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徐悲鴻傳連載】《吞吐大荒》萬裏雲霄一羽毛(二、千裏良駒)

(2007-01-06 06:32:25) 下一個


《吞吐大荒》 萬裏雲霄一羽毛

二 千裏良駒(1)

    一九一三年深秋,十八歲的徐悲鴻毅然離開宜興故鄉,再次投奔他心目中的福地——大上海。他在內心裏感到了那座中國最大都市對他的召喚。尤其是《申報》多次登出廣告,上海圖畫美術院成立並正式招生:“專授各種西法圖畫及西法攝影、照相、銅板等美術,並附屬英文課。講義明顯,範本精良,無論已習未習,均可報名。”

    在此之前的一天,在上海美租界乍浦路的一家日本料理店,三個闖蕩上海的年輕人在聚餐,摩拳擦掌地謀劃生存大計。挑頭的人叫鄔始光,二十七歲,另外兩個小兄弟,是十七歲的劉海粟與十九歲的汪亞塵。劉海粟原名劉,取意蘇軾《前赤壁賦》“渺滄海之一粟”,更名海粟。汪亞塵原名汪鬆年,以“亞洲之塵”自詡,改名亞塵。

    此時,一改中國畫拜師求藝的傳統做法,集體授課的美術學校已草創多處。官辦的,有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國畫手工科,教師是赴日習畫回國的鄭錦。私立的,有上海布景畫傳習所,主持人是學過英文與西洋畫的周湘。而鄔始光與劉海粟就是周湘的門徒,而汪亞塵早年喜愛繪畫,後跟隨浙江同鄉鄔始光學畫。

    這三個美術青年從日本料理店的後窗看出去時,不約而同地看到一張出租告示,貼在對麵弄堂的牆上。他們興奮地嚷嚷,吃過飯,就去租那間房子。因為他們談論如何在上海立足,不如籌辦一所傳授繪畫技藝的學校。於是,那間房子就成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地址:上海美租界乍浦路8號洋房。

    一身鄉土味的徐悲鴻,走進上海美租界乍浦路8號洋房。他交了半年學費十八元,外加膳宿費三十元。這筆錢對於他,絕對是個大數字。然而,他失望了。雖然名稱好聽,卻不過幾間租的房子,空空如也。僅有幾位敢上講台的,隻是略知一二的初學者。他氣憤的是,他畫的幾幅畫竟被拿去,當了學校教材。

    於是,他在一個夜晚不告而別。如果說,他有什麽收獲,那就是懂得絕不能誤人子弟,老師就得善待學生,這成為他的終生信條。

    若幹年後,徐悲鴻已是畫壇翹楚,一個名叫曾今可的評論家在《劉海粟歐遊作品展會序》中提到“劉海粟和徐悲鴻這對師生”,徐悲鴻當即在《申報》發表啟事,說當年上海圖畫美術院“純粹野雞學校”:“今有曾某為一文,指吾為劉某之徒,不識劉某亦此野雞學校中人否?鄙人於此野雞學校,固不認一切人為師也。”

    劉海粟在《申報》反唇相譏:“美專二十一年生徒遍海內外,影響所及,已成時代思潮,亦非一二人能以愛惡生死之。”他嘲諷徐悲鴻自命“藝術紳士”。

    但劉海粟的回擊,激起徐悲鴻的更大反感。《申報》新發《徐悲鴻啟事》毫不客氣:“汝乃不及(除非撒謊),繪畫之事,容有可為,先洗俗骨,除驕氣,親有道,用苦功,待汝十年,我不誣過。(乞閱報諸公恕我放肆,罪過,罪過)”

    這是徐悲鴻一生中極為罕見的勃然大怒。

    對於轟動滬寧的這一場筆墨官司,擁護徐悲鴻與擁護劉海粟的人,各執一詞,有不同解讀。其實很簡單,這兩位大師立身為人的個性不同。在徐悲鴻看來,對於一個學校而言,學生有沒有教材之類,並不是什麽大事。而對於一個學生,尤其是家境困苦的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等於一次被騙的經曆。

