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定慧品第四

(2009-12-02 11:15:04) 下一個
Post ID吳明子
文章源: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1&postID=31834




賈題韜: 《六祖壇經》分段貫釋 定慧品第四




直心是道場

把浩瀚的佛法簡要地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是中國僧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印度的佛法實在太多太繁,往往使人摸不著頭腦。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在天台宗那裏,更精煉為止觀,止是定,觀是慧。而禪宗呢?則隻談明心見性這一著。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禪宗講明心見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戒也是這個,定也是這個,慧也是這個;世間是這個,出世間也是這個。把一切法的界限打破,明明白白指出這個來的,是禪宗,是從禪宗開始的,佛教其他各宗各派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一點,就是不二法門的精義,而且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自性之中,不需要別處去找。你看,在家出家不二,戒定慧不二,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不二,西方淨土、東方穢土不二,煩惱菩提不二,生死不二,等等等等,一切回歸不二。這樣,你要解脫,你要成佛,中間就沒有那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了。這一點,不是禪宗故意指出來的,佛法的真理就是如此。



有的人學問很好,講戒定慧一整套,但在生活卻把持不住,煩惱多得很,他自己也明白,於是想修定來改變自己,但是不行,一坐下來就打妄想,弄得自己苦惱不堪。這就是與戒定慧隔了一層,而且越走越遠。要知道,生活中就是戒定慧的道場,永嘉大師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裏戒定慧全有。永嘉大師還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這就是禪宗的方法與境界。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念念都在這個事情上,從因上來講,就是功夫,從果上來講,就是定,這就是禪宗講的一行三昧。前而我們曾談到《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在這部經裏,釋迦佛問的全是不二,文殊菩薩答的也全是不二,你把這部經讀完了,才知道禪宗哪裏是什麽教外別傳,而是教內嫡傳,是釋迦佛的真傳。自四祖道信大師以後,很少有研究這部經的,這部經不過幾千字,對不二法門的談論,的確是太高妙了,有些地方比《金剛經》還要徹底。本來的佛的法,不能說這高那低的,若從各部經的作用來講,與受持的人的因緣來講,則各有不同。我讀《文殊般若》是得了好處的。一行三昧就是這部經提出來的。六祖在這裏談一行三昧,那不是隨便談出來的,而是有四祖——五祖——六祖這一層傳授的關係。



淨土念佛,教人得念佛三昧,念念不忘,久後可以得定;密宗持咒,教人得持咒三昧,久後也可以得定。六祖這裏講的,就是要大家在一切時間和地點,不論行住坐臥,都要‘行一直心’——念頭不要拐彎。我們學禪宗就要這樣,在一切處,不論行住坐臥,都要念念不忘般若,念念不忘自已是佛,念念不忘一切法空,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得定,就可以開悟。所以《維摩詰經》說:直心就是道場,哪兒去找這麽好,這麽方便的道場呢!這就是一行三昧。



我們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常行一直心’,心裏認為是對的事,當然可能做,但做了要吃虧怎麽辦呢?你就不要怕吃虧嘛。這裏是吃虧,那是卻討了便宜,當下敢於吃虧之時,就是你當下斷此煩惱之時,同時也是你當下做了功德之時。吃了一個虧,斷了一個煩惱,作了一件功德,何不樂而為之呢?現在經常有人說老實人吃虧,但不知道老實人最容易成佛。有的人愛引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遮掩自己的醜惡行為。這就是佛教裏所說的‘邪見’,千萬不能信那一套。要記住,作好事就不要怕吃虧,要修行就不要怕吃虧,不怕吃虧就是直心,就是道場。



六祖在下麵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道須流通’,學道就是要流通,精神解放了,自然就會活潑起來。如果一個人學道反而成了呆子,那學的是什麽道呢?什麽是流通呢?‘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你如果做到了‘於一切法勿有執著’,那麽自然整個身心就流通了,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要忘記這個東西,同時也不要執著於這個東西。這實際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切放下,全體放下,對事不要執著,對法也不要執著,不論四諦法,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都要放下,都不能執著。若認為有個法妙得很,自己很得好處的舍不得放下,那麽,這個很妙的法就在這裏把你障住了,把你縛住了—— 應該說自己用這個法縛住自己了。



我就是真如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頓悟是認識自己,漸修也是認識自己,但自己對自己而言,還有什麽差別呢?認識別的或許還難,自己認識自己還有什麽障隔,還有什麽難的呢?這裏當下即見:為什麽不可以頓悟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頓漸隻是假名,頓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還是那個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麽頓,有什麽漸,隻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




下麵六祖提出了自己的綱領:‘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件事本來是一回事,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六祖把它分為三點來說。‘無念’這個法出自於《楞伽經》,也不是六祖發明的,我們在前麵已經兩次談到了無念,這裏再強調一下,無念,簡單明確地說,就是不執著,就是對裏裏外外的一切事情都不去執著,連這個不執著也不要執著。要知道,一切法空還有一個理解,就是一切法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你把它弄死了,就是有念,就是自縛了。




任何人,都是在有念之中生活,都在‘二’之中生活,於是就有煩惱和生死。無念,就進入了不二,不二,就沒有那些念頭,如主觀、客觀、善惡、是非、過去、未來等那些相對的東西。如果要問什麽是主觀,禪宗的回答是:客觀。如果要問什麽是因,禪宗的回答是:果。禪宗認為,主觀就是客觀,因就是果。離開了客觀哪裏去找主觀呢?離開了因哪裏去找果呢?反過來也一樣,總之不能執著於一麵。




《金剛經》內有許多著名的語句,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前念已經過去了,哪兒去找呢?現在這個心你抓嘛,抓不住,一念當頭,轉瞬間就成了過去。未來心更說不清楚,誰知道未來是什麽呢?如果有誰橫了心,非要把過去現在未來抓那也是水中撈月,空抓一場。在這個意義上,六祖說無念,無相,無信真是太親切了。



六祖對無念、無相、無住作了總總解說這後,又總提了一下:‘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來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一方麵,無念的這個‘無’,要除去一切相對的,屬於‘二’的種種思維分別;另一方麵,無念的這個‘無’,要除去一切塵勞煩妄想。而剩下的這個‘念’,就是‘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的法體,就是真如本性。歸根到底,念就是念自已,自己的真正本性就是真如。




真如在佛教裏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麵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若那個是真如,那我們自己呢?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嗎?所以,必須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真如就是念。六祖的這一大段,望大家好好參照學習。對六祖講的這些一定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要深入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之中,要‘口念心行’,這樣,才真正的學禪宗,才正是六祖的弟子。



六祖最後說:‘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頓悟頓悟,依據是什麽呢?六祖這裏談的,就是頓悟的依據。沒有這個就在我們念頭中的、常自在的真性——真如自性,我們憑什麽去頓悟,不說頓悟,漸修也失去了依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