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hy.net/On-line/1999/fhy9902c.html
===============================================================================
◇俞力工◇
1999
近年來猶太人問題受到關注的客觀原因
近年來,有關猶太人的消息不斷傳來,諸如黃金事件,存款事件,不動產事件
、藝術品事件,以及若幹教會當局正式向猶太人表示道歉等等。許多亞洲人對這一
係列事件頗感費解,甚至覺得厭煩。實際上,猶太人的處境與中國境外的華人極其
相近,其間唯一不同的是,猶太人對其權益一貫不懈地據理力爭,對居住地的任何
排外行為都能憑直覺預料,下一個打擊對象將會輪到自己;至於華人,在這兩方麵
都一向顯得較無力與遲鈍。
有關猶太人於二戰期間與戰後所受到的不合理待遇,之所以在近十年受到與日
俱增的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歐美社會戰後出生的一代多已成長。這批“新生
代”在不受曆史包袱束縛的情況下,多能較客觀地對待曆史問題和曆史上遺留下來
的問題。有鑒於此,十年來諸如猶太人受迫害的宗教、文化原因,納粹主義與法西
斯主義的區別,猶太人受迫害時各國政府與各教會的漠然態度,戰後大多國家對猶
太人的賠償問題與財產歸還問題所繼續表現的漠然態度和不合作態度等等,先後成
為歐美社會的熱門話題。目前該討論的廣泛性,幾乎涉及所有歐洲國家,問題的根
源也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耶穌時代。
就歐洲社會的激烈反應看來,目前這場討論就像是一度受到冷戰幹預而草草結
束的紐倫堡大審的延續。不難預料,今後每一個國家都要輪流坐在被告席上受到嚴
格的審查,同時且不論這些國家今後對絕大多數已作古的受害者提出的“補救措施
”究竟有何實際意義,筆者深信,這場廣泛的討論起碼可對杜絕今後的種族歧視與
狹隘的民族主義產生深刻的影響。至於亞洲人方麵,隻要考慮到日本對戰爭罪責與
賠償的態度,以及當前許多地區華人的困境,似乎也可以意識到,即便本人受到西
方的影響不願意與猶太人“為伍”,但這場方興未艾的討論卻頗值得華人借鑒。由
於整個討論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以下首先就從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關係談起。
猶太教與基督宗教的爭執
基督宗教的前身原為猶太人的民族宗教,即猶太教。在猶太人看來,《聖經》
隻有一部(即基督徒所稱的《舊約》),其內容主要涉及猶太人的曆史,上帝與猶太
人之間的故事與約定;《聖經》裏即便載有上帝對猶太人加以嚴厲懲罰的許多敘述
,但是上帝對這批“上帝的選民”也處處表現出無限的關懷與愛心,因此猶太人深
信,隻要信奉上帝,遵行教義,猶太人終會有複國和獲得拯救的一天。
不難理解,堅信唯有上帝具有神性的猶太人,是不會承認他們眼下的一個猶太
人傳教士,即耶穌具有任何神性;也不會承認自己的《聖經》為《舊約》,或承認
耶穌死後由基督徒編寫的一本經書為《新約》;更不會接受《新約》裏的大量反猶
太人的內容。
耶穌時代,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受其暴政所奴役的各個群體也日眾。此時,一
個宣揚平等、博愛,信奉一神教的宗教成為受迫害諸群體促進團結的客觀需要。於
是乎,由非猶太人構成為主體的基督徒便陸續依據《舊約》的一些情節,傳說中的
耶穌事跡、語錄,並結合不同時代的具體需要,編寫了所謂的《新約》。
就《新約》中有關猶太人的內容而言,盡管四篇《福音》的敘述多有互相矛盾
之處,但大體上,均著重強調“由於猶太人背叛、出賣了耶穌,使得耶穌慘遭酷刑
而死,因此猶太人的後代必會受到血的報應”。
從史學的角度觀之,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與耶穌同時代的文字資料可證明《新約
》所述的耶穌受難事跡是否屬實;耶穌逝世後的史料對耶穌本人的記載也僅限於隻
言片語;至於究竟耶穌是否曾為猶太人出賣,更是無據可考。然而盡管如此,這部
為廣大基督徒深信不疑的經書,卻自四世紀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給
