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決疑品第三

(2009-12-01 09:24:23) 下一個
Post ID吳明子
文章源: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1&postID=31834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決疑品第三





禪宗的係統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梁武帝大家知道,他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護持佛教的皇帝。他在位50年,到處修建寺廟,剃度僧人,翻譯和流通經典,為當時佛教的興盛做了很大的貢獻。他自己還幾次出家為僧,願意在寺廟裏當小沙彌,為寺廟做事,但都被宮廷和政府出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生活也很清苦,但真正說來,他卻不懂佛法,對世間法也不很精通,所以後來弄得家破人亡,被侯景困在宮裏活活餓死。梁武帝的故事,後來成為外麵、特別是儒家攻擊佛教的重大口實,說這是佛法的過錯。這個論斷是不科學的,現在世界到處亂哄哄的,這兒有原子禪,那兒有汙染,許多國家有戰爭,如果把這些歸罪於科學的發展,試問,這到底是科學的過錯還是世間煩惱的過錯呢?這一點是要嚴格區分開來的。所以隻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不行的。



到寺廟敬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報。六祖明確指出:‘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這裏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間劃開了一條線。 ‘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這與一般庸俗的理解有極大的不同。要知道,與成佛有關的才能稱為功德。為什麽呢?功德是方便你成佛的,是方便你解脫生死的,決不能庸俗地理解為修福。



六祖有六祖的係統,這個係統不等於世間學說的係統,又不同於佛教內其他宗派所建立的係統。六祖,也就是禪宗的係統是:要在自己的本性、內心中見道,以道為綱並範圍萬法、創造成法,這才是真正的係統。你看六祖在這裏對功德的反覆說明,都是回歸在自己的真實見地上,並且不離分毫,也不往別處說,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若要花言巧語、繞起彎子說,就不是菩薩心腸,也是沒有見道。



如果我們過濾了精神中種種不實在的東西,清純的自性就會現前。六祖對功德的解釋,是以自己內心之中發出來的,不是做學問做出來的,所以不論怎麽說,都滴滴歸源。所以你看怎樣才能成佛呢?——見性。怎樣才能得到無上的佛法呢?——見性。什麽是功德呢?——見性。一切一切,總不離明心見性,一切一切,都要回歸這裏。學佛的人不在這裏下功夫,不論求這學那,終歸是虛幻不實的,如同梁武帝一樣。若論修福,你這些老百姓,哪怕那些達官貴人,還能與梁武帝相比嗎?與人為善是好事,佛教強調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求功德的,但千萬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做功德,千萬不要執著了,企圖回報,那麽你所得的福德也可憐得很,更與功德不相應。所以,我們今天說一切功德,都應回向法身,不要回向下一輩子如何如何。學佛的人,特別是學禪宗的人,千萬不要搞那類事情。誌向一定要立得大,目標要緊緊盯著解脫和成佛才行。若說下一輩子,怎麽了得盡呢?那是沒有個完的。隻有求得當下解脫,才能一了百了,徹底脫手。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 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隻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到。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念佛禪觀


從疑問品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淨土法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包括偏遠的嶺南。所以韋使君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六祖大師對此作了精辟的回答。一般修淨土的人,聽到六祖這一段談話心裏會有些不自在,但我希望他們能好好看看《壇經》,了解一下淨土與禪宗到底有沒有關係。



一般單純修持禪宗的人,往往依據《壇經》的這一段文字來嗬斥淨土,而古代祖師也常常有這樣類似的嗬斥。但禪宗內也有相當一些有影響的大禪師提倡淨土,如宋初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裏就說六祖隻具一隻眼。為什麽說隻具一隻眼呢?他認為六祖沒有看到淨土的好處。這是需要抉擇的重大問題。有的人說,要禪淨雙修,一麵參禪,一麵念佛,三百多年來叢林裏大多都是這樣。有的人說,你念佛就念佛,不要在那兒搞雙修,小心把你去西方的事耽擱了。還有一些人說,淨土是一種沒出息的辦法,隻知道靠著阿彌陀佛,自己沒有半點英雄氣概。有的人還說,一切都靠阿彌陀佛,那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念上帝、念真主有什麽區別呢?極樂世界與天堂又有什麽區別呢?這樣的佛教又與那些宗教有什麽區別呢?



