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懺悔品第六

(2009-12-03 18:01:38) 下一個

Post ID吳明子
文章源: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1&postID=31839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懺悔品第六




無相懺悔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雲何名懺?雲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複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隻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


有人說,禪宗的修行寬鬆得很。其實在修行上,禪宗是最嚴格的,要你‘於一切時中,念念自淨其心’。它不準你放鬆每一件事,對你的思想和行動進行全麵管製。‘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時,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幹淨。清洗幹淨就是少動煩惱,這可是功夫,煩惱斷盡就可以成佛,不斷煩惱就是凡夫。要知道,煩惱並不是從外麵來的,還是從你自性中產生的,煩惱的開端也是在‘這裏’,‘自淨其心’的開端還是在‘這裏’。有人會問,心到底是什麽?為什麽煩惱是它,成佛也是它呢?前麵已經講過了,這個心是萬法俱齊的,善惡是非,大小長短、煩惱菩提都在心中。而這個心又是自由自在的,那些善惡是非,煩惱菩提又全在自心的抉擇上,在這裏大家就必須留意了。所以六祖說,‘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離不開自己啊!所以趙州和尚說: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其他的都不可靠,隻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


什麽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廟傳戒,隻是說‘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卻處處強調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性。要想證到這個法身,必須具備‘五分’。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內。戒定慧是就‘因’而說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嗎,就必須有成佛的‘因’。但佛門戒與一般人的戒不一樣,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強的,如在某師父那裏受了戒,因而不敢違犯。而佛所守的卻是‘自性戒’。因為就自己的本性而言,是不能做壞事的,守戒的力量來自於自己,所作所為自然而然就合於戒律。而一般人守戒,總感到那個戒是一種外在的權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這兒傳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後那個非常圓滿的戒。為什麽說‘圓滿’呢?因為根本不需要守外麵的什麽東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淨有律的。現在叫你守戒,無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個戒引發出來。你暫時還做不到,那就隻好去‘守’,然後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風格’引發出來,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複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須具備戒定慧這三種功德。


上麵隻談了三分,還要加二分才叫做‘五分法身’,另外兩分就是解脫和解脫知見。解脫,當然是指解脫於生死苦海。說簡單形象一點,就是精神上自在灑脫。怎樣才能得到解脫這個最終的結果呢?就是因為得到了解脫知見,也就是得到了關於解脫的智慧。說到底,就是開悟,就是見道。開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脫,解脫是果,解脫知見是得到解脫的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合起來,就是佛的法身。


這一品是懺悔品,懺侮就是在佛麵前懺侮自己的罪孽。但六祖這裏與一般的懺侮不同,叫‘無相懺悔’。懺,是對過去所犯的錯誤坦白承認,作自我檢查;悔,是發心以後不再犯那些錯誤,作自我的保證。兩者合起來,檢查加保證就是懺悔。


什麽是‘無相懺悔’呢?懺悔當然應該,但是必須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這樣來懺悔,才有力,才徹底,才能得到解脫。畏於因果,你才會去懺悔,明白了禮義,你才會誠懇地懺悔。有的人問,既然講—切法空,倒底還有沒有因果呢?我認為,正是因為一切法空,所以才有因果;如果一切法不空,那反而破壞了因果的必然。譬如一粒種子,如果它本性不空,那就完了,它永遠都是一粒種子,就不會發芽、開花,結果。如果這粒種子風吹不進,水浸不進,那又怎能生長呢?所以,這粒種子必須性空,才能有所變化,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我們無始以來煩惱深重,罪孽深重,要想得到解脫,自然應坦坦白白地向佛承認錯誤。越是徹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就越能放下自己的煩惱,放下那個‘人我’,‘法我’,因此,懺悔一次遠比自己閉上眼睛在那兒坐的力量大。認真懺悔的人再去靜坐,妄想也自然會輕得多。


