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下的夜歌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莎士比亞與“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摘自《從倫敦塔到多佛港》

(2006-10-23 20:20:46) 下一個


 沈漓 /著


1、天才“烏鴉”傳奇

  在中世紀的陰影籠罩之下,那時候的藝術隻能是宗教和皇權政治的奴仆。正如演員叫戲子一樣,作家也不過是個行乞者,所以他們動不動就要尋求“保護人”以正名獲寵。當時莎士比亞身兼“戲子”和“行乞者”兩項名頭,地位如此低下,生平當然也就糊裏糊塗,更別提有詳細的傳記傳世了。許多學者注意到他晚年榮歸故裏博了個鄉紳名份,殊不知並不是因為他是個成功的演員,而是因為他的作品和他父親給他的經商基因,他靠著入股分紅和房地產成了當地首富才讓人瞧得起。他死後墓碑上的刻像本來是手裏拿著一袋穀子,也許就是這個道理。百年之後那袋穀子變成了紙和筆,那是因為世俗的眼光變了;但是不能因為世俗的眼光變了,你就有了否定莎士比亞寫了38部戲劇的權利。
  想來人類就是個奇怪的東西,越是偉大的造物,就越是不曉得自重自愛,越是不清楚自身的價值。莎士比亞也逃脫不了曆史的局限,不知道用他的生花妙筆和今人一樣去寫一部《我的奮鬥》或《我的道路》之類的東西,既賺了錢,又省去後人許多麻煩。
  閑話休絮。在這裏我們還是應該感謝教會,英國人的生死和婚姻都在教堂裏留下了行蹤。要想更多地了解莎翁的生平,還是得去莎翁的故鄉走一遭。