這樣說來說去麻煩太多了,一是修淨土的人不願意聽,認為這是禪宗或外道在搗鬼;另一方麵會使一些修淨土的人產生懷疑。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在那兒說東說西,出了問題   是要承擔因果責任的。這裏有沒有問題呢?不要怕,佛法是智慧之法,不怕有問題,越有問題,越才需要智慧來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斷你的疑,才能產生堅固的信心。到了這裏,許多禪師是慎重的,不願隨便說的,就是怕引起種種的麻煩。



如果僅從表麵上看,禪宗與淨土的主張是不一樣,但我們在這兒講《壇經》,講禪宗,要有個抉擇,禪淨間共同之處就還他共同,不同之處就還他不同。如果非得把禪宗、淨土說成一樣,那佛教內又何必分那麽多的宗派呢?雖然不一樣,它們卻同樣都是佛法。所以要知道,既然成立了一個宗派,就必然有它自己的特色,既各有特色,彼此間自然就有不同之處。但不論有多大的差異,它們都是佛法,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的。所以不能隨便、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這個結論不能下。這裏有必要給大家談談有關淨土的知識,後麵看六祖大師所講的,大家就能有所取舍了。



淨土有兩種,一是諸佛的自受用淨土,即佛自己享受的淨土。二是應化淨土,那是為眾生而設立的。自受用淨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變,寂就是安寧,光是指智慧光明。這個淨土是與佛的法身分不開的。而應化淨土是佛為了眾生,用願力和通力設立的。若以淨土為宗,我們要去的淨土,就是佛的應化淨土。



這裏提一下,往生並不等於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見道,非斷煩惱不可,不然這個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淨土,你還得繼續修行,隻不過環境變好了。還有一點,就是要把念佛和稱名區別開來,一般人把念佛號當作念佛,不是的,這隻是稱名而已,就是稱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麽是念呢?念是不忘,念是念佛的種種功德,念是念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智慧,而我們則是學習這一切。所以念佛是要在心裏不要忘記佛,要使自己身語意三業的活動與佛相應,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淨土的有關經論好好看一看,就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是熟悉的,現在給大家介紹另外幾個淨土。有部經叫《阿屠佛園經》,介紹說,東方有淨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屠毗佛,他也發了願,歡迎眾生往生。東方還有一個淨土就是藥師佛的淨土,《藥師經》就是介紹這個淨土的。另外,往生淨土還有一種,就是發願上升兜率,到兜率內院。那是彌勒菩薩居住的地方。兜率內院也算是淨土,我國曆史上許多著名的高僧,如東晉的道安法師,唐朝的玄奘法師,現代的虛雲法師都是往生兜率內院的。




彌勒菩薩為什麽要住在兜率天呢?因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他是下一世的佛,因此不會舍棄需他領導的這個世界。在中國曆史上,那些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大師,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擔如來家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角色,他們也不願舍棄這個世界的眾生。有部經叫《彌勒上升經》,講彌勒菩薩如何到兜率天的。還有部經叫《彌勒下生經》,講彌勒菩薩如何來臨世間的。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就是與彌勒菩薩結緣,也就是準備以後幫助彌勒菩薩度化眾生,並一起成佛。這也是一種淨土思想,而且是要把我們這個世界改造成為淨土的。




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計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經叫《般舟三昧經》,就用指導人們用淨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現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見西方三聖。我們凡愚之處就在於妄心太重,心靈是難得明明曆曆的。現在一些對氣功有些深入的人都知道,調身容易,調息也不難,難就難在調心。功夫用到調心的時候,念頭往往收拾不住。般若三昧就是幫助解決調心問題的,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閉關,就是閉關念佛,裏而有種種方法,就不多說了。總之就是以閉關的辦法來念佛,來專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印度叫‘小七’、‘大七’。打七並不是我們中國創立的,在印度先就有的,佛經裏明文規定,在這一時期你就得專修般若三昧,要念佛的功德,佛的像好,佛的種種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這上麵。念到最後,一切雜念息了,萬念歸於一念,精神也就專一了,穩定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就來了。要知道,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這個力量出現後,就在現在,阿彌陀佛就會出現,見了一個阿彌陀佛,等於見了千萬億的佛,而且你也決定可以往生。