    作為一個富甲一方的世家子弟,劉海粟則是另一種心態。後來鄔始光退出,由劉海粟接手,繼續主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又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徐悲鴻的定語是“野雞學校”,劉海粟卻看作是以後上海美專的起點。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主教水彩畫與函授的汪亞塵深感愧疚,“誤人誤己,兩不相宜”。他在《四十自述》中說,“那時自己瞎畫,還要用現在望平街一帶還留著的擦筆畫做範本,去教學生,連講義都寫不清楚,真是害人!”他不願“莫名其妙地幹下去”,自己赴日學畫,還寫信勸劉海粟也出國看看。他回國後在上海美專任教,又創辦新華師範學校,亦為著名畫家,培育人才無數,也是徐悲鴻終生摯友。

    一九一五年,回到宜興的徐悲鴻並沒有放棄做一個畫家的理想,他還得走出去。一個在上海當教授的同鄉回來探親,看到他的繪畫出眾大為讚歎,一口答應幫他找份工作,他便再次辭職,去上海尋找人生出路。

    徜徉在黃浦江邊的徐悲鴻,少年老成,躊躇滿誌。他的背囊裏揣著硯台、毛筆和他的書畫之作,長衫口袋裏叮當作響的,除了幾枚借來的銀元,還有兩枚自己親手篆刻的方章,一枚曰“神州少年”,另一枚為“江南貧俠”。

    懷抱幻想的青年貧俠,很快感受到了生活的蒼涼。那個當教授的同鄉雖然答應幫他找份工作,而且給當時複旦大學李登輝校長寫了介紹信,李校長也答應可以考慮,誰知考慮的結果卻是拒絕。其他的出路沒個頭緒,宜興老家又來人捎信,說他媳婦得了病,叫他趕快回去探望。他匆匆趕回老家一趟,但並不打算就此作罷。

    徐悲鴻弟媳任佑春說:“徐悲鴻回到家,他的媽媽陪媳婦到外麵去看病了,不在家裏。徐悲鴻買了一件皮背心帶回去,和三十塊錢擺在一起,他關照家裏人說:我實在不能夠等,有急事得到上海,我馬上回去了,皮背心給老婆暖暖心,三十塊錢給她去看病吧。以後徐悲鴻就回到上海,沒有多少時候,他媳婦就病死了。”

    鄉村妻子病故不久,兒子劫生也因天花而去世。一年之間,徐悲鴻失去了他最親近的父親,也失去了雖然沒有任何感情,卻能給母親帶來安慰的妻子,還有年幼的兒子。尤其是失去父親在藝術上的指教,讓這位年輕人嚐到了孤獨的滋味。

    無盡的痛苦之中,他將自己的名字徐壽康改名為徐悲鴻,浪漫地將自己比喻成一隻悲哀的孤雁,決心要穿越茫茫長空。

    再來上海的徐悲鴻,抱著最後的希望在街頭奔走,依然四處碰壁。上海灘如此之大,卻沒人願意收留他。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商務印書館發行所的黃警頑。這個與他素不相識的熱心人,在他走投無路的倒黴關頭,拉了他一把。

《吞吐大荒》 萬裏雲霄一羽毛

二 千裏良駒(2)

    黃警頑說:“當時徐悲鴻穿了件藍竹布長衫,對分的頭發披拂在前額,手裏拿著個紙卷兒,年齡同我仿佛,約二十多歲,但有些瘦弱抑鬱。他經熟人介紹,到商務印書館找《小說月報》主編惲鐵樵,我代他打電話給惲鐵樵的。徐悲鴻回來告訴我:‘商務出版教科書畫插圖,惲先生說,我的人物畫得比別人好,十之七八沒問題。’

