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學術智能區別南北人種

(2006-09-27 21:08:45) 下一個
以學術智能區別南北人種

作者:大三陽 @ 文學城

 

概要:史書中的“北方胡,南方越”,暗示著當今漢族是由古漢族跟南北兩人種混合而成的。盡管在漢武帝統一全國之後,越族的名字就不見於史載,但時至今日,在南方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中任不難觀察到古越族的遺影。外國學者一直把南北人都統納為蒙古人種,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分類------ Lynn教授曾對上海北京進行過智能抽樣調查,結果相差近十多分。在這篇文章,筆者將闡述智能與種族環境的關係,並用簡單的邏輯與數據推出南北異種的結論。

 

0.中國古越族的曆史

和“古越族”相關的最早文字記錄涉及“於越”,於越是春秋時期之越國的前身,最晚在商朝的時候就巳經存在,雖然沒有參加武王伐紂,但至少曾經北上當周成王的賓客。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曆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該國傳至勾踐(500B.C.)的時候,他試著向北擴張,勢力曾到達山東省。古越族和漢族早期的關係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

古越族在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之後,到了戰國時代,已分化成眾多的支係。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戰國後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的名稱﹐即揚州地區的越族。揚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遊和嶺南的東部地區,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所以揚越實際也是戰國以來至秦漢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

秦漢時,相關史籍則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史稱“北方胡、南方越”。由於曆史的發展和變化,至遲在漢朝初期,百越族已經逐漸形成幾個較強盛而明顯的部分,即“東甌”(東海)、“閩越”、“南越”、“西甌”、以及“雒越”(駱越)。東甌在現今浙江省南部的溫州一帶;閩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帶﹔南越在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廣西以及以南地區﹔西甌則大概分布在今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及以南地區﹔駱(雒)越主要分布在現今的越南北部。這些部分都形成了當時該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說閩越第一代君主無諸、東海第一代君主騶搖、以及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越族所建立的這些政治中心,後來都被漢武帝征服,改為漢朝的郡縣。此後,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於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引自wiki)

1.中國南北異種的猜想

五胡亂華和蒙元時殘忍的種族清洗導致漢人大規模的舉家南遷,這使得南北的人種組成起了新的變化。經過十幾個朝代的變更融合,北方人講的是北語與漢語結合的北方漢語,而南方人說的則是漢語與越語結合的各種方言(吳語、湘語、贛語、閩語、客家話和粵語)。近年來,不少學者對中國院士的調查研究(吳殿廷06)(大三陽 06)都明確了中國院士絕大部分出自南方的現象,由於IQ高是學術能力好的必要條件,而IQ的數值很大程度取決於遺傳,因此我猜測,南北人不可能同種。

2.IQ與遺傳、環境的關係

IQ數值的解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學術爭論,但學術界主流認為IQ的高低取決於兩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 ---遺傳與環境,其中遺傳為決定因素占80%,環境為後天因素占20%。研究證據表明,TOP 20 %與 BOTTOM 20%環境差別隻可能導致不多於18分的IQ差距,而TOP 20 %與 BOTTOM 20 %人種基因的平均差別是35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黑人與白人在美軍IQ測試中的15分差距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其後他們對此現象進行了不同的解讀,主要的爭論點在於這一差距的環境導致性和人種基因導致性。

環境導致性的一方認為黑人是社會的弱勢社群--- ---受歧視,不具備良好教育條件和工作機會,智商是環境因素決定的。其論據為淺色黑人 比 深色黑人 有更高的IQ(受歧視程度小)。 被白人領養的黑人比從黑人區長大的黑人有更高的IQ。

人種基因導致性一方的論據為,在黑人區長大的黑人與白人有15分的差距,而在白人區長大的黑人與白人也有15分的差距,雖然黑人區的黑/白人都比白人區的黑/白人蠢。②盡管社會在進步,黑白人的智商也在提高(Flynn-Lynneffect),但黑人與白人在一戰至今的多次調查中仍然維持15分的IQ差距。(可對比 沈登苗 04)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我們不難得出下列邏輯

  強勢社群 (占有資源c1,c1>c2) 弱勢社群(占有資源c2,c1>c2)
高I種 α β
低I種 δ ε

α,β,δ,ε 為智能產量,其中α > β > ε , α > δ > ε , β 與 δ 的關係無法決定。

如果同種,

α/c1 應該接近但小於 β/c2 (diminishing return to investment)