  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誕生在斯特拉特福這個風光綺麗的小鎮上,鎮子在倫敦西北方向,離倫敦約160公裏,因地處艾馮河畔,又名“艾馮河畔斯特拉特福”。據斯特拉特福的聖三一教堂記錄,威廉·莎士比亞是在4月26日接受洗禮的。英國16世紀出生的人大多沒有確切的生日記錄,52年之後莎士比亞又是在4月23日去世——那天正好是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的節日。因為照例嬰兒在出生幾天之內就要接受洗禮,人們又普遍認為偉大的人物自有神佑,所以如今4月23日就成了莎士比亞的生日。
  莎士比亞的父母約翰和瑪麗住在鎮上的亨利街,約翰是個自產自銷小皮貨和做農產品交易的商人,一路發跡成為鎮上頭麵人物,在莎士比亞4歲時他升到了實際上是鎮長的位置。莎士比亞13歲時家道中落,父親開始背債;22歲時父親因逃避責任丟了職位;後來其父更因避債不上教堂而遭到責難。可見莎士比亞從懂事時起就生活在一種不大體麵的氛圍之中。逃奔倫敦除了因為傳說中的偷獵,很有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據推測,莎士比亞是在當地的文法學校接受的初級教育。這隻能是推測,因為直到現在也沒有發現任何保留下來的有關記錄。文法學校即是他的最高學曆,和他的煌煌巨著相比,他的受教育程度是那樣不相稱。除了天才和向社會人生學習之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解釋。
  莎士比亞的婚姻就有案可查了。他的妻子叫安妮·哈施威(ANNE HATHAWAY),是一個擁有田產的富裕地主的女兒。1582年,關於莎士比亞和安妮婚姻的預告在教堂裏僅僅公布了一次,而不是像慣常的那樣公布三次以多方征求人們的意見——因為莎士比亞的新娘已懷孕3月,又比新郎大了8歲,這樁令莎翁後來頗為不滿的“良緣”需要迅速締結。除了看中這一婚姻的含金量之外,我們也不知老約翰匆匆忙忙操辦長子結婚還有其他的什麽理由。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仲夏夜之夢》和《第十二夜》裏,都有關於女人應該比她的男人年齡小的議論;在《雅典的泰門》裏,又有那一段被馬克思引用的著名的對金錢的痛罵,相信這些都是莎翁切膚之痛的感受。
  1583年莎士比亞的長女蘇珊娜出生,1585年又添了一男一女雙胞胎哈姆奈特和珠迪絲。這時21歲的莎士比亞就銷聲匿跡了,直到1592年他的對手羅伯特·格林——一位劇作家、所謂的“大學才子”之一——罵他是個“向上撲騰的烏鴉(UPSTART CROW)”,我們才知道莎君此時已成為“文學青年”且投身於倫敦演藝界,並且在那裏初露才華了。至於他是怎麽到的倫敦,怎樣進入劇院又怎樣當上劇作家的,都無具體文字史料可考,所以從1585至1591年在莎翁生平上稱為“遺失的年月”,後人都是根據推理和想象來填補這一空缺。如有人認為莎士比亞是在1586或1587年隨一個巡回演出的戲班子步行來到倫敦,先在劇場打雜,替騎馬來看戲的觀眾照看馬匹,後來憑著自己的天賦再加上刻苦自修,從當替補演員演小醜開始,到創作出一係列成功的大戲,終於在戲劇界嶄露頭角。
  莎士比亞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大處來看,從主觀上講,是和他的天才、勤奮與“識時務”(大寫曆史劇、“外國劇”和童話劇,因而得以善終)分不開的;客觀上論,和他有一個不愛的老婆和心愛的倫敦又是密不可分的。試想如果他不是包辦婚姻,而是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卿卿我我纏纏綿綿,以他的二十年華他如何舍得跑去倫敦且十載不歸?若無倫敦,如何能激活他身上潛在的戲劇細胞和驚人的藝術創造力?他本來很可能就在小鎮上過著乏味的農商生活打發一生的。
  當然,和絕大多數成功的人一樣,莎士比亞的人生道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才走紅不久,一場瘟囈盜伲?姓?本衷俅蚊?罟乇展?簿緋 I?勘妊鞘?チ朔雇耄?植桓市睦肟?陌?奈難Т醋鰨?閾戳誦鶚率?段?傷購桶⑼?帷罰?詼?晁?殖靄媼恕堵晨死鏊渴莧杓恰罰?閹?嵌枷贅?四習財斬夭?簟F涫蹈窳炙瞪?勘妊鞘歉鑫諮灰膊⒎僑?恚?諮壞鬧巧毯芨擼???σ卜淺M縝俊2恢?欠瘛拔鏌嶽嗑邸保?菟瞪?勘妊親鈈陌?呐?司褪歉齪詵襞?印?

  從1594年年底起,莎士比亞與宮內大臣劇團一起重登舞台,在聖誕節期間為宮廷演出《錯誤的喜劇》。宮內大臣劇團的組織方式與眾不同:6名主要演員出資成為股東,直接提取部分演出收入為股息。莎士比亞是個全才,戲也演得很好,是宮內大臣劇團的領銜主演之一。從1594到1599年期間,宮內大臣劇團成了倫敦最受歡迎的演出團體,應邀進宮廷演出的機會大大超過其他的劇團。在本·瓊生於1598年開出的“主要喜劇演員”名單中,莎士比亞的大名在十人中排列第一;在1603年同樣由本·瓊生開列的“主要悲劇演員”名單裏,八人中也有他的名字,可見其演技之高。
  莎士比亞經過艱苦的努力,也使他自己的戲劇創作達到了文學史上的顛峰。他的大作源源不斷地搬上倫敦舞台,他在有生之年裏就成為伊麗莎白和詹姆斯—世時代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他善於吸收歐洲各國的新文化新思想,他的作品充滿了人道主義的反封建精神和生氣勃勃的“新人類” 意識,深刻而又生動地反映了在進步思想觀照下的16至17世紀的人類社會,從而成為整個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之一。

