬,牛,羊,馬,雞等牲畜,每年農曆五月份統一把全村的牛趕到山上去,每家派一個人兩人一組上山輪流照管,同年農曆八月份又趕回村中;摩梭辦事都是以家屋為單位,哪家有事,全村各家都要派出一個人來參與, 諸如蓋房,殺豬,葬禮以及各種重大的事情,互相幫助解決,他們稱之為“幫人”;摩梭人擁有自身完備的衛生概念,他們的住房是人畜分開的, 又如飲水的瓢不能作洗手或其他用途,飲剩下的水必須倒掉,不能倒回大銅缸內,患有傳染病的人不能共用一瓢等,難怪到山區飲用山泉水的遊客,從沒發生過拉肚子的事。
用於湖上交通的豬槽船,不僅是打魚的好幫手, 現在已成為落水村旅遊業的主要角色,是瀘沽湖上最有特色的船, 它是用整棵樹幹掏空樹腹製成的獨木舟,形似豬槽,稱豬槽船,這種船經久耐用, 不易腐壞,但不能多乘人,還很考駕馭技巧;現在為遊客安全起見, 湖上大多是木板楔製的較大木船,可以乘很多人,但遊客們最鍾情的,還是最古老的豬槽船。
各種禮儀禁忌及盅
摩梭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民族, 尊老愛幼,在摩梭地區從未出現過“五保戶”,老人們都是老有所養; 火塘邊坐位的安排含義豐富,呈現了摩梭母係文化女性為中心兼男女互補的深層性別結構模式, 其禮儀繁多,是按性別及年齡排列,從火塘向外看男左女右,長者坐上位, 幼者坐下位,火塘右邊供女性坐,左邊供男性坐,年老受尊敬者都坐在靠“冉巴拉”一邊, 摩梭認作上位,若有比自己年長者來到,年幼者須起身讓上位,以示對年長者的尊重, 特別是對喇嘛,祖母,舅舅,尊貴客人和殘疾人更是如此; 摩梭人在火塘邊有許多規矩和禁忌:坐次要分明,不能當著家人特別是老人麵說一切關於性的話題, 不能從別人前麵走過,不能用腳踏在鍋莊石上, 不能跨過火塘或在火塘前脫鞋,不能向火塘吐口水,吃飯時不能背對火塘, 不能腳踏門檻說話,不能說髒話粗話, 給人盛飯時不能用反手而且必須盛兩勺 (一勺是給鬼吃的),向火塘添柴時先燒大頭等等,不能戴著帽子進母屋,進了家門不能騎在馬上, 懷孕的婦女晚上不能出門,“蠱“的禁忌等。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蠱“沒有, 摩梭人都是談蠱色變,聞蠱喪膽,對蠱的危害深信不疑,所有的摩梭人都能舉出一兩個身邊人中蠱的故事, 並且對蠱的禁忌教育是從摩梭人小時開始的;本來摩梭人對人熱情好客,但對待有蠱人家,卻完全是相反的態度,決不與有蠱人家來往, 也不會和有蠱人家的女子走婚,無論這個女子有多漂亮,蠱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傳說蠱是一種毒性猛烈的神靈化的動物,可以隱形及變形成各種東西,蠱無形無相, 百變莫測,放蠱的方式也不用任何中介媒體,隻要養蠱人動意念,就能使人中蠱, 最常見的就是在人們飲食時加意念,把蠱毒傳入其體內,若未及時服用解藥, 中蠱人便會生病死亡,養蠱人必須要定期放蠱,如果不把蠱放給別人,自己就要受害, 中蠱人若把雞蛋在身上摩擦,然後煮熟,就可以從雞蛋裏看到放蠱人的樣子; 據說蠱分為蛇,蝴蝶,青蛙,鼠與蜜蜂蠱五種,各具特色形態, 其中蛇蠱最毒並且數量最多;發病者總是在每日黃昏之時腹部脹痛難忍, 肚痛腸鳴到翌日天亮前消失,並且吃不下東西,身體日漸消瘦,四肢乏力,心胸痛, 直至吐血而死,西藥和中藥治都是沒用的, 隻能用打卦的方法由喇嘛或達巴給的毒性頗強的蠱藥治,而且如果先用了西藥或中藥, 再用喇嘛或達巴的藥也不行;沒有一個摩梭人知道蠱的來源緣起及親眼見過蠱, 現在摩梭人已經說不出蠱的成因及為什麽某個家屋最早會得蠱並成為養蠱人家, 於是就有了許多玄而又玄的故事,到有蠱人家喝茶或吃飯,就有可能被養蠱人下蠱, 回去以後就要得蠱病,貪財的人在路上撿到金條,拿回家一看不是金條, 從此這個人家就成有蠱的人家了,一個有蛇蠱的人家跑出了一條蛇,被村民用棍子打死, 而這家的當家人也倒地而死,當家人是養蠱人,當家人與蠱是共生同死, 蠱就是有蠱人家當家母親的象征;我親耳聽到過一個人繪聲繪色告訴我他的“中盅”經曆,似乎真有其事?
