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
2022 (1)
偶然從網上得知張揚先生寫出了《第二次握手》新版,心裏非常高興,很想找來看看。
1970年代末這本書風靡全國的時候,我正在讀高中,對物理很感興趣,而書中那位完美無瑕的丁潔瓊正是物理學家。又加上全民對科學的狂熱,此書的“非感情”部分---主人公的物理生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學家的職業極其令人神往。我這次得知新版信息,也是因為有一天突然想起此書,上網查到的。
也巧,不久後在市公共圖書館的書架上,一眼就看見了這部書 (為此還誇讚了圖書館員一句)。拿起書,第一印象是書變厚多了,那麽,內容應該更充實了。迫不及待地開始讀,開頭還是很熟悉,但,越往後越覺得實在不舒服。難道這看書也像老朋友見麵:多年過去,人發福,思想也變化了?
首先是語言,太羅嗦了。試看這幾句:
蘇冠蘭是民國十六年即紀元一九二七年夏考入齊魯大學的。翌年即一九二八年五月發生“五三慘案” … …(第二十七頁)。
又如:“這是一九二七年即民國十六年之秋的事” 幾句話之後,又是“一九二九年即民國十八年八月”
簡單的數學,也可以用文字這樣猛扯,真是大開眼界啊。全書類似的例子非常多,這是篇幅增加的一個因素,這樣的文字沒有增加任何有效信息。恕我不敬,這也有點“注水”的味道。
書的厚度大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作者無限製地寫下文史及科普常識。拜托,這些“白開水”的知識,如果說三十年前由於文化條件所限,讀者不一定知道,確實有必要普及一下的話,放在今天,這種假定卻早已過時,讀者的知識麵和頭腦再也不是70年代的人可比了。遺憾的是,作家還是不厭其煩地給你“灌水”,這是新版的最大敗筆。寫到數理化,裏麵還有多處謬誤,不值一提。
最後,我想就書末作者關於到底有無華人參與“曼哈頓工程”所作的自辯說兩句。“曼哈頓工程”是高度機密的軍事工程,外籍的人士,僅有少數幾位參與(如著名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手上有好幾本相關的英文書,可信度應該比較高,如《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彈誕生記》,物理學家費曼的傳記,《一個數學家的曆程》(作者:Ulam),等等,書中沒有看到一個華人的名字。
這本不是什麽遺憾的事情,但作家偏要說有,而且居然拔高到“事關民族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加油”的高度,這就是胡扯了。作家用浪漫的文筆寫中國人有本事,那是值得高興的,文學創作,合情合理。但非要硬梆梆的咬定有現實依據,霸王硬上弓,那就是寫作態度的問題了。
本來,看書已經夠堵的慌了,小說後麵再來篇這樣的辯白,搞得你對作家隻有搖頭。原來好好一本書,楞是給寫砸了。改天還是上網從舊書店搞本老版的《握手》來看比較妥當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