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華人家長教育方式頻遭誤讀

(2007-02-01 06:32:34) 下一個
美國華人家長教育方式頻遭誤讀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Thu Feb  1 08:03:07 2007)

美國華人家長教育方式頻遭誤讀

http://www2.fhy.net/cgi-bin/anyboard.cgi/collections?cmd=get&cG=1353235363&zu=3135323536&v=2&gV=0&p=

01/30/2007, 13:08:57

【星星生活-星網訊】華聲報消息:看過電影《刮痧》的人都會知道,那是中美文化差
異下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人眼中遭遇誤讀,由此釀成了華人父子的骨肉分離。
在被影片中的情節感動的同時,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隻是一部藝術創作罷了,但這種骨
肉分離的揪心之痛卻在美國的華人中頻頻上演。美國《美洲時報》就對此進行了探訪,
看到一幕幕中國傳統文化及教育方式在美碰壁,造成華人家長好心難有“好報”的家庭
悲喜劇。

  電影《刮痧》翻版紐約上演

  這很像中國電影《刮痧》中的劇情,但卻又是發生在紐約皇後區的一個真實故事。
從香港移民到美兩年的周太太是一名家庭主婦,與丈夫和一對分別3歲和7歲的子女居住
在紐約皇後區。去年年底,她3歲的兒子患上濕疹,為讓兒子痊愈,她采用了中醫常用
的“熏療法”,用一把燒著的草藥放在兒子屁股上的濕疹部位進行 “煙熏”治療。

  由於兒子不舒服,在媽媽為他治療時大哭。公寓的鄰居聽到周家女兒哭著喊“媽媽
,不要火燒弟弟了。”鄰居敲開了周家的門。不久後,警察來到周太太家,並把她帶回
警局問話。同日下午,周太太上法庭過堂,被告“輕微虐待兒童罪”。

  周太太覺得太莫名其妙,自己在家為兒子治病,居然犯了罪。然而更為嚴重的事情
發生了,第二天兒童福利局的社區專員來到周家,說她的行為“危害了兒童安全”,不
理會她的解釋,將她的兒子帶走,送到了寄養家庭中。

  周太太在接受了紐約市兒童福利局(NYC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s 
Services)長達2個月的的心理輔導後,才終於領回了兒子。

  移民到美國兩年,周太太從未想過自己的“愛子之心”能導致兒子被兒童福利局帶
走由他人照顧,對於自己的遭遇,她感到不平:“中國中醫治療法已經延續幾千年了,
不能因為看我用草藥給兒子治病就說我虐待他。”

經過兒童福利局專員的輔導,周太太逐漸了解美國的一些兒童法律條款,她表示將來再
也不會因為“好心”而觸犯這些法規了。周太太指出,她希望華人新移民家長能夠多了
解美國的保護兒童法律,千萬不要被誤認為“虐待”兒童而吃上官司。

  期待兒童福利局了解中華文化

  紐約市兒童福利局(ACS)、華策會、華埠YMCA連同紐約亞裔婦女中心1月20日在華埠
131中學舉辦了一場題為“如何保護兒童”的社區講座,有 200多位華人家長攜子女參
加。  紐約市兒童福利服務局(ACS)局長John B. Mattingly在講座上表示,許多兒童
福利局處理的華人案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引起的。

  比如說,上述的周太太用中草藥治療孩子的病,結果被兒童福利局認為是“虐待兒
童”,還有一些華人家長罰孩子跪在灑在地上的米粒上,或者把孩子關在漆黑的櫃櫥裏
,這些家長的行為都觸犯了“兒童保護法”,導致孩子被兒童福利局送到寄宿家庭裏。

  一位到場參加講座的李太太剛從廣州移民到紐約幾個月。她告訴記者,赴美前早就
聽說過“在美國不能打孩子”,而她也希望能夠通過聽講座了解美國兒童保護法案,對
美國式的“教育方法”有所了解。

  李太太認為,隻要是家長,就肯定打過孩子,而她所謂的“打”,並不是毆打,而
是輕微的懲罰。她說,有時候兒子太調皮,她會在兒子屁股上打幾下,但從未有過更嚴
重的懲罰。

  李太太的兒子來來今年6歲,非常乖巧。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在商場看見玩具不走
,大哭大鬧時,媽媽也從來沒打過他,隻是有時候太調皮媽媽會打他的屁股。來來說,
媽媽打屁股從來都是很輕,他不覺得疼,隻是有時候看見媽媽舉起的手他感覺很害怕。