分配製度
摩梭人是按照母係家屋的形式來動作的, 在同一個大家庭中,每人各有分工,錢物由達布統一安排,食物平均分配,老 人和病人可以得到多一些照顧;這種家屋理念同樣也反映在落水村的旅遊業上, 村裏組建了由村集體組織管理並統一核算的劃船隊、歌舞隊和馬隊,僅集體分配部分,年人均收入已達800至1200元,全村共七十三戶人家, 每戶派出一人參加村裏組織的劃船,騎馬,跳舞活動,價格統一, 所收錢由隊長掌管, 每天分一次錢, 按七十三戶平均分配,這樣扼止了惡性竟爭,全村共同富裕,生動地體現了母係文化的精髓。
外界隻注重對摩梭"母係社會"和"走婚"的興趣,忽略了對摩梭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而傳統文化大部分在達巴口述經文中。
摩梭達巴文化篇--達巴文化及其搶救和呼籲
1.總述
除母係家庭文化外,摩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摩梭本土古老的達巴文化,但現在正麵臨著失傳的危險,其搶救和保護是當務之急;達巴教是摩梭古文化的珍貴遺產,幾千年來, 摩梭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 創造了自己的物質文明和獨具特色的精神文明,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財富;但由於曆史和地理的種種原因,這些珍品,一直埋藏在大山之中摩梭人的心靈深處,未被人們所認識;再由於摩梭人無文字,許多珍品已成了絕世之音,而被保留下來的東西,是通過一代傳一代口承傳遞下來的,這些文化遺產就顯得十分珍貴,搶救是刻不容緩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中,達巴文化就是最亟待搶救的典型的文化精品。
2.什麽是達巴,達巴教及其傳承教義
達巴教是摩梭人信奉了上千年的驅鬼除邪,祭祀祈福的原始傳統宗教,達巴教既有巫的成分,亦有教的成分,達巴是摩梭人對自己傳統宗教神職人員的總稱,即達巴教的祭師,達,即砍; 巴,即痕跡,其意義是:達巴祭神驅鬼時,像鐵器砍木頭一般,一刀出現一個痕跡,一刀連一刀地砍,一本經連著一本經地誦,天地山川及祖先就會看見,鬼神就會被一節一節清清楚楚地砍斷;能使神靈保佑,妖魔斬盡,能消除妖魔對活人的糾纏的智者,就是“達巴”;達巴由摩梭男子擔任,達巴經的經典教義完全是靠師傅帶徒弟式的口授心記傳承,其經文全靠背誦記憶, 屬於口承文化階段, 一般是舅傳甥,“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家族內世襲達巴, 如前所達巴打發.魯若家族已傳了十九代之久;達巴教無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無文字經書,達巴無獨立服飾和薪俸,是一種業餘式的神職,達巴有家有地,平時與人們一起生活生產勞動,住在自已母親家,隻有在重大節慶儀式時,達巴才履行他的職責,所得報酬也完全靠請人之家的喜好和經濟能力而定,多給少給都不能計較,沒有一定的成規和定價;達巴教規要求達巴要不計報酬幫助有需幫助的人們,要有慈悲胸懷,同情之心,更不許沉溺酒色,要能樂善好施,體恤弱者勤勉於教規教義;達巴教義明確指出達巴隻能舉行“此生”的宗教活動,即為生者服務; 在古代, 摩梭人每個氏族 (“斯日”) 或部落 (“叢”) 