  莎士比亞的晚年既幸運又不幸。他擁有股份的環球劇場在1613年被大火燒毀,而他早在1611年就出售了他的股份,退隱還鄉,買房置產,因此逃過一劫。但是,1616年2月莎士比亞為年過30 的次女珠迪絲操辦婚事,不料一結婚他的快婿就有隱私被抖摟出來。27歲的新郎倌叫托馬斯·昆尼,是個斯特拉特福的酒商,出身體麵人家,他的家和莎翁一家是頗為熟悉的世交,這門親事堪稱門當戶對。但是當托馬斯結婚之前就已經使另一個姑娘懷上了他的孩子,更糟糕的是那個姑娘在珠迪絲他們結婚一個月之後就因生產而母子雙亡。這個莎翁身邊現實的可怕悲劇使莎士比亞大受打擊,大概這就是他在同年3月25日召來律師修改遺囑的原因。因為兒子早夭,他就將大部分財產給了長女蘇珊娜,而留給妻子的隻是“第二張最好的床(SECOND BEST BED)”——不知這張床上是否留下了他倆美好的回憶,再說那“第一張最好的床”又在哪裏?總之,莎士比亞和妻子的“冷戰”結束了。也就是在1616年4月23日,這位世界文壇的曠世奇才帶著對夫妻生活的懊惱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2、從“劇場”到“環球”

  環球劇場的前身就叫“劇場(THE THEATRE)”,屬於倫敦早期的英國劇場,座落在泰晤士河以北,為伯比奇兄弟所擁有。不巧那塊地的主人是個清教徒,對劇團演戲一向反感。後來劇場的地皮費大漲,到1598年冬伯比奇兄弟不堪承受,於是決定渡過泰晤士河,搬遷到南岸去。他們把整個劇場拆卸成一個個零部件,用船運到對岸的南華克,就在離“玫瑰劇場(THE ROSE)”幾百碼的地點施工,把它們重新組裝起來。富有經驗的木匠皮特·史密斯負責施工,重建的劇場於1599年完工。它一經落成就成為當時倫敦很壯觀的劇場,更名為“環球(THE GLOBE)”。從此莎士比亞的大多數戲劇都在那裏首演,首演的劇目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等。
  環球才度過一歲的生日,因為競爭太激烈,劇場的主人轉到別處建造了一個“幸運劇場(THE FORTUNE)”, 環球就歸集體所有,采取“辛迪加”的管理方式。這個 “集體所有製單位”的成員由下列人士組成:土地所有者尼古拉斯·布倫德爵士、伯比奇兄弟和其他五個宮內大臣劇團的成員,其中一位就是莎士比亞。具體操作是由伯比奇兄弟支付一半的租金,同時也分獲一半的利潤;那五個演員付另外一半的租金,分獲另一半利潤。這樣莎士比亞作為股東就可以分到全部紅利的十分之一。很快有一個演員退出了,莎士比亞的紅利增加了;但是馬上又有兩個演員加入進來,於是他的紅利又減少了。很難準確說出莎士比亞一年能賺多少錢,通常專家們估計大約每年最多能掙到50英鎊,按伊麗莎白時代的標準來看是很大的一筆錢了。到1603年改朝換代,詹姆斯國王也來看他們演出,於是劇團改名為“國王劇團”。

  在莎士比亞時代,劇場分為“公共劇場”和“私人劇場”。大的“公共劇場”可坐2,000至3,000人,是市民觀看戲劇演出的地方;“私人劇場”通常是“公共劇場”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小,是王室或貴族家庭觀劇娛樂的處所。劇場大體的構造是:中央為一個無頂的空間,周圍是三層有屋頂的樓廊。他們的外觀有圓形的,有方形的,有五邊形的,也有八邊形的。1599年蓋的環球就正是八邊形的。在劇場內部,有一個高出地麵1米左右的平台,突出地伸向中心地帶,這就是表演平台,觀眾可圍繞站在舞台的三邊,或坐在樓廊裏觀看演出。作為表演區的平台的後部,一般有兩個門,這是演員進出場的通道;舞台上下藏有機械裝置,舞台的地板是活的,可供鬼神出入,也可以用來設置煙火和特效。  

