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不是支那豬?
一劍飄塵
最近一直在國外出差,沒有精力寫文章。但是在我的客廳係列群裏,看到一次比較嚴重的爭論,引起了我的關注:中國人是不是支那豬?
如果在十年前,有人這樣講中國人,我也會義憤填膺。實際上,不要說用“支那豬”三個字形容中國人,會讓我義憤填膺了,就是說中國人不好,都會讓我不高興。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批評中國人的話題,是大一的時候,看到柏楊的書“醜陋的中國人”,當時也是一個義憤填膺。我這樣的文豪,咋會在這短短的一段話裏,為什麽連用三個義憤填膺呢?我隻是想讓讀者諸君明白:中國外交部式的語言是最容易運用的,雖然寫起來比較無聊一點。強烈譴責,自古以來等等等等。當讀者看到我這裏第一次的“義憤填膺”,是不是很同情?但是接二連三一串下來,是不是就滑稽了?實際上,批評中國人,是根本不值得我們如此憤怒的事情。之所以有人會像我寫的這樣,一遇到這個問題,就胸悶,隻是一種中國外交部式的裝模作樣罷了。這種義憤填膺的胸悶不要說不會影響他們吃飯睡覺,連失戀33天的悲情都做不到。既然中國外交部的自古以來、強烈譴責,都解決不了外交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撒幣去實現睦鄰友好。那麽,義憤填膺地憤慨對於中國人的批評,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批評與辱罵,其實傷害不到你。真正傷害你的,是你實際生活的環境。
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是我在80年代看的書,是完全沒有刪減的版本。到了90年代,就成為了禁書,和我的“天安門情人”一個待遇。新世紀距今,總算又可以出版了,卻被刪節發行。所以,有人會說:中國不是沒有言論自由啊,我們平時網絡上罵罵咧咧的,不是很隨意。其實言論自由的根本不在於你能不能講出話來,而是有沒有審查的製度。出版、發行、網絡方麵的各種審查製度,官方各種無所顧忌的封殺、刪帖的行為,各地因言獲罪的案件,才說明中國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至於今天我們批評中共的聲音還能夠傳播出去,這說明不了這個社會有言論自由,而是作者讀者們在冒險,在努力爭取言論自由!
對於“醜陋的中國人”的封鎖,並沒有讓台灣人覺得中國人了不起,卻讓台灣去中國越來越遠。套用一下台灣“嗲”文化的說法:一個不容許批評的國家,不是可愛的國家。生活其中的中國人,又怎麽會不讓人害怕呢?不要說台灣,畢竟從來沒有回歸過。香港回歸至今,鬧出來“港獨”,也正是這種封殺批異議聲音的中國式管理方式造成的結果。但是,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根本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感性的文化,缺乏邏輯思維的理性。所以,才有許多人在言論自由這個問題上有如此錯誤的認知。同樣,在能否批評中國人、甚至辱罵中國人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比如,“支那豬”這樣三個字,能不能接受,就應該看語境。如果有人這樣歸類某個人,當然不接受。因為,這顯然是對於個人人格的侮辱。顯然,支那豬是歧視性的稱謂,無須解釋。即使那個人喜歡動物,甚至有養小豬做寵物的習慣,都不能接受這種歧視性稱謂。
但是,如果對方說這個單詞的時候,並沒有特指某個人,而是指稱中國人全體呢?
這就牽涉到自我歸類的問題。作為我個人,是無所謂這樣指稱中國人的,隻要說這種話的人不是異族即可。因為在對方與我一樣都是中國人血統的情況下,用這個單詞並不是種族歧視。海外華裔裏會用“自恨族”,說明一些華裔對於自我族裔否定的心態。在我看來,這不是什麽自恨,而是清醒,而是自強的方式之一。
難道中國人的絕大多數,不是在像豬一樣地生活嗎?看看生活的那個環境吧,像不像豬圈?有圍牆吧,即使去港澳遊都需要特別通行證,還不如我一個美國公民,免簽。
提及圍牆,許多人認為是長城、是國界、是互聯網防火牆,其實在我看來是戶口製度。這種把城鄉隔離的製度,就是中國的種族隔離製度,雖然我們是同一個種族的人。
曾經有讀者好奇,問我:一劍老師,你屢次在文章裏反對戶口製度,是不是因為你出生在農村?當然不是!我是典型出生在城市的。但是,這不代表我就應該讚同這種隔離製度!如果我們出於自己的私利,而漠視社會的不公正,最終我們自己也會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如此劣質的原因:一個為了私利互害的社會。
實際上戶口製度還不僅僅體現在城鄉差別上,還體現在大中型城市的戶口優勢上。比如教育上的戶口限製,購房上的戶口限製,等等,都是圍牆特征。中國大中型城市,能夠獲得財政上的優勢分配,與中國目前的大一統執政模式相關。比如,北京上海就獲得了整個國家的財政支持。當然,有人會說:北京上海創造的價值也高。但是,這是在資源被中央政府控製的情況下的結果。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60多年裏,對於這些大中城市的政策性資源輸送,從來沒有終止過。包括能源、投資、開放性政策,甚至大學錄取率等等。而在外地人想進入這些城市工作生活的時候,卻被各種歧視性政策限製了。
我這樣說,許多大城市的利益受益者會跳腳罵我。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北漂,是一個外地到上海工作的人員,卻因為戶口不在本地而享受不到當地的一些公共服務,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了。