必須有一個達巴,後來隨社會形態的改變,分衍成若幹個斯日後,每個家族 (“斯日”)至少要有一個達巴,多則四五個,根據本斯日的經濟和人口而定,除了祖譜,各斯日的教義是完全一致的,有時特殊情況下,本斯日可以請外斯日達巴進行宗教活動,隻不過要由本斯日的長者告訴所請達巴本斯日的祖譜;傳統達巴教在最初時以三種形式存在:哈達巴,哈,是指祭,祈禱,祈求之意,即首先出現的骨卜,猜想及想象而成的祭祀天地山水及祖先靈魂,為死者指路和為節日祭祀的哈達巴;補達巴,補,即念誦,送走之意,即其次出現的敬神鎮鬼,驅鬼驅魔的補達巴;盤達巴:盤,算卜之意,即專事卜卦的盤達巴;隨首社會的進化,三者融為一體,集祭祀,念誦,卜算為一體,形成正式的教義教規,其神職人員通稱為達巴。
3.達巴經的介紹及現存篇幅
達巴口述經文有章可循,循序漸進,有規有矩,突出了摩梭先民從萬物有靈,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到產生鬼神概念的思想曆程;達巴經囊括了天文地理,有關摩梭人的歲時曆法,祭祀布道,創世神話,遷徙史,傳統禮儀習俗,風土人情,思維觀念,行為規則等內容, 真實地反映了摩梭先民的世界觀,道德觀和自然觀,涉及曆史,宗教,哲學,社會,經濟,醫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是古代摩梭人的百科全書,是了解和研究摩梭人最有價值的史料,無論從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性別學,考古學,哲學,文學等方麵,都有無可估量的文化及學術價值;現存60餘部達巴經文分為四個部分:禮俗篇, 史詩篇,祭祀篇,驅鬼篇,其中較常用普及或具代表性的有以下21部經:《斯布土》,《尤補》,《日木古布》,《雜部》,《奇那幹》,《那梯部》,《楚垮敵》,《今補》,《匕補》,《恰補》,《木補》,《辦窩補》,《優佳優裏》,《汗開》,《蕘米》, 《昌打》,《斯克》, 《秋多》, 《哈那古》,《夢經》;達巴用具有:牛皮甲衣,是達巴在葬禮上跳的攆鬼驅邪為死者開路的鎮鬼宗教舞“汗擺迪”時的穿戴;五符冠,淨水碗,護身符,“木卡部”用的麵偶(“東麻”和“牙魯”),木牌;法器有:撥浪鼓(“古冬”),擦(“艾誇”)等。
4.達巴教義在摩梭人生活中的應用1-"處度"
如今達巴教義在摩梭人生活中的主要體現在摩梭人祭鍋莊 “處度” 儀式和葬禮中; 每日幾餐前的祭鍋莊“處度”儀式,是摩梭達巴教義在摩梭人日常生活中最生動的體現, 是達巴教義中關於祖先祟拜和自然祟拜的具體表現之一, 摩梭人相信靈魂不滅,已逝去的人仍時刻與家族在一起, 與在世的人連為一體,摩梭有關“處度”的故事, 呈現著母係思維的豐富的含義:古時有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住在無人知曉的深山裏,每天上山砍柴耕作,不幸年邁母親病逝,女兒思母心切,每日上山砍柴時仍準備著兩人的飯菜,其中一份奉祭給母親火化的樹下,樹中母親的聲音告訴女兒:她並未離開女兒,以後不用每天辛勞帶飯,隻要在家中火塘前立一塊鍋莊石,每餐飯前在鍋莊石上放一點即可,這個敬母祭祖的故事沒有男人,隻有母女間不可分隔的愛,可見母女關係才是摩梭家族內最核心的感情紐帶;“處度”不僅是祭祖先的儀式,其實是對線係家屋的敬重,每日幾餐前的“處度”,火塘裏的火終日不熄,代表家屋生命的延綿不盡,也代表對祖先的尊重,火若熄了,便是極不吉利的預兆。