  至於400年前建造的環球劇場的具體結構,現在的人們根據當時幸存下來的圖案可以了解一個大概,大致上也和其他的劇場差不多。劇場本身是個帶有露天庭院的封閉結構,層層的柱廊環繞著露天庭院。演戲時,有錢人就可以在廊下坐著觀賞,而下層民眾就圍著戲台站著看。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整個建築照今天的規模看來不大,但是據認為在演出的時候它能容納大約2,000人,也有說能容納3,000人之多。它有三層高,直徑約為100英尺(30.48米),長方形的舞台約有43英尺(10.36米)寬、28英尺(8.53米)深。當然舞台上有地板門,後台有一間特別化妝室,也用來更換服裝和儲放東西。在化妝間的上方有個涼台,是樂隊演奏的地方。化妝室的左右各有一扇門,中間是一個大的帶有幕布的開放區域,幕布能隨著需要拉開或打開來。並沒有遮蓋整個舞台的大幕布,劇本也是這麽寫著,演員在觀眾能看見的情況下進場和退場。既沒有舞台布景,道具也很簡單。  

  自從清教徒強烈反對戲劇的廣告宣傳之後,劇場也想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就在劇場樓頂上插上旗幟,有如古代的旗語,宣告每天的演出大致是什麽花樣。黑旗表示正在上演悲劇,白旗表示喜劇,而紅旗表明正在上演一部曆史劇。

  許多觀眾要乘渡船過泰晤士河南岸來看戲。精明狡猾的船夫們對擺渡的價錢先是秘而不宣,等船劃到河的中間再宣布一個自己高興的價錢。乘客雖然不滿,可又不能縱身波濤之中,隻好忍痛割愛,趕快跑到劇場裏,通過悲劇的痛苦淨化和喜劇的歡快享樂把河裏的損失補回來。當觀眾湧進劇場時,他們把入場費投入一個盒子裏,所以今天的英語稱票房或售票處為“BOX OFFICE(直譯為‘盒子室’)”,就是從那時沿襲下來。  

  演員和觀眾是經常相互影響的,這種相互間的作用因為劇場的結構和演出的形式而無法避免。觀眾的吵鬧和粗魯的舉止大多是發生在緊緊包圍著舞台的站票區裏。那個時候看戲可不像今天看戲盛裝出席有如過節一般的隆重,當時人們可以在場內大聲喧嘩,或是喝彩或是嘲罵;人們也可以海吃海喝,完全不顧舞台上正在發生什麽事。人們通常的茶點和零食是榛子、啤酒、水、薑餅、蘋果和桔子等等,當心!所有這些東西隨時都可以從圍觀的人群裏飛到舞台上的演員身上。到了1613年環球出了意外。在演《亨利八世》的時候,為了宣示國王到來的隆重場麵,照例轟隆一聲炮響,可是這次不知是不是亨利八世發了火爆脾氣,一顆火花胡亂竄到劇場的棚頂上,把茅草點燃了,整個劇場在一個鍾頭內就被燒毀了,所幸的是這次重大事故據說沒有死人。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當時的防火疏散工作還是做得挺不錯的,最起碼失火時逃生的太平門還是備了不少。試想,偌大一個內部三層長廊、外麵全封閉的木製結構,如果三千之眾在緊急狀態下無法疏散,那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烤爐了。英國今天的公共場合一有個什麽風吹草動就警報大作,教你撒腿逃命,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承襲下來的傳統。  

  這場火災本來足以叫國王劇團壽終正寢的,但幸運的是1608年他們狡兔三窟還建了個叫做 “黑修士”的室內劇場,國王劇團就馬上轉到那裏演出,而且經濟效益好過以往任何時候,因為小劇場的座位票價要高一些。但是大眾懷念環球,這樣在1614年又重建了它,有流言說這還是詹姆斯一世出的錢。  

  環球的重建參考了原來的建築,整個的外表顯得更圓了,簡直就像個大圓筒,要不是頂上有兩個傾斜的遮棚,倒有點像中國四處可見的磚窯了,隻是體積超級巨大,而且有更多的服裝道具間。為了追求結構上的完美和使觀眾看戲方便,原有的舞台上的立柱被拆掉了。  