要知道,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你作無相懺悔,這個懺悔就幹淨徹底,你就會知道原來並沒有什麽東西叫煩惱,也沒有什麽東西叫罪惡。唐肅宗有一個宦官叫魚朝恩,權勢很大,連皇帝都怕他。唐肅宗請南陽忠國師入宮問法時,唐肅宗給忠國師介紹說:‘魚朝恩也懂佛法。’於是魚朝恩恭敬地問忠國師:‘何謂無明?無明從何而起?’忠國師看了看這位宦官,歎息一聲說:‘國家怎麽不困難,不混亂呢!連宦官這樣的奴才,居然也有資格問佛法這樣神聖的大道了。’魚朝恩大怒。忠國師說:‘你不是在問無明嗎?無明就是從這兒來的。’魚朝恩於是很慚愧。大家聽懂了嗎?這一念火起,就是無明;若懂了,這一念消下去了,就是菩提。


懺悔一般分為事懺悔和理懺悔。事懺悔是在一定的時間,有一定的儀軌,對某些具體的事,在佛前進行懺悔。理懺悔是以佛法的道理來懺悔自己的罪惡,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把自己的罪惡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進行懺悔,就是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也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隻有這樣,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東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進行懺悔。不然,口是心非,懺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淨,這樣的懺悔有什麽作用呢?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四弘誓願是每一個佛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把願力放在這上麵,這可是大乘菩薩的精神啊!什麽叫‘自心眾生 ’呢?沒有你這個自性,對眾生的認識從哪兒來呢?也不是說眾生就是在你的心裏,但外麵的眾生就是你的自性眾生,沒有你,哪個在承認他們是眾生呢?既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無量無邊的眾生離開了你的心嗎?眾生就是煩惱,我當然要度。但外麵的煩惱,就是自己的煩惱啊!要明白這決不是兩件事,這也是‘不二’ 的。‘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不能沉空守寂,無論什麽法門都可以學。一切智智嘛,有什麽法在自性之外呢!學佛法,學世間法,乃至端公、巫婆、賭博等莫名其妙的東西都可以學一學。你既然會耍這些把戲,當然就可以度這一類的眾生了。《觀音普門品》說,應以什麽身得度者,即現什麽身為之說法嘛。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加上種種度眾生的方便,真是無窮無盡,都要學。正人學邪法,用正邪亦正,你怕什麽?這裏必須明白六祖的提持:無邊的眾生是自心,乃至無上的佛道也是自己的這個心、這個自性啊。佛道是無上的,但這個無上的佛道並不是高不可及的無上,就是我們的自性。如果你把那些‘無量無邊’的東西都放在外邊,那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你又怎麽能得到解脫,又怎麽能度盡眾生,又怎麽能成佛呢?


現在叢林裏念誦四弘願,往往把‘自性’二字去了。我認為還是按照六祖大師的方法才徹底,‘自性’是不能丟的,不然,你憑什麽來修行呢?有的人把世事看破了,遁入空門。出家當然不錯,可別把眾生忘了。四弘願就是要麵向於眾生嘛。要斷煩惱,就一定要在世間斷,要在眾生中斷,不然你那個煩惱決斷不了,這可是一回事,不是兩件事。這一邊是度眾生,那一邊就是度自己啊!譬如說不愛錢,若是身上一個錢都沒有,嘴上說不愛錢不是空談嗎?若是自己身上腰纏萬貫,結果全都布施了,這才真的是不愛錢。同樣,心要放在眾生上,不離眾生,你的煩惱也才斷得了,才能增長功德。六祖下麵所說的愚癡迷妄,什麽邪迷心,誑妄心、嫉妒心,惡毒心等等,一頭是你自己,另一頭就是眾生,這可是不能分開的,所以六祖說:‘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認識了自己就是開悟,開悟就要見了般若,見了般若就是得到了解脫,這就是自性自度,沒有什麽比這更可靠更方便的法了。