作為豬圈的中國,當然也少不了豬圈的主人,以及飼養員、屠宰員等等。不要說鄧江胡刁這個層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了。看看安邦保險,看看保利集團等等這些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子孫們的公司吧,不就是靠養豬致富嗎?在我眼裏,王健林、李彥宏們,就是這個豬圈的飼養員。名義上他們有著巨大的財富,實際上不過是為豬圈的主人管理著財富。比他們更牛逼的徐才厚郭伯雄們,都上升到副國級待遇了,不是說被抄家就被抄家了?一抄家,就抄出上千億的資產。為什麽呢?因為而警察、城管等等,作為豬圈的屠宰員,也是掌握在主人的手裏。
中國領導人能夠動不動出去撒幣,英國幾千億人民幣、非洲幾百億美金,中國政府動不動迫使穀歌離開,壓迫蘋果微軟屈服,憑什麽?憑的就是這個豬圈足夠大,有14億頭豬。當然,許多人聽了不高興,我可以理解。我也從來不用“支那豬”這樣的稱呼去刺激中國人。就好比芥末也是一種調味品,但是並不是每個廚師都用它做調料,因為許多客戶受不了那個刺激。但是,客戶自己應該清楚:芥末就是芥末,不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味道比芥末柔和多了,所以才有人在牛奶裏添加。為什麽不在牛奶裏加芥末呢?因為那會告訴你一個事實:牛奶變味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應該感謝那些添加芥末的人。至少,他們說出了事實的真實性。
那麽“支那豬”這個稱呼是不是種族歧視呢?其實,種族歧視這個稱呼緣於美國。這是為什麽我在前麵說了:如果異族人稱呼“支那豬”,我一定不會接受!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不同,美國文化是認同並且發掘個體價值的文化。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一直走在打破個人的集體分類的道路上。所以,美國有許多的法律限製各種歧視,最終發展到今天連性別都可以自己重新定義。顯然,美國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的心理認同,而不是生理認同。也許有一天,美國會和認同同性戀一樣,法律上認同人們自我定義族裔歸屬。比如,也許有一天,奧巴馬可以自我定義是華裔美國人。那也可以算我們華裔開創曆史,出了一個美國總統了。我這樣說,隻是為了強調一下美國文化的特點,以及它的發展趨勢。至於優劣,不再這裏討論了。
顯然,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有極大的差距。許許多多在美國的中國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就生活的非常痛苦。連一個被美國司法審判的殺人警察,也要去聲援。不是因為他們看見了不公正----那個警察顯然受到了公正的審判,而隻是因為這些華裔自己麵對美國文化的苦悶。他們懷抱著中國文化的那種集體主義思想,生活在美國這種個性化社會裏,鬱悶是必然的。而隨著他們子女的長大,這種鬱悶就會變成兩代人之間的衝突。
所以,已經生活在豬圈裏大陸中國人還是幸福的。無論是被稱為豬還是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生活方式都是一致的:等級社會,集中管理,限製自由。如果心理上認同這種生活方式,就會比許許多多生活在美國的華裔要幸福。我曾經懷疑過薩達姆99.8%的選舉得票率。但是,現在看看中國的環境,看看一些華人的表現,我覺得這個比例應該還不算太高,應該能夠達到99.9%。當一個國家被統治者建設成為豬圈的時候,能夠有0.1%的人成為王小波所謂的特立獨行的豬,就算不錯了。所以,當再有同類的中國人人說“支那豬”的時候,你就想想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不是也很值得讚美?如果生在豬圈,是不是豬,由不得我們。但是,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卻是完全在於自己,哪怕這頭豬隻活在自己的心裏。
20160511
人家都文藝複興,工業社會,汽車滿大街跑,房子都快蓋到火星上去了,您家還抱著五千年文明的牌坊過日子!
漢語文都怎麽學的,罵人都不會罵!
博主的邏輯沒問題,是表達方式粗魯而已
順便問一下博主: 您未來是不是寫一篇《我就是那隻飛躍柵欄的豬》,《我們這群飛躍柵欄的豬》... ...
同意瀛客。
我們原來在工作中曾幫助一所謂受害人,其人的麻木、懦弱、圖小利等表現,就讓我不由想到:人是需要公正的,而豬是不需要的,喂倆饅頭就是了。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還沒有工人農民大氣、敞亮、有擔當呢。
灜客 發表評論於 2016-05-10 21:00:51
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為虎作倀的民族與被關在欄裏的豬從精神的角度看,沒有太大的區別。
+++!
你自認為你成了美國人,你就可以對這個稱呼坦然了。其實這個稱呼是對我們這個種族的蔑視,和你是什麽文化程度、什麽身份、什麽地位、什麽思想毫無關係,和你分析的大陸的林林種種也絲毫不相幹。你在任何情況下接受,都代表你各人自甘其辱。
我們原來在工作中曾幫助一所謂受害人,其人的麻木、懦弱、圖小利等表現,就讓我不由想到:人是需要公正的,而豬是不需要的,喂倆饅頭就是了。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還沒有工人農民大氣、敞亮、有擔當呢。
一百年了,中國人的覺悟有提高嘛?
自輕自賤到如此程度,還指望誰能看得起你?即使土共倒台,你還是會請別人把你關在圈裏。
自以為讀了什麽書、學了知識,可惜是邯鄲學步,現在隻會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