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夫,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悲心至極,聖智無倫,從而流現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隻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佛。」昨天我們學到此地。這段話非常重要,讓我們對於念佛往生充滿了信心。特別是講到「不須斷惑消業,隻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這幾句話多重要!前麵我們看到黃老引用蕅益大師《要解》裏麵所講的幾句話,他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裏麵,願文有這麽幾句話,「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阿彌陀佛發的願,祖師大德完全根據第十八願來說的。可是後麵有兩句,「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換句話說,五逆十惡隻要能信正法,不再懷疑、不再毀謗,十念就必生。這是說臨命終時,這種情形我們親眼見到。
早年我在美國遇到一個,現在算是我們的同學,他真的往生,在華盛頓DC的周廣大先生,一生不信仰宗教,任何宗教都不相信。他在那邊開了個麵包店,人忠厚老成,沒有接觸過宗教,以後得了癌症,在臨命終時家裏人束手無策,找到我們佛教會,華府佛教會。那個時候我在那裏掛名做會長,我們有幾個同學就到他家裏去看看,看他實在不行了,勸他求往生,告訴他這個世間很苦,不值得留戀,把西方極樂世界狀況大致告訴他。他一聽就歡喜,就叫他的家人不要去求醫,不要求他病好,統統念阿彌陀佛幫助他求往生,三天的時間,真的往生了,瑞相稀有。當時在那邊的同修親眼所見,把這個狀況轉告給我。我們從這個現象裏麵能夠觀察得到,他在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楚,不糊塗,這是頭一個條件。如果是迷惑顛倒,那就很難說。這是福報,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選擇到哪裏去,他有這個能力。第二個條件,遇到善友幫助他,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個,他一聽他就能信,他就理解,他就真幹,他成功了。這很不容易,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絕對不是僥幸。所以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開這同居淨土,太難能可貴!同居淨土不異實報淨土,真正是難信之法,不用斷惑,也不用消業,隻要信願持名,三個條件,信願行,持名是行,真信、真發願、真幹。下至十念,那是病很重,最後十念他就斷氣了,也能往生。橫出三界,這不是豎出,豎出不了。豎出,別說往生極樂世界,生欲界天都不容易、都非常難,要具足上品十善才能生欲界天。永遠就脫離三界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六道就沒有了。那邊雖然是同居土,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西方極樂世界同居淨土隻有人天兩道,這兩道的大眾也都是諸上善人。所以生到那邊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位登不退。這個不退是三種不退統統具足,決定在一生當中證得等覺菩薩的地位,一生補處,等覺菩薩。
這個法門跟《華嚴》、《法華》、《楞嚴》,「超情離見,不可思議」,超是超越,情是情執、第七識,見是邪見、第六識;超情離見,就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成佛了。法相宗裏麵說得好,「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是什麽人?《華嚴經》上圓教初住以上,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但是此地經上告訴我們,他是生同居淨土,同居淨土裏麵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等於實報土的法身菩薩。「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諸佛刹土裏頭,釋迦牟尼佛沒有這種說法,隻有西方彌陀淨土。「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這個道理在此地。為什麽?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道理就是在此地,它太殊勝、太圓滿了。十方諸佛跟阿彌陀佛,諸位要知道是平等的,智慧平等、德能平等、相好平等,佛佛道同,沒有絲毫差別。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這麽殊勝的淨土,那別的佛說我們也建一個,行不行?行,不是不行;那些諸佛如來他為什麽不發這個心?阿彌陀佛建得很好,都到他那裏去吧!這什麽意思?這裏麵的含義太深太深了,顯示出諸佛如來煩惱習氣斷得幹幹淨淨。