再說一下‘法門無盡誓願學’,前麵六祖大師開悟時不是說:‘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但佛也不知道原子彈怎麽造嘛,這怎麽理解呢?我這裏點一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是萬法俱足,要切實記住,不然,這個萬法俱足就會把你捆起,所以六祖說:‘須見自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見了自性,知道了一切法空,若不執著,就把一切法學完了。對於一切法,你執著也好,不執著也好,我曉得也好,你曉得也好,一切眾生懂得了,就是我懂得了,這樣,一切法就學完了。要好好體會這層意思,一切法,一切智智,不是凡夫的妄想,好像什麽都必須懂完,世間的一切學問,一切財富都必須抓到手才行,那怎麽得了,佛也辦不到。你若真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又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勁頭,人類的聰明才智還他全人類,不要妄想抓在一個人手上,這樣就‘各正其位’了。所以,對萬法俱足,對一切智智要有正確的理解。



無相三皈依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絕談不上皈依。皈,是歸老家,即自己的最終歸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隻有三寶才可以作為我們皈依的物件。三寶的境界即我們最後結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個世間煩惱深重的人發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對三皈依的一般講法,而禪宗對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這一段裏講的三皈依,是以禪宗自己的特點和道理來講的。有的人認為六祖這種講法不對,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這樣認為,六祖是針對唐代當時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這樣的開示的。那時一般的人都熱衷於理論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實踐。六祖對症下藥,掃蕩了那些虛浮瑣碎的東西,他講的都是要大家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做起,從自己本性上下手。《壇經》全講的這個內容。如果前麵講的大家真正懂了,那麽六祖這裏的‘無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難理解了。


六祖大師的種種的方便;讓你自己和佛搭上關係。佛者,覺也,覺悟了就是佛。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了,成了佛。我們如果也覺悟了,難道就不是佛嗎?六祖大師反覆強調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強調‘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所以這裏強調‘皈依覺’,就是要讓你知道自己的覺性也是與佛無二的。皈依佛當然對,但把什麽責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點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覺,一方麵是皈依佛,另一方麵就是要把自己的覺喚醒。自己的覺不喚醒,盡管受了三皈依戒,你還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進而以‘自心皈依覺’、‘自心皈依正’、‘自心皈依淨’,這樣的方式,來疏通被‘愚迷’、‘煩惱’所窒塞了的心性,真是滴滴歸源,絲毫不爽。這一切,全都納入了‘無相’的自心自性之中,落實在每一個具體的人上,就使佛與眾生貼近了,大家也才感到修行、解脫的可靠。隻有禪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你自己就是三寶,不給點出來你不知道。佛者覺也,你覺到了嗎?現在大家在這兒聽佛法,這就是覺,佛就是憑這個覺而開悟成佛的。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誌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念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麵千裏,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在佛教中,的確有許多東西需要抉擇,如六祖這裏講的三身佛,就與教下講的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聽到開悟兩個字,立刻會問,他開悟了,有沒有神通呢?起報化沒有呢?在成都,以前對這個問題就有很大的爭論,有的說一悟便了;有的說悟了還不行,還要繼續修報身、化身。這裏講一段故事:抗日戰爭時期,虛雲老和尚在重慶主持‘救國息災法會’,成都佛教界推舉袁煥仙居士到重慶去禮請虛雲老和尚到成都說法。袁先生頂禮虛雲老和尚後就呈本份作略,說:‘成都參禪的有三種人須要救:一種人認為悟後必修;一種人認為一悟便了;還有一種人認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請老和尚垂慈簡別。’虛雲老和尚的回答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後來大家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把話題叉開了,沒有下文。袁先生當時就來信給我介紹了這些情況,看這封信時,大愚和尚也在場。大愚和尚說:‘袁老居士的問話問得好,虛老的答話也不錯,但虛老作為一代宗師,似嫌下刃不緊。若是我,就會問袁老居士,你是這三類中的哪一類呢?這樣才會狹路相逢,各呈手眼。’大愚和尚在宗門中也是很有見地的人,他感到虛雲和尚應機不緊。這是就宗門的機鋒而言,不得作實法會。如實而言,我自己的體會是悟後必修,不過悟後的修不同於悟前的修。