5.達巴教義在摩梭人生活中的應用2-葬禮中送魂及驅鬼
葬禮是摩梭人一生中最隆重和最重要的儀式,在葬禮中,達巴要驅鬼念經給死者指路,把死者引向摩梭人的祖居地“司布阿那瓦”,達巴在母屋一字不漏地念誦亡者氏族之族譜以及當年遷徙路線,一方麵提醒並喚起未亡人的氏族意識,同時亦讓村中所有人再一次學習“作為摩梭人”的意義,這包括對達巴本土宗教的認識與敬重,對祖先從北到南遷徙的認知, 以及對家屋氏族以至整個族群的認同與自豪; 達巴家屋化,摩梭本土的達巴宗教,更是百分之百摩梭母係家庭文化的產品。達巴雖貴為摩梭人的宗教領袖,但起居飲食服飾打扮與其他人無異,平時一樣耕田勞動放羊背柴住在自己家屋,連座位也絕不能“占據”母舅尊貴位置。在自我介紹時,也如一般摩梭人般把家族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麵。此外,達巴宗教沒有教堂或寺院,完全是家屋本位的信仰,宗教活動多在家戶舉行。摩梭達巴也像其他摩梭人般走訪婚,走訪婚是摩梭文化一部分,其他人不會認為達巴走訪婚有什麽不一樣,他們隻在進行宗教祭祀時扮演達巴的角色,平時與一般摩梭人無異。充分體現了“祟母不貶女, 重女不輕男”的母係思維。
6.達巴的現狀及搶救
大約在元末明初,達巴教受到了喇嘛教等外族文化的極大衝擊,遭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而藏傳佛教則後來居上,得到了認同並很快流傳普及,占據統治地位。現在雖然達巴教仍存在,但由於達巴口述經文很難學,師傅帶徒弟式的背誦記憶,幾個學生中可能隻有一個能學成, 再者由於喇嘛的收入遠遠高於達巴,很多小孩子都不願學習達巴,致使現在達巴教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隻有在邊遠的不通車的山區,如永寧邊區,拉伯,前所,屋角等地,才有達巴。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能念誦並能解釋口誦經的達巴,隻剩下不到十人人,並且他們年歲已高(幾乎都在60歲以上),幾無傳人,如果老人去世,就把這種文化帶走了,這一線遠古文化的微弱之光,即將熄滅,達巴麵臨失傳的危險,如果這部分文化遺產失傳了,在將來即使考古也考不出來,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搶救和保護刻不容緩,是當務之急;相傳達巴經有117部,現在幸存下來的隻有60餘篇,如何搶救和保護這部分無形文化珍品,要隻爭朝夕,為了避免類似瑪雅文化,吳哥文化的失落,現在就必須行動起來,幾位摩梭文化人士及關心摩梭文化發展的朋友正籌備建立“達巴搶救和保護基金”。
請有誌之士加入我們,讓大家一起來關心這件事,出謀劃策,挽救達巴,使這一世界稀有寶貴文化得以存活和發展。
大 狼 吧
想必您已經到過大狼吧,也許您還未來到瀘沽湖,所有的朋友, 請您到瀘沽湖畔的大狼吧坐一坐, 我們為您提供: 特色咖啡, 茶, 酒, 飲料,果汁,小吃,西餐,中餐等,您可在此閱覽,聊天,上網等; 還提供摩梭地區各類旅遊的谘詢和導遊服務;您還可以聽聽大狼和海倫親自講述他們的傳奇故事;讀讀大狼吧的留言,其樂無比。
瀘沽湖邊的裏格村雖然已被開發,但由於地處深山,仍有與世隔絕之美。
|
瀘沽湖,明鏡一般:雲自無心水自閑,百裏玻璃幾葉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