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過渡”的辛酸與傷痛中的美麗

(2006-12-13 08:51:21) 下一個
“過渡”的辛酸與傷痛中的美麗
──讀曾寧散文集《銷售美麗》
一舟

初次接觸曾寧的作品是在兩年前,當時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國新生活方式”叢書,有作品入選的美國華裔作家有78人。整個夏天我們都是在書稿上趴著。

記得當時責任編輯溫夢告訴我,曾寧寫得不錯,很有女性味,很細膩。我問,曾寧是誰?她說,就是伊人。我說,伊人又是誰?我也沒聽說過。於是我細讀了她的3篇散文――《從血泊中升起的呼喚》、《血雨》和《十朵小雛菊》,前兩篇印象比較深刻,它把傷痛中的女性之美表達得令人震撼,而且有強烈的色彩感。我們當即決定把曾寧的作品全部選入叢書,因而她成為入選作品最多的作者之一。

是年9月底,我帶出版社代表團到訪舊金山,美國華人文藝家協會組織了一係列活動:中國餐館的接風酒會、東風書店的首發式、中國商會的座談會……這些活動,曾寧都參加了,人太多,我沒有注意到她。訪問結束前,在老作家黃運基家舉辦的Party上,我才真正注意到曾寧。她一襲黑裙,美麗的臉龐上閃動著充滿靈氣的眼睛,“小泥鰍”(她的兒子)在她身前身後跑來跑去。客人較多,我們沒說幾句話。此後也再未交往。

直到今年5月,才和曾寧第一次互通郵件,她告訴我,她的散文集即將出版。――就是這本《銷售美麗》。如果不是十多年前一個選擇,曾寧可能成為影視紅星,也可能默默無聞地回到家裏做“煮婦”。她17歲進複旦大學話劇團,21歲考入上影演員劇團,在演了20來部影視劇後,就以“過埠新娘”的身份飛到了大洋彼岸。於是有了種種身與心的磨難,這種磨難使她拿起筆,成為了一位作家。曾寧的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銷售美麗》是她的第一部散文集。

今年10月,在佛山見到曾寧,她問我她的哪一篇作品最好?我說,你的散文寫得好。她立刻不高興了:你是不是覺得我不會寫東西?――她希望我說她的小說寫得好。我表達了我的看法:文學作品最難寫的是詩歌,然後是散文,最後才是小說,別看有那麽多人寫散文,真正好的並不多。站在我旁邊的美華文藝家協會會長、著名散文家劉荒田先生馬上點頭稱是,曾寧方才釋然。

由此可見曾寧是多麽的在乎自己的作品,又是多麽的好強,她寫了那麽多好散文,卻又輕視這種體裁,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曾寧一直是個強者,她那種敢愛敢恨、敢作敢為,同時又溫柔善良的性格,滲入了每篇文章的字裏行間,讓讀者體驗出了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可能由於長期做記者、編輯的原因,曾寧的散文多為敘事散文,但曾寧很懂得新聞和文學的不同:前者隻需將事件和人物交代清楚,無需更多的雕飾;後者則是一種藝術,它不僅需要文字功底,更需要感情的加入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否則便成了記事簿或無病呻吟。麵對新聞和文學,曾寧的分身很成功。

曾寧在她細致可觸的文字中,塑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人物,她們中有四處奔走的推銷員,T型台上淚流滿麵的模特兒,冷漠的電腦工程師,愛入骨髓的老夫老妻……形象最為突兀的,是那樣一群人,我將其稱為“過渡者”;這裏所謂的“過渡”,不僅僅指漂洋過海,到美利堅的土地上求生存,還包括文化和心靈的過渡,那是更為艱難的過程。從80年代後期開始,大批中國青年男女“乘桴浮於海”,到達他們心儀的美國。