猶太人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據考證,曆代天主教教宗從四世紀到啟蒙時代,幾無
例外的帶有濃厚的反猶太人思想。另外,自四世紀到六百萬猶太人遭德國納粹政權
殺害之間,曆代受殘害的猶太人人數也同樣達到六百萬之多。
十六世紀,新教隨著宗教改革產生,但是傳統的反猶太情緒並沒有使這一場大
運動改變猶太人的厄運。以新教運動的先驅馬丁路德為例,他對排斥猶太人所提出
的主張便足夠駭人聽聞(如焚燒猶太教堂,搗毀猶太人住房,沒收猶太經書,向其投
擲豬穢,不保證猶太人的人身安全…)。因此許多學者作出結論,納粹政權的暴行其
實並沒有任何“新意”。
十九世紀,德國的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從黑格爾、尼采到哥德)也幾無例外地帶
有濃厚反猶情緒,與傳統的反猶思想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此時的反猶理論與殖民主
義所延伸的種族主義相結合,一方麵把有色人種視為“低等人”;另一方麵又把日
耳曼人提高到神秘的“超人”程度。到了希特勒時代,這種把日耳曼人與神等同起
來的意識形態不僅贏得了多數的選票,同時也發展成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國教。
二戰期間基督宗教教會的沉默態度
1933年7月20日,梵蒂岡教廷與德國簽訂了一項《帝國協議》。德國政府一方作
出承諾,將維護德國天主教會在德國的地位與利益;教廷一方則承諾,對德國政府
的政策表示沉默。該協議簽訂後,希特勒並沒遵守諾言,非但天主教政黨遭政府解
散,天主教官員遭解職,教會學校、教會社團勒令停止活動,許多神父甚至受到逮
捕。
1938年,教宗皮吾斯十一世終於打破沉默,公開發表了“反猶太主義是個基督
徒既不能苟同又必須排斥的運動…就宗教意義而言,我等均是猶太人”的著名評論
。皮吾斯十一世於1939年2月10日逝世,教宗職位則由頗受爭議的皮吾斯十二世接任
。
皮吾斯十二世在位的頭幾年,排猶活動不斷激化。數百萬猶太人不但財產盡失
,甚至慘遭毒害。此期間,無論是天主教會或新教教會,均隻對納粹政權迫害教徒
與迫害已皈依基督宗教的猶太人提出了抗議,至於對絕大多數受迫害的猶太人則三
緘其口。同期間,固然也有個別教徒、教士對受迫害的猶太人伸出援手,但其動機
多出於樸素的慈悲心,而非教會的號召。嚴格說來,直到1944年(較早的有1943年德
國烏騰堡新教主教的抗議)各大教會方開始表態,並逐步以實際的交涉行動勸籲匈牙
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當局即刻中止迫害猶太人的行為。
二戰結束後基督宗教與猶太人的關係
戰後,天主教與基督教教會固然對猶太人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但卻仍舊堅持
要求猶太人皈依基督宗教。該立場遲至1965年的梵蒂岡會議與1980年的新教教會代
表會議才正式放棄。
近年來,時有人把新教與天主教於二戰期間的不同反應加以比較,並試圖得出
孰優孰劣的結論。實際上,即便卡爾文派新教教徒積極參與拯救猶太人活動的人數
較多,隻要考慮到猶太人受害者的龐大人數與兩大教派的官方立場,便可知道這種
評比是件毫無意義的事。值得一提的倒是波蘭天主教的獨特情況。波蘭教會盡管也
隨後受到納粹占領當局的嚴重迫害,但對參與排猶的活動卻始終是不遺餘力。戰爭
結束後,波蘭境內甚至於1946年還發生過排猶風潮。1997年波蘭某主教的公開反猶
立場也一度引起極大風波,而同年教廷與法國主教卻先後為了二戰期間的沉默態度
,正式向猶太人致以歉意。
根據97年3月的消息,若幹學者發現了彼吾斯十一世逝世前不久擬議發表的《教
廷通告》草稿。草稿中著重對納粹政權的排猶與滅猶政策提出了譴責。耐人尋味的
是,教廷當局數十年來拒絕將該文件公布於眾,因此引起諸多猜測。有人認為,教
廷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不願引起批判皮吾斯十二世的後果。如今,年輕一代的教
徒不隻是對這段曆史表示極大興趣,同時也認為有了解真相的權利,因此不難預料
,今後的有關討論無論在廣度與深度方麵均會繼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