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漓的第一部詩集《楓樹下的夜歌》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
《楓樹下的夜歌·沈漓詩選·1969-2011》
(共收入詩歌八十三首,散文詩八章)
自序
詩集第一輯收錄了作者人生中的詩歌濫觴:17-19歲知青時期的部分詩稿十三首,和在溫哥華時期(2000-2011)的主要詩作。當年作者初出家門下鄉務農,和很多同學一樣,百事懵懂,懷著真誠的願望,願用體力勞動來改造自己的“小資”思想。然而對文學的熱愛,終使青澀的人生留下了腦力勞動青澀的詩行。是否種豆得瓜?不得而知。當時那種青春的衝動是頗帶有受時政影響的狂熱色彩的。囿於作者年輕時的文字水平,原稿繁、簡體字混雜;文字受翻譯體和文革語言的影響,而且兩種影響如影隨形奇怪地混合在一起;對古詩的生吞活剝也有出現;行文中有錯別字和字詞使用不當或字詞組合不規範之處等。然而作為青春心靈的記錄,半個世紀之後再回首一望,在那個斯文掃地動輒得咎的“嚴重災難的內亂(見中共《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時期,也顯得別有意趣,似可作為個人初出茅廬獨自踏上漫漫長路時的人生覺醒和對自己知青生活的獨特紀念,同時也為後人研究中國當代史上的大事件之一: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留下了幾聲“土屋為豪雨所破歌”,添加一點知青文學的原始文本資料。我下鄉時間並不長,僅兩年時間,是第一次進入社會,接觸人——也就是農民,了解到所謂的“人性”。第一年滿懷熱情和希望地下鄉,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隨著招工回城的洶湧人潮失望地離去,有了和大多數知青相似的人生軌跡。今天我在寫這篇序時總結了一下,覺得自己學習寫詩的過程,其實就是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過程。因為古今中外的文學史都表明:詩歌應該最具有主觀創意色彩;好詩都是詩人獨具慧眼觀察世界、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用獨特的詩歌語言藝術來抒發獨特感受的產物。這既是常識,也可說是詩歌成功的“秘訣”。
此次自己的“知青詩稿”出版,作者仔細校讀了原稿,遵照與出版社簽訂的出版物為簡體字的合同規定,全部文字采用簡體字;刪掉了所有非詩的政治口號類文字;改正了一些筆誤、錯別字和用錯了的詞語組合(如“劬力”應為“劬勞”,“傢俱”應為“傢具”,“臻臻”為“便告達成”之誤等。);還補上了原文遺漏的標點符號以及正確地使用“的地得”這三個字。為保持詩稿的原貌,隻要是能不改動的就盡量不動。至於青春時期詩歌的種子播種下去之後,曆經半個世紀漫長的歲月,現況如何?我選了一首近期的《遐思散記: 詩河·種子·少年遊》作為自問自答的回應附在第一輯末尾。
後來在2000年定居海外,也要經過一段時間,來認識外部世界並與其或痛苦或幸福地磨合與接軌。溫哥華太美麗了,也給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當攪動靈魂的痛苦感幸福感與美感的風暴同時發作並衝天而起時,作者靈魂裏那個不辭而別的詩歌精靈——那位失蹤多年的“睡美人”——突然間被激活並現身了!
知我者,“詩魔”也。“詩魔”洛夫先生曾對筆者溫哥華時期的詩作做了點評(見《詩潮》2007·5-6月號第19頁沈漓作品頁,手跡見下圖),全文如下:
點評沈漓 洛夫
沈漓在詩中把盛唐文化的異彩,和海外遊子從孤寂中醞釀而成的詩情,全都“蜿蜒於秋意的書寫之中”,讀來不免使人興起一種時空的迷惘。由於他成功地把古典意象與現代情境作了高密度的融合,有效地運用了“以有限暗示無限”的手法,故能營造出一個自足而完整的意象世界。
這正是沈漓的風格,亦如小提琴的音色,有著古典的華麗,現代的惆悵。
2007、3.20 於溫哥華
感謝先秦以來的中華文學和“外國文學”所創造的輝煌瑰寶賜予身在海外的我以豐富的文學營養;感謝白求恩故鄉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環境和使用母語中文進行創作的自由氛圍;感謝對我詩歌成長勖勉有加並且幫助最力的已故傑出詩人洛夫先生;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你們以滿懷親情的寬容與厚愛支持我從事文學創作。正是以上所有重要的原因,使我能在海外崎嶇的中文寫作道路上跋山涉水,堅持著走下來,並以出版這本小小的詩集來對知青習作和人生中姍姍來遲的詩歌之春作一個小結,也是對自己前半生對詩藝追求的一個小結。需要說明的是,溫哥華時期的詩歌有一些早已在國內的《詩潮》、《詩刊》和美國的《僑報》副刊和《世界日報》副刊上發表過,有的被收入詩歌選本。請允許我改動一下泰戈爾的詩意來表達此時的心情——有一隻自由的小鳥天生熱愛飛行和歌唱,他知道天空和大地並不能留下飛翔的身影和歌聲,在星月欲出未出之時,他也幸運地和其他生有翅膀的生靈一樣飛過長天,而且還在不斷“秉燭”夜飛,唱著自己的“這一首”歌:“楓樹下的夜歌”。其聲,不如夜鶯的歌唱那樣悅耳動聽;其行,卻因為有幸在英格蘭傾聽過夜鶯的歌唱而大受啟發:“夜鶯從來不合唱”。所以,每一首都是他發自內心的歌聲……
振衣濯足,放歌海外。
筆耕蒼茫,心飛天籟。
烏兔無情,乾坤有愛。
欸乃一聲,雲水自在。
沈漓 2021年5月16日
於多倫多望海樓
插圖1:芍藥盛放,與洛夫先生合影於先生的“雪樓”之前
插圖2:知青詩稿手稿之一
插圖3:“知青詩稿”手稿之二
插圖4:1986年作者考取上戲研究生去葛洲壩旅遊時留影
詳情見美國南方出版社網址:
20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