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稅基狹窄是福不是禍!(zt)

(2006-12-07 03:01:19) 下一個
香港稅基狹窄是福不是禍!
2006年12月07日10:28




楊偉康

在民眾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中,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Henry Tang)終於在九個月谘詢期尚餘下一半時間之際放棄了推行商品及服務稅(或稱消費稅)的計劃。盡管如此,唐英年仍堅持認為香港需要擴大稅收基礎。難道他還沒有從中汲取教訓麽?

香港經濟便是建立在稅基狹窄的基礎上的:當時貿易保護色彩濃重的重商主義盛行一時,香港則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自由貿易港。所有進出香港港口的貨物都享有免稅待遇。

自由貿易港的角色定位使得香港的稅收基礎天生狹窄,但港府從來沒有遇到財政捉襟見肘的時候。相反,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時,香港擁有超過4,450億港元(約合573億美元)的財政儲備。這就是說,即使一分錢的稅款都收不上來,港府也足以憑借這個家底支撐3年以上的時間。香港財政狀況的穩固甚至可以與富得流油的產油國相媲美。

這是怎麽實現的呢?香港狹窄的稅收基礎功不可沒。自由貿易港的角色定位推動了轉口貿易的欣欣向榮,貿易的繁榮進而又帶動了本地經濟的增長。隨著經濟日漸活躍,香港基礎狹窄、結構簡單的稅收政策依然給港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稅收收入。從這個角度來說,香港經濟也為日後的供給學派經濟學提供了範例。

但僅靠資金充裕並不一定能保證政府具備雄厚的財政實力,做到這一點,還要靠勤儉節約。而是什麽促成了香港政府的勤儉節約呢?還是狹窄的稅收基礎。

作為全球經濟體係中的一個開放經濟體,香港政府無法時時都能獲得穩定的收入。這就迫使港府在花每一分錢時都要精打細算。香港的情況正好用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一句名言來形容:幸福源自節儉。許多產油國現在已經開始後悔當初怎麽就沒記住這句大實話呢。

可是,在1997年主權回歸後不久,香港便把這句話拋到了腦後。在經曆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港府財政史無前列地連續6年出現了赤字。直到1,900億港元的財政儲備被揮霍一空,港府才恢複了理智。

為此,港府把公務員隊伍縮編了17%,從而最終實現了財政盈餘。

擴大稅收基礎,也就是官方所說的把更多的人納入到納稅群體之中,將使上述種種扭轉財政狀況的努力付諸東流。一旦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政府在開銷時就可以放開手腳。政府機構為民眾服務的積極性也就會大打折扣,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即使唐英年強行征收消費稅,肯定也過不了香港基本法這一關。香港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開征消費稅顯然是為了打破這個財政枷鎖的限製。

有傳聞稱,征收消費稅的幕後推動者是中央政府。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讓我們為香港感到悲哀吧,因為這意味著中央政府為了保證香港經濟的自由化不得不出手幹預了。

(編者按:本文作者楊偉康是香港《壹周刊》(Next Magazine)發行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