  莎翁畢竟沒有再返劇場,那裏確實太吵鬧了,而且老是陪著那些動不動就飛薑餅飛桔子的大爺大奶們玩也不是個事兒。他已經舒舒服服地住在“新地”豪宅裏享受晚年的寧靜了。第二個環球建成兩年之後,莎士比亞就與世長辭了。  

  劇場一直使用到了1642年。在這一年清教徒們關閉了所有的劇院和能給人們提供娛樂的場所,這預兆著克倫威爾就要上台執政了。到了1644年,成了雞肋的環球在重建30年之後因建房而被拆毀。現在想來,莎士比亞和我們都很是幸運——他若生在一個不要戲劇的時代,或者一個隻要所謂“樣板戲”的時代,這個世界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3、“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誕生

  時間飛逝了數百年。1949的一天,有個演員慕名跑到倫敦探訪環球故址,可惜在環球的原址上什麽標誌都沒有。幾經探求,他在一家啤酒廠的牆上發現了一塊有關的牌匾,這證實了環球確實曾經建在這一帶。這位演員就在那時候下了決心,要在原地重建環球!他,就是薩姆·華納麥克(SAM WANAMAKER)先生,一位1919年出生在芝加哥的美國人。後來他因為這一壯舉而成為真正的明星。  

  好事多磨。籌建工作成了長達幾十年充滿磨難和波折的夢想。當時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華納麥克的左傾政治觀點使他受到調查並且上了好萊塢的黑名單。他幹脆趁在英國拍戲的機會客居倫敦,一邊避免政治迫害,一邊作舞台導演、製片和演員。在1969年,華納麥克邀請建築師們來開會討論重建環球的事,一位叫克羅斯比的建築師出席了會議,後來克羅斯比就成為施工的主任工程師。到了1970年代,因為從美國籌集到資金,華納麥克建立了環球劇場基金會,並且在跨過啤酒廠的河邊地帶租賃了一塊0.8英畝的土地。倫敦的南華克市政委員會一開始批準使用這塊地來修築這一工程,但是後來因為政治上的爭論又反悔,從而還引發了一場官司。而實際上新劇場的修建到了1980年代才正式開始。在1986年籌建者終於獲得了一份125年的租賃合同,次年破土動工,工程停停建建竟然延續了大約10年。  

  新環球劇場的建造參考了所有能夠搜集到的有關曆史資料。隨著歲月的流逝,環球和它的設計就隻能是一些殘存的手稿和繪圖了。最準確的幾張圖繪於1647年,是存於南華克大教堂裏的一組名為“遠眺倫敦”的圖畫。因為環球在當時是個大建築,所以在圖中都留下了它的身影。除了外形盡量接近原環球之外,建造者們也使用了在16世紀末使用的同樣的技術。新劇場是有著20塊白色粉刷外牆麵的、沒有整個屋頂隻有半木材半茅草頂棚的一幢建築。戲劇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莎翁劇團當年沒有舞台布景、沒有麥克風和聚光燈那樣演出。  

  現在看來莎翁的夥伴們歪打正著,在建築上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環球是最早的預製建築之一,預製的方法就是遠離建築物的現場,先做好它的各個部件,再運到現場安裝,這正是今日重建環球劇場的技術。  

  工程破土動工之後,建築工人深挖了一個50英尺深的巨坑,用來建造厚實的“隔膜”牆來防止泰晤士河水的侵蝕。一旦這種牆壁完工,工程資金就會告罄。讚助人馬上意識到將所有的錢都用在劇場外殼的修建上是行不通的,於是他們拿出來一個“直接建造”的方案:把錢分配到建築的各個不同的部分,他們要一段一段地修建劇場。這意味著工期要比正常的時間長,但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建造者可以對讚助人準確表明他們的錢都用在了什麽地方。  

  在施工過程中,既廣泛采用了傳統的建築材料和技術,同時也采用了必要的現代科技。例如劇場的外層使用了一種塗牆的泥灰和山羊毛的混合物,它能起到一種很好的凝固劑的作用,伊麗莎白時代的英格蘭工匠就是這樣幹的。建設者們也吸取了當年莎士比亞們的教訓,在用麥杆茅草做成的頂棚表麵上,塗上了一種特殊的防火液體材料,大大提高了防火的安全係數,有關專家還進行了嚴格的“失火焚燒試驗”。新環球劇場是自打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第一個建在倫敦的具有茅草頂棚的建築。它也不可能完完全全複製原來的環球,比如為了保險起見,新的環球劇場舞台上還豎有立柱。  