    “過了幾天,發行所剛下排門,徐悲鴻就帶著滿臉沮喪、憔悴的神情走進店堂,說是情況有變,人家不同意讓他畫,他難受地說:‘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在上海,我舉目無親,隻有你一個朋友,永別了!’說完,他快步走出門去。

    “最初我還不很介意,過後一想:糟了!他不會去自殺吧?我感情一衝動,連假也沒有請,就跟了出去,由四馬路向外灘趕去,怕遲了會出事。我在外灘找了好久,才在新關碼頭附近找到了他。他正在碼頭上不安地來回走著,連我走近他身邊都沒有發覺。我一把拉住他的手膀說:‘你想幹什麽?書呆子!’徐悲鴻一看是我,禁不住掉下淚來。我們倆抱頭大哭,招引好些人圍著看。徐悲鴻頭腦清醒了,聽從了我的話,跟我回發行所。

    “在路上,徐悲鴻告訴我,他因欠了旅館四天房錢,老板在兩天前就不許他繼續住宿,並把箱子扣下了,鋪蓋已經當掉,他沒有地方容身,隻好在旅館門前的台階上過夜,還常常受到巡捕的驅逐。昨夜通宵風雨,他饑寒交迫,想馬上自殺,但想到我多次誠懇招待他,這才來向我告別。如果我不趕上去,很難說他最後怎樣安排自己。

    “我的人緣不錯,就跟一個房間的同事和門房商量,讓他晚上同我們住宿。我倆睡一張單人床,蓋一條薄被子。夥食這樣解決:中午他到發行所樓上飯堂,坐在我的位子上跟同事一桌吃。我熟人多,輪流上朋友那裏吃。早點和晚飯呢,我每天給他一角錢,也就過去了。徐悲鴻每天到發行所店堂,看美術書籍,也看翻譯小說。”

    當徐悲鴻給一個宜興同鄉送畫時,又結識了吳興書畫收藏家黃震之。黃震之把一間棋牌室借給他棲身作畫,不過和他約定,隻能在他們不打牌時暫用。即便如此,對徐悲鴻也是雪中送炭。他後來曾用名“黃扶”,以示他對兩個黃姓友人的感激。

    黃震之後來做生意破產,但徐悲鴻沒忘記他。人們在以後出版的徐悲鴻畫冊中,可以看到一幅國畫《肖像》,題目並沒說畫的是誰。畫麵是一位身著長衫的老先生,慈眉善目,神態安詳,背靠著鬆柏,悠然坐於石上,旁邊是翠竹與秋菊。落款是一行字“震之黃先生六十歲影”,原來是徐悲鴻為黃震之六十大壽畫的祝壽圖。

    徐悲鴻在祝壽圖上題了一首長詩:“饑溺天下若由己,先生豈不慈!衡量人心若持鑒,先生豈不智!少年裘馬老頹唐,施恩莫憶仇早忘!贏得身安心康泰,矍鑠精神日益強。我奉先生居後輩,談笑竟日無倦意。為人忠謀古所稀,又視人生等遊戲。紛紛來世欲何為,先生之風足追企。敬貌先生慈祥容,歎息此時天下事!”

    這是徐悲鴻成名後的畫作,說明徐悲鴻曾上門答謝恩人。

    而黃警頑到四十年代生活無著,徐悲鴻請他到國立北平藝專主管總務,後來轉入中央美院。五十年代初美院學生,還會記得這位個頭瘦小的老頭。

    我原先以為,黃警頑不過是徐悲鴻偶爾認識的一個普通店員。到上海查閱老雜誌《良友》,在“現代成功人士自傳係列”欄目中,意外地發現一篇人物專訪《二十年社交經驗談:交際家黃警頑自述》,照片中的黃警頑極其英俊而瀟灑。