  來來和父母到紐約居住已經半年了,媽媽和爸爸從未打過他一次。李太太表示,孩
子這麽小就要在美國上學、交朋友,他的壓力很大,做父母的就應該盡量多鼓勵孩子,
不讓他感覺到孤獨。

  李太太的先生因工作關係沒辦法去參加講座,但李太太仍然認真地記筆記,說回家
要給丈夫看看,這樣就可以免去“電影《刮痧》故事上演”。她說,華人到美,要盡量
做到入鄉隨俗,她建議兒童福利局應該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稍做
分析,這樣就不會出現“好心母親疑似虐待兒童”的事了。 

溫柔媽媽成了蠻橫家長

  在采訪之中記者發現,大多數觸犯過“兒童保護法律”的華人家長不願麵對大眾,
把自己的經曆講出來,但廣東移民梁太太卻勇敢地講述了她一雙兒女被兒童福利局帶走
的故事。由於文化差異,梁太太在管教子女不小心觸犯了法律,令她原本幸福的家庭一
度陷於困境。

  十幾年前,梁太太與丈夫從廣東移民到美國,之後就一直住在紐約的華埠。丈夫上
班,而梁太太就負責在家照看4個孩子。1989年,梁太太12歲和8歲的女兒在家裏玩鬧,
姐妹倆因為搶玩具而鬧翻了臉,結果兩人便動手打架。本來孩子之間打架的事情很平常
,梁太太也沒太留心

  但8歲的小女兒第二天上學時,被老師發現身上有傷痕,於是兒童福利局的官員當
天就把她從學校接走了。學校老師和兒童福利局專員因她女兒身上有傷痕,而懷疑梁太
太虐待女兒,為此還上門調查。梁太太解釋後,兒童福利局專員還特地把梁太太12歲的
女兒帶到其他房間進行問話,最後才告知梁太太,她的小女兒第二天就可以回家。

  第二天,領回孩子的梁太太還以為從此就與兒童福利局脫離了關係,卻沒想到,之
後的幾年中,她成了兒童福利局嚴重調查的對象。

  幾年前,梁太太7歲的小兒子非常調皮且不聽話,無奈她隻能嚇唬他“不聽話就打
你”。一次兒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差,梁太太很生氣,她輕輕舉起手,在兒子身上 “象
征性”地打了一下,告知兒子“再不聽話我可就真打你了。”誰想到,兒子到學校後把
媽媽對他說的話告訴了老師,並指著身上梁太太打他的地方說“媽媽打我這裏了。”雖
然兒子身上沒有任何傷痕,但老師也向兒童福利局報告了此事。

  當晚,兒童福利局的專員又來調查,由於英文不好,梁太太根本不知道對方的來意
,反而認為這兩個人是“沒事找事”。正在準備晚飯的她這邊在做著晚飯,那兩個專員
就一直拿著筆記錄她的回答。

  梁太太認為這兩個人非常不禮貌,在她做晚飯的時候來訪,也不和她說太多話。沒
多久,兩人離開了梁太太家,他們的筆記上這樣寫著“她對我們非常不禮貌,當問起她
虐待兒童的事情,她不說一句話,非常藐視我們的工作。”由於誤會,善良溫柔的梁太
太在兒童福利局專員的眼裏成了一個“無理、蠻橫”的媽媽。 

  第二天兒子下學後,梁太太沒有看到兒子的身影,她到學校詢問才知道,孩子已經
被兒童福利局帶走了。之後兒童福利局派了一位華人社工致電給梁太太,並告知她的兒
子目前很安全,她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的輔導才能將兒子帶回家。

  回想起過去,梁太太說:“在美國養孩子不容易,這下我可體驗到了。以後別說打
孩子,連罵我都不敢了。”

  缺乏溝通華人“虐童”多是由誤會引起的麻煩

  兒童福利局聯合紐約亞裔婦女中心、華策會、亞美社區輔助會等機構,希望能在華
人社區推廣中文服務,避免兒童福利局專員和家長之間溝通不便所產生的誤會。

華策會的歐陽茱迪告訴記者,在他們接觸的大多數“兒童虐待”案件中,絕大部分都是
誤會,但由於兒童福利局的義務就是保護兒童,所以就算是誤會,他們也會先保障兒童
的安全後,才對事件進行調查。歐陽茱迪說,雖然華人總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但
在華人社區裏,真正虐待和毆打兒童的事件比在其他族裔的社區裏發生的要少很多。