我們今天在大乘教裏麵學了這麽多年,證悟雖然沒有,解悟有一些,我們理解、我們明白了,怎麽明白的?不是開悟的,經教念多了,聽世尊所說的,聽菩薩所說的,聽祖師大德這麽講的,我們從這裏明白了。見思煩惱完全斷掉了,佛佛不但道同,佛佛是一體。彌陀做了,咱們統統都把這些未能得度的眾生全部都送到極樂世界,這是好事!所以,十方三世諸佛如來都變成西方極樂世界的宣傳員,都幫助阿彌陀佛去招生,去介紹、推薦,都幹這種事情。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把這種殊勝狀況告訴我們,勸導我們統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皈依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弟子。他不嫉妒,他不障礙,不但沒有嫉妒障礙,還成全你。你們想想這意思多深,這個意思多微妙,來教導我們,為什麽?嫉妒障礙是非常嚴重的煩惱,哪個人沒有?各個都有,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你說你沒有嫉妒,那你就成法身菩薩;阿羅漢、權教菩薩雖然沒有嫉妒,那個嫉妒的習氣有,嫉妒的行為沒有了,習氣還有。貢高我慢、嫉妒習氣都斷盡了,是什麽人?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個時候,分別執著的習氣斷盡了,生實報莊嚴土,他還有無明的習氣,這就是實報土裏麵的四十一個階級。你要曉得,這裏麵決定沒有見思的習氣,決定沒有塵沙的習氣,隻有無明的習氣,那個不重要,那不礙事。要知道嫉妒、傲慢這個習氣礙事,它造業,它感得的果報是三途,所以這很可怕。
諸佛如來這個表演讓我們真正看到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哪個人做都一樣!別人做,他還挺辛苦的、挺累的,我們在旁邊隨喜讚歎,修隨喜功德,你說這個多自在。不必那麽辛勞,功德是平等的,為什麽平等?自他不二,生佛不二。阿彌陀佛自性彌陀,我們今天這個業報身是自性業報,沒離開自性,是一不是二,彌陀做跟我做有什麽兩樣!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你還造業。所以《地藏經》上,菩薩講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再說得不好聽,「無不是罪」,你造作是罪;不造作,你起心動念都是罪。這什麽念頭?那個念頭是煩惱習氣,是貪瞋癡慢,是嫉妒障礙,他有這種習氣在。如果不是真修行,習氣現行,果報就現前。真修行是什麽?在生活當中把這些不善的習氣磨掉,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的曆事煉心。事,世俗這些事情,你在這個地方去磨煉,把你的真心磨出來,實在就是煩惱習氣統統放下,磨這個。煩惱習氣淘汰盡了,你的真性就現出來,真性裏麵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德相,這是你自己本有的,你並沒有丟掉,現在隻是迷失而已。佛菩薩大慈大悲,把我們喚醒,還幫助我們恢複。所以念公在此地講的話對!「聖德難思,佛恩難報」。怎樣報法?依教修行就是真報恩。你們不肯真修,情有可原,我今天不真修,那就不得了!我害怕,我恐懼!為什麽?我現在才真正了解,許許多多人在做三時係念佛事,做超度佛事,甚至於打佛七,疏文裏都用淨空法師做主法,我要不認真修行,這個帳不得了!這些眾生沒得度的話,帳都算在我頭上。我看到這個害怕,隻有認真修行,把修學的功德回向給你們,回向給一切眾生,冥陽兩利。我現在知道,你們每做一場佛事都給我帶來壓力,這個壓力也好,逼著我不能不真幹,全心全力的真幹。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華嚴經》上所說的,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看到,所以《華嚴經》古大德稱為大本《無量壽經》,也就是說,細講《無量壽經》就是《華嚴》。我們這一次用長一點的時間把《淨土大經解》細說一遍也是等同《華嚴》。這部經講圓滿了,那《華嚴》可以略說,不用那麽詳細講,為什麽?詳細已經在這部經上,這是一不是二。四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在極樂世界看到了。「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諸位要知道,證三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都證得了,但是不能說圓。加一個「圓」字,這地位就高了。古大德在注疏裏麵告訴我們,圓證三不退是什麽階級?七地以上才能稱為圓證三不退,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博地凡夫臨終十念一念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夠圓證三不退。這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享受的待遇是七地以上的菩薩,叫人怎麽能相信?可是世間也有這種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上去想,能想得通這個道理。譬如人到世間來投胎,如果這個靈體他選擇是帝王家,一投胎出生他就是太子,他的享受待遇就超過那些大臣,甚至於超過宰相,你相不相信?那個待遇絕對不是他的智慧能力做到的,他的父王給他的。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我們選擇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兒女,享受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就這麽個意思,不是普通待遇,特殊待遇!