在唐代,有個學人問長沙岑禪師:‘現在的宗師、善知識們證得涅槃沒有呢?’長沙岑禪師反問他:‘你問的是因中涅槃,還是果上涅槃?若是因中涅槃,那就見與佛齊,一切萬法莫不俱足;若說果上涅槃,那就功德不夠,還達不到。’所以開悟後,見到了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這一切都是在因地上,並不是在果位上就與佛一樣了。在禪宗史上,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到清代的《五燈全書》,在數以千計的祖師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悟人是有深淺的,其中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並不多。《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就是說,雖證了無為,但有深淺的不同,四果、四向就是依此而建立的。希望大家在實踐上能充分認識這一點,隻要我們把真種子種下去了,再勤加耕耘,以後自會開花結果的。



六祖下麵說的很重要,可以說是點睛之語:‘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本性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對這句話,萬不可等閑視之。有人會問:清淨法身這麽好,又是清淨的,怎麽還可以做惡事,生惡行呢?王陽明說得好:‘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因為那些無明煩惱一來,就把自性遮障了。你若用功修行,把無明煩惱掃除了,本來麵目就現了,自性清清淨淨,連動都未動一下。要知道,在這裏清淨是自性,無明煩惱也是自性,掃除無明煩惱的力量也是自性,統統全是你自己。再進一步,法身、報身、化身還是你自己。這個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惡,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簡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隻能善,不能惡,那麽這個自性就不完滿,就不自由,就是一個有缺陷的東西。當然,這是禪宗的講法,大乘圓教是這樣的講法,唯識學家們則不同意。唯識學認為善惡是各有其種子的。


一個人是具備萬法的。正因為自性萬法懼足,也才有豐富的人生,也才有六道輪回,也才有天堂地獄,也才有菩薩羅漢。如果用孟子的話說‘性本善’;或用荀子的話說‘性本惡’,都把這個性說死了、局限了、不豐滿了。性是活潑潑的,如水一樣,隨方就方,隨圓就圓。所以善惡等一切相對的‘二’,是自性本體的作用,在體上是不能談‘二’的。但既有這個體,它的作用就無窮無盡了。



六祖在後麵‘機緣品’中還說:‘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簡直明白之極,所以不要以為在外麵有個佛,佛才具有三身。就我們自己就具備三身,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法身,明白了萬法皆空的道理,開悟了,見了道,你就得到了圓滿報身;然後你廣修六度,普作萬行,就是百千億化身。大家都有清淨法身,為什麽自己看不見呢?是無明遮障了嘛;‘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一開悟,自性般若之光透出,這些全都掃除了。所以大家要用功,要實踐,要當下得受用。有了這個,你就會見到自己的法身,也具有了自己的報身。不是離開我們自己別有個什麽法身、報身。就我們現在的自己就是法身、報身。那什麽是化身呢?六祖也講清楚了,你念頭一起,東想西想、天南海北,過去,現在,未來,十方都想遍了,那就是千百億化身啊。你想,幾十年來,大家從早到晚,所作所為,有好多念頭啊!可以說有恒河沙數那麽多吧!這些念頭不是別的,全是你自己。


當然,有的人是不會同意禪宗的這些說法的,他們會問,你真的成了佛呢?你能呼風喚雨嗎?你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嗎?許多學禪宗的麵對這樣的問題難以對答,也難怪他們,若承認自己是佛,自己又有那麽多煩惱,自己又那麽無能,當然不敢承當。要討論這樣的問題,教下熱鬧得很,三藏十二部有關的論述極為豐富,要看要學都可以,又何必學禪宗呢?要學禪宗,就必須接受禪宗的特點和方法,就必須透過這一關,要敢於有勇氣承當。透過了這一關,法報化三身都是多事,大家記住這個話,到了以後你有所證悟了,你才明白這一點也不假。所以禪宗可以說什麽東西都沒有,卻隻有一條:提醒並幫助你自己認識自己,提醒和幫助你開悟。‘吾祖唯傳真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這就是祖師們的心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