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南園林鑒賞 [4] zt

(2006-10-10 05:24:21) 下一個
上海豫園
來源:上海印象 日期:2006年3月15日

豫園是我國江南著名的明代園林,有“奇秀甲江南”之譽。它是老城廂內明代園林的僅存之園和代表之作。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地區有五大古典園林,就是上海豫園、嘉定古漪園、嘉定秋霞圃、青浦曲水園及鬆江醉白池,豫園是其首。

    地處上海老城隍廟西北的豫園,原為明代潘允端的私人花園,潘氏字仲履,上海人,明嘉靖年間,曾任四川布政司。其父潘恩,曾官至刑部上書。潘允端是出了名的孝子,為了孝敬和博得父母親的歡心,於1559年在上海城內東南區建造了一座私家園林。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萬曆五年(1577年),前後經營近20年,疏圃數畦,聚石鑿池,構亭藝竹,漸成勝區。取“愉悅雙親,頤養天年”之意,故命名為豫園(“愉”和“豫”是諧音),作為其父晚年遊憩之所。可是,未等豫園全部造成,潘允端的父母已經相繼去世,潘允端本人在豫園沒住幾年也病死在內。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潘氏家族日趨敗落。到了清初,潘氏後裔無力將豫園修繕保養而逐漸變得荒蕪起來。這時,許多地方行業人士乘機以低價買下這座園林,並成為行業公會的辦公和經營場所。19世紀的鴉片戰爭以及上海小刀會起義期間,豫園成了兵家爭奪的目標和外國侵略者的屯兵之地,豫園由此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直到新中國誕生後,上海政府對它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複,1958年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園內,就是高敞的大廳三穗堂,這是園內景點“城市山林”的組成部分。堂後是一水閣式建築,樓下為仰山堂,樓上是卷雨樓,四周曲檻回廊,後臨荷花池,對岸則有大假山。大假山是豫園的精華,為明代遺物,由當時最負盛名的園藝家張南陽精心布局。疊山,全部用浙江武康黃石壘成,重巒疊嶂,氣勢雄偉。在蒙蒙細雨中登卷雨樓,隻見山色空蒙,一片詩情畫意。山左有萃秀堂,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向東便見一泓溪水穿花牆而去,不知何處是盡頭。入複廊,一麵是溪流山石,另一麵是船舫建築。從萃秀堂穿過月洞門,在一垛龍牆之東便是點春堂。

    點春堂為單簷九脊無頂,屋麵坡度較平緩,正脊與簷口都有升起曲線。堂寬五間,木結構承重牆,木門窗。整幢建築建於低矮的磚台基上,平麵柱網由外二圈組成,柱形都是圓形直柱,內外柱的柱徑均相等。堂內雕梁畫棟,工藝精細,古樸寬敞。點春堂上的金字大匾,筆法蒼勁,剛柔並濟。朱紅大柱、宏大鬥拱和深遠的出簷,均給人以雄壯有力的直感。1853年9月,上海小刀會起義,曾在點春堂設立官署,建“大明國”。1956年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並作為小刀會曆史史跡陳列室對外開放。堂前有小戲台一座,三麵臨水,堂東臨池有假山,一岩如險峰矗立,假山上負雙層傑閣“快樓”一座。

    在豫園中部的玉華堂前有一異石,稱“玉玲瓏”,婀挪多姿,具有“皺、瘦、透”三美,為石中上品。該石高3.3米,重500多公斤,石上有72個孔洞,至今約有300萬年的曆史。

    玉華堂內有一套明代文人的書房家具,西側放紫檀木畫案,東側為紫檀木書案,案旁置有紫檀藤麵扶手椅,一閣內有一對紫檀木躺椅,兩側有花梨木琴桌,紅木書幾,這些均是保存至今的明式家具,尤其是其中的紫檀木畫案、書案、躺椅,都是明代家具中難得的珍品。這些家具用料考究,造型簡潔,穩重中見活潑,單純中有變化,顯示出明式家具特有的風韻給人一種以典雅脫俗之感,與文人書齋的內涵極為和諧相稱,是園中一寶。

    園內東南一角有一內園(亦稱東園),占地不大,景致頗多,其中最能吸引人的是九龍池。池壁刻四小龍,映入水波,可見四龍遊戈。1987年在著名古建築專家陳從周教授主持下,根據明代豫園的布局和景觀,將東園修建一新,修複了古戲台,使其更具特色。豫園中的磚雕、泥塑、木雕等數量眾多、曆史悠久、十分精美。

Image hosting by TinyPi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