下麵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你光享受,你不盡義務不行,底下這兩句那就是你的義務,你必須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同,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心是「念念普利群生」,沒有一念是空過的,這個念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普利群生,我們得有這個念頭,念念沒有自己。「心心流入覺海」,心裏麵是什麽?心裏麵是覺,沒有絲毫迷惑,海是比喻是自性,自性本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的,阿賴耶不覺,自性本覺。心心,心心跟念念的意思是相同,念念是真心起用,心心是真心的本體;說心,從體上講的,說念,從用上講的。體是什麽?體是大覺。在菩提心裏麵,這個覺,心心流入覺海,就是真誠。《觀經》上所講的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覺海;《起信論》上講的直心,形容這心裏沒有絲毫委曲之相。或者我們再說得白一點,沒有扭曲的現象,這是覺海。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覺海裏麵就變現出阿賴耶,阿賴耶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講的靈魂。在四聖法界裏麵稱為靈性,六道裏頭稱為靈魂,靈魂是迷了,靈性是覺悟了,雖覺悟,沒有圓滿。覺悟的人不造業,善惡業都不造;迷的人造業,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學佛學了這麽多年,搞清楚、搞明白了,有很清晰的概念。你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以這兩句我們現在就要用心來學習,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這叫真修行,覺而不迷。
怎麽樣才能做到?你看末後一句話,「是為本經之趣」,這就明白了,這部經的宗是講修行,修行之所歸,你看看歸到普利群生,流入覺海。那咱們怎麽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古大德講得好,就是發作佛的心、成佛的心,要發這個心。成佛是什麽意思?成佛是度眾生的心,換句話說,就是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的四德。我們一定要行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妙是什麽?妙是隨緣,隨緣裏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妙用。這個不容易做到,佛菩薩告訴我們有次第,按部就班來,先學習在隨緣裏頭不執著。真學成功了,你就成正覺,你就證阿羅漢果,在《華嚴經》上,你就證七信位以上的菩薩,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都是這個階位,正覺。再向上提升一步,不但不執著,分別心都沒有了。諸位要曉得,執著心沒有了,你的清淨心出現,執著是染汙,是末那識,染汙。染汙去了,清淨心恢複,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的清淨心透出來了,但是不圓滿,那很管用,清淨心生智慧。再能夠不分別,進一步不分別,你就成正等正覺,菩薩,從阿羅漢升級升到菩薩。再能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達到最高的地位。在《華嚴經》上,那你是圓教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阿羅漢超越六道,佛超越十法界,你就住實報莊嚴土,你在實報土裏麵修行。實報土修什麽行?給諸位說,實報土修五十三參,那真是念念普利眾生,同時心心流入覺海,這兩句沒有先後的,一念當中就圓滿了,這叫真修。《華嚴》是修這個,《無量壽經》也是修這個,所以古大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話講得一點都不錯,《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有大中小三本。宗趣,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麵第四段,「方便力用」。我們看經文,「如《大毗盧遮那經》雲:『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大智之顯現,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力,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能量,現在科學上講的能量,這是力;用,它起的作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的方法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所以方便不止一種,方便無量無邊!舉其綱領來說,因人不同、因時不同、因地不同、因事不同,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叫神通方便,不是一個方法。大乘教裏麵佛常講,佛無有定法,那就是方便法,方便法不是一定的方法,隨人、隨事、隨時它起變化的,活活潑潑,現在人所謂活學活用,就這個意思,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才叫方便。
