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漓 |
僑報副刊,2006年1月18日 |
項羽真心慈手軟嗎?或者說他為什麽會偶然犯下這致命的錯誤?
據《史記》載,項羽自造反以來殺人如麻,砍下郡守殷通甚至自己的上司上將軍宋義之頭,毫不猶豫。斬郡守時項羽還乘亂砍殺了殷府一百多號並不抵抗的家人,平時倘有冒犯還把人丟到鍋裏煮死,何曾心慈?更為恐怖的是,克襄城,將全城軍民悉數活埋;降章邯,坑殺秦軍降卒二十餘萬!更別提後來對阿房宮的燒殺搶掠、殺秦降王子嬰、截殺義帝的陰毒了。整個一個殺殺殺!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何曾手軟?又何曾看重什麽諾言?可這鴻門宴他項羽是怎麽了?
與其說是項羽不忍心、守諾言,不如說是代溝產生的逆反心理在他身上起了作用。當初他伯父項梁在世時,對伯父言聽計從,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就覺得自己成熟了,不願再聽長者的意見。不就是個亭長嗎 ? 有什麽了不起的?我力拔山兮氣蓋世呢,待大王我來慢慢地調理他。你這老家夥,胡說什麽劉邦那邊的雲氣呈龍虎之狀五色斑斕,是天子的瑞氣,胡扯!你越是著急要我動手,我就偏不動手!我今天倒要看看這劉邦到底有多能耐?比項羽更狡猾的劉邦趁人不備假借如廁逃走後,項羽還關切地問,沛公在什麽地方?後來天下果然歸了劉家,新登基的平民皇帝深有感觸地說,楚霸王失敗的主因是我劉邦會用人中俊傑;而他項羽有個範增卻不聽範的計謀。
到了現代,因為年齡的差距,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間因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等等不同而產生的隔閡就更為普遍了。據筆者的親身體驗和觀察,具體到海外移民的身上,除了代溝,還有一種“類溝”現象。
“ 類溝”是筆者杜撰的一個詞,指海外移民相同人種代與代之間因原住國和移居國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隔閡。如譚恩美筆下的黃香蕉,雖然也是黃,可是白了心的黃,就和長輩不一樣了。他們能夠很容易地對父母長輩的“東方式”行為模式發出“西方式”的嘲笑,就像嘲笑和他們毫不相幹的人一樣。因為這些長輩們和他們雖是同種甚至是血親關係但卻不是“同類”。毫無疑問,海外移民的下一代與父母長輩間的差異,不僅表露岀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問題,更因為兩種文化不同所產生的“類溝”而使差異加倍地放大了。據筆者觀察,一般說來上小學之前隨父母移民的孩子,長大後與長輩間的“類溝”現象更為明顯。
所以海外華人移民麵臨著下一代帶來的雙重振蕩——代溝與“類溝”——的合力衝擊,華人家庭裏往往具有這種雙重的尷尬。我想,對於亞洲甚至世界各國來到北美的移民,或多或少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我有個朋友居多倫多,最近回國途中順便來溫哥華看我,說起他那位四歲時隨父母移民北美的獨生兒子的故事,令人哭笑不得。兒子偏愛吃牛排,父母喜歡吃中餐,自從兒子進了多倫多大學後就不在一起吃飯了。兒子總是自己把一大塊牛排放在烤爐裏烤,烤得半生不熟的就拿來吃,“那種血糊拉滋的東西有什麽吃頭啊?”朋友抱怨說。兒子第一次打工掙了錢,請母親吃飯。母親看了一暈:選了最豪華的餐館,點了最貴的菜,這些菜是他媽媽平時都舍不得買的。做媽媽的還沒教導兒子幾句,兒子就說開了:媽媽,今天是我請你吃飯,是花我的錢,又沒花你的,你應該謝謝我才是呢。
還有一次朋友的電腦壞了,急著用,趕緊要很懂電腦的兒子修理,不料兒子強勁來了,就是不修,理由是爸爸沒在“修”這個動詞前麵加個“請”字。
“快點跟我修!”老爸說。
“ Say ‘please’ !”兒子道。
“快點修!”
“ Say ‘please’ !”
父子相持不下。當教師的母親趕緊過來調解,最後硬是讓老爸說了聲“請你幫助修理”雲雲,才算功德圓滿。對老爸來說,這個“請”字實在是脫褲子放屁;對兒子來說,這個“請”字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我問這位朋友,為何當年沒再生育一個女兒,女兒總比男孩子貼心些,能照顧父母。朋友苦笑著說,再生一個又有什麽用?一個都多了去了,到時候沒一個會管你的!
我當時一愣:咦,他身上的“類溝”也蠻深的了!
2006-1-9
我就能夠做到。
無論遷徙去哪裏都會遇到看不慣你的人,自然不用去理睬偏見,可是如果過了很久還是這個樣子恐怕要檢討一下自己才好。
所謂代溝,都是自己所挖,我以為。儒教文化熏陶的國民喜歡把生兒育女同自己的老、病、死連接起來,看起來像是一場交易,當對方反抗自己的想法時,那種沉痛的感覺其實就是做生意賠了血本一般,還賭咒發誓說這是天下最大的愛,著實可笑且可悲。
東方式的教育要孩子成為順民,西方式的注重個性,對這個矛盾早就應該有心理準備。
我見過僑居多年仍然鳥語極差的父母被孩子訓斥,甚至不許去學校出席活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已經融入了社會,而家長仍然沉在舊夢無法自拔,以年齡、文化、習慣堅定地拒絕其實是自己選擇的社會,有些不可思議,不是嗎?
更可憐的是,即使是回到故土,又要麵對新的“類溝”,就像一塊失去了皮的餡餅,索性夾到麵包裏麵成為漢堡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嗬嗬,先生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