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49)
2008 (32)
2020 (1)
感受羅丹
斯坦福大學的康特藝術中心外,有一個羅丹雕塑園(Rodin Sculpture Garden),裏麵陳列的,都是仿製的羅丹作品,每個雕塑都相隔一定距離,風格類似,彼此呼應。但以形態論,則各異其趣。園旁矗立參天大樹,周圍一排小鬆樹。樹和雕塑,前者碧綠,後者漆黑,卻十分調和,大自然和視覺藝術的奇妙融合,給人無比舒暢的藝術享受。園內最吸引人的作品,要數"地獄之門",屏風似的巨製之前,是一個舞台,作品成為"布景"更顯莊重而富於靈性。它雖以"地獄"為名,麵對它,卻有淩越苦難,超升天堂的思考之力。離園不遠處,有一座café。陽光常年豐盈,白色帆布傘下,閑坐著觀罷雕塑的人們。咖啡香飄逸於棕櫚樹間,你不能不感歎:真是一個激發藝術靈感的好地方。
手拿咖啡杯,越過地上閃爍細碎陽光的石子和沙土,可見純黑雕塑的光滑外表下,那質感和陽光,和泛出灰白色的地麵,形成妙不可言的對照,更能體會雕塑渾厚無比的內在力量。
說起康特藝術中心,建築並不豪華,卻以現代感著稱,結構簡練,設色淡雅,以靈動烘托羅丹沉重的青銅雕塑,相得益彰。這時古典與現代,寫實主義,表現主義和簡約主義的攜手,建築藝術和視覺藝術的跨時空融合。
走進Rodin展廳,走進去,便是羅丹在不同時代的代表作。許多頭像和人體造型,大多數體積很小,卻栩栩如生,每一肢體,每一姿態,乃至每一皺褶,都具自己的個性.
我繞廳走了一圈,慢慢地仔細觀賞。羅丹的作品絕不是現實的簡單描摹,這些雕塑能引導你進入他所生存的時代,進入永恒的人性。在進門的右邊,看到很小的老婦人雕塑,對比其他雕塑,這一個造型豈止不漂亮,簡直是醜陋不堪,但是它卻緊緊攫住我的視線。我凝視它,心跳加劇,啊,這是經曆何等痛苦、刻滿滄桑的肉體!經過歲月的重重削奪,這個肉體已完全失去了女性魅力。後背是彎曲的,太沉重的人生早已把它壓垮,幹癟鬆垮的乳房,鬆弛欲流的腹部,塌下的肩,皮膚幹枯,有如過分寬鬆的皺巴巴的衣服,蒙在骨架上。從扭曲的姿態,能感覺到她錐心的痛苦。我曾經是演員,也曾當過模特兒,知道美麗對一個女人是多麽的重要。藝術家多麽熱衷於塑造美麗的事物,然而,羅丹為什麽要刻意製造醜陋?
我讀到題目:She Who Was The Helmat Marker's Once Beautiful Wife,1887
原來,這就是羅丹著名的《老娼婦》!衰老妓女的造像。我重新端詳它,終於發現,它曾經美麗,曾經是賢惠的妻子,在特定的時光,她有過光澤滋潤的皮膚,圓潤的肩膀,和飽滿的乳房,纖細的腰肢,有豐沛的月經和青春煥發的容顏,生活是多麽的無情,將她折磨成可怕的老婦人。然而,雕塑不是傷逝與憑吊,而是將美麗化入內在的張力,不是嗎?你依舊能從枯萎雙手頑強支撐石塊的姿態,察知她的堅毅,繁華消盡後,不僅是淒涼無奈,而是以麻木呈現的冷峻,以恨折射的透徹的智慧。
她究竟是誰?為什麽要當妓女?她是蕭條時代的失業者,失意者嗎?是為了孩子們的生存而不得不從事這種職業?她的丈夫在哪裏?工廠解散?生病?還是遭到不幸?她的軀體裏麵有蒼老的靈魂,它隱藏著許多許多的故事,每一道皺紋就是一個歎息,一個心事。 我認為,以肉體換取麵包,並不是全然的恥辱。它濃縮的也不單是女性的苦難,這是輾轉於欲望與生存壓力下的全人類的悲哀。對這樣的女人,我隻有深深的敬佩和同情,而沒有鄙視。
羅丹在作品下寫著:There is nothing ugly in art expect that which is without character, that is to say, that which offers no outer or inner truth。是啊,進入藝術,形體的美醜不複計較,計較的僅僅是內在的個性,真實的人性。
越是瀏覽,越會強烈地感覺,對人體的構造,動作的極端熟悉,使羅丹一如庖丁解牛,到了不講求技巧,隨意揮灑,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賦予石頭以性格,他塑造的人體,在似與不似之間,既有十足的現實依據,又不拘繩墨,巧作誇張。比如,老婦人的乳房,刻意弄得十分幹癟塌陷,以強調"無可奈何花落去",還能隱隱約約看到血管,觸摸時仿佛能感覺皮膚的溫度。超驗的生命感,蘊藏在青銅的堅硬內,冷冷的黑色,把活生生人體的柔軟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展廳柔和的光線下,從各種角度欣賞,尤能體會大師構思達精妙與寓意的深邃。
羅丹,是形體的思想家,通過人體雕塑表現感情,情緒,詩與哲學。羅丹能挖掘常人無法看到的美,那是一種藝術內涵的美,亦是個性真情的美。
好見解!
這個姐夫也弄不懂你是真是假
我有篇"看羅丹", 隻是看, 你的"感受羅丹",很讓人回味,"羅丹能挖掘常人無法看到的美,那是一種藝術內涵的美,亦是個性真情的美。"謝謝你的分享,細雨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