    黃警頑居然有上海灘“交際博士”的雅稱。他讀過私塾,也讀過小學,正愁沒錢念中學,商務印書館附設書業補習學校招生,錄取標準除國文與算學,還要應對敏捷、態度活潑。他一考即中。當年朝夕相處的老同學,就有留法的著名畫家顏文梁。十五歲派往商館發行所做學徒。辛亥革命成功之時,他報名參加北伐先鋒隊,曾在臨時政府當過憲兵。解甲歸來,商務印書館看中其才能,委以幹事一職,專門負責與外界交際。

    黃警頑說到他所交際的人物,提到“畫家徐悲鴻和我曾有過困苦的生活”。但他絕對博愛,並不以為徐悲鴻的成功,就可以記在自己的賬上。“我幫助別人,隻是出於一點至誠的心,並不希望人家的酬報。至於我要扶助的人,我更不分畛域,無論是老小貧賤,男女各界,我也一視同仁。一切的人物,在我眼中都是一樣的。”

    黃警頑可以不在意,但徐悲鴻在意,他終生未曾忘卻黃警頑的一臂之力。當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的楊先讓教授說:“抗戰勝利後,徐悲鴻先生由重慶回到上海,了解到黃警頑當時處境不佳,為掩護抗日地下工作者,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入獄,備受苦刑,心身受到了極大摧殘。徐悲鴻先生到國立北平藝專上任,也請黃警頑到北平來,讓他當了管發學生助學金的出納員,逢年過節還必接黃警頑到家同聚。”

    黃警頑生前寫過《記徐悲鴻在上海的一段經曆》,他說:“在徐先生逝世前半年,徐先生曾約我到院長室談過一個多小時,他提到當年經曆時說:‘如果我先死,你給我寫出來,如果你先死,我給你寫。’我的一生沒有什麽值得寫的,他這位在淒風苦雨中成長起來的大藝術家,才應該把事跡留下來給後人知道。由於這一段事跡離不開同我的關係,有些地方容易形成喧賓奪主,但我畢竟是配角,我保證不誇大不渲染。”

    黃警頑遵守對徐悲鴻的承諾,如實記述他在上海與徐悲鴻的交往,發表在全國政協的文史資料叢書中。徐悲鴻並不忌諱自己窮困中想要自殺的慘痛經曆,也願意將黃警頑救他於水火的恩德留存於世。黃警頑在老上海廣為交際的能力,幫助過許多人,包括感念不已的徐悲鴻,但在階級鬥爭風暴來臨之時,並不能保護他。

    一位當年徐悲鴻的學生說,“我一九四八年入學住校,黃警頑先生就住在樓上,給了我們新生很多的照顧。那時他孑身一人,未老先衰,走路駝背,全校師生他都能叫出名字來,哪個人有困難,他都會幫忙,好人一個啊。徐悲鴻先生念舊,親自來看黃警頑先生的起居,逢年過節請他到家吃飯,都派汽車來接的,一談就談到半夜。可惜在徐悲鴻先生逝世後,一九五七年黃警頑被劃為‘右派’,最後慘死於‘文革’中。”

    此時,徐悲鴻被迫在大上海的馬路上遊蕩。他在絕望中掙紮,腦子裏成天琢磨著百折不撓、狂放不羈的奔馬形象。他把這匹馬畫在了宣紙上,直接投給了商務印書館對門的《真相畫報》社。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挑戰,把一匹馬投給叫做“真相”的畫報,好像窮困潦倒的自己,真正麵目其實是一匹不為人識的千裏良駒。

《吞吐大荒》 萬裏雲霄一羽毛

二 千裏良駒(3)

    在上海灘眾多報刊中,《真相畫報》是著名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創辦的美術刊物。高劍父早年赴日本學畫,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曾負責主持同盟會廣州分會。高氏兄弟據說是受孫中山囑托,在上海傳播先進思想。這本雜誌,是眾多畫家孜孜以求、登堂入室的專業畫刊,選稿標準十分苛刻。