δ/c1 應該接近但小於 ε/c2 (diminishing return to investment)

 

3.數據處理與結果

Data 來源:

1.2006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的科學研究指標(享有的教育資源)

http://www.cuaa.net/2006/2006/2006zhibiao.shtml

2.1955-2003年的兩院院士分布 (沈登苗 04)

江蘇283/142  浙江180/101  河北84/52  廣東84/39  福建84/27  湖南51/36  

山東45/37   四川38/33   安徽42/21  湖北32/27  河南28/16  遼寧17/26  

江西34/7    山西8/12    陝西11/7   吉林6/7    廣西6/3   雲南5/4

貴州5/2    黑龍江2/5   甘肅2/1    內蒙古1/2   新疆0/1   西藏0/1

台灣0/1    

說明:1、斜線前為中科院院士,後為工程院院士。2、江蘇含上海(55/43) ,河北含北京(25/15) 、天津(13/11)。3、籍貫一般以上述網站公布的為準。被統計的物件約有五分之一的籍貫與出生地或現籍地不同。這部分人若按後者取舍,劃入科舉發達地區的比例更高,但為統一起見,一律按籍貫計算。

得出以下結果

地區科學研究資源得分 所屬地段 資源總分 院士數目 院士數目/資源總分
北京 363.39
天津 48.53
山東 28.21
內蒙古 5.66
山西 7.99
河北 4.65
華北 458.43 241 0.53
浙江 53.15
江蘇 118.78
上海 166.86
吳越 338.79 706 2.08
河南 8.96
湖北 106.52
安徽 57.85
陝西 80.22
甘肅 4.58
華中 258.13 187 0.72
廣東 67.3
福建 22.2
湖南 46.47
廣西 4.36
江西 3.43
南越 143.76 371 2.58
遼寧 40.44
黑龍江 56.85
吉林 32.72
東北 130.01 63 0.48
重慶 37.09
四川 48.14
巴蜀 85.23 71 0.83



盡管這組結果並不是經過十分嚴謹步驟處理的產物,如廣東一直被譽為“文化沙漠”,理應將其現時的資源值(67.3)打個折扣,但沒有。

不過從"Big Picture"來看,無論我們怎麽合理地調整數據,根據第2部分建立的邏輯,以下的結論都可以成立。

① 中國人可分三個族類:越族(南越,吳越) 、中原族(巴蜀,華中,華北)、東北族

② 教育投資回報率,由南向北遞減,i.e. 南越 〉吳越 〉巴蜀 〉華中 〉華北 〉東北


4.後話

首先,我必須要說說第三部分結論的含義。結論① 暗示是越族(南越,吳越)與其它區族不可能同種。Ⅱ結論① 暗示南越,吳越可能同種。Ⅲ結論②表明中國可能從南到北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由弱至強的混血力。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包括了猶太人和越族人(如今年的fields獎的兩位人士Perelman和Tao都是智力超群的奇人),無獨有偶的是他們在曆史上都受到過外族慘絕人寰的欺淩與屠殺並被視為劣等民族。本來智能學說的存在會讓那些荒唐的理論不攻自破,但悲哀地,主政者不時為了某非科學目的,會選擇否認邏輯的存在(斯大林用"bourgeois",希特勒則用"beingJewish"禁止智能測試),封閉事情的真相。

倫敦大學教授Hans Eysenck曾寫到: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truth.

Measurement never produces problems; itmerely clarifies them."

 

曆史是一麵鏡子,不要讓它再上演了。

 

參考文獻

1.調查:地域經濟與文化影響高級人才成長 陶映荃 人民網 06

2.上海交大院士籍貫統計 大三陽@文學城 06

4.複旦大學院士籍貫統計 大三陽@文學城 06

5.清華大學院士籍貫統計 大三陽@文學城 06

6.北京大學院士籍貫統計 大三陽@文學城 06

7.難得興起,統計一下中國數學家的籍貫 大三陽@文學城 06

8.百年樹人——清代巍科人物與當代兩院院士的籍貫分布基本一致 沈登苗 《世紀中國》 04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