他們四處尋找謀生之路,並日思夜想融入所謂的“主流社會”,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失敗了。曾寧的作品充分描寫了這群人的苦悶和脆弱。《華盛頓州的彩楓》和《嗨,終於離了》是典型篇章。前者寫一個名叫可可的女子,嫁了個美國佬,越來越“洋氣”,她渴望“重新做人”,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最使她得意的是自己的孩子都不像中國人,一句中文也不會。但這隻是表麵,到了晚上,脆弱的瓷器被打碎了,伊人聽見了女主人“幽幽的哭泣,極度傷心、極度壓抑的哭泣”。可見那種刻意的融入追求,是畸形的,非理性的,也是無效果的,是對自我心靈的戕害。後者中的那位“過渡者”比較另類。為一幅唐朝壁畫所誘引,櫻桃學起了古漢語,在中國留學期間,結識了“他”,並產生了戀情。當櫻桃發現她對於中國的認識過於幼稚的時候,便決意回國,而這時她發現自己已懷有身孕。孩子生下來了,自然因此便“引進”了一個中國男人。由於這個男人難以適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衝突產生了,櫻桃和“他”最終走向離婚。這篇散文蘊含著象征意味:離婚,中西文化的分離?“他”所找的情人都是中國女孩,並最終與其中的一個結婚,是否也表明“他”隻好再回歸中國文化和中國觀念?

曾寧有時候寫文章是很狡猾的,《嗨,終於離了》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很突出。和同樣收在書中的《性:寬容與決絕》和《銷售美麗》等一兩篇偽散文(恕不敬!)相比,這一類散文高出不止一個層次。曾寧本人也是一個過渡者,有一次通電話時,她憤憤美國毀了她十年的青春,當然那是說笑,但事實上曾寧遠未適應洋人的生活,從她的作品中能看出她更從未想過要融入到哪裏去,一回到中國,一寫到中國,她的人情味就出來了,就活靈活現了。因而,《銷售美麗》一書的最主要的人物是曾寧自己,她迷惘,她徘徊,她選擇,她放棄,她愛,她恨……隻有這樣有性格的女性,才能寫出感情色彩如此強烈的作品。曾寧在美國十數年的曆程,完全展現在一篇篇感受深切的散文中。

曾寧體會“過渡者”,理解“過渡者”,她幾乎成為了他們精神的代言人。而她寫美國人的作品,則少得可憐,難得的好作品是姊妹篇《十朵小雛菊》和入選權威的《2004年散文精選》一書的《白色之戀與紅色之愛》。花是曾寧設置的道具,老妻對老夫,老母對女兒,女兒對老母,他們之間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生死之愛,以花為媒,得到了足量的表達,令讀之者落淚。這兩篇散文行文極為規範,情感入之甚深,堪稱精美。在曾寧的胸中,有著對社會的關切和巨大的悲天憫人之懷;這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所應當具備的,否則他就不能為讀者所接納、所愛戴。這種關懷在曾寧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其極致表現見於描寫一隻貓的《咪咪》:伊人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去探望一隻貓――孤獨而苦悶的伊人,落魄的貓,兩者同病相憐。當丈夫拒絕那隻貓時,她竟然為了能有買貓食的錢而出去打工。那隻貓失蹤之後,伊人痛哭流涕,幾近神經。這絕非是因貓可能死於非命,惹起伊人觸景自憐,那是一種普遍之愛(包括愛與被愛),和愛消逝之後的痛苦。文中情節如果別人寫來可能讓你覺得矯飾、做作,但放到伊人身上,就顯得那麽自然。曾寧的另一篇上佳作品是《最後的晚餐》:一群昔日的白領,匯聚於伊人的外祖父家,進行最後一次聚會。作品充滿了一種感傷和無奈,由此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讀後我不由地想起白先勇的兩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豔》和《遊園驚夢》,“最後的貴族”在曾寧的紙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曾寧的散文長者上萬字,短者數百字,她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短作品。

如果說她的作品有什麽缺點,我感覺主要是有些作品行文稍顯拖遝,寫得太滿,而不給讀者留足夠的想像空間。這是她以後應該注意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jiurishanren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周末去書店看看可以買到《銷售美麗》不.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好啊,我去找找.這裏麵就有不少呢
爾爾 回複 悄悄話 曾寧, 把你寫過的一些散文在你的博客裏登出來如何? 很想看看.
paulli200307 回複 悄悄話 read i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