經上講得好,菩提是因,菩提是覺,覺悟是因,覺是明了,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這是因。明了之後,你要是無動於衷,這雖然是明了了,許許多多眾生在受苦受難,你毫不關心,或者關心隻關心幾個有緣的人,跟自己有關係的人,那些沒有關係的不再關心,這種人在佛法稱為小乘,佛菩薩對他們常常嗬斥,就是責備他們,有智慧、有能力不肯幫助別人。大乘菩薩不一樣,大乘菩薩有大悲心,這個大悲是同情心、憐憫心,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智慧,同樣的德能。力,這講的力用,如來果地上十力、四無畏,也完全相同。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決定沒有說眾生有感,佛菩薩不來應,沒有這個道理。阿羅漢不來應,有,佛菩薩不來應的話,這講不通。那我們今天有苦有難,我們天天求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麽不來?佛菩薩來了,不是不來,來了怎麽樣?來了你不知道,佛菩薩來幫助你幫不上!就在你的身邊,為什麽幫不上?你有業障,障礙佛菩薩的幫助。
這樁事情,我在年輕初學佛的時候,我二十六歲才接觸佛法,也是那一年才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對我非常好,有大恩大德!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有求不應,那哪裏是佛菩薩!佛菩薩的數量比人多,我們一個念頭一動,所有佛菩薩都感應到,我們自己無法覺察到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那怎麽辦?必須把自己的業障化解掉,佛菩薩感應就現前。業障怎麽個化解法?大師教給我,懺除業障,普賢菩薩十願的第四願,你天天要知道懺悔。怎麽懺悔法?老師告訴我,不必要去學那些規矩、那些懺儀,這就講到方便。那些儀規是做給別人看的,讓別人看到感動,啟發他回頭,是這個意思,這是舞台表演。真正懺悔,沒有儀式,隻有一句話「後不再造」,你知道這個念頭是錯的,這個言語是錯的,行為是錯的,下一次永遠不犯這個過失,這叫真懺悔。我ㄧ聽,這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麵所講的「不貳過」嗎?對。孔子讚歎顏回,他的學生當中隻有顏回能做到不貳過,過失隻有一次,他明白了,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過失。儒家也講到,跟佛法用的語言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懺除業障就是不貳過,沒有任何形式。
講到超度亡靈,有沒有這回事情?有,真超度了,也不是儀規。我們在倓虛老法師的傳記《影塵回憶錄》裏麵看到的,早年老法師沒出家的時候,他中年出家的,跟幾個朋友開了一個小中藥鋪。其中有個朋友姓劉的,是個虔誠佛教徒,每天讀《楞嚴經》,一天念一部,念了八年,叫八載寒窗讀《楞嚴》,有一點功夫。所以超度要有超度的功夫才行,沒有功夫拿什麽超度?他有天中午,店裏沒有顧客,沒有人到店裏來買東西,他在櫃台上打瞌睡,似夢非夢,就看到有兩個人走進來,到他店裏來,他就起來招呼他們。一看,這兩個人是他的冤親債主,是為了財務上的事情爭執打官司,這兩個人輸了,判決他們輸了,輸了之後,這兩個人上吊自殺。他也非常後悔,不該為這麽一點點小事斷送兩條人命。現在看他們來了,他心裏害怕,可是看他們走進來的態度很溫和,好像沒有惡意,心裏麵就稍微平靜一點,問他們:你們兩個人到這裏來有什麽事?他們說求超度。這他就放心了,來求超度的。你要我怎麽做法?隻要你答應就行了。行,我答應你。就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就這麽容易,什麽儀規都沒有。這兩個走了以後,過了一會兒又來兩個,是他過去的太太跟他的小孩,這都死了,走到麵前來也是求超度。同樣的這個方法,就答應他,看到這兩個鬼魂也是踩著肩膀、踩著膝蓋升天去了。沒有功夫不行!他這個功力就是八年,佛法裏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力用是這麽得來的,八載寒窗讀《楞嚴》成就他的方便力。你看冤親債主、家親眷屬居然就用上,就能從惡道送他到天道去,那比人好多了。這是說明功力。
所以菩薩有大悲心、有方便,方便才叫究竟。方便是最適當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最穩當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方便為究竟是什麽?念佛是方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也要記住,念念要普利眾生,不要為自己,範圍要大,念念為十法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心量這麽大,能做得到嗎?做得到,隻要你用真誠心,你就做到了。如果這裏頭摻雜一點自私自利,摻雜一點煩惱習氣,那你就做不到,把你的功力全都破壞了,一點都不能摻雜。每天在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練什麽?練放下執著、放下分別,練這個,這叫真功夫。放不下怎麽辦?放不下,馬上轉歸阿彌陀佛。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隻怕覺遲」,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都不必去理會,為什麽?善念、惡念都不是真的,都是妄念,立刻轉變成阿彌陀佛這叫正念。念念普利群生就是念念阿彌陀佛,我把念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回向給一切苦難眾生,祝福他們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安和、天下太平。這個願好!要知道每個念頭都遍法界虛空界,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的,每個念頭都「出生無盡」,每個念頭都「含容空有」,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種心念才叫大乘菩薩。「隨緣妙用」那是最高的原則,「威儀有則」是現前要做的榜樣,不是為我,為整個社會做好榜樣,凡是不好的樣子決定不能做。起心動念自己想想我這個念頭行不行,如果整個社會都像我這個念頭,這世界是什麽樣的世界,要想想。如果是自私自利,如果是貪瞋癡慢,那還得了嗎?這世界會毀掉。為什麽會有這個念頭?迷惑!覺悟就不會了。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做最好的樣子,給社會大眾做榜樣。那就一定要把《弟子規》做到,《感應篇》做到,《十善業》做到,把《沙彌律儀》做到,這是最基本的。這些東西都能做到,這是好樣子。
