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境隨心轉 - 第十四篇 \'而我不知, 誰正誰倒\'

(2007-04-25 17:03:40) 下一個

境隨心轉 - 第十四篇 '而我不知, 誰正誰倒'.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   (1)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良以手臂,本無正倒之相,但阿難隨順世間,謂如來豎臂,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此句即告以顛倒之名,下句乃指其顛倒之義;但是將下垂之首,換作上豎之尾,首尾相換而已。縱說上豎為正,臂亦無增;下垂為倒,臂亦不失。諸世間人,不了手臂本無一定正倒,一迷也;定要執著下垂為倒,上豎為正,即是加一倍迷執之瞻視,即下結文,所謂迷中倍人... "  (2)

佛法是有助於解決日常生活的煩惱和問題的.

在這一段經文裏,  佛陀舉的一個  '顛倒'  的例子 很明確和簡單地解釋了 '不同觀點' 的意議.
正如佛陀所說∶"手臂本無一定正倒,一迷也;定要執著下垂為倒,上豎為正,即是加一倍迷執..."

很多時候 ,  因為 看法不同 ,  結果就有不愉快的場麵出現 .

讀到這一段經文前 ,  我以為我已經知道  ' 不同觀點'  這句話的意思.   但從未真正的用心去 體會 它.    也未真正的懂得使用  ‘不同觀點' 這個道理.  

想到工作上時有激烈討論的事情.   我不禁啞然失笑 .  原來是有人不明白  '顛倒'  這個道理 . 

自此 , 當有不同的看法 , 或者意見出現時 ,我不再覺得煩惱 .  我認為隻要我們是同 時看著  '同一隻手臂'  .   我們的意見遲早 一定會在 同一地點相會的 .   如我期待的一樣 .  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解決了.  省卻了許多無謂的口舌之爭.


有一次 , 我回家探望我的爸媽, 也有和朋友 見麵.  有時談到深夜 ,忘記了時間 , 也就是忘記了要回家 .   我的手機就響 .   朋友就笑說, 是你媽媽叫你 ,  我們相對一笑 ,  就起身乖乖的 回家了.

想起以前在一起玩耍時 ,有很多時候都是各自的媽媽用力拉著喝著的才離開的 . 現在我和我媽媽的  '不同觀點'  是一致了.

回到家裏 ,  我驚覺的發現爸媽 沒有睡覺 ,  還在等門. 我抱怨的說道: "你們不用等門的 ,   就當我不在家住嘛 !"

媽媽 回說道:   "你住在外麵 ,我不知道 ,  那我就不會掛心 .  現在你住在家裏 ,我知道 ,怎可以不掛心 !".    啊!  原來我們的  '觀點' 還是不一致的 !


是因為 VA Tech  April 16, 2007 的槍擊事件.  我想起了以上這段經文.
間接的也想起以下的句語: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盡是它鄉之客."  (3)

出門在外的人.  記得寄些訊息 給記掛著你的人 !




 
注:
1 -  大佛頂首楞嚴經: http://book.bfnn.org/books/0082.htm
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http://book.bfnn.org/books2/1474.htm
3 -  王勃 - 滕王閣序 


---------

我寫這篇文章 ,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 VA Tech  April 16, 2007 的 槍擊事件.
4/22/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