  可惜這個馬拉鬆工程才進行到一半,華納麥克先生就於1993年去世了。他30歲時的夢想到74歲時總算正在變為現實。新環球還沒有全部建好,就迎來了它的首場演出。那天是1996年6月14號,正是已故的華納麥克先生的生日。靠著發行彩票和無數個體捐款人的幫助,總算度過了財政危機,新的環球劇場於1997年5月完工,耗資兩千四百萬英鎊,約合當時的人民幣三億元。英國於當年還為此拍了一部記錄片,采訪了與劇場的重建工作有關的許多人物,描述了在重建的漫長過程中,人們不斷被工程延期、財政危機和藝術家們之間的衝突所困擾;以及演員、導演和後台工作者們奮力迎接麵臨的巨大挑戰的故事。記錄影片也報道了新劇場的管理部門和運作模式——它聘有藝術指導,有一個專家經理小組負責節目、市場以及每次演出的運作。它附設的教育部門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它麵向所有年紀的人開辦各種課程和藝術工作室,在節假日對外舉辦講座、舞台朗誦等等,新劇場還與蕊汀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合辦研究課程。就像華納麥克先生相信的那樣,劇場的教育和演出同樣重要。這部記錄片還記錄了英國女王夫婦出席並主持劇場落成開放儀式的盛況。到了1999年9月19日(可見英國人很崇尚“9文化”,隻需到超市貨架上瞥一眼定價就知道了),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綜合大樓才終於全部竣工開放。這座矗立於泰晤士河南岸、聖保羅教堂對麵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成為一座專門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作品的曆史性建築。新的環球劇場正式名稱為“莎士比亞的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這個名稱使“劇場”、“環球”和“莎士比亞”三位一體,概括了它的曆史意義。這座綜合大樓附有完備的教育設施,還有商店和一個依傍河水的酒吧和長廊。觀眾在看戲之餘隻需一回眸,就可以在這裏飽覽令人心動的泰晤士河畔風景。  

  倫敦真是個富有魔力的都市,它使一個鄉鎮小商人的孩子,變成了激發全人類想象力的戲劇大師。聰明絕頂的莎士比亞是不會滿足於他的穴居生活的,他還會從家鄉出走,到倫敦來看戲,也來尋找他的黑膚女人。你瞧,他現在就紮在環球劇場的人堆裏,一邊驚異於自己創造出來的人物,像個鄉巴佬一樣激動地喃喃自語:“天啊,這是我寫的嗎?”一邊向你狡黠地擠擠眼睛,發出他那洞悉人世的會心的微笑。
————————————————————————————————————

附錄:

“珍奇之旅”人文隨筆叢書(英國卷)

《從倫敦塔到多佛港》

沈漓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目  錄

作者簡介

第一輯 在曆史的畫卷麵前
    倫敦塔
    莎士比亞與“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頭顱行萬裏,失計護國公”——記難以蓋棺論定的克倫威爾
    倫敦蠟像館——悲喜交集的曆史舞台
    是特立獨行的精神叛逆,還是碌碌無為的有趣家夥——記南安普敦伯爵三世的傳奇生涯

第二輯 倫敦履痕
    特拉法加廣場與獨臂將軍納爾遜
    流金溢彩的白金漢宮
    曆盡滄桑的議會大廈
    倫敦的戲劇島
    倫敦元旦大遊行

第三輯 英國人與小動物
    天鵝散記
    獵狐亂彈
    “喜”鵲的懷舊與浪漫
    貓狗雜說
    鬆鼠和野兔

第四輯 雜俎及其他
    莊園筆記
    “人民公園”隨感錄
    從幾件小事看英國人的自律精神
    移民、種族與多佛港
    英國的同性戀

後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