我們對一切苦難眾生的祝福,那不是口號,真正能夠實現。處事待人接物,佛教我們的態度,「柔和質直」。無論對什麽人,言語要柔和,態度要誠敬,質直是真誠恭敬,自己要學謙卑有禮,要肯定世間沒有壞人,這個心非常重要,這個心就是同體大悲心。那個人造五逆十惡罪是一時迷惑,不是真心,是他那個妄心、不善的習氣所造成。他的真心本善,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他的真心,沒有發出來,被煩惱習氣蓋覆住了;隻要把障礙去掉,他本善的真心就現前,他是佛心,他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不能不知道的。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沒有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全變成佛菩薩,雖然他還沒能變得出來,可是在我心裏已經變了。你說我們的心多舒暢,我們的心多美好。經上一再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所受用的環境多美好,與別人有沒有關係?沒關係。如果有關係,那諸佛如來的環境就不好。為什麽?諸佛如來永遠住實報土,跟我們在一起,他還是住實報土,決定不會受十法界六道的幹擾,這才叫得大自在,這才叫證大神通。所以他具足無量神通方便來教化眾生。
四德末後一句「代眾生苦」,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他迷得太重、迷的時間太長,我們跟他在一起和光同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十九歲出家,到八十歲圓寂,六十年的時間,住世,用什麽方式?苦行僧,示現那個樣子,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十二年求學,四十九年教學,這是代眾生苦,做出這個樣子給大家看,真放下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放下,邊都不沾,他真做出來了。所以他老人家教我們,我們自己衡量,體力不行,他那種生活方式我們做不到,我們要常常生慚愧心,生活需求不能太過分,太過分怎麽對得起佛陀!我們有沒有想到代眾生苦?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表演,臨走的時候還給學生說法,還給後人交代。知恩才真正懂得報恩,不知恩他不曉得報恩。怎麽報法?依教奉行。果覺,無始無明斷盡了,證到究竟圓滿的果報,《華嚴經》上稱為妙覺位。成就這個地位,他得到大圓滿,圓滿之後,完全為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像自己一樣證得大圓滿,這叫究竟處。
「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這是這一章的由來,這是先把「方便力用」這個名詞含義說出來。下麵再看本經力用,「如《觀佛三昧經》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佛到世間,出現在世間,給世間人帶來三種殊勝的利益。第一種利益是什麽?是教學,言教,身行言教。身要做出樣子出來,做出榜樣給眾生看;再用言說去教化他,說十二部經。這是佛講經用十二種不同的方式,現在文學裏麵所講的體裁,佛講經有十二種體裁,這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施利益,這是法布施,這個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暗垢是煩惱,見思煩惱是垢,塵沙煩惱是暗,無明,這一句裏麵三大類的煩惱統統包括。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被這三種煩惱纏縛住,沒法子超越。《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垢,分別是暗,妄想是無明,這三樣東西害得我們無量劫來搞六道生死輪回,苦不堪言!諸位一定要知道,在六道裏麵,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要知道。以壽命來講,人間時間很短,一生能活到一百歲的人不多;縱然活到一百歲,要跟天上相比,跟忉利天相比,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人間活一百歲,忉利天一天。如果跟四王天相比,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也不過是兩天,四王天的兩天。這是跟上麵比。跟下麵比,跟鬼道比,鬼的壽命長。鬼道裏麵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所以人間祭祀鬼神,初一、十五去祭祀供養,正好是早餐、晚餐,他十五天一次供養,我們人間一個月他們一天。他們的壽命大概活一千歲很平常,你就曉得在鬼道裏頭不容易出來。那要是墮地獄更麻煩,地獄時差很大,普通的地獄,不是很嚴重的,從前李老師講經的時候給我們說,大概是人間二千七百年,地獄的一天,這還不是最長的,你說你想出來多難。