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下的夜歌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靈魂的安放:關於杜甫的遐想——詩人筆記

(2018-04-26 07:36:09) 下一個
                              作者:沈漓 / 攝影:沈漓                                                                                                                                                                        
                                一、 安魂何處

             1

當一個人離世老去,皮囊可一把火燒掉

可是到那時候,靈魂上哪兒安歇?

關於肉身殞滅的去處,我思考了一段時間

它遲早化為泥土,與其呆在黑暗的小匣子裏

不如直接回歸大自然,與江海合流天地混同而無形

該是何等爽快豪邁!讓肉體徹底解放、回家並不難

——可是,那時我的靈魂將何處安放?

 

思來想去,靈魂就想棲居於一部大書之中

那裏有四季晨昏,與終生喜愛的方塊字為伍

有壯麗的江河奔流、五嶽聳立;有人間喜怒哀樂

有溫暖的人性光輝與生離死別,有美好也有醜惡

有良辰夜宴鮮花美酒;也有兵燹戰火饑寒交迫

以史為鑒,我想要知道這世界上發生過的一切

在書中,我的靈魂可以過一種不為人知的生活

                                   2

我希望能有幸棲息於一部《杜工部集》

它沉雄遼闊,獲譽詩史

就因為那柔軟的線裝書內,有著華夏的硬朗筋骨

一千四五百首詩歌境界——夠我回味細想,揣摩研讀

在另一個世界裏做點正經事,不至於無聊無助

 

晉代的陶淵明,隱居心遠地偏之處,淡泊悠然

靈魂在《陶淵明集》裏安居,甚合養生規範

但五柳先生嗜酒如命,而我偏偏酒量不行

再說一輩子呆在一個小村子裏,少年時也曾試過

但是外麵的世界是那麽廣大

還是寄居在杜詩中最好,追隨先生動靜自如

靜若處子:在草堂或山村裏讀書寫詩

動若脫兔:駕一葉扁舟遨遊天地之間

看盡名山大川、花鳥蟲魚

體會剪不斷、拂不去的人間冷暖

                 

二、人民,隻有人民,才是詩人最後的裁判

 

              1

               人民的大詩人也不是聖人,因為儒家的教化

               在李白被賜金放還、敗走長安之後

               杜甫仍然抱著美好幻想來到長安,一待就是十年

               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杜甫又一次考試失敗

               報國無門,他隻好進獻三大禮賦給玄宗

               莫非玄宗還沒有從詩人李白在他心理上

               投下的桀驁不馴的陰影裏走出來?

               杜甫未獲重用,無奈之下,急需養家活口的他啊

               不得不當了個管理兵器和鎖鑰的小官

               這種種情狀,是不是心高氣傲的李白不願搭理他的原因?

               這千年的曆史之謎,答案已無法探尋

 

               這十年,讓杜甫看到了許多下層的生活場景

               包括他親身經受的屈辱、貧寒與困頓

               那是一個什麽朝代,精通音律的玄宗皇帝

               直接麵對了中國文學史上三位最偉大詩人其中的兩位!

               (另一位也是被封建帝王棄若敝屣的偉大詩人屈原) 

               而玄宗棄用了他們!玄宗是善用還是漠視人才?

               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於文學與仕途的悖論

               唐代文化鼎盛,不缺庸官也不缺詩人

               倘若杜甫當上大官,公事繁忙,錦衣玉食出車入輦

               警衛森嚴,他如何能親見那些啼饑號寒的百姓

               如何親曆那個令讀者永難忘懷的石壕村之夜

               苟如此,中國曆史上隻會多了一位官僚

               而少了一位偉大的人民詩人

               中國詩歌的版圖無論高度深度和廣度都要縮水

                                                  2

               杜甫年輕時家境較好,四處漫遊

               詩寫得少,好詩也不多。皆因文章憎命達

               四十之後,目睹殘酷現實,憂國憂民

               開始發力,從而詩風大變,名篇佳製接踵而來

               《兵車行》、《麗人行》,尤其是沉鬱蒼涼

  泣血而就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寒冷的淩晨,他跌跌撞撞走過驪山華清宮的山下

               皇帝和大臣們在山上縱情歡樂,音樂聲動地響起

               溫泉煙霧騰騰,美女翩翩起舞

               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待杜甫趕到奉先家裏,幼子已活活餓死

               這慘絕人寰的悲劇啊,還是發生在一個官吏身上

               可想而知,那些服兵役交租稅的窮人,更苦不堪言!

               那時候安祿山舉兵造反,叛亂的信息還沒有傳來

               幾年之後,仗還在打著,叛軍肆虐

               那個春天,杜甫自東都洛陽歸陝西華縣

               途中作三吏三別,遂成現實主義絕唱

               從此,人民將他的詩歌敬放在應該放置的地方

                                                 3

               這一問題非常有趣,姑且稱之為杜甫現象

               杜甫四十歲之後,詩如江河,波瀾壯闊

               寫得愈來愈多,也寫得越來越好

               現在的人壽,八十尋常見,九十不稀奇               

               可是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

               那時的四十多歲,相當於現在的五六十歲了吧

               杜甫在六十歲之前就去世了,但在他的垂暮之年

               有一年他竟然驚人地創作了兩百首詩篇!

               先生是一位晚熟的詩人,真所謂大器晚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既是惺惺相惜,恐怕也是夫子自道

   寫到這裏,我突然悟到在詩藝和民本思想上

   先生就是我精神與靈魂的導師啊!

   既為人民,也為自我而寫詩——

   沒有人民,則自我

   沒有自我,則人民

   兩者有機結合,方成高度統一融合的藝術整體

                                   4

                “詩史即有壯麗風光美好情感,充滿了大愛

               也反映各界現實生活、百姓艱辛甚至國破之痛

               還有詩人曾經曆的幼子之殤。這種大不幸的人生

               對於詩家來說,卻是對才氣最好的激勵和振蕩

 

               至於回到開篇討論的靈魂歸宿

               亞裏斯多德說過,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

   來使這種情感得以淨化。我知道靈魂在塵世中趕路

   受到太多的汙染,希望能在這部大書中得到淨化升華

   我的靈魂不懼傷悲,如蒙先生恩準

   它將繼續向老師學習寫作,並與悲劇和平共處

 

                                     2018328稿於多倫多望海樓

                            2018418改於冰封之PENINSULA湖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