  由於許多中國新移民對美國的兒童法案不清楚,缺少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往往不
經意地就觸犯這樣或那樣的條例。比如說,在美國12歲以下的兒童不能被一個人留在家
(各州法律不同),許多華人父母卻認為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算不上什麽。

  據兒童福利局的調查顯示,發生在華人社區的案件大多數都和青少年管教有關。因
為有些華人新移民父母在兒女成長期間很少和孩子溝通,有些家長隻能用武力解決問題。

  一位來自香港的父親有一次因為打了13歲的兒子一巴掌而導致孩子被兒童福利局送
到寄養家庭去。這位父親是個大學畢業生,在紐約從事保險行業,他很清楚打孩子是不
對的,但他這樣說:“兒子已經比我高了,我一說他,他就威脅我,說我不能打他。那
一次我打了他一巴掌,是因為他動手推我,我的頭撞在了牆上,非常疼。”他的兒子去
學校告訴老師說父親打他,雖然隻是輕輕一下,但父親也惹來不少麻煩。

  兒子被送去寄宿家庭,好幾次兒童福利局人員問他“想回家嗎?”這位處於青春叛
逆期的男孩說“我不回去,討厭看到爸爸。”就這樣,好幾次他都有機會回家,但因為
他說不想回去就又拖了一段時間。

  沒有父母在耳邊的嘮叨,這個孩子似乎感到很輕鬆,但隻過了幾個星期,媽媽的飯
菜和爸爸溫暖的擁抱就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切。最後,他告訴兒童福利局“我想回家,
我要對爸爸說抱歉。若不是我揚言要打他,他也不會打我一巴掌的。”在這位男孩和父
母團聚後,他一家三口都相繼接受了心理輔導,這位父親了解到,像這樣的青少年最需
要的是和父母溝通,而不是用武力對待。

  期待更多華人寄養家庭

  通常兒童福利局在處理被虐待的兒童時,都會把他們送去合適的寄養家庭。但也因
為寄養家庭大多數都是美國人,因此華人子女和他們居住會有些不適。對此,兒童福利
局呼籲華人社區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

其實,寄養家庭並不需要有特別的條件,申請人隻需要有一個普通的家,有愛心接納其
他兒童,並且照顧他們的生活。目前紐約有1萬7千個兒童(0至17歲)在寄養家庭居住,
而寄養家庭給予他們的關懷直接關係到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通常來講,孩子隻會在寄
養家庭暫住,因為兒童福利局鼓勵孩子回到他們的親生父母身邊。

  據了解,目前眾多義務寄養家庭中,隻有少數是亞裔家庭。華策會負責兒童健康專
員Wendy黃小姐表示,在她所接觸的寄養家庭中,幾乎沒有見過中國人。當華裔兒童被
寄養在美國人家中,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都讓這些孩子感到不親切,反而對孩子的
成長沒有幫助。

  兒童福利局也想在華人社區發展更多寄養家庭,但困難重重。目前兒童福利局所照
顧的120多名亞裔小朋友中,大約75名是華裔。兒童福利局呼籲社區,如果能給受虐兒
童找到一個相同族裔、相同文化背景的寄養家庭,減少文化衝擊,孩子比較能夠容易適
應新的環境,而減少產生抵觸心理。 

  兒童福利局移民服務主任Mark Lewis解釋說,最理想的就是找到能通雙語的寄養家
庭。之前兒童福利局曾透過中文媒體鼓勵華人成為寄養家庭,但由於寄養家庭必須與政
府和社工密切接觸、接受家庭訪問、完成受訓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且每一個環節都需
要中文翻譯,最後也沒有爭取到太多華人寄養家庭。

  華策會的歐陽茱迪說,許多華人家長都表示出對寄養家庭感興趣,但無奈有些人生
活空間較小,工作忙碌,加上本身也有子女,再增添另一名兒童,增加了寄養的難度。
但她表示,現在很多華人家長都會詢問如何成為寄養家庭,這本身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歐陽茱迪呼籲那些生活較為富裕、住宅較大的華人家庭付出愛心,給那些由兒童福利局
照看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

  成為一個登記的寄養家庭其實並不難,而且兒童福利局不詢問家庭的移民身份,隻
要政府查清家庭的財務狀況和住宅環境,認為他們有能力撫養另一個兒童就可以。然後
家庭成員需要通過簡單的背景調查,若無虐待兒童的前科就可以。紐約州政府則會按照
家庭情況每個月寄數百至千美元的育兒費用到寄養家庭,保障被寄養的兒童生活無憂。
(薩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