時間實在講,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是個抽象概念,都是從你意識心裏麵變現出來的,不同的感受。我們在苦難的時候,度日如年,在歡樂的時候感覺到時間過得很快,怎麽一下就過去了。十法界裏麵所有一切眾生對時間觀念都是這種性質,苦日子很難熬。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講經說法,能幫助眾生斷煩惱、生智慧。煩惱要不斷,智慧不會生,你學習的東西再多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提升靈性;智慧能,智慧要從清淨心生,要從平等心生。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隻生煩惱不生智慧。聽經學教也不例外,你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得利益,高明的這些大德一看就清楚,從哪裏看?就像印光大師所講的標準,「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看你的清淨心。從哪裏看?看你自私自利的程度,看你對名聞利養這種程度。如果你自私自利看得很淡,名聞利養看得很淡,那肯定你聽東西真正聽到裏麵的精髓,你得受用。如果你名利心很重,就是佛在這裏講經說法,你也沒聽進去,為什麽?那個障礙障礙住了。不是佛不平等,是每個人自己業障厚薄不一樣,業障輕的很容易入門,他聽懂,他真得受用,業障深的不行。像我們這業障深重的怎麽辦?隻有一個辦法,長時薰修,天天聽,聽到二十年、三十年,懂了,入門了。聽上四十年、五十年,慢慢契入了,產生法喜,那得受用。現代這個學生學習的態度不行,他什麽都聽不進去,你看聽經聽一遍,這個經我聽過了;講第二遍,這個我不要聽,這個我聽過了。根本就沒聽懂!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現在要是聽經聽一千遍,哪有不開悟的道理!為什麽?一千遍聽下來,他心定了,他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他就開悟了,他就真能入境界。能入境界淺深,那就是他清淨心的程度,他有一分清淨他就入一分,有十分清淨他就入十分。為什麽?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自性流露的,聽懂了是你契入自性,是這麽回事情。佛的自性跟自己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自性,佛所行的就是自己,佛所說的也是自己的,一定要用自性清淨心才能契入。所以斷煩惱開智慧,開智慧,還得要怎樣?還得要生佛前,你要想穩當快速成就,生佛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快速成就。你不需要無量劫,不需要三大阿僧隻劫,很快就成就,早得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你看看這個利益,如果不是佛出世在這個世間,你得不到。
第二個利益,「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前麵是說,這第一條是佛的口業利益眾生,這第二條是佛的身業利益眾生。諸佛如來身相光明,現在人講什麽?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氛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磁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氛圍。你看有人磁場好,我們接觸到他的磁場就感受到祥和,能叫你的心安定,妄念就少,頭腦就清楚了,這是磁場攝受人。真正有修行、有德行的人不一樣。章嘉大師的磁場好,非常明顯感觸到,進入他住宅的大門,氣氛就不一樣,進入他的客廳就感到非常安詳,非常的舒適,你就有這種感覺,你就不想離開。縱然他一句話不說,也願意在這裏多坐幾分鍾,享受他的磁場,這就是佛法裏麵講身相光明,氣功裏麵是講氣場,他有個場讓你感受到。諸佛菩薩他們的身相確實是有利於一切眾生的磁場,磁場也會變化,前麵說過,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不一樣,都能叫你感覺得妙好,無量妙好,這是自然的,能攝受一切眾生。
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稱是稱名,像我們念佛菩薩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這是稱;念是憶念,沒有出聲,心裏麵想著,心裏麵想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念,心裏真有。觀察,觀察是有佛菩薩形相。若總相,若別相。總相是看到佛菩薩全身的相,別相是看他的一部分,或者看他肉髻相,肉髻的無見頂相;或者是看白毫相,眉毛當中有兩根白毫卷在一起,像一個珠子一樣;或者是觀察佛菩薩手印相,這是看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這都不必問他,現在,是佛菩薩住世;過去,那我們可以塑造佛菩薩形像,或者是彩畫,畫的佛菩薩形像。現在最方便的用照相,我們看到很莊嚴的佛菩薩像,看得很歡喜,我們把它做成照片,回家一樣供養,把這個道場佛菩薩形像帶回家供養。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這什麽道理?還不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把你不善的念頭轉變了。「四重」是講的戒,四重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重戒,這四重罪都是地獄。