    在廣州盤福路高劍父紀念館,王堅研究員告訴我:“上海審美書館出版《真相畫報》,負責人是高劍父,編輯和發行是高奇峰。高劍父看到徐悲鴻寄來的那幅馬,回信稱讚他比古代畫馬大師韓幹還過之,審美書館要印刷出售。”

    徐悲鴻贏了。他賣出了一生中第一匹馬。

    似乎這是天意。他想去考大學,正為學費發愁,一匹馬使他時來運轉。其後,徐悲鴻成為審美書館的特約作者,稿酬可以支付學費。徐悲鴻報考的是震旦公學法文係,他看到法國油畫複製品,直接讀懂法國大師原作的渴望愈加強烈。

    一匹弩馬和一匹千裏良駒,根本區別就是誌向迥異。

    徐悲鴻沒上過一天正規學堂,但他父親給他開的鄉土大學,比任何學堂都來得豐富紮實,尤其是日積月累的深厚國學修養,使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瘋狂生長,有一天真的走出家鄉,就是一個出口能詩、提筆能畫的奇才。

    生活的玫瑰花似乎開始向他綻開了微笑。

    哈同,猶太人,聲名遐邇的大班,威震上海灘的西方冒險家。當時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園愛儷園,即為他的公館,就在今天上海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覽館一帶。公館建成伊始,這位一擲千金的闊佬即行善舉,在公館附近開辦了一所倉聖明智大學,登報征求倉頡畫像。

    在紛至遝來的應征作品之中,夾雜著出自徐悲鴻手筆的畫稿倉頡像。

    倉頡乃中國傳說中創造漢字的仙人,誰也沒見過,因而各式各樣的相貌不一而足。而徐悲鴻筆下的倉頡頗有人間氣息,像一個鄰居家的大爺,不同的是長著四隻眼睛。也許是與眾不同,也許隻是看著順眼,評委們一致選中了它。不僅如此,主辦方還特地派了一輛小汽車,專門接徐悲鴻去他們那兒講授美術。

    大千世界,冷暖皆不為個人所知。徐悲鴻自己也沒想到,創造漢字的仙人,居然成為照耀他繪畫之路的太陽。從此,他似乎變得前途無量。

    其實,人生之路最要緊的,就是那麽幾步。在此時出現的康有為,成為徐悲鴻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關鍵人物。寓居上海的康有為,在經曆了戊戌變法、亡命東洋、周遊列國之後,此時已對政治心灰意冷,似乎隻剩下學貫中西的藝術素養。在一次愛儷園舉辦的名流沙龍的聚會上,康有為意外地見到了年輕的徐悲鴻。

    當時,沙龍名流們帶著各自收藏的碑貼古畫,相互炫耀賞玩,惟有徐悲鴻懷揣帶著體溫的自家手卷。康有為一眼就為這個年輕人的畫中透露的極大潛質驚歎,從而另眼相看。而徐悲鴻也為結識康有為深感慶幸,專門行了拜師禮。上海灘招徒稱師的人太多,徐悲鴻根本看不上,這才是他第一次拜師。

    康有為對徐悲鴻與其他弟子不同,聘請徐悲鴻到自家齋館擔任圖畫教師。從此,徐悲鴻自由出入康家府宅,可以隨時翻閱大量碑貼和藏畫。康有為主張“合中西以求變,開拓中國繪畫新紀元”的見解,令徐悲鴻為之一震。

    在康有為看來,眼下的中國畫是沒有前途的,似乎隻是書齋玩味,筆筆都要仿古,處處都有來由,畫來畫去的題材也無非是深堂琴趣、柳溪歸牧、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秋江暝泊、雪江賣魚、雲關雪棧、春江帆飽……他認為,國畫要想有前途,必須融入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完成自身的豐富和改造。

    康有為對徐悲鴻說,你一定要出國,去西洋,去看看人家的繪畫!