憨山大師晚年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感到不得力,雖是易行道,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念佛是念佛,仍然要守戒、修定、修慧、聞思修,六度萬行要配齊才行,單憑一句念佛是不行的。道理很簡單,就在於念佛看是不是用‘心’在念,若用‘心’在念,那麽戒定慧、六度萬行必然都在其中了。大家可以做個試驗,你看你在喜怒哀樂之中,在日用動靜之中,自己回光返照,念一句阿彌陀佛效果如何?在矛盾是非,利害得失等關頭,一句阿彌陀佛下來,能否把那些偷心打掉,能否使自己氣象祥和。這些都是檢驗功夫的基本方法。那些功夫上手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如同緊靠須彌山,自己在萬事萬物之中就作得了主。你若達到這樣的功夫,往生與否,想都可以不用想了。阿彌陀佛不接你又接誰呢?若你現在的事都沒有把握,沒有力量,也作不了主,那麽臨命終時往生的可靠性就不那麽大。



六祖大師是提持禪宗的,他當然應當強調禪宗;他談淨土,並沒有反對淨土,隻不過是把淨土納入禪宗的認識上來講。再如後麵六祖講戒定慧,都是納入了禪宗的認識,這是宗風使然,以戒定慧言,教下各宗都是先戒次定次慧。在六祖那裏就成了先慧而後戒定。深一層說,戒定慧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麽先後之分。並不是六祖故意這樣講,禪宗的法就是這樣,不二法門就是這樣,離開了這種方法,就不是禪宗了,認識到了,即定即慧即戒,這樣對開悟來說,就方便得多。你若要先戒後定後慧,當然可以,同樣是佛教的方法嘛,你若要修禪宗,就非行定慧等持。所以唐代有人問藥山禪師如何是戒定慧,藥山說老僧這裏無此閑家具。戒定慧是互體而通的,你一個就不能了,還來問三個,這對開悟是有障礙的。



話說回來,真正修淨土的人,就應好好去修,不要聽禪宗一說心裏就怕了。你一心一意地修,見佛那天,說不定就是開悟的那天。並不是念佛就不能開悟,若能定中見佛,離開悟還會有多遠呢?同樣,修禪宗的人也不要怕人說,正報一轉依報也會轉,這邊一開悟,那邊就是常寂光土。對有些事情禪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一點抓拿、依傍之處都沒有的時候,千萬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來的時候;你若還有所抓拿,有所依傍,就與開悟隔了十萬八千裏。當你感到內也靠不住,外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時候,仍然敢筆直走下去,見法身就快了。



上麵提到這些,在佛經裏都是有根據的,如《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上就說,隻要證了無生法忍,必然就會有淨土。這部經是禪宗祖師們提倡過,四祖大師就是叫人以這部經來修。所以不要一提禪宗就以為不要文字了,禪宗恰恰是從佛的經教中產生出來的,你若把《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看完,裏麵說的比禪宗祖們說的還嚇人,而禪宗祖師們的提持,也沒有超過這部經的。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有關淨土的開示,與其說是批評念佛,不如說是提持禪宗,也就是用禪宗的方法,達到和超過念佛法門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六祖這一段開示,就是要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天下有比這個更可靠,更實在的嗎?先不要談到西方,你現在到底在哪兒呢?這是可以講道理的,也是可以直接體驗的。若問死了以後有沒有呢?禪宗的回答是現在的你有沒有呢?若說有,一會兒你歡喜了,一會兒你惱怒了,一會兒你很健康,一會兒又躺在醫院裏了,等等等等,從小到老,那麽多模樣,到底哪個是你呢?說了解自己嗎?三天不吃飯,一點精神也沒有;這口飯進了肚皮,以後的種種變化你管得著嗎?想漂亮,卻長醜;想長高,卻長得矮;想發財,卻一輩子窮。把這些帳一算,多現實哪!我認為,隻要認識了自己,西方世界有沒有,三明六通有沒有等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就是六祖的法門,這就是禪宗的入手處。‘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聽住處怕安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就是六祖的總納,六祖說淨土的一切,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上來,全部佛經也可以說歸結在這一點上。所以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如同佛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所以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而這裏的無相頌,更是專門說給在家人修持的。依照這個無相頌修行,你的家庭、單位、生活和工作都會處理得和諧,有了安寧的心理和環境,再在明心見性上很下功夫,那麽,你是能夠有所成就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