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曾寧演講:銀幕人生與文學人生 (廖康)

(2007-05-03 12:50:48) 下一個
曾寧演講:銀幕人生與文學人生 (廖康)


今天下午,國防語言學院有幸請到曾寧來演講,談她從銀幕人生走到文學人生的過程和兩者間的關係。近五十名教師來聆聽了演講,一睹這位美女作家的風采,可謂盛況空前。大家的普遍反應是文如其人,名不虛傳。我們都讀過曾寧的作品,見過她的照片,也知道她在中國三十多部電影、話劇、電視劇裏扮演過角色。這次見麵,不少人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她的謙遜和端莊,這不僅反映在她的裝束上,也表現在她的講演中。

回顧她的演藝和文學生涯,曾寧談到,雖然“表演是二度創作,表演者須‘代入’由劇作家和導演定型的‘另一個’,以肢體動作,表情,台詞來詮釋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寫作則是原創,以文字為工具來敘事、抒情、議論”,但兩者又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擁抱生命,把生命的體悟表達出來,以感情來感染觀眾或讀者。”隨後她主要講述自己用文字表現對生活的哪些體悟,往作品中注入了什麽感情。

曾寧首先提到虹口區,這個上海的普通弄堂裏普通人的生活,他們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雙重困迫,使它在通衢大街的繁忙和渾濁之外保有相對的寧靜”,這一獨特的體驗是產生她一些散文的土壤,如:《虹口囡囡》,《塵歸塵,土歸土》,《虹口女人》,《水上人》,《最後的晚餐》,以及《煙雨弄堂》。她的視角因而能夠與眾不同,“聚焦在市民的普通生活,普通人的情訴,塵世的緩慢變遷。”在這些散文裏,一個反複出現的主題,我以為是懷舊、鄉愁。曾寧說從那裏走出去的人,本打算風光地回來,但多數卻回不來了。注意:她說的是“回不來”,不是“回不去”。顯然,她的心還在那弄堂裏,還在呼喚她在海外漂泊的身。仔細閱讀曾寧的散文,字裏行間總飄著如是縷縷鄉愁。

在異鄉,曾寧坦率地告訴我們,她的第一次婚姻很不如意。前夫雖然是英特爾的高級工程師,但優秀的成功人士“並不一定就是適合你的另一半”。她的文章《眯眯》和《金山模特夢》描述她剛來美國的失落感。但是她勇敢地站起來了,《十字架項鏈》不僅是關於她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一位上司的故事,也是她由遮掩家醜到直麵人生的轉變。《當我們即將告別年輕》,《夢斷魂消》,《從血泊升起的呼喊》以及《血雨》等散文,所描述的是她融入美國的過程。在《銷售“美麗”》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她成熟了,而且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廣博的人文主義情懷刻畫了幾位各具特性的人物。

以上散文和隨筆都基於曾寧的現實生活,舒展受限製。在小說中,她找到了自由的天地,能夠任意地表現另一種生命體驗,那是凝聚了她在複旦當教授的父親和在南大當教授的爺爺幫她練的“童子功”,青年時期“從事表演藝術的思想積累”,和“在美國一步步走過來坎坷的人生經驗之結晶。”所以她對自己的小說更滿意,尤其是貫穿唐人街今昔的《地母》,漂泊異國的野性女人《矽穀女媧》,和關於史上名妓的《天空——陳圓圓》這三篇小說。曾寧坦率地告訴我們:“地母”是唐人街的隱喻,百年前舊金山大地震的衝天大火則是淘金潮中“人欲”的大火。她“為小說裏的伊人作了選擇——喝下孟婆湯,忘卻前世,全心擁抱現實的愛人。”由此,我們也會想到現實中的作者。而“那個何伯的姓,是黃河的隱喻,就像屈原楚辭裏的河伯一樣……被大火焚毀的地母廟舊址,改成餐廳,繼續造福華人世界”。很少有作家願意如此坦誠地現身說法,他們寧願讓讀者努力猜想,拚命解讀,引起越多的爭論越好。而我更欣賞曾寧的率真。

曾寧還率真地講述了寫《矽穀女媧》的初衷:那是她對生活在鋼筋水泥的荒原中的現代人濫用自然資源,以致黃河斷流、山洪暴發,對美軍出兵伊拉克,使兩河流域生靈塗炭,人類文明慘遭破壞的一次思考。她不喜歡政治,但不避諱對政局進行思考,並將她的思考用文學(包括主角的亂倫),表現出來。思考的對與錯,她認為不如思考本身來得重要。同樣,在《陳圓圓》裏,曾寧“以天空作為人類母親的象征”,希望把陳圓圓寫成“天之母”和“天之靈”。

最後,曾寧把自己的創作靈氣比作“弄堂石階上的苔蘚”。雖然矽穀的天氣常常熱而幹燥,這種“精神苔蘚”卻“從未停頓過生長”。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表示,願那“精神苔蘚”繼續生長,給大家不斷帶來精神食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以偏蓋全 回複 悄悄話 當時是文字的直覺,今天多了一分了解. 想來我當時的結論恰如其分. 好樣的.
albert88 回複 悄悄話 美女作家曾寧:你很優秀.一定要堅持寫下去,千萬不要埋沒了你的才華.祝福你!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們閱讀
尼古拉達 回複 悄悄話 曾寧:真是仕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我在讀你,,,,,,,,,,
充滿希望 回複 悄悄話 一篇好文章, 引導我如何去解讀您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