    當初,聽說徐悲鴻後來給康有為畫過一幅油畫肖像,但是沒發表過。為此,我開始了尋找。幾經周折,在上海博物館書畫部,我看到了這幅徐悲鴻給康有為畫的肖像油畫,這是康有為女兒康葆莊、康葆娥捐贈的。康家姐妹的名字,和上萬名捐贈者的名字一起,燙上金色,鐫刻於博物館前廳一麵大理石牆上。

    給我講解的書畫部主任單國霖也與徐悲鴻有緣,他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於中央美院,那一所滲透著徐悲鴻心血的高等學府。他雖是著名文物專家,但他說,他的繪畫鑒賞基礎,得益於中央美院延續徐悲鴻的那一套訓練方法。

    在康有為的肖像畫前,單國霖說:“這幅畫作於一九二六年,到現在七十多年了,色彩還是非常地鮮豔。留學回來的徐悲鴻在上海辦畫展,為康有為畫了這張肖像。康有為鼓勵徐悲鴻到西方學畫,因為他在歐洲看到文藝複興三傑的寫實風格大為驚歎,而徐悲鴻為恩師作畫,也就是用學到手的寫法功夫。他畫得非常用心,畫的是康有為作為學者的那種風度與神態,似乎在傾聽徐悲鴻的慷慨陳辭。”

    在上海博物館,還有一幅未曾發表的油畫《康有為夫人像》。康有為請徐悲鴻為夫人何旃理畫像時,何旃理已經去世。單國霖說:“這是根據照片畫的一張像,它與康有為肖像畫一樣,記載了他們很深的一種友情。”

    徐悲鴻為康有為的學識而傾倒,他曾在“自述”中寫道:“南海先生,雍容闊達,率直敏銳。乍見覺其不凡。談鋒既起,如倒傾三峽之。相與論畫,尤具卓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水天中說:“康有為影響了一代人。康有為對中國絕對不是虛無主義的,對中國傳統文化各方麵都有非常深的研究。他提出中國畫衰敗極矣的觀念,不是他個人創造,而是清末以來有識之士共同形成的觀念,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改革。”

    至今沉寂已久的畫像,似乎驗證了這兩位大師當年的對話。繪畫是有生命的,似乎不難感覺到畫家與畫筆下的對象水乳交融的情感。

    此時徐悲鴻不再留戀於十裏洋場的上海,出自恩師的指點,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繪畫之都巴黎。然而,人生困惑不在於旅途的遙遠,而常常在於鞋子裏的一粒沙子。歐洲正在發生戰事,況且徐悲鴻也沒有錢。康有為建議他先去日本,那裏資費低,還題詞鼓勵:“寫生入神悲鴻仁弟於畫天才也”。

    資費再低,也不能沒錢。倉聖明智大學的管家給了徐悲鴻兩千塊錢,代價是留下他的畫作和一些收藏。說好了畫作由那位管家暫時保管,後來卻沒能取回。徐悲鴻當時畫作僅有幾幅流傳至今,有風景,有人物,還有三匹馬,馬的神態臨摹於古畫,不是以後的“悲鴻馬”,但能看出運筆揮墨相當老到。徐悲鴻一生酷愛藏畫,對於自己早期畫作也非常珍惜,似乎自信會有出頭的一天,用畫來換旅差費實出無奈。

    隻有康有為對他的前途深信不疑,而那位管家隻是附庸風雅,證據是徐悲鴻留下的畫不知去向,這些畫的價值遠不是數字可以換算的。

【徐悲鴻】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圖)
【徐悲鴻傳連載】《吞吐大荒》序:悲鴻生命
【徐悲鴻傳連載】《吞吐大荒》萬裏雲霄一羽毛(一、鄉土的饋贈)
【徐悲鴻傳連載】《吞吐大荒》萬裏雲霄一羽毛(二、千裏良駒)
【徐悲鴻傳連載】《吞吐大荒》 萬裏雲霄一羽毛 (三、私奔東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