「五逆」是阿鼻地獄,五逆是罪,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佛是殺不了,他福報太大,但是破佛身血。這是提婆達多當年在世想害釋迦牟尼佛,他知道佛每天托缽要從一個懸崖下麵走過,他就在上麵放很大的石頭,佛走過這個地方,他把石頭推下去,想把佛砸死。佛的福報大,韋陀菩薩護法,在當中就把石頭用金剛杵接住,接住石頭破碎了,碎片把佛的腳砸破了,流血,那叫出佛身血。最後一條,破和合僧,這也是阿鼻地獄。所以今天破壞佛教形象,那都是破和合僧這條的罪。我們今天出家的形相,在這個社會上如果我們做得不如法,讓社會大眾批評佛教、毀謗佛教、侮辱佛教,我們就犯罪了。所以四眾弟子要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麵子問題,不能讓釋迦牟尼佛丟人。古德常講我們應當向佛麵上貼金,這是功德;依教奉行,讓別人讚歎佛、恭敬佛,這是對佛臉上貼金。如果我們做得不如法,還是自私自利,還是貪瞋癡慢,還是損人利己,那就等於給佛臉上塗糞,讓社會大眾提起佛就怨恨,提起佛就毀謗,這還得了!所以破壞佛教形象,這個五逆罪是墮阿鼻地獄,最重的果報。
我們常常能看佛像,佛的三十二相是什麽意思得要懂,三十二相是果報,三十二種善行感得這個果報。這在佛學大辭典能查到,過去我講《金剛經》,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裏麵講得很詳細,三十二相的業因一條一條說出來,八十種隨形好。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麵孔蓋住,叫廣長舌相,因是什麽?生生世世不妄語。佛在經上講,如果一個人能夠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舌頭伸出來能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語。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舌頭很薄,伸出來之後可以把臉蓋住。相好修成的,佛展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教我們要修好因。好因就有好的果報,人心好,相就好,行為好,身體就好。身心是我們修行的代表,你是不是真修行,修得怎麽樣,一看你的相、看你的身體就知道了,什麽都不用問,清清楚楚。你的功夫就在你臉上、就在你行為上,你怎麽能騙人?所以常常稱念觀察佛像,這是什麽?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十六觀。你真的能修,能修就是仰慕佛陀、恭敬佛陀、喜愛佛陀,向佛陀學習,我自己要跟他一樣,那你四重罪、五逆罪都能夠化解。永背三途,你永遠不會墮三惡道。「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這是講利益,能隨你自己的意思,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肯定能滿所願。常生淨土,一直到成佛。這是佛身業的利益。
再看後麵第三種,這第三種是意業的利益,「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這是勸一切眾生修念佛法門。他用什麽方法勸?你看他勸他父親,父子關係太親切了,父子有親,他勸他父親修這個法門,一定是最高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供養父母!供養父母用什麽法門?念佛法門,他不勸他修別的,修念佛三昧,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佛出現在世間,身口意三種利益。下麵有解釋,「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這是如來果地上真正的成就,你為什麽不叫你的學生去修學?「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好,這什麽人證得的?法身菩薩證得。為什麽?他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了,隻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盡,他們的修行就是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在哪裏?在實報莊嚴土,不是在十法界,更不是在六道。所以佛對他的父王講得好,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都在實報土展現。展現在什麽地方?展現在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這些都是法身菩薩,應化在遍法界虛空界裏諸佛刹土的十法界。為十法界眾生做上麵所講的三種利益,幫眾生滅罪,幫助眾生得福,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回歸自性。那不是凡夫所行境界,十法界,四聖法界也是凡夫,那是外凡,他們還做不到,何況六道的內凡。
所以佛勸他父王行念佛三昧,為什麽?念佛三昧穩當、方便、快速,容易修學,成就又無比殊勝。煩惱習氣沒有斷,隻要在臨命終時你真能把它伏住,這煩惱暫時不起作用,他就能往生。一念伏住、十念伏住,他就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這煩惱習氣永遠不會再發,這多難得。而且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能夠享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真不可思議!他把這無比殊勝的法門供養他的父母,勸導父母來修學,也勸導一切有緣的大眾。什麽叫有緣?他肯相信,他肯發願真幹,這叫有緣人,有緣人一定一生得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